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7

合集下载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历年真题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历年真题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2012年真题)西周穆王统治时期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是( )。

A.《九刑》B.《汤刑》C.《吕刑》D.《禹刑》正确答案:C解析:周穆王命司寇吕侯制作《吕刑》,《吕刑》全面贯彻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了“上下比罪(类推)”“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罪疑从轻、罪疑从赦)”“中罚、中道、中正(宽严适中)”的刑法原则,制定了“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体现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因地、因时制宜的刑法原则,并规定了较为完整的赎刑制度。

因此,《吕刑》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故选C项。

“九刑”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九刑”是西周的一部刑书,因九篇而得名;另一说认为,“九刑”是九种刑罚,即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加上鞭、扑、赎、流,合称“九刑”。

“九刑”可能在西周后期才成型,但周穆王时期为西周中期,且仅为刑书,故不选A 项。

《汤刑》为商朝法律的总称,《禹刑》为夏朝法律的总称,故不选B、D项。

知识模块: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2.(2012年真题)中国古代“改法为律”始于( )。

A.周公制礼B.商鞅变法C.邓析“竹刑”D.“约法三章”正确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

“改法为律”后使律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强调了法律的普遍性、稳定性和必行性。

可见,选B项。

周公制礼是西周时期比较大的立法活动。

邓析为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他私刻竹刑,这是春秋时期一次比较重要的成文法公布活动。

公元前207年,刘邦兵人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标志着西汉立法的开端。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课试题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课试题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课试题真题及答案【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毎小题1分,第1~20小題共20分。

下列毎题绐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法系的说法正确的是()法律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划分法系的核心标准B大陆法系是在维承罗马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C通过法律移植实现区域法律高度统一是形成法系的必要条件D在法律全球化时代,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分已没有现实意义2.我国《行政处罚法》第5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规定对行政执法有约束力B该规定主要发挥社会作用而非规范作用C该规定直接体现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D该条文规定了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3.下列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情形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是A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引发保验理赔B某国爆发战争导致投资合同无法如期履行C小李与小张依法进行婚姻登记结成夫妻关系D大刘死亡致其与所在单位的劳动关系消灭4.在划分法律部门时不能频繁地变动法律部门的内容和结构,也不能只考虑法律规范的现状,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该观点体现的法律部门划分原则是()A主次标准原则B相对稳定原则C合目的性原则D适当平衡原则5.下列关于我国立法程序的表述正确的是A立法程序包含了立法的步骤与方法B立法程序只能由《立法法》予以规定C立法程序在实际立法环节中可以调整甚至省略D法律的公布实行“谁制定谁公布”原则6.某法官在一份赡养纠纷案的判决书中不仅援引了相关法律条文,还引用了中国古代《孝经》中的孝道原则进行说理。

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法官援引的相关法律条文是裁判的大前提B法官在适用相关法律条文时需对其进行解释C.《孝经》中的孝道原则对该案具有法律约束力D法官运用孝道原则说理是在进行法律论证7.关法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B科学技术不仅影响法律的内容,也影响法律调整的领域C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会引起传统法律概念和原则的变化D防范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危書,要靠科技手段而非法律机制8.《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制定主体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9.下列有关我国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荒地属于国家所有B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C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所有权可以转让D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10.下列有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一切国家权力C各级人民代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相互监督关系11.下列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的表述正确的是A立法会议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B行政长官有权任命部分立法会议员C立法会主席由立法会议员互选产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D立法会议员只能由香港特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12根据现行宪法下列关于平等保护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国家机关拒绝录用“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构成歧视B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福利企业的产品,违反了平等保护原则C为保护妇女的就业权,在任何工种或岗位上都不得设置性别限制D国家对少数民族给子某些适当的照顾,不违反平等保护原则13某镇镇长甲涉嫌贪污公款被调查,后被起诉至县人民法院。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73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73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73(总分:7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朝开元年间,旅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和某(来自乙国)殴打致死。

根据唐律关于“化外人”犯罪适用法律的原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适用当时甲国的法律B.适用当时乙国的法律C.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D.适用唐朝的法律√“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3.宋朝法律规定,一般案件的理雪期限是判决生效的( )。

A.三天之内B.三个月之内C.六个月之内D.三年之内√理雪是宋朝的一种诉讼制度,即当事人或其亲属不服刑事判决向上申诉的制度。

理雪案件的期限是判决后的三年内。

4.在中国历史上,法律对“奸生子”的继承权明确加以确定的时期是( )。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中国古代法律对奸生子继承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操作情况,奸生子一般没有身份继承权,但是有财产继承权,中国在元代以后法律明确了奸生子的继承份额,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

5.唐律规定,在他人土地里发现宿藏物,其所有权归( )。

A.土地所有者B.国家C.发现人D.发现人和土地所有者各半√按唐律的规定:①若在自家土地和公地上发现,归自家所有。

②若在他人土地上发现,发现人与土地产权人对分。

6.“鞫谳分司”的司法审判制度始于( )。

A.秦朝B.汉朝C.宋朝√D.元朝鞫谳分司是两宋独特的刑事司法制度。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17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17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17(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一、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照唐律规定,对于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而杀人的是( )。

A.过失杀B.误杀C.斗杀D.故杀√唐律规定了“六杀”,即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

谋杀指预谋杀人;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杀错了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而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综上所述,选D 项。

3.我国第一部成文法是由( )公布的。

A.子产√B.邓析C.赵鞅D.商鞅我国第一部成文法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公布的。

故选A项。

邓析是竹刑的制定者,赵鞅是我国第二部成文法的公布者,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律的制定者。

4.《大清民律草案》主要是以( )民法典为蓝本参酌制定的。

A.日本√B.德国C.法国D.瑞士《大清民律草案》主要是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制定的民法典为蓝本,同时兼顾德国、瑞士民法典制定的。

故选A项。

5.明太祖为巩固和扩大里老司法审判权而制定的法规是( )。

A.《大诰》B.《昭示奸党录》C.《问刑条例》D.《教民榜文》√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和扩大里老司法审判权,特制定《教民榜文》以教育百姓遵纪守法,《教民榜文》条款都体现了说教的内容。

可见,选D项。

《大诰》是明太祖为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防止“法外遗奸”而制定的刑事特别法规。

《昭示奸党录》是明太祖在“胡蓝之狱”(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和蓝玉案)后,为整顿吏治和强化对军权的控制而公布的告示,以戒臣民。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套)及答案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套)及答案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一、单项选择题1.《唐律》的篇目数是( )。

(2010年一综一第32题)(A)六篇(B)七篇(C)十二篇(D)十八篇2.唐朝编纂的第一部律典是( )(2010年一综一第36题)(A)《武德律》(B)《开皇律》(C)《永徽律》(D)《贞观律》3.宋朝元丰年间,开封府民人钱某与赵某因相邻土地的田界问题发生纠纷,钱某欲告官解决。

按照《宋刑统》的相关规定,官府可以受理钱某词状的时间是( )(2019年一综一第30题)(A)四月初一(B)六月十八(C)八月十八(D)十月初一4.南宋庆元年问,某州有一妇人被杀。

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衙拘捕,受尽拷问,招认了“杀妻事实”。

在法官提交本路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

对此,符合宋代翻异别推制度规定的是( )(2018年一综一第32题、2018年一法综一第20题)(A)发回原州衙由原审官员重审(B)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C)上报中央大理寺审理(D)指定本路另一州衙官员审理5.典卖契约是一种附有回赎条件的特殊类型的买卖契约。

宋朝法律规定,以原价赎回标的物的最长期限( )(2017年一综一第39题,2017年一法综一第18题) (A)10年(B)20年(C)30年(D)40年6.中国古代对一种刑罚有如下的描述:“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

”该材料所描述的刑罚是( )(2016年一综一第39题)(A)刺配(B)折杖(C)廷杖(D)发遣7.《历史名臣奏议》记,宋高宗时“狱司推鞫,法司检断,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反应司法制度是( )(2016年一法综一第18题)(A)翻异别推(B)鞫献分司(C)三司会审(D)死刑复奏8.据某著名武侠小说:北宋年间,有人向官府告发称,丐帮帮主乔某杀害其师父。

经官府审理,控告属实。

又查明乔某系辽国人,其师傅系北宋人。

根据宋朝法律,对乔某的行为应适用的法律是( )(2015年一综一第37题)(A)《宋刑统》(B)辽国法律(C)宋刑统或辽国法律(D)被告人可选择的第三国法律9.《宋刑统》共十二篇,其首篇的篇名是( )(2015年一法综一第18题)(A)具律(B)刑名(C)名例(D)法例10.下列关于宋代“翻异别推”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4年一综一第39题) (A)实行“审”与“判”相分离(B)农务繁忙季节停止民事诉讼审判(C)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理(D)犯人翻供且“实碍重罪”时.须交由另外司法官或司法机构重新审理11.为防止冤错案件,宋朝规定在犯人翻供且所翻情节关系重大时,案件改由另一司法机关重新审理。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2012年真题)清政府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制定的宪法性文件是( )。

A.《谘议局章程》B.《钦定宪法大纲》C.《资政院院章》D.《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正确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爆发后,为了挽救大厦将倾的败局,清政府资政院仅用3天时间便抛出了一个宪法性文件——《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部宪法性文件。

《十九信条》被迫在形式上缩小了皇权,相对扩大了国会和内阁总理的权力,继续强调“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但对人民的权利只字未提。

《十九信条》颁布后不久,清朝即告覆亡。

《十九信条》的颁布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破产的最后记录。

可见,选D项。

《谘议局章程》制定于1907年,该章程并非宪法性文件。

可见,不选A项。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于1908年,颁布于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可见,不选B项。

《资政院院章》制定于1907年(1908年颁行),颁布于辛亥革命爆发之前,而且它也不是宪法性文件。

可见,不选C项。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2.(2012年真题)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规定司法的党化B.采用责任内阁制的政体C.规定不得对《临时约法》进行修改D.规定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共同行使正确答案:B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这是中国法律史上首次以法律明确规定司法独立原则。

为保证法官的独立审判,该法规定:“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

”作为对临时大总统的司法制约,由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提起的弹劾案,由最高法院进行审判。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1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1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1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分析题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一断于法B.轻罪重罚C.约法省刑D.明德慎罚正确答案:D解析: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明德慎罚。

轻罪重罚、一断于法为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约法省刑为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2.冠婚之礼在西周时期被称作( )A.吉礼B.嘉礼C.宾礼D.凶礼正确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礼仪主要有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其中,冠婚之礼被称作嘉礼。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3.西周时期,司法官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所触犯的罪名是( )A.惟官B.惟反C.惟内D.惟来正确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规定了渎职方面的犯罪,如司法官的“五过”之疵。

“惟官”指秉承上意,倚仗权势。

“惟反”指利用职权,报私恩怨。

“惟内”指内亲用事,暗中牵制。

“惟货”指贪赃受贿,敲诈勒索。

“惟亲”指接受请托,徇私枉法。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4.在秦朝司法审判结束之后宣读判决书被称为( )A.读鞫B.爰书C.乞鞫D.封守正确答案:A解析:秦朝在审判中重视收集证人证言、证物,尤其重视现场勘验和司法鉴定。

调查或勘验的笔录称为“爰书”,必要时还可以查封财产,称为“封守”。

司法官作出判决后要向被告宣读,称为“读鞫”,宣读后若当事人不服,可以申请再审,称为“乞鞫”。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5.汉朝颁布的“六条问事”,就其性质而言属于( )A.民事法律B.监察法律C.经济法律D.诉讼法律正确答案:B解析:汉武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分全国为13个监察区,每区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行使监察权。

故相当于现在的监察法律。

因此选B。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10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10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模拟试卷10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4. 分析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六法”体系不包括的法律部门是A.民法B.商法C.民事诉讼法D.行政法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为国民政府“六法”体系。

国民政府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民法典模式,故而在“六法”中没有独立的商法部门,而是包含在民法部门中。

”六法”是指宪法、民法、刑法、民诉、刑诉和行政法。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2.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训政纲领》的“党治”原则和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宪法性文件是A.《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B.《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C.“五五宪草”D.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性文件和宪法。

《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只是国民党的纲领性文件,并不是宪法性文件,不具有根本法性质;“五五宪草”严格地说也只是宪法草案,并未付诸表决成为宪法性文件;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基本精神与《训政时期约法》和“五五宪草”一脉相承,但基于政协通过的“宪法修改原则”12条(即实行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司法独立、保护人民权利等)的重大影响,又不得不在具体条文上有所变动,没有明言国民党一党专政。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的核心是A.权能分治B.三权分立C.三民主义D.训政保姆论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指导思想。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南京国民政府立法指导思想的核心,权能分治理论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体系:三权分立并未直接提到,但它是权能分治理论的理论来源,权能分治理论明显就是脱胎于三权分立:训政保姆论是胡汉民提出的国民党长期实行训政的理论支撑。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的苏维埃国家性质是A.工人阶级专政B.工农民主专政国家C.工农兵民主专政国家D.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试卷7(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科”这一法律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被“格”所取代√B.登闻鼓制最早源于曹魏C.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格是《别权调格》D.《曹魏律》和《晋律》的篇目都是20篇B项错在:登闻鼓制源于西晋。

C项错在: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格是东魏的《麟趾格》。

D项错在:《曹魏律》是18篇,而《晋律》是20篇。

3.下列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之一B项错在:春秋决狱始于汉朝,沿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因此并非汉朝独有。

4.关于北魏法制建设的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

A.北魏时期使死刑复奏成为正式制度B.北魏时期最早出现了“格”这一法律形式C.北魏时期将流刑分为五等√D.北魏政权首次将“官当”入律C项错在:北周政权将流刑分为五等。

5.汉朝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机关为( )。

A.司隶校尉B.令刺史√C.监察御史D.御史大夫令刺史是汉朝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机关。

司隶校尉为汉朝监察京师及附近州县的机关;监察御史为东汉某一时期的中央监察机关名称(后又改回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秦、汉、三国时期的中央最高监察机关(东汉某一时期称为监察御史)。

6.汉朝对官员实施业绩考核的法律称为( )。

A.《上计律》√B.《附益律》C.《尚方律》D.《酎金律》《附益律》和《酎金律》为汉朝抑制诸侯势力的法律;《尚方律》为汉朝抑制官吏随意提高品级的法律。

7.汉武帝后期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无为而治B.德本刑用C.明德慎罚D.德主刑辅√无为而治为汉武帝前期的立法指导思想;德本刑用为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为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德主刑辅为汉武帝后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8.汉朝为了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而制定的法律是( )。

A.《阿党附益法》B.《通行饮食法》√C.《沈命法》D.《均输平准法》《阿党附益法》为汉朝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的法律;《通行饮食法》为汉朝镇压农民起义、维持社会治安的法律;《沈命法》为打击官吏渎职的法律;《均输平准法》为平抑物价、打击商人牟利的法律。

9.《晋律》的第一篇是( )。

A.刑名律√B.法例律C.具律D.刑名、法例律《晋律》的第一篇为刑名律。

10.首次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进行改革的法典是( )。

A.《九章律》B.《曹魏律》√C.《晋律》D.《北齐律》尽管《曹魏律》、《晋律》和《北齐律》都对法典总则进行了改革,但首次进行改革的是《曹魏律》,但《北齐律》最终完成了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改革。

11.首次区分公罪与私罪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北齐律》B.《开皇律》√C.《唐律疏议》D.《宋刑统》参考教材虽然在唐朝法律制度部分讲述了公罪与私罪的划分,但该制度并非源于唐朝,而是隋朝。

1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开皇律》B.《唐律疏议》C.《宋刑统》√D.《大明律》《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成文法典。

13.第一部采取“刑律统类”编纂方式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大中刑统》√B.《显德刑统》C.《大周刑统》D.《宋刑统》《大中刑律统类》又称为《大中刑统》,编纂于唐宣宗年间,是我国第一部采取“刑统”编纂方式的封建成文法典。

《显德刑统》编纂于五代的后周时期,该部法典又称为《大周刑统》。

《宋刑统》在体例上沿用《大中刑统》和《大周刑统》的编纂方式。

14.凌迟刑始创于( )。

A.隋朝B.唐朝C.五代√D.宋朝凌迟刑始于五代,成为法定死刑是在宋朝,正式人律是在明朝。

15.刺配刑始创于( )。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宋太祖为了标榜慎刑,创立刺配刑,作为死刑的宽贷刑,后被滥用。

16.中华法系的代表件法典县( )。

A.《法经》B.《北齐律》C.《开皇律》D.《永徽律疏》√《永徽律疏》在元朝以后又称为《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二、多选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7.多项选择题第46-63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曾经对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进行完善的法典有( )。

A.《九章律》B.《泰始律》√C.《北齐律》√D.《曹魏律》√《曹魏律》具律改为刑名律,作为法典总则,《晋律》将刑名律改为刑名、法例律两篇,《北齐律》合并刑名、法例律两篇为名例律一篇,最终完善了刑法总则。

19.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法律形式有( )。

A.科B.格√C.式√D.比科和比出现于汉朝。

20.北齐政权法制建设的成就表现在( )。

A.设置大理寺√B.创立“重罪十条”√C.以名例律作为法典总则篇√D.封建成文法典的篇章体例定型化√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使大理寺成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北齐首创“重罪十条”,从而成为《开皇律》“十恶”的渊源;《北齐律》合并刑名、法例律两篇为名例律一篇,最终完善了刑法总则;《北齐律》定法典篇目为12篇,从而使得封建成文法典篇章体例定型化。

21.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首次创立的制度有( )。

A.上请√B.亲亲得相首匿√C.秋冬行刑√D.恤刑原则恤刑原则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

22.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基本法律框架的法律有( )。

A.“约法三章”B.《越宫律》√C.《九章律》√D.《傍章律》√汉朝基本法律框架就是汉律六十篇,而“约法三章”不在汉律六十篇之列。

23.下列选项中,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颁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麟趾格》√B.《大统式》√C.《北齐律》√D.《开皇律》《开皇律》为隋朝制颁,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典。

24.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的封建成文法典有( )。

A.《泰始律》B.《北齐律》√C.《唐律疏议》√D.《大明律》√从北齐至清末沈家本修律,名例律一直属于封建成文法典的总则。

25.下列选项中,属于监察机关官员名称的有( )。

A.御史大夫√B.御史中丞√C.御史台D.廷尉廷尉为司法审判官,而不是司法监察官。

御史台是监察机构的名称。

2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 )。

A.死刑复奏√B.重罪十条√C.八议入律√D.服制定罪√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八议、官当、服制定罪、重罪十条、死刑复奏、登闻鼓制等。

27.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 )。

A.秋冬行刑√B.上请原则√C.春秋决狱√D.亲亲相隐√汉朝法律的儒家化表现为:立法指导思想上,德主刑辅、三纲法律化;刑法原则上,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刑罚执行上,秋冬行刑;司法制度上,录囚、春秋决狱。

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8.简答题第64-66小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简述《法经》的内容、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内容:《法经》共6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盗法》是关于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犯罪的法律规定;《贼法》是关于侵害人身安全及危害社会秩序犯罪的法律规定;《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

(2)特点:①在内容上,《法经》以惩治盗贼为主要任务,反对旧贵族的等级特权,体现重刑主义精神。

②在体例上,《法经》出现了先开列罪名再规定刑罚的罪刑法定倾向;《法经》将相当于法典总则的《具法》列在最后且适用于其他各篇。

)30.简述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文帝时期进行的刑制改革就是对以往的奴隶制五刑制度的改革,这次改革揭开了从肉刑到劳役刑过渡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是:改墨刑(黥刑)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刑为笞三百;改剕刑中的斩左趾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这次刑制改革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为最终废除肉刑奠定了基础。

但此次改革也有弊端,主要表现为:(1)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实际上是由轻改重。

(2)宫刑未改。

(3)笞数过多,往往有的犯人在行刑过程中被打死。

汉景帝在文帝改制基础上又进行了笞制改革。

包括:(1)减少笞数,将笞五百与笞三百分别降为笞三百与笞二百,后又再度减为笞二百与笞一百。

(2)明确规定了笞杖的材料、质量、长度、宽窄、厚薄等规格,而且严格限定了笞打的部位与行刑的程序。

文、景帝的刑制改革,是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转变的标志,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四、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8.00)31.分析题第67-69小题。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公室告何也?非公室告何也?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

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这段文字反映的是秦朝对起诉权的限制制度——“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