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和寓意
外国名字的文学典故

外国名字的文学典故在文学创作中,名字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性的手法,引用外国名字更是常见的运用之一。
这些外国名字来源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每个名字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典故。
本文将探讨一些外国名字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典故,揭示其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Eveline(伊芙琳)“伊芙琳”这个名字源自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伊芙琳》。
故事中的主人公伊芙琳是一个年轻的女性,面临着是否要留在家庭与责任之间做出选择的困扰。
这个名字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着年轻女性的追求自由和独立,也代表了生活的选择与抉择。
二、Dorian Gray(道林·格雷)“道林·格雷”这个名字来自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小说中的主人公道林·格雷通过一幅神秘的画像获得了永生的青春,但他的道德堕落却在画像中逐渐显现。
这个名字象征着美和堕落之间的对比,代表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诱惑。
三、Romeo(罗密欧)“罗密欧”这个名字来自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两个来自敌对家族的年轻人,他们的爱情被家族的仇恨所阻挠。
这个名字成为了爱情与激情的代名词,也象征着追求爱情的勇气和执着。
四、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
安娜是一个社会地位高贵的女性,她为了追求爱情和自由,放弃了婚姻和家庭。
这个名字象征着女性的解放和追求真爱,也暗示着权力和社会约束对个人的限制。
五、Don Quixote(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的主人公。
堂吉诃德是一个追逐理想和幻想的骑士,他的人物形象代表着对冒险和理想的追求。
这个名字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乌托邦式理想世界的人。
六、Scarlett O'Hara(思嘉·奥哈拉)“思嘉·奥哈拉”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
小说人物名字

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在众多经典小说中,人物角色的命名往往能够代表着他们的性格特征、命运走向甚至是整个故事的主题。
小说家们在创作中往往会精心设计人物的名字,为角色注入更深的内涵和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名字,看看它们所传达的含义和作用。
一、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名字1. 伊莱扎·本内特(Elizabeth Bennet)在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伊莱扎·本内特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的名字象征着纯洁和高贵。
奥斯汀通过这一人物,传达了对内在美和智慧的推崇,以及对傲慢和偏见的批判。
2. 罗密欧(Romeo)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男主角,名字代表着爱情、热情和浪漫。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爱情之一,罗密欧的名字正是为他这种热情奔放的爱情形象铺陈了基调。
3. 西蒙·克里多夫(Simon Crowther)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的人物之一,西蒙·克里多夫是一个充满善良和正义感的角色。
他的名字中的“克里多夫”在法语中意为“拯救者”,象征着他挽救了其他角色的命运,为故事注入了一丝希望。
二、人物名字的意义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往往不仅仅是代表角色身份的简单符号,更是对人物内在特征和命运走向的隐喻。
它们犹如一道道小小的招牌,为读者揭示了小说故事更深层次的含义和主题。
人物名字的选择与对人物的塑造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设置人物名字,可以在不经意间表达角色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命运走向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小说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情节。
结语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是作者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深邃而神秘的艺术。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作者的用心和用意,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通过人物名字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希望大家在阅读小说时,能够更加细心地品味人物名字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享受小说的魅力。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和寓意

英美人名有不少源自英美文学作品,其喻义在英美等国已是家喻户晓,即使没有读过该作品的人们,也会明白这些人名的喻义。
其用法在写作与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本文举例如下:1.James Bond詹母斯·邦德;(喻)神通广大的人源自英国著名悬念小说作家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 1908-1964)的长篇侦探小说。
弗莱明以塑代号007的英国间谍詹母斯·邦德(James Bond)而蜚声全球,以邦德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共13部,每一部都充满惊险、恐怖和国际间谍的阴谋。
小说中的詹母斯·邦德机智英勇,武艺高超,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任何大案、难案他都能一一破获。
James Bond现喻指“神通广大的人”。
如:(1) During the war he was sent on dangerous secret missions abroad. Very exciting! He was a sort of James Bond.战争期间他被派往国外执行危险而秘密的任务。
真令人兴奋!他就像是个詹姆斯·邦德。
(2)Most of the applicants were weeded out early, including one 13-year-old aspiring James Bond.多数申请人早已被筛掉,其中包括一位年仅13岁雄心勃勃的神童。
2.Jekyll and Hyde哲基尔和海德;(喻)有善恶双重人格者源自英国著名冒险故事和散文作家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所著的道德寓意深刻的中篇小说《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哲基尔和海德(Jekyll and Hyde)为该小说中的主人公,服用自配药物可使自己在原来善良绅士Jekyll与凶残暴的Hyde之间往复蜕变。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探究英语双关语在广告中的应用2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3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4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5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6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7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8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9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10 《潜鸟》女主人公——皮格特•托纳尔悲剧的探析11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12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3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14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5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16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17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18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19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20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21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22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23 《京华烟云》中姚思安的性格分析2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25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26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27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28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29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30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31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32 论外交英语的模糊性33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34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35 论翻译单位36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37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38 从生态批评视域解读《热爱生命》39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40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41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42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43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情结(开题报告+论文)44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45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46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47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48 On John Galsworthy’s Realism in The Apple Tree4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50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51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52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53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54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55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56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57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58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59 从《生活大爆炸》中看中西幽默的差异60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61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62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63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64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65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66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67 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68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69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70 论《红字》中的孤独感71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72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73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74 初中英语词汇的学习75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76 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77 《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中的自然观简析7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79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80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81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8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83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84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85 《简爱》中罗切斯特性格与命运研究86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8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88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89 从家庭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90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91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92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93 残酷的战争和脆弱的爱情----再读《永别了,武器》94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95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96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97 改变,选择与责任——论电影《猜火车》中的青少年成长98 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99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100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101 中西方对鬼怪认识的差异102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03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104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105 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106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107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8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109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110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111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112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113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114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115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116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117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118 《蝇王》中的象征119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120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21 海丝特与卡米拉爱情观的对比分析122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123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124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125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126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127 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128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129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130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Henry’s The Cop and the Anthem131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32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33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134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35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136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137 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138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139 How to Mak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ctively140 Analysis of the New Female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141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142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143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14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145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146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47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Awakening148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149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50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151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152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153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154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55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156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57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158 论《爱玛》中的反讽159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60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161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162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163 活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安中学为例164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165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16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167 “eye”的认知分析168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69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170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171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172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173 分析《等待》的悲剧174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175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176 爱神简论177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比较研究178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179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180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181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182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183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184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 185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186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187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188 中西礼仪对比189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190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191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92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193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194 从主位述位的角度阐述英语口语的连贯性195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196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197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198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199 探析英语政治委婉语的应用200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外国文学中的典型人名简释

外国文学中的典型人名简释1、荷马(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
记述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海上冒险故事的长篇叙事代表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称为《荷马史诗》。
2、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现代意大利语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开拓者。
主要作品为叙事长诗《神曲》(原意是《神圣的喜剧》),由《地狱》《净界》《天堂》三部分组成。
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德国文学最高成就代表者。
主要作品为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古典名著。
4、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作家,全世界最卓越文学家之一,被尊称为“莎翁”。
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历史剧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
5、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6、丹尼尔·笛福(1660—1731),18世纪英国作家。
“欧洲小说之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英国报纸之父”“现代新闻业之父”。
代表作品《鲁滨逊漂流记》。
7、维克多·雨果(l802-1885),法国最伟大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红字》中主要人名象征意义

浅析《红字》中主要人名的象征意义摘要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红字》中巧妙地运用象征这一文化创作手法表现出自己多义、模糊、矛盾的创作思想,并表达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思想感情。
其中,《红字》中的主要人名就拥有多姿多彩的象征寓意,其内涵随着人名的变化而不同。
本文将对作品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名字所体现的象征寓意进行简要解析。
关键词:《红字》象征主义“a”字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象征主义文学的释义19世纪中叶,作为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象征主义文学在法国起源。
它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起,被公认为人类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
象征(symbol),在古希腊语中意为“拼凑”、“类比”,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块,作为信物。
在象征活动中,象征或是用小事物来代表、暗示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象征基督;或是用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象征贪婪。
20世纪初期,象征主义文学扩及欧美各国,成为国际性的文学流派。
它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等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在题材上,象征主义文学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象征主义文学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
二霍桑与象征主义19世纪初期,美国进入了文化复兴的重要时期,各种新思潮新观点层出不穷。
其中,清教、超验哲学和神秘主义等思想最为盛行。
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美国文学家,纳撒尼尔·霍桑无疑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
他开始对当时的人类状况和命运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方面,霍桑意识到伪善严厉的清教教义压抑了人性,摧残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彻底摆脱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英国美国文学作家及作品汇总

英国文学名家名著《贝奥武甫》(Beowulf)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一首英雄史诗,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着英国文学的开始。
史诗的第一部分讲述瑞典青年王子贝奥武甫来到丹麦,帮助丹麦国王赫罗斯加杀死了12年来常来进行夜袭的巨妖格伦德尔及他的母亲;第二部分简述了贝奥武甫继承王位,平安统治50年。
后来,他的国土被一条喷火巨龙蹂躏,老当益壮的贝奥武甫与火龙交战,杀死火龙,自己也受了致命伤。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是英国文学之父亲和前最杰出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主题、题材、风格、笔调的多样性及描写人对生活的追求的复杂性。
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仅描绘了31位朝圣者的各个社会阶层,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叙述故事的不同风格,读者广泛,对后世影响很大。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
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
莎上比亚的作品文才横溢,创造的喜、怒、哀、乐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奥赛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
此外,历史剧《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欢迎。
《哈姆雷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
中英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含义及互译

中英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含义及互译摘要:本文分析了中英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来源及含义,并且从音译、意译和音译意译相结合三个方面着手,用事例阐述了人名互译的原则。
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对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英文学作品;人名的含义;翻译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
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
”文学家给自己作品中的人命名时,包含着他对这个形象的态度和判断。
也就是说,当作家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时,他基本上对这个人物已胸有成竹,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像古人所说的盖棺论定的“谥号”。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命名的含义,不但对分析文学形象至关重要,而且对了解作者的思想态度和创作意图也有很大的启发。
一、作品中人物姓名的来源及含义1.人名来源于历史典故“引经据典”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人名寓意的方式。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借用大家熟悉的名人典故来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命名。
因为典故词语有特定的语义内涵,它的原型和使用让读者印象深刻,产生一定的联想。
20世纪80年代轰动英国的小说“The Adrian Mole Diaries”中,作者Sue Townsend 通过少年Adrian的日记来揭示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烦恼。
书中一个女孩Pandora唤醒了Adrian朦胧的初恋情感,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
女孩名字Pandora源于希腊神话,在西方文化里已成为灾祸的代名词。
了解西方文化的读者应该能够领悟到作者命名的目的。
英美文学中的人名多来源于《圣经》(Bible)。
英国作家George Eliot(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Silas Juener)中的主人公Silas Juener是一个虔诚善良却屡遭诬陷的人。
Silas源于《新约?使徒行传》,圣经中的Silas是著名的信徒,外出传道时遭人长期囚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人名有不少源自英美文学作品,其喻义在英美等国已是家喻户晓,即使没有读过该作品的人们,也会明白这些人名的喻义。
其用法在写作与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本文举例如下:1.James Bond詹母斯·邦德;(喻)神通广大的人源自英国著名悬念小说作家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 1908-1964)的长篇侦探小说。
弗莱明以塑代号007的英国间谍詹母斯·邦德(James Bond)而蜚声全球,以邦德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共13部,每一部都充满惊险、恐怖和国际间谍的阴谋。
小说中的詹母斯·邦德机智英勇,武艺高超,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任何大案、难案他都能一一破获。
James Bond现喻指“神通广大的人”。
如:(1) During the war he was sent on dangerous secret missions abroad. Very exciting! He was a sort of James Bond.战争期间他被派往国外执行危险而秘密的任务。
真令人兴奋!他就像是个詹姆斯·邦德。
(2)Most of the applicants were weeded out early, including one 13-year-old aspiring James Bond.多数申请人早已被筛掉,其中包括一位年仅13岁雄心勃勃的神童。
2.Jekyll and Hyde哲基尔和海德;(喻)有善恶双重人格者源自英国著名冒险故事和散文作家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 1850-1894)所著的道德寓意深刻的中篇小说《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哲基尔和海德(Jekyll and Hyde)为该小说中的主人公,服用自配药物可使自己在原来善良绅士Jekyll与凶残暴的Hyde之间往复蜕变。
Jekyll and Hyde现喻指“有善恶双重人格者”。
如:(1)I’d never have expected him to behave like that; he’s a real Jekyll and Hyde.我从来没有想到他会那样,他确实有善恶双重人格。
(2)He’s a strange chap. Usually he’s very pleasant and reasonable, but there are times when he gets very bad-tempered and almost violent. He’s got a Jekyll and Hyed personality.他这个家伙很怪。
平常他十分友善讲理,但有时脾气很坏甚至粗暴。
他具有善恶双重人格的个性。
3.Man Friday星期五来的人;(喻)忠实的仆人;得力的助手源自英国小说家笛福(Daniel Defoe, 1669-1731)所著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Grusoe)。
由于船在海上失事,该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度过了20多个春秋。
在一个星期五,他救了一个土人俘虏,并收留他为佣人,取名为“星期五”。
此后,土人星期五成了鲁滨逊的忠实仆人和助手。
Man Friday现喻指“忠仆”。
如:(1)He’s very practical. What he needs is someone to look after him and do everything for him. He needs a Man Friday.他很讲实用。
他就是需要人照顾他,并且为他做一切。
他需要一个忠实的仆人。
(2)I could never have started this business if my friend John had not been willing to act as my Man Friday. 如果没有我的朋友约翰心甘情愿地做我的忠实帮手,这个商店我是办不起来的。
4.Mrs Grundy格伦迪太太;(喻)苛求、挑剔之人源自英国剧作家托马斯·莫顿(Thomas Morton, 1764-1838)所著的喜剧《加快耕耘》(Speed the Plough)。
格伦迪太太(Mrs Grundy)是虚构的人物,在剧中从未出过场,但其邻居阿希斐尔德(Ash field)太太经常念叨,事事怕她挑剔,现喻指“拘泥世俗、事事挑剔他人的人”。
如:(1)What will Mrs Grundy say?人家会怎么说呢?(2)He decided to carry on his plan in spite of what Mrs Grundy will say.他不管人家会说什么,他决意按自己的计划干。
5.Paul pry保罗·普赖;(喻)非常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源自英国作家约翰·蒲尔(John Poole, 1786-1872)所作的同名喜剧《保罗·普赖》(Paul pry)。
剧中主人公保罗·普赖(Paul pryk)没有职业,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好管闲事,尤其爱打听别人的隐私。
英语中Pry—词常含贬义,意为“打听、探听(他人的私事)”。
Paul Pry现喻指“非常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
如:(1)They don’t want any Pa ul Prys.他们不要任何“包打听”。
(2)Don’t say too much in the club about your affairs, there are one or two of the Paul Pry type here.在俱乐部里对自己的事别说得太多,因为这里有那么一、两个好干涉他人私事的保罗·普赖式的人物。
6.Peter Pan彼得·潘;(喻)不肯长大的男孩;天真而幼稚的成年人源自英国剧作家和小说家巴里(James M. Barrie, 1860-1937)所著的同名剧《彼得·潘》(Peter Pan)。
剧中主人公彼得·潘(Peter Pan)是一个跑人了人迹罕至的仙境而永不长大的少年,又称“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是不能适应成人世界的人。
Peter Pan现喻指“不肯长大的男孩”或“天真无邪的成人”。
如:(1)He still has very youthful enthusiasms, and he’s as slim and fit as he was 20 years ago. He’s a Peter Pan indeed.他仍然具有年轻人的热情,并且像20年前一样身材修长而结实。
他真是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
(2)You’re married to a Peter Pan who absolutely will refuse to escape from the comfortable irresponsible stage of childhood.你和一个彼得·潘式的人物结了婚,他将坚决拒绝脱离无忧无虑、不承担责任的童年时代。
7.Pip Van Winkle瑞普·凡·温克尔;(喻)落后、守旧的人;嗜睡的人源自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Lrving, 1783-1859)所著的同名小说《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
主人公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
主人公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为避开性格凶焊的妻子藏身在卡茨基尔(Catskill)山中,一睡就是20年,醒来后却发现一切面目全非,妻子已故,住屋成为废墟。
Rip Van Winkle现喻指“落后、守旧的人”或“嗜睡的人”。
如:(1)This is the opinion of some Rip van Winkle.这是一些不识时务者的意见。
(2)Come on, Rip Van Winkle, wake up! It’s nearly lunch-time.快点,瑞普·凡·温克尔,醒醒吧!几乎是吃午饭的时间了。
8.Robin Hood罗宾汉;(喻)急公好义者源自英国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罗宾汉(Robin Hood)盘踞森林,以抑强扶弱及清除贪污吏为宗旨。
他对穷苦人和被压迫者及妇女能以礼相待,见义勇为,是个扶危救困、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
Robin Hook现喻指“急公好义者”。
如:(1)Well, yes, he was a criminal and he stole a lot of money, but he helped a lot of people with it. He was a bit of a Robin Hood.暖,是的,他是个罪犯,偷了很多钱。
但是他用那些钱帮助了不少人。
他多少像个罗宾汉。
(2)But don’t conclude from this that OPEC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Robin Hood, robbing the wealthy in New York, Paris and Tokyo so that hungry nations may eat.但不要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已变成国际罗宾汉,抢掳纽约、巴黎和东京的富者,好让饥饿的国家吃个饱。
9.Robinson Crusce鲁滨逊;(喻)离群索居的人源自英国小说家笛福(Daniel Defoe, 1669-1731)所著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逊(Robinson Crusoe)厌恶平庸的生活,到海外去冒险闯荡而遇险,最后幸存在查无人烟的孤岛上。
他孤独地在小岛上过了20多年原始人的生活,后遇船拾救,才得以返回多年原始人的生活,后遇船拾救,才得以返回英国。
Robinson Crusoe现喻指“离群索居的人”或“与世隔绝的人”。
如:(1)This old man likes to live far away from people and is called a Robinson Crusoe,这个老头喜欢住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人们称他为离群索居的人。
(2)There are time when most of us would like to escape from all the pressures of city life and live a more simple, basic kind of Robinson Crusoe existence.有时候我们大多数人群都想逃避城市生活的压力,去过一种更简单、基本的鲁滨逊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