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胜利
中华民 程 国的成
时地人:1912.1.1 南京、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纪年: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立
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建立了中华民国,③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鲁迅--新文学的巨匠
地位:中国近代伟大的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地位)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 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 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封是建“礼吃教人” 。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阶级:资产阶级的革命派 孙中山
兴中会(团体):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 振兴中华(口号) 时地人:1905年 孙中山 日本东京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历
目标: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鲁迅《狂人日记》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庶民的胜利》 创办了《每周评论》
追踪探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 创新,与时俱进
1914年袁世凯祭孔场面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 “打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旧文 化,而现今全国大力宣扬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得到了政府 和人民的支持,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巨大反差呢?该如何正 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武昌起义的历史事件

武昌起义的历史事件
1911年10月10日,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标志着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开始。
这一天,中国国民党发起以武昌为政治核心的起义,宣布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这便是著名的“武昌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开启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改写。
“武昌起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0年,那一年,日本完成了新政策的实施,发动了无数的反动斗争。
据统计,抗日战争共计有超过10万兵力,当时被称为“英雄军”。
但由于政治实力上的缺陷,这些军队无法预料清政府会发生什么,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发起一次全面大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10月10日,武昌起义终于发生了,各派势力在江陵武昌、长沙长武、湖南潜江、湖北宜昌等地发起对清政府的攻击。
然而,情况并不乐观,军事上的力量太弱,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是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武昌起义”发生后,国民党缓慢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威信。
其结果,1911年12月,革命首先在中国南方成功,一朝太平还新中国,让中国的无产阶级从此摆脱人类历史上最为沉重的奴役之轮。
如今,我们居住在一个自由的社会,这些都归功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发动者们。
高中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辛亥革命作为近代史的著名事件,在考试当中常常出现,所以我们要掌握好这一部分内容。
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二、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创立民国”对应的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对应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2、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三、辛亥革命的高潮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简介1. 背景概述武昌起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革命行动。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2. 清朝统治的危机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衰败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清朝满族统治者沉迷于奢侈享乐,对民众的疾苦置之不理。
外国列强入侵和不公平的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激起了国人的愤慨。
3. 起义策划与领导者武昌起义是由一群爱国革命志士策划并领导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领导者是黄兴、宋教仁和陈其美。
他们意识到中国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以摆脱清朝统治,并通过起义来实现这一目标。
4. 起义的诱因起义的诱因可以追溯到1908年的“庚子赔款”。
清朝政府承担了一笔巨额的赔款,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同时,辛亥年间的洋务运动和新军运动也对武昌起义起到了推动作用。
5. 起义的经过起义发生在湖北省武昌城。
1911年10月9日,辛亥革命领导者秘密登船抵达武昌,并在临港大楼秘密会议上商讨起义计划。
10月10日凌晨,武昌起义全面爆发。
起义军攻占了武昌城的各个要点,并在城内发动了起义。
6. 起义的影响武昌起义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激发了更多的人民起来反对清朝统治。
起义部队在广大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下,很快拥有了足够的实力。
起义的成功鼓舞了全国各地的革命行动,奠定了清末民初革命浪潮的基础。
7.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后来的革命事业铺平了道路。
8. 总结武昌起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行动。
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也给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勇气和力量。
武昌起义的成功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民主发展和政治改革铺平了道路。
武昌起义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背景: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 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 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地点:湖北武昌 领导人:蒋翊武 孙武 熊秉坤等 过程: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迅速占 领楚望台军械库,夺取枪支弹药,猛攻 湖广总督衙门……(课本P37~38) 结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 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 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时间:1911年(农历辛 亥年)10月10日
参战方:清军,起义军
结果:起义军获胜
主要人物
李翊东 熊秉坤 黎元洪
孙武
蒋翊武
刘复基
中国的各种社会 矛盾不断激化 人民群众的反抗 斗争持续不断 革命党人不断发 动武装起义
起义经过
课本P38
结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 立,孙中山被选为临 时大总统。
武 昌 起 义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

武昌起义—搜狗百科引领革命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5]初创法治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武昌起义。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
众人推宋教仁起草。
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
[6]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
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
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
[7]《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
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
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8]开启共和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9]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3.2辛亥革命

国民党主席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概念了解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 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 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在浙江绍兴闹市轩亭口的石碑上记载着一个中国女性的故事, 至今令中国人黯然神伤。 她说:“怕死不出来革命。革命需要流血,如今我不入地狱 谁入狱?” 审讯时,她“坚不吐供”,只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 字。 在没有口供的情况下,她依旧被判为斩首示众。
你觉得那一种现象更符合民国初年的史实?说 明理由
历史是划上句号的过去, 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行。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 “中国自咸同以来,经粤匪扰乱,内虚外感, 纷至迭来,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当 时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曾国藩),拟 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效。 至甲午,症大变,有儒医南皮张姓者(张之 洞),另拟方曰“新政”补元汤,性燥烈, 服之恐中变,因就原方略删减,名曰“宪 政”和平调胃汤。自服此剂后,非特未见 转机,而病乃益加剧焉,势至今日,恐非 别拟良方不可。” • ——辜鸿铭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历史功绩:
民主进程的丰碑 ①政治——民主化: 建立民国; 颁布约法; 推翻帝制
除此之外,辛亥革命还在哪 些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民主进程的丰碑,推动社会进步 ②经济——工业化进一步推进 ③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渐进过程)
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清王朝改革失败
清政府想如何解决危机?结果呢?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第四组
这为革命的发生做了什么准备? 4、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条件: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 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上海、东京
2、思想武器: 3、两个中心:
4、三个思想家: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 (2)社会基础: (3)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 (5)思想基础: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6)组织基础: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 (7)军事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 (8)其他条件:四川保路运动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 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 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 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 帽…… 革除旧风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请回答: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 危机更加严重
清末“新政”(1901年):
1. 政治上改革官制,新设立或改名的机构有外务部
(代替原来的总理衙门,位居六部之首)、商务
部、民政部、资政院等;(此改革是预备立宪的
主要项目)
2. 经济上实行奖励工商;
3. 教育上废除科举制,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
兴中会的创立:
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背景
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
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清政府下令镇压。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
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
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
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经过
前夕策动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武昌起义一呼百应,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
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
大计。
1911年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
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
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
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1911年9月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
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
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临时决定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
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
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星夜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
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
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
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结果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