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史
社会生活史

第一章服饰风俗服饰是人类独有的生活技能和人类智慧的创造。
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
主要包括服装、佩饰、化妆以及缠足习俗,也包括与服饰有关的礼仪、等级、审美、习惯等种种风俗观念。
第一节人类服饰探源•服饰的起源•实用遮羞美观•“适身体,和肌肤”。
《墨子》•“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
《白虎通·衣裳》•“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
《韩诗外传》•“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尚书·尧典》•“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
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后汉书·舆服志》•各种行业、宗教、集团等不同人们的类别标志•“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系辞》•胡曹伯余•山顶洞人8.2厘米的骨针第二节服饰的形制类别•华夏族服饰的基本形式:束发为髻,冠冕弁帻,上衣下裳,束带系芾一、冠、巾、帽1、冠纚、縰冠梁冠缨冠的主要功能不是实用,而是礼仪寒不能暖,风不能障,暴不能蔽”。
《淮南子·人间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
《晋语》“(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闰。
刖跪击其马而返之,曰‘尔非吾君也。
’景公惭而不朝”。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子死,冠不免”。
《左传·哀公15年》汉代之冠,其名目有十余种。
屠隆《起居器服笺》所记,“有铁者、玉者、竹者、犀者、琥珀者、沉香者、瓢者、白螺者”晋代以来,通常以冠梁的多寡来区别官阶的高低戴通天冠的宋代皇帝诸侯戴远游冠官僚大臣戴高山冠进贤冠,文臣和儒生学人所戴獬豸(xie zhi 谢志),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
据说,它独角高额,能分辨是非曲直,见到有人相斗,会用角“触不直者”;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
后来被战国时的楚王所捕获,照其形象制成衣冠。
秦灭楚国后,将该冠赐给御史佩戴,遂称为“獬豸冠”(汉杨孚《异物志》)。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书评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书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是一部详尽记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著作。
该书篇章丰富,涉及了从清朝末年到建国初期的各个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深刻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观念以及他们面对的困境与希望,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该书在描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时所采用的多维度视角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全面还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例如,在政治方面,书中详细讲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演变以及文化政治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揭示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伏以及工商业的崛起;在文化方面,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等。
这样全面的视角使读者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变迁与矛盾冲突,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其次,该书在描述社会生活方面注重个体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的总体变迁之间的联系。
通过详细描述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各个时期面临的问题与变化,作者把读者带入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例如,书中描述了晚清妇女地位的变迁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女性解放的影响,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况,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关注个体的生活经历,该书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当代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性别、人权、社会正义等方面。
同时,该书还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读。
例如,除了对传统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进行论述外,该书还特别关注了新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大众娱乐、新兴中产阶级的出现等,这些描写不仅对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具有帮助,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线索。
然而,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
“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
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
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
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
即袈裟也。
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
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
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
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宋代社会生活史政治教案

宋代社会生活史政治教案。
一、宋代社会生活历史1.社会制度宋代的社会制度有着较强的封建色彩,它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有所不同。
在宋代,官僚集团成为了统治阶层的主力,而地方上的豪强则受到了政府的限制。
宋代封建社会不仅存在着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其中,最为严重的要数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活动,例如广大自治权、岭南义军等大规模的起义。
2.经济生活宋代的经济生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宋代的城市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也快速增长。
在宋代中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这也为宋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与市场有关的产业也日渐繁荣,例如茶叶、蚕丝、棉花、瓷器、铁器、漆器等等。
3.日常生活宋代的日常生活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城市中,人们主要以手工业和商业为生。
此外,游艺休闲活动也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诸如骑马、下棋、唱戏、看戏、听音乐等等都是当时流行的活动。
宋代的建筑和服装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宋代的建筑多使用青砖,而且有很多独特的装饰技巧;宋代的服装同样也非常讲究,以丝绸和棉布为主,讲求颜色和刺绣等等。
二、宋代政治教案1.官府学校在宋代,官府学校是最主要的学校类型,它的教学对象大多是子女官员。
这些学校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主要教授诸如礼仪、经学、史学、文学、法学等等的内容。
而且为了有更好的教育质量,官府学校会安排专人来进行教导。
2.私塾宋代的私塾比较普遍,它们的教育对象通常是富人家的子弟。
私塾教育侧重于文化和诗词的学习,以及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为主。
宋代私塾的教学环境比较简陋,通常还需要自己带着一些书籍和文具。
3.民间学堂宋代民间学堂通常由一些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教师们自发组织而成,并且有时候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这些学堂通常位于村庄或者乡镇,主要教授基本的读写和算术知识。
与其他类型的学校相比,民间学堂的教育对象更为普遍。
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总结3000字

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总结3000字中国社会生活史一般被视为中国社金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缺乏对其内容体系进行理论探讨.实际上,中国社会生活史与中国社会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研究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生活现象及其价值观念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其体系主要应包括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社会群体及其行为特征、家庭生活及衣。
住行变证、社会教育与社会交往、生活的态度与价值观念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从社会实践还是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生活史都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受到重视.社会生活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的基本必修课之一,讲述的是广大民众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在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该课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众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过去的历史研究,往往忽略对历史细部的描述,使历史成为枯燥乏味的数字与事件的罗列,即使对历史规律的表述,也因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证而削弱了论据的支撑。
通过本课程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来再现历史上民众生活的多彩画面,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除了政权更替、制度消长外还有更加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对历史的关注除了精英人物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及其生活。
对社会生活史的重视将必定使历史更加鲜活,更加趋近于历史的本真。
通过学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他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及中国国情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理想状态的社会生活史:展现真实、生动的生活画卷;所有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与人的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可以成为我们关注研究、叙述的对象。
回到现实,制约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因素:古代生活的有限遗存决定素材现代史家的史学观念约束视野20 世纪域内中国社会生活史发展三阶段20至40年代为第一阶段,学科初建与兴起。
50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初露头角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呈现不同命运。
大陆学界以马克主义的名义,将社会生活研究视为‘庸俗’“烦琐’而遂之于史学门槛之外。
社会生活史专题

新建二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五)社会生活史供稿:陈莹张桂凤一、关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历史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生动细致的部分,虽然它属于微观的历史,但也能体现历史的沧桑变化,反映历史的文明进程。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具体表现为衣食住行,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精神面貌等一切与人类行为有关的活动。
二、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政治:政治局势的变化或国家政策的影响2、经济:经济发展的推动3、思想:思想的变化、发展的冲击4、民族:民族间交往的影响5、对外:对外交流的产物6、科技: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7、战争的影响8、名人、伟人的感染三、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几个时期1、夏商周衣:丝织业发展、多种织法食:“五谷”已出现;酿酒业进步行:车、船、橇2、春秋战国衣:丝织业新发展食:用曲酿酒;盐种类繁多;多种土特产品汇聚中原其它:宴乐、狩猪、音乐是贵人们的享乐方式3、秦汉衣: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食:产品进一步丰富(如从西域引进多种······)住:统治者建筑精美,富有艺术性(阿房宫)其它:西域乐器传入中原4、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原因:民族融合;玄学流行②特点:多样化,享乐化③表现:衣:南方士大夫宽衣博带,谢公屐,芒屐;北方盛行胡服,多穿靴。
食:北面南稻;蜀汉馒头;胡饼南传;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其它:传统音乐革新,异域音乐流行,《大面舞》对后世戏剧有影响。
5、隋唐时期①主要原因:政局稳定,国家繁荣富强;政策开明开放,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中外交流多,各族各国生活习俗渗入中原地区;科技文化领先、发达。
②表现:服装:爱戎装、胡服、靴子、戴胡帽;女装流行袒胸窄袖。
饮食:品种多,有胡饼,蔬菜有地中海的莴苣、印度刀豆,波棱国的菠菜等,盛行饮酒,喝荼,懂得葡萄酒的酿造方法。
住宅:高官贵族以庭院为主,庭院内有回廊、假山、楼阁等,甚至还有仿效外国的自雨亭、球场。
社会生活史——精选推荐

社会⽣活史1、试论中华民族传统节⽇在社会⽣活中的作⽤和功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在⼈民的⽣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促进和谐、培育道德等功能。
民族传统节⽇作为⼴⼤民众极为重要的⽇常⽣活⽅式的组成部分,在家庭⽣活、⼈际关系、社会⽣活当中都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和功能:⼀、通过民族传统节⽇可以促进家庭内部和社会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传统节⽇具有重⼈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厚的⼈情味,⼏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
⼆、传统节⽇是⼀种隆重举⾏的标志性民族⽂化活动,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化特⾊。
⼴⼤民众通过传统节⽇,同民族的历史进⾏着⽆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
传统节⽇可以增强民众对于民族⽂化传统的记忆,从⽽更加尊重和热爱⾃⼰的民族⽂化。
传统节⽇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节⽇的⽆穷魅⼒,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豪感,同时也能强烈地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化的认识和关注。
三、传统节⽇有助于道德和情操的培育。
在节⽇期间⼈们处在⾮常态的⼼理状态下,这时候在举⽌⾔⾏各⽅⾯的⾃我约束对于⼈们道德情操的提升会产⽣积极影响。
四、传统节⽇是对现代快节奏的⽣活的调剂,是有丰富⽂化内涵的休憩。
像年节这样的“过渡”本⾝既是对昨天的总结,也是对明天美好⽣活的畅想、期盼和筹划。
节⽇能够使⼈民产⽣对和谐社会和美好⽣活环境的热爱和依恋,使得有情趣的⽣活和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落到实处。
五、传统节⽇是集中展⽰⼴⼤民众民族艺术才能的最好时机。
⼈们在节⽇⾥彼此欣赏,互相竞赛,互相借鉴;通过节⽇活动,社群内部的组织协调和团结合作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六、传统节⽇作为⼀种载体和复合性的⽂化表现形式,居于⾮物质⽂化遗产框架的核⼼地位,很多⾮物质⽂化遗产的精粹都附丽在、展现在完整的节⽇活动之中。
我们的传统节⽇不仅具有上述这些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化功能,⽽且应该说,这些节⽇具有悠远的渊源和丰富的内涵,深⼊⼈⼼,长盛不衰,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们⽆尽的欢乐和永恒的向往。
社会生活史

导论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2、20世纪50——80年代初研究“停顿”时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2)参照比较法(3)精准计量法(4)相关学科交融法3、研究历史文献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1、家族史研究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3、士人研究4、商人研究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6、民间社会研究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9、身体史研究第一章饮食生活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1、主食“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稻、黍、稷、麦、菽(一说)“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玉米、甘薯、薯类作物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鉴学派的总体史
《年鉴》学派提出了“总体史”的口号,要
求把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乃至心理和 下意识的领域纳入历史研究的范围,并号召 各国的同行们从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 学和地理学等社会科学当中吸取有益的理论 和方法,并借助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向史 料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受到挑战
主要观点
观察和写作历史的方式在七十年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
的转变。 作为社会科学历史学的核心信念,即“对过去的变化 做出连贯性的科学解释”的可能性这一观念,已经被 人们广泛地抛弃了。 取而代之的是重新对人类经历的几乎所有不同的方面 都产生了兴趣,伴随着这种兴趣而产生的信念认为 “群体的文化,甚至个人的意志,至少在潜在的意义 上是推动和引起历史变化的重要动力。 由于重新强调了具体的人类的经历,结果回归于叙事 形式的历史学。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说在前面的话:谈谈本门课学习方法 大学之道
文献功底
理论功底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 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此问题,则为此时代学
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 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 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 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梁启超文集》:中国之旧史
社会史概念的提出,在于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两名年青的历史教授吕
西安· 费弗尔和马克· 布洛赫在1929年1 月15日创办了一份独立的新杂志《经济和 社会史年鉴》,宣布其宗旨是为以经济和社 会为内容的、为采用跨学科方法的新型历史 研究和著述方法的成果提供国际论坛,向传 统史学发起了全面的挑战。
部比利牛斯山脉中一个村庄中一个个村民 的传记,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对死亡的 观念,劳动和性行为,宗教和习俗,提供 了一幅充满了独特和个别的图景。与他的 早期著作《朗格卢瓦的农民》相比,表述 方法发生了深刻转变。 E· 勒· 罗瓦· 拉杜里:《蒙泰尤:—个奥克语 的村庄,1294一1324年》* E.Le Roy Ladurie, Mntailliou,Village Accidan de 1294-l324),Paris,1976.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第503页)。
只有当历史学不停留在描述而是开始做出解释 时,才是科学的历史学。
传统史学以政治事件为主要内容,以考证文
字档案和史料为主要方法,以民族国家的形 成和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叙事式为表达研究 成果的主要方式,只强调历史事件的独特性 和个别性,因此缺乏科学性,应当创立一种 新型的“综合的历史学”来取代它。为此, 历史和其他科学一样,都要“研究相似性、 反复性和齐一性”,都要应用一切科学都共 同使用的假设、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也 就是说,没有抽象便没有科学,更没有历史 科学。
厚描述 thick description
许多作品使用了美国人类学家克里福德· 吉
尔兹创造的“厚描述”一词所表示的方法。 [1]
C.吉尔兹;《厚描述:建立文化解释的理 Clifford Geertz,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Culture),见 《文化的解释》(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纽约,1973年,第3-30页。
举例二
卡洛· 金兹贝格也详细地描述了16世纪意大 利北部一个磨坊主的世界观,从中透视出宗 教改革观念的传播在下层社会中造成的思想 和心理上的不安。
C. 金斯伯格:《奶酪与蛆虫》* Carlo Ginsburg.Cheese and Worms,
Dulin,1970
举例三
勒· 罗瓦· 拉杜里着手用叙事手法描述法国南
பைடு நூலகம்
“知其所以若彼之因,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大例, 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
梁启超批判二十四史皆以帝王为中心,忘记了国民, 即群体,“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 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质而言之,则合无数墓志 铭而成耳”,必将造成“我国国民之群力、群智、 群德所以永不发生,而群体永不成立也”。他针对 这四弊二病而提出的新史学“贵其能叙一群人之相 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 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 油然而生”,并提出新史学将“以生人本位的历史 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实史改造之一要义也”。选自
随着后工业社会中社会存在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
会科学的历史学所依据的那种对现代世界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所抱有的乐观态度,即把科学的理性当作一种规约现代存在 方式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并用它来组织社会的秩序 的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社会科学历史学的方法把非人格的庞大结构置于历史的中心 地位上。这种做法同旧式的政治史一样,并没有对现存的权 力关系提出更多的问题。 历史学更接近于文学,而不是更接近于科学。 认为历史研究具有客观性的观念是不成立的,因为历史学家 总是成为作为他们所思考对象的这个世界的囚徒,他们的思 想和观念总是被他们所使用的语言范畴所限制。因此,语言 不是指称事实,而是构造了事实。
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叙事史的复兴 新文化史
微观史
叙事史的复兴
劳伦斯· 斯通:《叙事史的复兴:关于新的旧
史学的思考”
Lawrence Stone,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Past and Present No. 85(1979),
举例一
乔治· 杜比以研究法国中世纪农村社会结构 而著称的,但他写了一本书去叙述13世纪 发生的一场战争中的一天,以详细的事实 揭示法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述方法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G.杜比:《1214年7月27日,布文内的星期 天》 G.Duby, Le dimanche de Bouviness, 27 juillet, 1214), Paris,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