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3揣摩文中有关语句,说出其深刻含义。

重点:文中人物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难句的理解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以此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交流查阅到作者何为和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情况1正音槛邃喃颅磐踌躇2朗读课文四整体把握:这篇文章记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经历,表现了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及其不向厄运低头顽强的精神。

五问题研讨一(1---5)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

二(6---26)客人本人拜访贝多芬的情况,再现贝多芬的形象。

第1层(6---24)贝多芬下楼和客人交谈第2层(25)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第3层(26)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第4层(27)用贝多芬的语言袒露出他的内心世界四件事:1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2贝多芬与客人交谈3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4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小结: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来写。

2从课文中找出贝多芬的语句,从外貌描写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说出其作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1)外貌描写7小节:表现出生活的贫困窘迫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的愁苦及苦难的压力6、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对不幸遭遇不低头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小结:文中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从远到近,从上到下进行描写,次序井然,以行传神,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2) 20小节: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

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决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音乐成就,认识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语言分析来理解和评价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情感目标:感受贝多芬的坚韧性格和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贝多芬的生平和音乐成就,分析贝多芬的人物性格和音乐风格。

2.教学难点:将文本与音乐结合,让学生通过语言和音乐两个层面来理解贝多芬的伟大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等,让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音乐成就、影响等,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3.文本研读: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贝多芬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来理解贝多芬的坚韧性格和对音乐的热爱。

4.语言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如贝多芬的文学作品、三段式结构等,并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来理解这些语言点在文中的作用。

5.练习与巩固:结合教材内容,提供相关的练习,包括基础知识练习和阅读理解练习等,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音乐成就等基本知识。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交流来深入分析文本和音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即时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作业布置: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基础知识练习、阅读理解练习等,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活动四、合作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
1、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2、 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中的贝多芬的形象。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 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活动五:
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贝多芬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直面困难、挫折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肖像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2、了解贝多芬的痛苦,学习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明确:“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和“客人”谈话——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2、学生勾画。
教师X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1、 作为初次拜访的客人,贝多芬的外貌会首先映入客人眼帘。我们一起来看看客人眼中贝多芬的形象。请找出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说说他的个性特征。
2、《世界开始对你明亮了》——献给风华正茂、斗志昂扬的同学们
活动六、作业
仿写阅读,仿照X例,给贝多芬的事迹和精神,写一段评价性的话。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2、理解贝多芬“心里的音乐”;理解贝多芬语言的含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古典音乐巨匠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2.能够理解贝多芬表达音乐情感的手法和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特点;2.难点:贝多芬表达音乐情感的手法和方式。

三.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两段音乐,其中一段是贝多芬的经典作品,另一段则是其他作曲家的作品。

请学生说出听后的感受、感情及想象。

2. 学习贝多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20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文本或音像资料,讲述贝多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可用PPT或黑板做简单的脑图与学生进行互动。

3. 分析贝多芬的音乐特点(15分钟)通过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探讨其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贝多芬音乐背后的表达意义,以及他表达情感的方式。

4. 模仿贝多芬的创作手法(20分钟)从创作角度学生为贝多芬的某首音乐加上自己的音符并解释所加的音乐符号含义。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5. 归纳(10分钟)通过讨论,贝多芬表达音乐情感的方式,并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贝多芬的音乐。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自带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通过自己的方式诠释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家创作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四. 教学评估1. 批判性思辨能力在模仿贝多芬的创作手法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与感受,并试图突破创造性思维的界限。

2. 音乐欣赏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欣赏音乐的能力,科学地诠释音乐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3. 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表达模仿贝多芬的创作手法时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反思贝多芬是一位具有深刻人生经验和强烈情感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不同于其他古典音乐的内敛和优雅,而是直接而又豪放,充满了挑战和反叛的情绪。

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不仅有助于了解古典音乐作品的内在价值,也会激发学生自己分享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历史、音乐成就以及音乐特点。

2.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力量,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贝多芬的生平及音乐成就介绍。

2.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如《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

3.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表现主题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播放《欢乐颂》片段,并组织学生进行听力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力量。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影响?第二步:学习贝多芬的生平及音乐成就1.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音乐成就。

2.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音乐特点及表现主题等。

第三步: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1.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如《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第九交响曲》等。

2.学生鉴赏这些作品,分析其中的音乐特点、表现主题和情感体验等。

第四步:分组进行作品分析与报告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与报告。

2.学生结合贝多芬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音乐特点、表现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度阐述。

3.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精心准备的报告。

第五步: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学生通过本次学习,不仅增强了音乐素养,也增强了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学生一起回顾自己的学习体验,分享感受和思考。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合作学习法。

3.欣赏分析法。

4.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

教学评价1.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评价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程度,表达,阐述,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三个视角,以“我”的采访为主线,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孤独、邋遢、暴躁而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的音乐巨人形象。

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同时也无比真实的音乐巨人形象。

3、中招考点
(1)句子的含义。

(2)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格式已经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思路。

2.能说出句子的含义。

3.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课文的思路。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句子的含义。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
五、限时训练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贝多芬说什么?有什么启示?。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第十三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目标1.欣赏课文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习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写法。

2.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3.探究贝多芬的人物形象。

学习贝多芬不屈的奋力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

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

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重点的汉字注音。

门槛(kǎn) 捏(niē)弄惹(rě)人注目清晰(xī) 重荷(hè)深邃(suì) 喃喃(nán) 沉郁(yù) 小心翼翼(yì)磐(pán)石喧嚣(xuān xiāo) 下颏(kē)踌躇(chóu chú)2.注意下面这些多音字。

(1)校(xiào校规;jiào校订)(2)壳(ké弹壳;qiào地壳)(3)藏(cánɡ躲藏;zànɡ宝藏)(4)行(hánɡ行列;xínɡ行动)3.解释下面的词语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

踌躇:犹豫。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惹人注目:引起人们注意。

凝重:庄重。

4.作者何为,原名何敬业,生于某某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 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小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小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生3:还要能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思想倾向,赏析美词佳句。……
生看大屏幕,再次理清学习目标。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查字词典,学习并积累字词,组织复述课文内容的语言。
生复述。
生再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应词句,并反复朗读。
生1:他很伟大,
生2;很坚强
生3:外表不美但内心善良
生4:他是热爱生活的,耳聋了还要创作。……
教学难点
把握贝多芬的精神品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写人一类文章的学习接触较早,且本单元将此课安排在第3篇,有 了 前面的学习示X,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基本有了学习思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难,但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真正走进文章人物的内心难度较大,在此教学环节上教师应多引导。
学法指导
自由朗读 类比思考 合作交流 抒写感言
所写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贝多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94页。(师板书课题《音乐巨人贝多芬》)
同学们,这同样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那么,哪位同学来带领我们大家温习一下该如何学习这类文章?
对,这是肯定的,还有补充的吗?
的确,字词的积累运用不可小视,你挺细心。还有吗?
同学们说的挺全面的,那么我们来整理一下:(师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导入新课
目标协商
初读感知
再读析文
精读探究
突破主题
拓展
练笔
小结检测
*师导:同学们,老师昨天读书翻到了一副好对联,当时却一时想不起对联内容所指何人,同学们来帮老师想想。师板书对联于黑板(
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
多数学生平常不读名著,尤其传记类的,在这方面了解较少,较难想出对联所指,尤其是下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把握全文内容。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入新课: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

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②教师范读课文
③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研读与赏析
①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划来。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

”应如何理解?
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应如何理解?
②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③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

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

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师生共同为本文提炼中心思想,以此,将全文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高度的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