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与出路:三江源国家公园 从试点、设立到运行
2025届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蒺藜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采用最多、最不过时的防御型冷兵器,其得名取自白蒺藜这种多尖刺植物果实的设计灵感而得名。
据说该兵器的发明者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诸葛亮。
北伐时,诸葛亮看见掉落的白蒺藜果实能穿透厚实的靴子刺伤士兵的脚板,而且不易被发觉,( )。
古代作战时,为了增强杀伤力,使用者通常把铁蒺藜在毒液中浸泡过,只要敌军或者战马被刺伤,伤口就会发炎,以致感染而死,从而削弱了敌军战斗力,因此它还有一个恐怖的俗称叫“鬼见愁”。
另一种冷兵器是滚木礌石。
这种兵器利用地形优势袭击对方。
该武器的优势在于 ,待敌军进入伏击范围,用力往下推扔,敌军就被打得尸横遍野,溃不成军。
据说2013年,朝鲜曾在三八线上安装了这种武器,主要用于______军车的行进。
还有一种兵器是土雷,据记载,土雷诞生于北宋,用黑火药、碎石块放置在一个结实的陶罐内制作而成。
随着科技的进步,土雷的材质就成了铁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名鼎鼎就地取材阻碍演变B.举世闻名因地制宜阻碍演化C.大名鼎鼎因地制宜阻止演变D.举世闻名就地取材阻止演化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于是铁蒺藜马上被打造成功并撒在路上,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受到重创B.于是马上命人打造铁蒺藜撒在路上,受到重创的是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C.于是命人把铁蒺藜打造出来并撒在路上,使司马懿几十万大军受到重创D.于是马上命人打造了铁蒺藜撒在路上,使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受到重创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设计灵感取自白蒺藜这种多尖刺的植物果实而得名。
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85号建议的答复

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85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21.06.25•【文号】财预函〔2021〕51号•【施行日期】2021.06.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正文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85号建议的答复财预函〔2021〕51号青海代表团:你们提出的关于持续加大三江源地区国家投入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加强政策差别化支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关系全国生态战略安全和长远发展。
贵团提到的青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民生水平不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情况。
近年来,财政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部署要求,结合财力状况加大对青海省转移支付资金补助力度,由青海省结合本地实际,在政策框架内,按规定统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加大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2021年,中央财政下达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46.18亿元,同比增长18%,有力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一般性转移支付。
2021年,中央财政已下达青海省均衡性转移支付493.33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63.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17.4%。
三是专项转移支付。
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青海省林业草原转移支付32亿元,用于支持天然林保护全覆盖、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防沙治沙,完善生态护林员政策,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强化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支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
此外,“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1.06亿元,支持青海省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有效改善了青海省自然生态质量。
三种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CHINA FORESTRY ECONOMICSMay.2021 No.3(Total168)2021年5月第3期(总第168期)•旅游经济•三种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王倩雯,贾卫国(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摘要:国家公园目前有中央直接管理、中央和省级政府共管以及中央委托省级政府代管三种管理模式。
选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和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三种管理模式的代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访谈等形式了解三个国家公园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机构设置与运行情况、事权划分以及政策诉求等情况,对三个国家公园的运行难题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目前国家公园存在国家公园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配合不到位,职责未能很好地实施和履行;国家公园内部体制机制存在问题;跨区域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以及国家公园职能界定尚不清晰,对于国家公园概念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等问题。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三种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公园;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事权划分中图分类号: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919(2021)03-0087-04DOI:10.13691/23-1539/€2021.03.023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ModesWANG Qian-wen,JIA Wei-guo(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re are three management modes of National Park:direct management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co-management management by the centr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and entrustment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This pap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s of the three management mod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the future.This article selected Amur tiger and leopard National Park,Qilian Mountain National Park and Wuyi Mountain National Park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ree kinds of management modes.Through field visits,forum interviews and other forms,this paper understood th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etting and operation,division of powers and policy demands of the three national parks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s,and analyzed the operation problems of the three national parks.Based on the individual problems of the three national parks,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s were extracted.It's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four problems in the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local governments,such as the inadequat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depart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the failure to implement and perform the duties well;the problems in the internal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national parks;the im-收稿日期:2020-11-18基金项目:国家林业与草原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我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协调机制”(2019131031);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经研中心委托课题“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管理模式研究”。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9省试点之一。
以国家公园体制引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聚合和最优效能,是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一项重大而有效的新举措。
论文系统梳理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园三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了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制度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四大发展优势,并指出了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吸引力以及市场营销模式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同时,论文提出在国家公园建设背景下,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问题、游客的高原畏惧心理以及完善旅游市场建设等方面,紧抓发展机遇,通过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思路,努力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建设”目标定位。
研究认为,三江源地区道路、医疗服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等级低,营销水平落后,缺乏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和大型稳定的客源市场,使得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旅游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
论文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应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依托,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
进而,在遵循环境保护、限制性开发和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创新生态旅游规划理念,划分旅游功能区,构建产业运营体系,完善旅游市场保障制度,坚持旅游惠民策略,积极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体现在理论观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发展原则的梳理及模式构建方面,其现实意义是在经济学理论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规划,提出有见地、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及建议,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旅游职能的发挥提供理论支持,为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者:***来源:《绿色中国·B》2021年第10期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保护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
园内广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类型丰富,结构功能完整,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范。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江河,源头都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四五千米的青海省腹地。
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难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它们是如此相近,血脉相连。
众所周知,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澜沧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一江通六国,是国家和民族友谊的纽带。
所以说,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格局”也无时无刻体现着三江源作为三大江河源头的重要意义。
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整合了原来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形成了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园区在内的“一园三区”格局。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实现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对保护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确保我国淡水资源安全,维护世界“第三极”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江河源地中华水塔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规划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
这里,发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世界级的大江大河,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每年为下游的18个省(区、市)和东南亚5个国家提供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资源,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
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提升对策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外来物种入侵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如 何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也是国家公园建设 面临的重要问题。
02
提升对策
Chapter
优化规划设计
制定全面的国家公园规划
在规划阶段,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旅游开发等多方面因素,明确国家公园的定位、功能分区和建设目标 。
优化设施设计
完善公园内的各类设施,如步道、观景台、休息区、卫生设施等,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满足游客的需求。
加强生态监测
建立生态监测系统,定期对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加强生态保护
强化生态保育
01
采取科学手段,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维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确保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健康。
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班芙国家公园以其原始自然的风光和丰富 的户外活动而备受游客喜爱。
03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该公园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成功实现了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平
衡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国家公园建设案例
中国九寨沟国家公园
以瑰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旅游活动而著名,九寨沟 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的重要力量。
科技助力管理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 国家公园的管理效率和保护水平。
公众参与增强
鼓励和引导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国家公园的管 理和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 度。
重点发展方向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公园的保护、 开发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公园:讲述一个万物和谐共生的故事

国家公园:讲述一个万物和谐共生的故事8月19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开幕。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我国国家公园从无到有,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整体性重构。
10年间,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路径取得积极进展。
从“雪域高原”的三江源头到南海之滨的热带雨林,从白山黑水的虎豹栖息地到碧水丹霞的武夷胜景,透过作为“国之大者”的国家公园,可以看到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可以看到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懈努力,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藏高原大山大河间的生动实践。
从三江源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到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蹄疾步稳,从在全国率先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到3个国家公园在建省,青海正在加快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让青藏高原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和独特景观遗迹得到全面系统保护。
正如省委书记陈刚在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致辞中提到的,国家公园建设给青海省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深刻影响,给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了深刻变革。
前不久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机构,包括高素质、专业化的管护队伍;三是完善保护管理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科研、监测、生态感知系统以及全民共享的生态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国家公园建设质量,使大家走进国家公园,享受国家公园保护成果,实现国家公园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
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做法、问题和建议

201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将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国家公园体制关联在一起,是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而作出的政治承诺。
2015 年1 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提出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体制,并确定在青海、浙江、云南等九省份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国家公园体制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这标志着国家公园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大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家公园在我国大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2015年青海省被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青海就依托省环境保护厅组建专门班子,集各方之智探索编制试点方案。
青海三江源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年均向下游提供约60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
区域内自然资源景观典型而独特,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原始、大面积的冰川雪山、草原草甸、湖泊湿地等高寒生态系统。
雪豹、藏羚羊、黑颈鹤等特有珍稀物种比例高,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
历史悠久的格萨尔文化积淀深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特色鲜明,成为维育三江源地区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江源因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价值、典型自然景观展示价值和原真历史文化价值,深受国内外广泛关注,也是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理想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难与出路: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试点、设立到运行作者:***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20年第09期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是一种生态保护、开发利用和人的发展实现“三赢”的先进管理模式,是让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共存共荣的国际惯例和普遍适用的规律。
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础和重点在体制。
三江源国家公园理应脱离现有的属地管理模式,上划为中央财政事权,由中央直接设立垂直管理机构负责管理。
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国家公园法律法规,保护好当地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文化多样性,统筹划定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红线,科学整合优化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确保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自然保护地模式。
国家公园是个专属外来词,它源于生态保护目的,但不仅仅止于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第一个试点并即将正式设立的中国国家公园。
自体制试点以来,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
要寻找符合实际的出路,就必须从厘清基本概念入手,抽丝剥茧,深挖表象问题的实质,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模式。
几个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概念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是一种生态保护、开发利用和人的发展实现“三赢”的先进管理模式,是让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共存共荣的国际惯例和普遍适用的规律。
洞悉规律的基础和起点必须清楚几个概念。
一是自然资源。
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
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土地、气候、水、生物、矿产、海洋、能源、旅游等等。
它有几个特点: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不足,即有限、稀缺;自然资源各个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其数量、质量、稀缺性程度及特性存在地区差异,即分布状态不平衡;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调节功能、载体功能和信息功能等,各种功能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即功能多样性。
二是自然保护地。
某个地源系统的自然资源需要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悉心照料。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对富集的地方,往往拥有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大家都认为必须实施长期保护,这些地方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后就是自然保护地。
根据我国最新标准,自然保护地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类,国家公园是分量最重的一类,自然保护地如何保护、运营和管理,肯定要从国家公园开始探索。
三是社区。
随着认识的深化,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不同,人们开始重视保护和发展的主体了,就是人,因为环境保护、生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
三江源国家公园世居的原住民几乎都是藏族同胞,他们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和环境保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家公园里,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或准则,以一定社会关系和文化维系相联系的人群共同生活的区域就是社区。
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把“人”放到“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系统中去,将会更为完整、更为合理。
四是管理体制。
保护自然资源、建设维护自然保护地、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不能各自为政,需要有机构负责。
那么,由一个机构全面负责还是几个机构共同负责好?一个机构和几个机构的权利赋予多少、承担哪些职能不承担哪些职能、受谁的管理和监督、是一个婆婆好,还是几个婆婆好?这些问题必须提前搞清楚,搞不清楚则后患无穷。
某一个机构组织系统的权力划分、职能分配、隶属关系、组织结构等关系模式就是管理体制,要想把国家公园的事情做好,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不照抄照搬别人做法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五是运行机制。
就保护地环境保护而言,历史上我国形成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格局,即一个保护地往往有多个牌子,一个机构里的人身份各异,一个媳妇上面有好多婆婆。
每个婆婆的要求不同,喜好不同,造成媳妇不知所措、左右为难、莫衷一是。
要想干事,干成事就必须明确一些问题:人财物如何配置才好?如何激励优的惩罚劣的?如何提高一个机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工作效率?这些问题共同指向了运行机制,即国家公园保护运营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
几年来,全国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尤以三江源为最。
由于它是最早开始的、进展最快的、成效最顯著的,同时也是遇到问题和困难最明显的一个,因而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表象问题背后的实质三江源国家公园自体制试点以来,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逐步显现出来。
下面以澜沧江源园区为例,通过分析表象问题来探寻其实质。
问题: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国家公园管理类型未明确,省、州、县管理权限、主要职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也未明确。
实质:国家公园在中国是个新鲜事物,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宜“一刀切”,只能走“自下而上、从个别到一般”的道路。
“自下而上、从个别到一般”就是先由地方探索,探索如何建立一个机构把这些事统管起来,如何划分权限、设置机构、确定领导职数、人员编制数,构建配套政策,然后由国家统筹,根据各地情况出台统一规范,但目前没有出台规范。
另外,从实质上说,所有这些探索必须有一个前提:明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财政事权是某级政府承担的,利用财政资金提供国家公园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和职责;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义务和保障,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在国家公园管理上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是整个国家公园财政体制协调运转的基础,是政府有效提供国家公园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
简单地说,就是要清晰界定谁的事,谁来管;谁的事,谁说了算;谁的事,谁出钱。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现有模式是中央政府直管、委托省级政府代管,即三江源是中央政府的事,青海省政府代管,钱从省级财政出,缺口由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弥补。
以上的问题可以简化为: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不顺的情况下,应由中央政府确定的机构权限、职责、机构、编制的事需要由青海在现有“盘子”里代为确定,这种“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困难。
问题:国家公园适用的国家法律法规暂时缺失,致使诸多问题无法处理。
例如三江源源区部分乡镇、村社划入国家公园内,致使水、电、道路等民生工程项目无法避让核心区和缓冲区,规划水、电、道路等民生工程项目难以获批。
实质:核心区和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版)规定的三种自然保护区类型中的两种,其中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核心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的人员和设备进入缓冲区。
三江源的部分乡镇、村社既被划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也被划入国家公园范围。
从自然保护区角度看,人都不让进,水、电、道路等民生工程项目肯定难以获批。
问题的实质在于:目前,在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缺乏系统、对应、精准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依据《自然保护区条例》办事。
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迄今为止,我国始终没有统一的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地基本法,缺乏宏观的顶层制度设计。
现有的自然保护地采用行业部门立法的形式,具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主管部门制定单行法规,形成一种由单行法规的简单集合,单项立法的针对性虽强,但缺乏整体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其二,在法律法规级别方面,目前在现行规章制度中,只有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属于国务院行政法规,其余均为部门规章,层级普遍较低。
由于上位基本法的缺失,中央政府对于保护地的管理仅仅具有指导意义,相对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显得十分微弱,使得相关保护工作难以得到顺利开展和落实。
其三,已确立的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缺乏具体的后续管理制度支持。
例如对于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而言,没有相应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技术手册等后续配合系统支持,更没有形成动态的反馈调整机制,从而导致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管理目标不清晰,管理措施不具体,缺乏冲突协调机制等现实问题。
其四,现行的法规内容很多地方过于笼统,指向性极不明确,管理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日常管理效能不高,且缺乏反馈和修订过程,从而导致很多规章条例在日常管理中很难发挥实效。
问题:园内原住民的综合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实质:三江源和其他国家公园试点区相似,它们多数位于边远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方面当地政府和居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基础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因素,当地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十分强烈,同时,居民生产生活与自然资源的联系非常密切,这极大地增加了自然保护地管理的难度。
一些既有的自然保护区条例、政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然保护地的建立给社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致使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不断。
因此,在没有国家足够量补偿的情况下,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要求往往引起资源的使用者(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的抵触,因此在很多的自然保护地,出现的保护管理和当地社区发展之间的潜在矛盾,影响了自然保护地追求“三赢”的公平和效率。
具体来说,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给社区带来的影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给社区带来的包括就业平等、经营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二是资源保护与社区居民利用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自然保护地在进行区域综合发展规划时,并没有真正考虑社区对资源保护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使自然保护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割裂开来。
三是自然保护地的设立及后续采用的管理模式,会给社区增加土地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社会文化成本。
问题:园区界限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分难度大,涉及面广。
实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必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说明当前的生态状况已经不乐观,必须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或者说“高压线”来保护了。
为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这实质上是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基础。
因此,再难也必须划定并遵守实施。
对于生态保护红线,《意见》明确要求按照生态功能进行划定。
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其他经评估目前虽然不能确定但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对自然保护地进行调整优化,评估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地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相应调整。
《意见》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