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空灵美的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王维《山居秋暝》四美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四美赏析

文言文教学44㊀2018 5傲山野ꎮ他们觉得死了就死了ꎬ无所谓ꎬ因为死就是生ꎬ生就是死ꎬ认为 一死生 齐彭殇 ꎮ对此ꎬ作者做了委婉的批评ꎮ认为生和死不能等同起来ꎬ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ꎬ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认识ꎮ他是想以此来启发人们ꎬ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ꎬ而应该珍惜人生的每一天ꎬ积极追求心中的理想ꎬ不断创造美好的人生ꎮ本文显示了作者不尚虚无的务实精神ꎬ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ꎮ王羲之对人生有感而发ꎬ其实蕴含着作者对时间㊁生命的深层认识和理性思考ꎬ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ꎮ纵观全文ꎬ«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ꎬ其实就是通过宴游之乐引发对生命本体的思考ꎬ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㊁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ꎮ但王羲之的人生观悲叹而不悲观ꎬ也许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创造性的人ꎬ比如曹操㊁李白ꎮ王羲之寄情山水ꎬ放歌人生ꎬ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虚无人生的最执着的表现ꎮ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慨ꎬ是一种人类的普遍心态ꎬ但在玄学盛行ꎬ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虚无哲学的东晋时代ꎬ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㊁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ꎬ虚度年华ꎬ而是正确认识生死ꎬ积极创造和探求有价值的人生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ꎮ«兰亭集序»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ꎬ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思考ꎮ因此ꎬ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时间ꎬ珍惜生命ꎬ去积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ꎮ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体育运动学校(733000)王维«山居秋暝»四美赏析杨㊀柳㊀㊀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的«山居秋暝»一诗ꎬ充满了诗情画意ꎬ真是美不胜收ꎬ最能体现他山水诗画面美的艺术风格ꎮ我们可从诗歌画面的 空灵美㊁纯净美㊁立体美㊁高洁美 四个方面来加以赏析ꎮ一㊁美在空灵诗歌首联就给出了画面的轮廓ꎬ立意高深玄远ꎮ 空山新雨后ꎬ天气晚来秋 ꎬ照应诗题ꎬ十个字交代写作时间是傍晚ꎬ环境是秋日新雨之后的空山ꎮ写足诗题ꎬ描画背景ꎮ一个空 字ꎬ写出终南山天高云淡㊁万物灵空之美ꎮ诗歌颈联明确写有竹喧浣女ꎬ莲动渔舟ꎬ诗人开篇下笔却说是 空山 ꎮ这是因为山上松林茂盛㊁竹林高密ꎬ掩盖了人类活动的痕迹ꎬ 空山 两字点出此处宁静空灵ꎬ有如世外桃源ꎬ又是初秋的傍晚ꎬ一番新雨洗清秋ꎬ空气之清新㊁景色之美妙ꎬ读者可以想见ꎮ王维特别喜欢在诗歌中寄托 空 的情怀ꎮ«山中»写道: 山路元无雨ꎬ空翠湿人衣ꎮ «过感化寺»写道: 夜坐空林寂ꎬ松风直似秋ꎮ «鹿柴»中写 空山不见人ꎬ但闻人语响ꎮ 佛家讲求四大皆空ꎬ而王维尚佛ꎬ有 诗佛 之号ꎬ 空字正应了禅宗要旨ꎬ诗歌中空与景融合ꎬ更增添了画面的空灵之美ꎮ二㊁美在纯净诗歌选用的一系列典型意象:新雨㊁清泉㊁浣女ꎬ皆与水有关ꎬ纯明洁净至极ꎮ新雨点出秋雨初歇ꎬ万木葱郁碧绿ꎬ松间那轮明月银辉四射ꎬ天地生辉ꎬ一派空明洁净㊁纤尘不染ꎬ这场新雨洗净山石草木上的一切尘埃ꎬ更仿佛洗去了人世间的一切污垢烦恼ꎬ让人的心也纯净起来ꎮ清泉在石上缓缓流淌ꎬ泉本至清ꎬ又在秋日傍晚新雨沐临之后ꎬ新雨化成的泉水清洗得文言文教学45㊀20185石头洁白如玉ꎬ像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ꎬ在松间泄下的月光下闪闪发光ꎮ这是多么幽清明净的山水影色啊!再看颔联中的 浣女 一词ꎬ可不可以换成 织女 桑女 ?答案显然是不ꎮ浣字有清洗之意ꎬ西施浣纱ꎬ便衬出其美好洁净ꎮ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塘上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ꎬ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ꎬ同样用一个洗字写出荷叶㊁荷花的洁净ꎮ作者精心选择与水有关的新雨㊁清泉㊁浣女这些意象ꎬ由意象构成一片洁净的境界来ꎮ三㊁美在立体首先ꎬ摩诘写景有总有分ꎬ有面有点ꎮ首联 空山新雨后ꎬ天气晚来秋 ꎬ从面上着眼领起全诗ꎬ接着具体分写明月㊁清泉㊁松㊁石㊁竹㊁莲等景物ꎬ把秋日傍晚时分山中的特征性景色:新雨㊁明月㊁松㊁清泉等ꎬ融入工整流畅的诗句里ꎬ并通过 照㊁流 两个动词ꎬ勾勒画面ꎬ酿造意境ꎮ其次ꎬ观察角度有序ꎬꎮ明月松间照ꎬ清泉石上流ꎬ颔联写景ꎬ上句仰视ꎬ镜头由远而近ꎮ天色已晚ꎬ皓月当空ꎬ皎洁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ꎬ在林间空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ꎬ下句俯视ꎬ雨后的山泉潺潺流泻于山石间ꎬ在月光下仿佛透明成一条光带ꎬ是多么幽清明净的山水景色啊ꎮ再次ꎬ写景角度善于变换ꎮ诗歌前面两联主要写静景:空山㊁明月ꎮ颈联 竹喧归浣女ꎬ莲动下渔舟 ꎬ转向动态描写ꎬ以动衬静ꎬ愈见环境之静ꎮ又由前面两联自然环境转向人间烟火的描摹ꎮ诗歌颈联中ꎬ上句闻竹喧ꎬ下句见莲动ꎬ视听结合ꎬ青松明月之下㊁翠竹青莲之中ꎬ生活着一群勤劳淳朴㊁淡泊自然的农家人ꎬ宁静的画面上ꎬ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ꎮ这幅山居秋暝图描摹得极为立体ꎬ把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有机的艺术整体ꎬ有面有点ꎬ有声有色ꎬ有动有静ꎬ从自然的美景到人类生活的纯美宁静ꎬ勾画出立体的山居秋暝图ꎬ无怪乎ꎬ王维心生长留此间的美好心愿了ꎮ四㊁美在高洁同样从意象入手ꎬ王维在诗歌中精心选用了 明月㊁清泉㊁竹㊁莲 这几个意象ꎬ这些意象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心灵的高洁ꎮ郑板桥有: 举世爱栽花ꎬ老夫只栽竹ꎮ霜雪满庭除ꎬ洒然照新绿ꎮ 唐代诗人刘兼曾言: 自是子猷偏爱竹ꎬ虚心高节雪霜中ꎮ 他们都以竹象征高洁情操ꎮ王维的高洁可以从诗歌尾联 随意春芳歇ꎬ王孙自可留 中看出ꎮ诗人晚年过着半隐半官的生活ꎬ来到这个清幽雅致的山林佳境ꎬ必定触景生情ꎬ流连忘返ꎮ所以在尾联直抒情怀 随意春芳歇ꎬ王孙自可留 ꎮ随意ꎬ任凭㊁照例的意思ꎮ王孙ꎬ本指贵族公子ꎬ这里指诗人自己ꎮ尾联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ꎬ一方面巧用前人之典ꎮ«楚辞 招隐»说: 王孙兮归来ꎬ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反用其意ꎬ平添无限趣味ꎮ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ꎬ他觉得 山中 比 朝中 好ꎬ所以就决然留在这秋日山林中了ꎮ在这个秋天的傍晚ꎬ季节变迁ꎬ自然更替ꎬ春芳虽然已消逝ꎬ但秋光一样动人ꎮ是啊ꎬ山中比朝中好ꎬ自然界洁净淳朴ꎬ可以远离官场的污浊烦恼而洁身自好ꎻ山中比尘世好ꎬ宁静空灵ꎬ可以远离世俗的庸碌而修身养性ꎮ宁静的画面上ꎬ明月清泉㊁竹喧莲动ꎬ自然美与人间美融合得恰到好处ꎬ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ꎬ反映了诗人的高洁情怀ꎮ总而言之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根据主客观关系ꎬ将境界分为写境和造境两类ꎬ王维这首五言律诗ꎬ只有40个字ꎬ却给我们营造了丰富的画境ꎬ既用诗意的语言写了山居妙境ꎬ又造了轻灵悠远宁静纯美之境ꎮ在这短小的诗篇中ꎬ王维以自然美来寄托自己的人格美和情趣美ꎬ用诗画兼美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清新动人㊁恬淡雅致的图画ꎬ兼空灵㊁纯净㊁立体㊁高洁之美ꎬ真不愧诗中有画㊁画中有诗之美誉ꎮ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25300)。

论“空灵”范畴的审美机制与艺术呈现

论“空灵”范畴的审美机制与艺术呈现

论“空灵”范畴的审美机制与艺术呈现空灵(ethereal)是一种颇受艺术家以及审美者喜爱的审美品质,它依据的是一种出奇不意的韵律,以及无与伦比的轻盈和透明感。

这种特质不仅仅有助于创造出令人惊喜和吸引人的艺术作品,同时,它将作为主要的视觉元素影响艺术品的动态和持久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分析空灵这一审美品质以及艺术呈现方式,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机制,使艺术作品更为丰富多彩和迷人。

空灵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一部分来源于艺术中的奇妙感,而另一部分则来源于视觉元素的表现方式。

空灵在视觉上通常被表现为轻盈、透明和不稳定的状态。

这种表现方式让人们感到艺术作品有一种神秘而神奇的气质,仿佛它是由一些无形的物质所构成。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被表现为柔软的质感、缥缈的影像,如同远方的沉香树一般静立在其中。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使艺术作品充满奇妙感与张力、促使视觉效果产生深远影响的表现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空灵是一种超越物质现实的概念性存在,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体验——是一种创造视觉化神秘空气的能力,唤起了观众的感性理解与抽象感知。

艺术家们经常运用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去表达空灵,包括颜色的选择、线条和形状的处理以及用光和影像来表现出柔和、透明的特点。

颜色在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表现空灵方面更是如此。

淡蓝、淡紫、浅青、水绿等这些淡雅的色彩都代表了空灵这一审美品质。

对于线条和形状,艺术家们通常会选择细腻的线条或轻微的曲线来构成作品。

这种表现形式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拥有温柔、亲和感和温馨等质感。

通过光影的运用,艺术家们可以使空灵有透明、浅显的质感,使观众感受到其惊奇和神秘的气息。

这些表现方式使观众在赏析艺术作品时不断被空灵所吸引,执行观看和审美过程。

空灵在艺术领域中经常与一些特殊的主题相关联,这些主题常常涉及到超自然的存在、宗教以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感知。

可以说,空灵在表达情感、思想和社会事件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应用。

艺术家们经常运用空灵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智慧的尊重,以及对人类幸福的奉献之情,让观众们在感受作品的同时,也进一步寻求内在的灵魂体验。

《试析大卫·霍克尼风景绘画“空灵”意境之美》

《试析大卫·霍克尼风景绘画“空灵”意境之美》

《试析大卫·霍克尼风景绘画“空灵”意境之美》一、引言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画家之一,其风景绘画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赞誉。

霍克尼的绘画以其细腻入微的描绘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闻名,特别是他笔下的风景画作所呈现出的“空灵”意境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尝试分析霍克尼风景绘画的“空灵”意境之美,探究其创作背景和技法,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霍克尼风景绘画的创作背景霍克尼的风景画作多以自然风光为题材,他善于捕捉光影变化,将自然景色表现得栩栩如生。

他的创作背景源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霍克尼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以及文化背景都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善于从平凡的景物中发现美,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霍克尼风景绘画的“空灵”意境之美霍克尼的风景绘画作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空灵”意境之美。

这种“空灵”感主要表现在画面空间的处理、色彩运用以及构图等方面。

首先,在画面空间的处理上,霍克尼善于运用透视原理,将远近景物的空间关系表现得恰到好处。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线条和色彩,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三个层次,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纵深感。

这种空间感使得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其次,在色彩运用上,霍克尼善于捕捉自然光影的变化,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大自然的美丽。

他的画面色彩明亮而富有层次感,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同时,他善于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氛围。

最后,在构图方面,霍克尼的风景画作通常采用简洁明快的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他善于运用线条和色彩来分割画面,形成不同的视觉区域,使得整个画面既富有变化又保持统一。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画面的“空灵”意境。

四、霍克尼的绘画技法与材料选择霍克尼的绘画技法娴熟,他善于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和技法来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文学创作中的空灵美

文学创作中的空灵美

文学创作中的空灵美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艺术。

其中,空灵美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常常被作家们所运用。

那么,什么是空灵美?它对文学创作有何作用?下面就来探讨一下。

一、空灵美的含义空灵美,指的是一种具有虚无、空灵、梦幻、超现实等倾向的美学特征。

它与写实主义的思想格格不入,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独具灵魂、超然离群的审美情感。

在文学创作中,空灵美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深远的情感,或者是体现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创造力。

二、空灵美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拓展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空灵美的存在,首先能够拓展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

在实现这一点的过程中,作家们往往会运用各种形式的幻想、神话、寓言等手法,从而打破了现实和现实主义的局限,让听众读者可以感受到述说者与他们共享的一份精神伟大的世界。

2.引导读者的思考和联想空灵美不但能够创造一个有梦幻色彩的虚无空间,而且它也常常被应用于创造一种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世界相对应的心理景象。

这种场景的出现有助于引导读者产生联想和思考,进而理解小说的含义和描述对象。

3.注重内心和精神层面的描写另一方面,空灵美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也常常意味着作家对内心和精神层面的强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灵美不仅展现了一个幻想的虚空空间,更是一种源于心中的想象,直抵人心灵深处。

4.让读者体验到一种富有魔力的情感空灵美在文学创作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让读者体验到一种富有魔力的情感。

作家们通过家庭、人民啊等物质文化场景的描述,深入故事背后的精神层面,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魔力似的情感触动,感受到独一无二的光芒之中的胧空伟大。

三、如何表现空灵美那么,如何表现文学创作中的空灵美呢?下面就总结一下。

1.夸张和夸张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采用夸张和夸张表达,是表现幻想和虚幻空间的重要方法。

2.寓言。

寓言是一个描述超现实信息世界的方法。

3.使用形象化的语言。

通过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

4.描绘内心感受。

山水画的空灵之美

山水画的空灵之美

8山水画的空灵之美□周忠树界。

黄山有了云海的出没,白云载山山欲动,宛如人间仙境,妙不可言,这就是山水的空灵之美,画家不可不悟。

山水画创作要一半空灵,一半神秘,计白当黑,注重含蓄,尽得画外妙趣。

若空白处理得好,画面便生动感人,否则很难成功。

要画出有空灵美的山水画作品,必须在“虚”字上下功夫,山石树木本为实物,施以云雾虚之,画面顿觉空灵,虚实相生,虚则意灵,虚空既气,气韵则生动。

如果物象充满画面,反而没有了生气,失去空灵之趣。

山水画构图,往往在画面上留有大面积空白,其目的就是要与欣赏者一起开拓画面以外的空间美感。

我们在欣赏张大千和刘海粟的泼墨或泼彩山水画时,尤能体会山水画的空灵之美。

他们作画,大笔纵横,泼洒自如,因势利导,墨色淋漓,流淌自然。

画面中云气流动,远山似隐若现,加以点景人物、房宇、渔船,正是出其不意,妙造自然。

摘编自《美术报》传统山水画所呈现的诗情画意,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巧妙的空白处理,使其画外有画、画外有情,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余地,产生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空灵之美。

山水诗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启发作用。

唐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北宋苏轼有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在山水画创作中,若空白处理得好,画面便有了空灵之气,令人遐想。

有诗意的山水画才能更好地表现意境美、空灵美,如:带雨云埋一半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山色空蒙雨亦奇,烟中信有无根树,雨外尤多没骨山,烟云出没有无间,半在虚空半在山……空灵是一种境界,是山水画家追求的象外之意,用有限的艺术形象表达无限的艺术境界。

“万物静观皆自得““道通天地有形外”“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画家要善于静观山水之奥妙,然后成竹于胸,用饱含抒情的笔墨塑造自然山川美景,为山水传神,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谷口人家》张大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为什么古诗中的空灵意境特别迷人

为什么古诗中的空灵意境特别迷人

为什么古诗中的空灵意境特别迷人古诗,犹如璀璨星空中的熠熠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其中,空灵意境的古诗更是令人心醉神迷,仿佛能将我们带入一个超脱尘世的美妙世界。

空灵意境,是一种难以言喻却又能深深触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它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却勾勒出无尽的想象空间;又如同悠扬的古琴声,余音袅袅,萦绕心头,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首先,空灵意境给人以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喧嚣中,我们的心灵常常被琐事和压力所困扰。

而当我们沉浸在古诗的空灵之境中时,仿佛瞬间远离了尘世的纷扰。

比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简单地描绘了一个人走到水流尽头,坐下看云起云落的场景。

但就是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随遇而安、心无挂碍的宁静。

在那一刻,我们不再为功名利禄而奔波,不再为琐事烦恼,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喘息与安宁。

这种宁静,不是外界环境的安静,而是内心深处的平和与超脱。

其次,空灵意境激发了我们无尽的想象力。

古诗中的空灵,往往不会将一切都描述得详尽无遗,而是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自行去填补、去想象。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展现的是一个极其空旷、寂静的世界,只有一位老翁在雪中垂钓。

但这简单的画面背后,我们可以想象老翁的心境,想象他为何在这样的严寒中独自垂钓,想象这片冰雪世界中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这种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心中描绘出一幅独特的画卷。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使得空灵意境充满了魅力,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其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意义。

再者,空灵意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那些看似空灵的诗句,往往在不经意间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比如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种空灵的表达,没有直接说教,却让我们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思考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

袁枚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

”①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空诸一切,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

在一片光明莹洁的空旷景象中,时时吐露着充实内在、自由无限的生命光辉,这就是空灵美。

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所追求的极境,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

一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品位。

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镜花水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佛典,后移之论诗。

严羽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②。

正如屠隆所说:“诗道之所贵者,在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镜花水月,流霞回风,人得之解颐,鬼闻之欲泣也。

”③“镜花水月”作为佛喻,移来论诗,形象地说明了诗作的审美特质: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

“神”,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

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称之为“神”而不言“美”。

“神”之于诗作品往往要求诗人塑造一种神化境界。

司空图称之为“脱有形似,握手己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号为“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

神的奥秘就是“空”,就是“虚”。

它之于诗作非是诗作中的一个元素,而是从象外、言外、意外显露出来的超越性新质。

明人彭辂说:“盖诗之所以为诗者。

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

”④“神”的审美特质是即形色又超形色,即感观又超感观,具有妙造自然、神超理得的空灵之美。

正可谓“无迹之迹诗始神”。

“味”,被应用于说诗论艺,就已脱离了生理层面上的形质。

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容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

文艺美学之空灵

文艺美学之空灵

空灵空灵是种意境,美学家宗白华认为,空灵,是指意境包含的那个“灵的空间”。

这个空间,是画家灵想之所独辟的有灵气往来其间的有机的审美心理场。

这是中国人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诗化,表现在意境里,便是一种空灵之美。

空灵作为“灵的空间”来理解,它是立体的、无边的,也就是庄子所描写的那种“无极之境”。

这个空间也有它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所以能在意境中以壮阔幽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作品,方为空灵,方为至美。

从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清音》,每一件经典佳构都体现着创造者心与自然的交流与碰撞。

作品的艺术张力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画家所展示的是博大的胸襟,莹洁的灵魂,无尽的遐想,留给欣赏者的是一个清新空灵的世界。

空灵的另外含义在于透明澄澈。

古代文论家认为意境应该是全透明的,它的玲珑剔透宛如镜中花水中月。

中国绘画追求的象外之意、画外之情,都是要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达到无限的艺术意境。

苏轼诗曾有“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的句子;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总置空亭,所谓“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荒寒寂寞,总由此亭道出。

中国山水画的留白不是有待填充的背景,而是有意义的空间组织。

因此,我们所说的“空灵”,不是空旷无物,而是其中有无穷的景、无穷的意闪烁其间,层层辉映,形成一种“透明的含蓄”。

是一种既不黏着事实,而又含蓄无尽的剔透玲珑的美,是使意境独具魅力而分外赏心悦目的美。

空灵表现了非常美丽的境界。

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

空灵美空灵美是古典美学的—个重要范畴,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空灵。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

”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像的空间。

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

名词串“珠”,虽然具有巨大的根据力和高度的包容量,但作者却不完全托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虚空境地,让读者主动地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完善、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空灵美的艺术魅力
人们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美女的娟好,其实就是指一种不用粉饰,便能芳香扑面,不用雕琢,便能妩媚动人的自然之美。

这种自然之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在文学创作中,以空灵的笔法表达作品主题的写作,则正是这种最高境界的艺术体现。

空灵美不同于壮美,它不会像‚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般嘈杂,也不会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般悲壮,更不会像从‚十面埋伏‛中冲出来的千军万马那般惊天动地。

它像空谷中的幽兰和蝉鸣,像浩宇中的明月和薄云,像静夜中的湖水和微风,像深山里的佛语和钟声,像高楼上的丝竹和雨滴……历代诗人和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少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他们常常流连于清风明月之下,徜徉在小桥流水之畔,反复推敲,认真琢磨,因而产生了很多空灵绝美的诗章。

例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①寥寥二十字,诗人便描绘出一幅幽人幽景的图画:诗人来到位于竹林深处的竹里馆,面对习习微风、朗朗明月,不禁触动情怀,遂搬来一把古筝,独自坐在馆旁的幽竹之下,轻轻拨动琴弦,或奏高山流水,或弹羽衣霓裳。

弹到激情之处,更禁不住要长啸几声。

这娓娓的琴音,在寂静的竹林深处显得既空澈,又清越,可以传到很远很远。

诗人之所以能如此洒脱和闲适,写出空灵飘逸的诗歌来,有两点原因
值得注意。

一是环境清幽。

竹馆周边只见竹林,不见人迹,只见竹梢明月挂,不闻蛙鼓虫鸣声。

而竹子本身又是清幽之品。

在如此清幽的地方,诗人的身心可以完全放松下来,屏除一切尘世俗事;二是诗人的心态闲寂,行为高雅,崇尚归隐。

他虽然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曾官居尚书右丞相,但内心深处却看淡名利。

诗中首句的‚独‛字即表明他与众不同的孤傲性格。

本诗的空灵,从其用词即可见一斑。

诗中通过‚独‛、‚幽‛、‚弹‛、‚啸‛、‚深‛、‚明‛、‚照‛几个形容词和动词,来完成对幽静的环境的描绘和高雅的举止的刻画。

‚明月来相照‛则衬托了诗人心境的闲寂和人格的高尚。

这是一首物我交融的空灵佳作。

再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②
恬淡、清幽、空寂是空灵作品的主要特征。

此诗以一老一少问答的形式,来体现深山隐者神龙见首不见尾般的飘逸。

‚松下‛是隐居者居住的地方,当拜访者到来时,隐者却不在。

他到哪里去了?看家的童子只能指着被茫茫云海所笼罩的连绵群山,含糊地说:就在大山里,具体在哪里我可不知道。

看似很简单的一问一答,却揭示了隐者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境界和神仙般的生活。

来无影,去无踪,与云海和大山为伴,生活简单,而内涵则很丰富。

不然的话,来访者怎会不顾山路崎岖、人烟稀少,远道来拜访呢?此诗的空灵之处在于松下问和云海深。

用‚松下问‛之动,折射深山茅庐之幽静。

用‚云深‛之态,来反映隐者城府和学识之深。

此外,像‚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等佳句,皆可视为空灵之作的典范。

欧阳修在《秋声赋》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彭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这一段文字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声绘色,把秋夜的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十分浓郁,把人物之间的对话描述得十分传神有趣,充分体现了空灵的艺术美感。

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里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罢。

‛‚街道仍然是清净的。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古传说。

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

应该是书本在我的心上留下的影响。

‛⑩我觉得这段文字不但空灵,还很温暖,容易打动人的心弦。

优秀的作家往往并不需要用怎样华丽的词藻,便能写出一段淡雅而又引人入胜的文字来。

比如赞扬月亮之美,这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永远喜爱的主题,很多人极尽华丽的词藻,而有人则能用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空灵绝美的文笔来抒发对月亮的赞叹。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很多都涉及对月亮的描写,比如:
鲁迅在《故乡》里这样写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在这里,鲁迅用了暖色“金黄”来写月,说明故乡的月亮给他留下的是美好和温暖。

‚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形成鲜明的互衬,使人感到浩宇的无垠和圆月的醒目。

简朴的一句,表达了鲁迅对故乡之月的无限眷恋之情,也给人留下了强烈的视觉一般的效果。

鲁迅惯于用看似闲寂实则回味无穷的文笔来写小说。

在《药》里,鲁迅一起笔就写到:“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看看,一个月亮已经落下的夜晚,一切似乎都该沉寂,可是,就在这沉寂的夜晚里,你能想到么,一幕悲剧正在上演。

有人为了普救众生而被杀害,有人为了挽回自己孩子的性命,去买了蘸满被杀害的人的鲜血的馒头。

鲁迅先生用这寥寥轻松的几笔,便开始了这篇并不轻松的小说的开端。

川端康成是我崇拜的日本作家,他的文笔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尤其是在写《雪国》的舞台新泻县越后汤泽时,给人营造出一种白雪皑皑、万籁俱寂、空谷幽幽的氛围,读他的文字,就像身临其境一般。

书中的山、雪、村落,甚至主人公说的话,无不是淡淡的空灵灵的,对景物的描写就像一幅幅水墨山水画。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多么简洁而又准确的开篇,它让我们一下子就跌进一片雪茫茫的世界里。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空灵美多反映虚幻、避世、空寂、恬淡、闲雅的情愫,而现代的文学作品主要借鉴它的艺术成就,把恬淡、闲
雅、优美当作审美的主流,所以,现代反映空灵美的作品大多凄婉、优美、闲适。

这是我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