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

合集下载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作者:胡明珠张凡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6期摘要: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有巨大的对外宣传价值。

由于文化缺省成了外宣翻译过程的主要难题之一,本文旨在探究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范本中所使用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以期能够提高今后的译文质量,推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

关键词: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原则与技巧一、引言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文化的对外宣传愈发引人重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外宣传符合我国提倡的“走出去”文化战略,对提高我国软实力,推动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贵州地区作为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及少数民族共居省份,历史悠久,文化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意蕴深厚。

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容与民族特色进行恰到好处的外宣翻译是一项颇具难度的工作,也是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现实课题。

本文将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文本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讨相应的汉英翻译策略,以便更好的宣传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其保护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原则1.认同原则翻译认同原则由美国修辞学家伯克提出,并能有效指导翻译实践。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实践应当遵从认同原则,以目的语为基础,使受众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减少由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

此原则能较好指导翻译实践,实现中英两种语言风格的转换。

如在对苗族蜡染技艺的翻译中,就遵循这一原则,选择与目的语中的词汇进行翻译,译成“batik”,有利于受众理解。

2.忠实性原则中文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语言本身词藻华丽,关于非遗介绍的中文语言讲究,有些词语会涉及古代文学。

因此英文中较难找出相对应的词语,但译者在进行非遗的翻译实践时仍要忠实原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

基于文化翻译观的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翻译作者:梁美清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4期本文为2015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文化视域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的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编号:KY2015LX468);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侗-英机器翻译中语言模态转换的参考语法研究》(编号:15FYY008);2017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广西三江侗族大歌的英译研究》(编号:2017KY0618)。

【摘要】本文以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词汇为例,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阐述了特色词汇的英译问题,提出了拼音译法和注释法、意译法和混合译法等相关翻译策略,以达到宣传侗族文化,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侗族民俗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侗族特色词汇;翻译策略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逐渐成为新的热点,民俗文化成为一个民族和地区珍贵的旅游资源。

在此背景下,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介绍的译文日益增多,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但很多译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译者不断改善。

本文立足于文化翻译观,以广西三江侗族民俗文化的特色词汇为例,探讨特色词汇的不同翻译方法,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激发外国游客来体验广西侗族民俗风情的兴趣。

一、文化翻译观1990年,英国学者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

她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更是一种交流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应该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

通过语言,人们得以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

巴斯奈特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和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译者应使译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等值。

她提出,译者应该以文化为翻译单位,在译入语重现原作的文化功能,从而达到文化功能的等值。

中国文化知识(英汉对照)

中国文化知识(英汉对照)

中国文化知识(英汉对照)2013年12月全国英语四级必考翻译(四级改革后关于传统文化)1. 中国龙对龙图腾的崇拜在中国大约已绵延了八千多年。

中国龙是古人将鱼、蛇、马、牛等动物与云雾、雷电等自然天象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中国龙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同步。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振奋腾飞、开拓变化的寓意和团结凝聚的精神。

Chinese Dragon Dragon totem worship in China has been around for the last 8,000 years. The ancients in China considered the dragon (or loong) a fetish that combines animals including the fish, snake, horse and ox with cloud, thunder, lightning and other natural celestial phenomena. The Chinese dragon was 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ulticultural fusion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the Chinese, the dragon signifies innovation and cohesion.2. 秧歌秧歌舞是中国汉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通常在北方省份表演。

秧歌舞者通常穿上明亮多彩的表演服装,他们的表演动作有力迅速。

在农历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人们一旦听到锣鼓声,不管外面天气有多冷,他们都会蜂拥到街上看秧歌舞表演。

近年来,中国东北某些城市的老年人自发组织了了秧歌队,队员常年通过跳秧歌舞来保持健康,同事他们也乐在其中。

Yangko Yangko is one of tradition folk dance of Han in China. It is usually performed in northern provinces. The dancers usually wear colorful and light costumes, and the performance is powerful and rapid. During some festival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Lantein Festival, if people hear the sound of drum and gong, no matter how cold the weather is , they will come to street and appreciate the Yangko. Recent years, the old people in city of east-northern of China organized the team of Yangko by themselves, the teamers keep their health by dancing Yangko the whole year.3. 长城是人类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

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六级翻译练习

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六级翻译练习

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六级翻译练习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六级翻译练习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六级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中国结中国结(Chinese knots)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结。

它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中国结是以其形状或者按照其寓意来命名的。

中国结有许多不同的形状,最常见的有蝴蝶、花、鸟、龙、鱼等。

在中国,“结”代表着团结、友爱、和平、婚姻和爱情等。

中国结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表达了他们对更美好生活的企盼。

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中国结具有传统的雅致和不断变化的形式,它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参考翻译:Traditional Chinese decorative knots, also known as Chinese knots, are typical folk arts of China. Chinese knots are named after their shapes or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they sugges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shapes of Chinese knots, the most common being butterflies, flowers, birds, dragons, fish, etc. In China, “knot” means uni ty, friendship, peace, marriage, love, etc. Chinese kno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eryday lif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express their wishes for a better life. So title Chinese knots, with their classic elegance and ever-changing variations, are both practical and ornamental, fully reflecting the grace and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京剧京剧(Beijing Opera) 是中国的国粹。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一起来看一下吧。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阳历:solar calendar阴历:lunar calendar闰年:leap year十二生肖:zodiac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春联:spring couplets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庙会:temple fair爆竹:firecracker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舞龙:dragon dance舞狮:lion dance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花灯:festival lantern灯谜:lantern riddle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

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

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

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

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作文/zuowen/一、课题研究意义侗族(侗语作Gaeml)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大约有300万,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贵州,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以及湖北北部。

侗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标签的一种,吊脚楼、风雨桥、鼓楼是侗族特有的标志性建筑,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它们的存在;侗族刺绣、合拢宴席、侗族大歌、侗戏、芦笙舞更是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动态体现。

而侗族所使用的侗语,则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它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发扬和传承。

现在,由于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青睐于游览一些民族村落,侗族村落的旅游业也正在不断地开发当中,在这过程中,它的涉外跨文化交际也日益频繁,但是目前缺乏对外有效宣传的资料。

因此,如何做好关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于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课题研究对象(一)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对外宣传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在世界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愈显重要。

对外宣传资料翻译的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而非单一的科技翻译或其他专业学科的翻译。

其翻译的目的不同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而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性翻译,相较于文学作品,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更注重及时性。

对外宣传资料的译文受众主要是一些不太了解中国文化却又对其充满兴趣的一般外国友人,让他们能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吸引他们去参观侗族地区,从而更好地加快少数民族旅游的对外发展。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差异,给外宣英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侗族传统文化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质量一直以来差强人意,一部分只能局限为针对传统侗族文化承载词的简单描述,而其他的一些则紧扣原文的生硬翻译,无形中增加了有效跨文化交际的难度。

文化翻译视域下广西侗族文化外宣资料翻译

文化翻译视域下广西侗族文化外宣资料翻译

文化翻译视域下广西侗族文化外宣资料翻译作者:梁美清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2期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广西侗族民族特色旅游业快速兴起,吸引了外国友人前往体验民俗文化。

高质量的外宣资料英译本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本文在文化翻译视域下,探讨广西侗族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提出了相关的翻译策略,以更好地对外宣传侗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文化翻译视域;侗族文化;翻译策略由于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青睐于游览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广西侗族旅游业也正在不断地开发当中。

广西侗族文化民族特色强烈,吊脚楼、风雨桥、鼓楼是侗族特有的标志性建筑;侗族刺绣、合拢宴席、侗族大歌、侗戏、芦笙舞更是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动态体现。

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侗族文化,推广侗族民族风情旅游发展,让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侗族文化,外宣资料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一、文献回顾(一)文化翻译理论英国学者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

她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更是一种交流行为,包括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应该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

通过语言,人们得以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

巴斯奈特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和促进文化交流。

(二)外宣资料翻译外宣传资料翻译目的不同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它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性翻译。

对外宣传资料的译文受众主要是一些不太了解中国文化却又对其充满兴趣的外国友人,翻译的目的是让他们能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吸引他们去参观侗族地区,体验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从而更好地加快少数民族旅游的对外发展。

二、广西侗族文化外宣资料的翻译(一)翻译原则对于侗族文化外宣资料的翻译,应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注意受众的差别性。

侗族婚嫁习俗的对外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侗族婚嫁习俗的对外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学术论坛/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120(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渐深入,我国文化外宣日益重要。

民俗文化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分支,不断受到翻译界及全世界的关注。

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然而,由于侗族婚嫁特色方面的外宣较少,民族特色文化不能得到较好的宣扬。

侗族民俗文化外翻研究对弘扬民族文化,加深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意义重大。

因此,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致力于对侗族婚嫁习俗文化的对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扩大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方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外公众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侗族大歌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它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以其独特的原生性的音乐文化,民俗文化,祭祀文化,审美文化,语言文化,建筑文化等享誉世界.本文旨在研究侗族大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谐价值,并对如何保护好这一世界性艺术做出些许探讨。

关键词:文化外宣;侗族婚嫁习俗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1 引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剧增。

做好中国优秀民族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外宣翻译至关重要,并且对中华优秀民族民俗文化进行外宣翻译势在必行。

湖南省怀化市侗族婚嫁风俗民族文化底藴深厚,传承历史悠久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婚嫁习俗已在通婚形式、通婚区域以及婚俗景观等方面发生变迁,其中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关键作用。

由于侗族婚庆特色方面的外宣较少,民族特色文化未得到较好的宣扬,反而不少侗族文化已被汉化,民族特色渐渐消失。

因此,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年,应该担当起拾起中国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习俗的重任。

通过对侗族婚嫁习俗及外宣的研究文献调查分析,发现国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国外的研究几乎为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
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作文/zuowen/
一、课题研究意义
侗族(侗语作Gaeml)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大约有300万,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贵州,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以及湖北北部。

侗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标签的一种,吊脚楼、风雨桥、鼓楼是侗族特有的标志性建筑,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它们的存在;侗族刺绣、合拢宴席、侗族大歌、侗戏、芦笙舞更是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动态体现。

而侗族所使用的侗语,则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它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发扬和传承。

现在,由于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青睐于游览一些民族村落,侗族村落的旅游业也正在不断地开发当中,在这过程中,它的涉外跨文化交际也日益频繁,但是目前缺乏对外有效宣传的资料。

因此,如何做好关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于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课题研究对象
(一)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
对外宣传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在世界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愈显重要。

对外宣传资料翻译的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而非单一的科技翻译或其他专业学科的翻译。

其翻译的目的不同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而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性翻译,相较于文学作品,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更注重及时性。

对外宣传资料的译文受众主要是一些不太了解中国文化却又对其充满兴趣的一般外国友人,让他们能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吸引他们去参观侗族地区,从而更好地加快少数民族旅游的对外发展。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差异,给外宣英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侗族传统文化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质量一直以来差强人意,一部分只能局限为针对传统侗族文化承载词的简单描述,而其他的一些则紧扣原文的生硬翻译,无形中增加了有效跨文化交际的难度。

总而言之,此领域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具体的翻译缺失的体现:缺乏统一与任意性;浅显缺乏对侗族传统文化深刻的了解;逐词机械翻译。

(二)影响翻译质量的原因分析:
第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多样性。

长时间以来,文化多样性成为对外宣传资料翻译的主要障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方面的多样性。

一位合格的译者不仅应该完全掌握一种特定的外国语言和它的文化,而且需要熟悉侗族传统文化,尤其是熟悉侗族传统文化承载词。

尤其是由于侗族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口相传,对于了解其文化更加增添了困难。

第二个原因是民间风俗与民族学的专业知识缺失。

因此译者要想做好侗族的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首先要熟悉侗族的文化,还必须具备相关民俗学与民族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国家的翻译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的翻译事业的起点很低,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督与管理体制,造成了一些翻译家一味追求金钱却罔顾译文质量从而带来不良影
响,用鱼目混珠来形容现在中国对外宣传资料翻译质量再恰当不过了。

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帮助人们意识到对外宣传资料翻译的重要性。

应该建立更多的培训机构培养专业翻译人员。

构建更系统更高效的奖励惩罚机制。

毕业
三、课题相关案例的分析
在侗族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上,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翻译策略,比如analogy(趋同类比),addition (增译),deletion(删减),restructure(改写重组)。

请看以下例子:例子 1 吊脚楼是侗族的一类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建筑,以下为多种不同翻译的英文版本:
(1)Legged pavilion腿的大帐篷
(2)Elevated garrets提高的顶楼
(3)Pile-dwellings of Dong堆—住处
(4)Hillside pile—dwellings 山坡堆—住处
(5)Legged building有腿的建筑物
(6)Dong’s Wooden House 木制的房子
(7)Diaojiaolou 吊脚楼
要翻译好这个吊脚楼,首先要了解侗族的这个建筑特色,然后才能翻译准
确,但是为了保持译文原味,我们可以先讲其翻译成Dong’s Diaojiaolou,然后补充说明这是一种Dong’s wooden house. 这样的翻译在保持原味以外,也能解释其用途,使外国游客能理解。

例子 2 侗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叫做祭萨。

要翻译好这个词,就要对侗族的民俗风情有所了解,这里的萨是侗族人民普遍祭拜的始祖母,祭萨节食有母性崇拜和祖先崇拜而衍生出来的祭祀节日。

了解了这个节日的由来以后,我们可以翻译如下:Worship ceremony of Sa (the ancient grandma of Dong people)
例子3:侗族有两种新年形式,一个是侗族新年,一个是中华新年。

可以翻译如下:Two new year festivals: Dong/Kam New Year, Chinese New Year
例子4: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脊等,隐含着当代园林风味。

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
在例子4这个对外宣传资料中,有许多关于侗族习俗与建筑特色的词,比如双龙抢宝,兽头,檐口、脊,悬柱、悬瓜、柱脚、石鼓。

我们可以翻译如下:Ssangyong grab the treasure, the beast head, cornices, ridges, hanging column, hanging melons, .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
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是一个正在研究当中的课题,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和完善,很多问题仍然需要探讨和解决。

比如,该研究的语料仍然需要大量增加;搜集的语料需要一个系统的分析;课题还需要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

但随着一批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相信能更好地做好侗族传统文化的资料翻译,从而将这一少数民族的风情介绍给全世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参观旅游,拉动少数民族的地区发展。

其他参考文献
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 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
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
Hu, Zhuanglin.[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
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
Li, Qingxue,and Peng Jianwu.[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Lian, Shuneng.[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Ma, Huijuan, and Miao Ju.[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
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
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Xu, Jianping.[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Yan, Qigang.[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 Zhong, Shukong.[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Zhou, Zhipei.[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