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信号分解与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信号分解与合成的具体方法;3.能够利用信号分解与合成技术分析和合成简单信号。
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
实验原理:信号分解是指将一个复杂信号分解成一组频率、振幅和相位不同的简单信号。
信号合成是指根据给定的频率、振幅和相位信息,将多个简单信号合成为一个复杂信号。
实验步骤:1.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接入示波器的输入端,并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振幅和相位设置。
2.调节示波器以及频谱分析仪的参数,观察信号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和幅频特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周期为1s,频率为1Hz,振幅为5V,相位为0的方波信号作为实验对象。
将该方波信号输入示波器中,观察到了方波的周期性波形。
接着,我们使用频谱分析仪对方波信号进行频谱分析。
观察到频谱图中只存在基频和其奇次谐波(3Hz,5Hz,7Hz,...),并且振幅逐渐衰减。
这说明方波信号可以被分解为一组频率不同、振幅逐渐衰减的简单信号。
然后,我们选择了多个简单信号(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并分别输入到示波器中,调整其频率、振幅和相位,观察到了不同波形的复杂信号。
这表明信号分解与合成技术可以通过调节简单信号的频率、振幅和相位,实现对复杂信号的合成。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信号分解与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了信号分解与合成的具体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复杂信号进行分解,并利用合适的简单信号进行合成,从而实现对信号的分析和合成。
这对于信号处理和通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五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实验五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基波二次谐波
三次谐波四次谐波
五次谐波信号合成
调整后信号合成三次谐波与基波相位差
五次谐波与基波相位差
通过观察和示波器测量,可以发现各次谐波的幅值符合方波的傅利叶级数各项系数之比,此时,基波、三次谐波、五次谐波合成的信号最贴近原方波信号。
基波二次谐波
三次谐波四次谐波
五次谐波信号合成
三次谐波与基波相位差五次谐波与基波相位差
数各项系数之比,此时,基波、三次谐波、五次谐波合成的信号最贴近原三角波信号
2.分别绘出三角波基波、三次谐波、五次谐波及合成的波形在同一坐标
平面的图形。
3.总结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原理。
信号分解:采用性能较好的有源带通滤波器作为选频网络,选频网络的输出频率调整到被分解信号的基波、二次谐波、三次谐波四次、五次谐波,分别将电信号中所包含的该谐波频率成份提取出来。
信号合成:分解后的各次谐波信号分别输送到加法器中合成即可。
但要调整各次谐波的幅度和相位符合傅立叶分解级数中各次谐波间的幅度相位的比例关系,才能合成出效果良好的信号。
4. 总结方波、三角波所含频谱成分的差异。
等幅三角波与方波,傅立叶分解后,同次谐波相比,三角波信号分量幅度小。
方波与三角波相比,含有的高次谐波更丰富。
方波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方波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方波信号的特点和性质;2.学习使用傅里叶级数分解和合成方波信号;3.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1.方波信号的特点和性质方波信号是一种周期性的信号,其波形为矩形,即在一个周期内,信号的幅值在一段时间内为正,另一段时间内为负,且幅值大小相等。
方波信号的频率是指信号在一个周期内重复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2.傅里叶级数分解和合成方波信号傅里叶级数是将一个周期性信号分解成一系列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和的方法。
对于一个周期为T的周期性信号f(t),其傅里叶级数表示为:f(t)=a0/2+Σ(an*cos(nωt)+bn*sin(nωt))其中,a0/2为信号的直流分量,an和bn为信号的交流分量,ω=2π/T为信号的角频率,n为正整数。
傅里叶级数合成是将一系列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和合成为一个周期性信号的方法。
对于一个周期为T的周期性信号f(t),其傅里叶级数合成表示为:f(t)=Σ(cncos(nωt)+dnsin(nωt))其中,cn和dn为信号的傅里叶系数,n为正整数。
三、实验器材和仪器1.示波器2.函数信号发生器3.万用表4.电阻箱5.电容箱四、实验步骤1.将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设置为方波信号,频率为1kHz,幅值为5V。
2.将示波器的输入连接到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口。
3.调节示波器的水平和垂直控制,使得方波信号的波形清晰可见。
4.使用万用表测量方波信号的频率和幅值,并记录数据。
5.使用电阻箱和电容箱分别改变方波信号的频率和幅值,并记录数据。
6.使用傅里叶级数分解方法,将方波信号分解成一系列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和,并记录数据。
7.使用傅里叶级数合成方法,将一系列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和合成为一个周期性信号,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方波信号的特点和性质通过示波器观察方波信号的波形,可以发现其具有矩形的特点,即在一个周期内,信号的幅值在一段时间内为正,另一段时间内为负,且幅值大小相等。
信号分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信号分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利用滤波器对信号进行分解的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原理。
二、实验原理信号分解是将一个复杂的信号分解为多个简单信号的过程。
常用的信号分解方法有傅里叶变换、滤波器分解等。
本实验采用滤波器分解方法,通过带通滤波器、带阻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等,将输入信号分解为多个频率成分。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实验所需的信号。
2. 带通滤波器:用于过滤信号中的特定频率成分。
3. 带阻滤波器:用于抑制信号中的特定频率成分。
4. 示波器:用于观察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5. 连接线:用于连接实验仪器。
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仪器,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信号连接到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
2. 打开示波器,设置合适的观察范围和时基,观察带通滤波器输入端的信号波形。
3. 打开带通滤波器,观察带通滤波器输出端的信号波形,分析信号的分解情况。
4. 改变带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观察信号分解情况的变化。
5. 关闭带通滤波器,打开带阻滤波器,观察带阻滤波器输出端的信号波形,分析信号的分解情况。
6. 改变带阻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观察信号分解情况的变化。
7. 重复步骤3-6,观察不同滤波器对信号分解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信号波形,可以明显看到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对信号的分解效果。
2. 当带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与信号中的特定频率成分相匹配时,可以观察到带通滤波器输出端信号的波形与输入端信号在频率成分上的差异。
3. 当带阻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与信号中的特定频率成分相匹配时,可以观察到带阻滤波器输出端信号的波形与输入端信号在频率成分上的差异。
4. 通过改变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可以观察到信号分解情况的变化,从而验证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原理。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利用滤波器对信号进行分解的实验技能。
2. 验证了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原理,即通过滤波器将一个复杂的信号分解为多个简单信号,再将这些简单信号叠加合成原信号。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总结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
1. 掌握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原理;
2. 了解信号的合成生成方法;
3. 掌握合成信号的基本特性。
二、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的内容包括:
1. 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信号合成程序;
2. 信号合成程序的调试;
3. 利用合成信号产生平坦的信号;
4. 利用合成信号产生任意波形;
5. 记录下合成信号的波形并作出比较;
6. 对合成信号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三、实验结果
1. 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信号合成程序: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用MATLAB编程实现一个信号合成程序,以满足任意一种信号的所需。
2. 平坦信号:利用本次实验,通过对直线段和曲线段的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看上去是弧形的信号,它是一个平坦信号,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曲线段的个数来调整这个信号的过程。
3. 任意波形: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合成信号来得到任
意波形。
通过改变曲线段的弯曲度和曲线段的个数,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波形。
4. 记录下合成信号的波形: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将波形记录下来,并作出比较,以确认合成出的波形的情况。
5. 对合成信号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本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对合成的信号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看出是否符合要求,并能够作出准确评价。
四、总结
本次实验主要是学习信号的分解和合成,及其相关原理。
信号的分解和合成主要是通过程序来实现的,在程序的帮助下,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信号的分解和合成。
本次实验通过实现信号合成程序的调试,发现、记录合成的信号并作出评价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信号的分解和合成。
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信号分解和合成的过程和方法。
其中,我们研究了信号分解和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利用 MATLAB 软件进行信号分解和合成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验证了信号分解和合成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一、信号分解信号分解,是指将一个信号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成分。
常用的信号分解方法有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
本次实验我们采用了小波变换对信号进行分解。
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时间分解精度高、尤其适合非平稳信号的分析。
在小波分析中,我们通过选择适当的小波函数和选取不同的分解层数,可以将信号分解为越来越细节和越来越精确的小波成分,对信号的各种特征和结构有较好的拟合和表示,从而更为深入地了解信号的内在特性。
在 MATLAB 环境下,我们通过调用 Wavelet Toolbox 中的相关函数,实现了信号分解的实验。
具体步骤为:1.加载待处理信号,使用 load 命令将信号载入 MATLAB 环境中。
2.选择所需的小波函数。
在 Wavelet Toolbox 中,提供了多种不同形态的小波函数,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3.调用 wfilters 函数进行小波滤波器设计。
该函数根据所选小波函数的性质,生成对应的离散小波滤波器系数(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系数)。
4.使用 wmulticfs 函数对信号进行小波分解。
该函数将信号分解为多个不同尺度和不同频带的小波系数,可用于分析信号中的不同成分。
5.可视化分解结果,通过图像展示各个小波系数的分布和特征,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信号的结构和组成成分。
二、信号合成信号合成,是指将多个简单的信号成分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信号。
信号合成常用的方法有基本波形叠加法、线性组合法、窄带带通滤波法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基本波形叠加法为例,对信号进行合成。
基本波形叠加法,是指将一系列基本波形(如正弦波、三角波)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形成新的波形。
该方法简单易行,对于周期信号的分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特性,以及如何将复杂信号分解为简单的基本信号,并重新合成原始信号。
二、实验原理1、信号的分解任何周期信号都可以用一组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线性组合来表示,这就是傅里叶级数展开。
对于非周期信号,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将其表示为连续频谱。
2、信号的合成基于分解得到的各个频率成分的幅度和相位信息,通过逆过程将这些成分相加,可以合成原始信号。
三、实验设备与环境1、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2、实验环境安静、无电磁干扰的实验室环境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产生周期信号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周期方波信号,设置其频率和幅度。
2、观察时域波形将产生的方波信号输入示波器,观察其时域波形,记录波形的特点,如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占空比等。
3、进行傅里叶级数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对观察到的方波信号进行傅里叶级数分解,得到各次谐波的频率、幅度和相位信息。
4、合成信号根据分解得到的谐波信息,在计算机软件中重新合成信号,并与原始方波信号进行比较。
5、改变信号参数改变方波信号的频率和幅度,重复上述步骤,观察分解与合成结果的变化。
6、非周期信号实验产生一个非周期的脉冲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和合成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周期方波信号时域波形显示方波具有陡峭的上升和下降沿,占空比固定。
傅里叶级数分解结果表明,方波包含基波和一系列奇次谐波,谐波的幅度随着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合成的信号与原始方波信号在形状上基本一致,但在细节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主要是由于分解和合成过程中的计算精度限制。
2、改变参数的影响当方波信号的频率增加时,谐波的频率也相应增加,且高次谐波的相对幅度减小。
幅度的改变主要影响各次谐波的幅度,而对频率和相位没有影响。
3、非周期脉冲信号傅里叶变换结果显示其频谱是连续的,且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有能量分布。
实验四、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实验报告(报告人09光信2)

实验四、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实验报告(报告⼈09光信2)实验四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实验⽬的1、进⼀步掌握周期信号的傅⾥叶级数。
2、⽤同时分析法观测锯齿波的频谱。
3、全⾯了解信号分解与合成的原理。
4、掌握带通滤波器的有关特性测试⽅法及其选频作⽤。
5、掌握不同频率的正弦波相位差是否为零的鉴别和测试⽅法(李沙育图形法)。
⼆、实验原理任何电信号都是由各种不同频率、幅度和初相的正弦波叠加⽽成的。
对周期信号由它的傅⾥叶级数展开式可知,各次谐波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
⽽⾮周期信号包含了从零到⽆穷⼤的所有频率成分,每⼀频率成分的幅度均趋向⽆限⼩,但其相对⼤⼩是不同的。
通过⼀个选频⽹络可以将信号中所包含的某⼀频率成分提取出来。
对周期信号的分解,可以采⽤性能较佳的有源带通滤波器作为选频⽹络。
若周期信号的⾓频率0w ,则⽤作选频⽹络的N种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频率分别是0w 、02w 、03w 、04w 、05w ....0N w ,从每⼀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可以⽤⽰波器观察到相应谐波频率的正弦波,这些正弦波即为周期信号的各次谐波。
把分离出来的各次谐波重新加在⼀起,这个过程称为信号的合成。
因此对周期信号分解与合成的实验⽅案如图2-7-1所⽰。
本实验中,将被测锯齿波信号加到分别调谐于其基波和各次谐波频率的⼀系列有源带通滤波器电路上。
从每⼀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可以⽤⽰波器观察到相应频率的正弦波。
本实验所⽤的被测周期信号是100Hz的锯齿波,⽽⽤作选频⽹络的7种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频率分别是100Hz、200Hz 、300Hz 、400Hz 、500Hz 、600Hz 、700Hz ,因⽽能从各有源带通滤波器的两端观察到基波和各次谐波。
按照锯齿波的傅⾥叶级数展开式如下所⽰:111111211111f(t)=[sin()sin(2)sin(3)sin(4)sin(5)sin(6)....]23456w t w t w t w t w t w t -+-+-+∏可知,锯齿波的1~7次谐波的幅度⽐应为 1111111::::::2345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信号的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报告二.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实验二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时间:第星期课号:
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座号:
=================================================== =========================================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信号波形的分解与合成,加深对信号频谱的理解;
2、学会用软件multisim进行信号的分解和合成;
二、实验预习
1、方波信号是周期性信号,对周期信号进行傅里叶级数分解,(如果方波信号的频率是f)分解后基波信号的频率
为多少?各次谐波频率是多少?各次谐波频率与基波频率的关系?。
2、方波信号有偶次谐波吗?为什么?
3、熟悉实验指导书第18页图1-24信号分解与合成电路。
参考指导书50Khz方波信号的分解与合成的例子,设计一个30Khz方波信号的分解与合成的电路。
30Khz方波信号的分解与合成的电路参数的要求:
(1)五个滤波器的电容值c1?c2?c3?c4?c5?1?F
(2)根据公式f?1
2?Lc计算出
,,。
并画出电路图。
三、实验内容
1.设计30Khz方波信号分解与合成电路:将30Khz的方波信号分解出一、三、五次谐波;首先在电子工作台上画出待分析的电路。
(电路参考实验指导书第18页图1-24信号分解与合成电路)注意: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置:波形选择:方波;频率:30Khz;占空比:50%;信号幅度:1V。
再用示波器分别观测方波信号波形、一、三、五次谐波波形,合成波波形,测量周期,幅度。
2.画波形图:分别画出方波信号波形、一、三、五次谐波波形,合成波五个信号的波形图(时间轴对应),标明周
期,幅度。
(注意实验过程中在下面空白处记录波形图,课后把数据整理在坐标纸上并粘贴在此处)
3.实验过程中的故障现象及解决方法。
四、思考题
篇二:信号分解与合成实验报告
实验二信号分解与合成
--谢格斯110701336聂楚飞11070132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电信号的分解。
2、掌握带通滤波器的有关特性测试方法。
3、观测基波和其谐波的合成。
二、实验内容
1、观察信号分解的过程及信号中所包含的各次谐波。
2、观察由各次谐波合成的信号。
三、预备知识
1、了解李沙育图相关知识。
2、课前务必认真阅读教材中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的分解以及如何将各次谐波进行叠加
等相关内容。
四、实验仪器
1、信号与系统实验箱一台(主板)。
2、电信号分解与合成模块一块。
3、20m双踪示波器一台。
五、实验原理
任何电信号都是由各种不同频率、幅度和初相的正弦波迭加而成的。
对周期信号由它的
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可知,各次谐波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
而非周期信号包含了从零到无穷大的所有频率成份,每一频率成份的幅度均趋向无限小,但其相对大小是不同的。
通过一个选频网络可以将电信号中所包含的某一频率
成份提取出来。
本实验采用性能较
佳的有源带通滤波器作为选频网络,因此对周期信号波形分解的实验方案如图2-3-1所示。
将被测方波信号加到分别调谐于其基波和各次奇谐波频率的一系列有源带通滤波
器电
路上。
从每一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可以用示波器观察到相应频率的正弦波。
本实验所用的被测信号是?1?53hz
左右的周期信号,而用作选频网络的五种有源带通滤波器的输出频率分别是?1、2?2、3?3、4?4、5?5,因而能从各有源带通滤波器的两端观察到基波和各次谐波。
其中,在理想情况下,如方波的偶次谐波应该无输出信号,始终为零电平,而奇次谐波则具有很好的幅度收敛性,理想情况下奇次谐波中一、三、五、七、九次谐波的幅度比应为1:(1/3):(1/5):(1/7):(1/9)。
但实际上因输入方波的占空比较难控制在
50%,且方波可能有少量失真以及滤波器本身滤波特性的有限性都会使得偶次谐波分量不能达到理想零的情况。
六、实验步骤
1、把系统时域与频域分析模块插在主板上,用导线接通此模块“电源接入”和主板上
的电源(看清标识,防止接错,带保护电路),并打开此模块的电源开关。
2、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使其输出53hz左右(其中在50hz~56hz之间进行选择,
使其合成的效果更好)的方波(要求方波占空比为50%,这个要求较为严格),峰峰值为5V
左右。
将其接至该实验模块的各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用示波器观察各带通滤波器的输
出。
(注:观察频率时,可打开实验箱上的频率计实验模块。
即按下该模块电源开关s2。
)
3、用示波器的两个探头,直接观察基波与三次谐波的相位关系,或者采用李沙育图的
方法,同时考察其幅度关系,看其相位差是否为零,幅度之比是否为3:1(可以用相应带通
滤波器中的调幅和调相电位器进行相关的调节,保证了相位和幅度满足实验的要求,以下
的步骤中均可用到调相和调幅,使我们认识到调相和调
幅在信号分解和合成的重要性)。
4、将方波分解所得基波和三次谐波,用导线与其对应的插孔相连,观测加法器的输出“合
成”波形,并记录所得的波形。
5、同时考察基波、三次谐波、五次谐波的相位和幅度的关系,还是用李沙育图观察其
相位关系,用观察法使其幅度关系为5:3:1,。
6、验证各高次谐波与基波之间的相位差是否为零。
可用李沙育图形法进行测量,其方
法如下:
用导线将函数发生器的方波输出端与带通滤波器输入
端连接起来,即把方波信号分先后
送入各带通滤波器,如图2-3-1所示。
图2-3-1信号分解的过程
具体方法一:基波与标准同频同相信号相位比较(李沙育相位测量法)
把函数信号发生器模块产生的正弦波电压调至5V(峰峰值),使其送入示波器的x轴,
再把bpF-?1的基波送入Y轴,示波器采用x-Y方式显示,观察李沙育图形。
(注:当滤波
器的增益不为1时,即x轴和Y轴信号幅度不一致时,在??90时其李沙育图形并不为
圆,而是椭圆,但其是垂直椭圆,与090时的椭圆并不相同。
)
当两信号相位差为0时,波形为一条直线;当两信号相位差为90时,波形为一个圆;
当两信号相位差为090时,波形为椭圆,如图3-2所示。
0000000
?A?00900时:??arcsin??
?b?
??00??900图2-3-2李沙育图形
具体方法二:基波与各高次谐波相位比较(李沙育频率测试法)
把bpF-?1处的基波送入示波器的x轴,再分别把
bpF-3?1、bpF-5?1处的高次谐波
送入Y轴,示波器采用x-Y方式显示,观察李沙育图形。
当基波与三次谐波相位差为0(即过零点重合)、90、1800时,波形分别如图3-3所示。
00
??00??900??1800
图2-3-3基波与三次谐波相位的观察
以上是三次谐波与基波产生的典型的Lissajous图,通过图形上下端及两旁的波峰个数,
确定频率比,即3:1,实际上可用同样的方法观察五次谐波与基波的相移和频比,其应为5:1。
7、方波波形合成
(1)将函数发生器输出的53hz左右(其中在50hz~56hz 之间进行选择,使其输出的
效果更好)方波信号送入各带通滤波器输入端。
(2)在五个带通滤波器输出端逐个测量各谐波输出幅度,
(3)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加法器输出端基波与各奇次谐波的叠加波形,如图2-3-4所示。
图2-3-4基波与三次和五次谐波叠加后的波形
七、实验报告
比较基波与三次谐波不同相位差的波形和频率幅度
相位差为φ=0o相位差为φ=90o
相位差Φ=180o
基波、三次谐波、五次谐波间的合成。
基波与三次谐波的合成基波与五次谐波的合成
基波、三次谐波、五次谐波的合
三、
八、分析相位、幅值在波形合成中的作用
相位对单个波形来说影响波的位置,即改变初相位能使波在时域坐标轴上左右移动。
在波的叠加过程中,波的相位则会使得叠加波形的形状发生很大改变
而幅度的话影响合成波的幅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