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值分布

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

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

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

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

么?”

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

德育目标的确定。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

性)功能。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②德育作为

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

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

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发、生

长或建构的过程。

4、“新性善论”是德育主体发挥的前提之一。

5、道德发展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关注情感

方面。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关注行为,即观察学习。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关注认知。

6、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

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所谓“无律”,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道德规尚无明确的认知或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所谓“他律”,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的发展阶段;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

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所谓“自由”,就是道德认识的最高境界。)

7、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应包括:①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

②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③应当做到德育与“心

育”的统一。④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8、德育的主体的分化:①专门的德育工作者。②非专门的德育工作

者(往往被误解为非德育工作者)

9、对德育主体的正确认识应包含:①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

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②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③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10、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三维度: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11、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①德育师资的培育。②德育主体的自修(德

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1、德育目的的功能:分为教育功能和道德功能。教育功能的表现:

①导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评价功能。道德功能的表现:①引导性

功能②规性功能

2、德育目的的类型: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社会本位: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人,主要观点: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使个体实现社会化。个人本位: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等,主要观点: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是指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3、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

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4、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

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③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进程。④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⑤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六章德育容与德育课程

1、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容的基本层次为:文明习惯、基本道德

(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2、对我国学校德育容及其重点课题的思考(了解):①基本文明习惯

和行为规的教育。②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③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④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教育”的教育。

3、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有:①在教育目标和对

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②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在于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多无与伦比的高度。③在教育容和教育容的计划于安排方面:在于既要有认知的因素,还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④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在于认同更多的道德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4、活动过程对德育的意义:①德性的本质是德行。②活动的德育意

义㈠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㈡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㈢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5、德育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

性原则;②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③活动课程应当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