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之道:寡欲

合集下载

中医文化精髓句子

中医文化精髓句子

中医文化精髓句子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备急千金要方》)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

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

(《昨非庵日纂》)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太平御览》)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

”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

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

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

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

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

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

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7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

(《养生四要》)解读: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近读孟子,被他名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的古训而折服。

“言为心声,行为心迹”。

一切言行都出于心来于心,明朝杨继盛对子女说:“心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能先坏了心”。

故慎行首当慎心。

不过,以孟子的观点看问题,“养心莫善于寡欲”。

在他看来,虽然养心是重要的,但善于寡欲,制止物欲,钱欲、贪欲、私欲、色欲等,净化思想、纯洁灵魂、升华境界、以公心做人,也能达到养心之目的。

从这个道理上讲,养心莫善于寡欲,符合真理,闪烁着哲理。

从生命科学角度而言,欲望伴随着人的一生。

人类绵延生息不绝,源于欲望驱动,所以“人生而有欲”。

正常、合理的欲望,能满足人们物质上的富足,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争取人生中的精彩。

我们讲的慎欲,指的是某些人在人生道路上滋生的贪欲。

一般来说,对于欲望,既不可禁止,又不可放纵。

不过,欲望的发展是有限度的,若无限膨胀,失去理智,难免被无度的欲望所累所害。

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比驱邪。

“有欲甚,则邪心胜”,“欲炽则身亡”。

贪欲是腐败高发的源泉。

古往今来贪欲不知毁掉了多少人的功名事业,不知使多少人身败名裂。

对于过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贪欲,必须加以节制、戒除。

“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

领导干部一旦陷入庸俗浅薄,过度放纵欲望的泥潭之中,被贪欲所侵蚀,被情欲所玷污,被物欲所左右,被权欲所控制,被色欲所征服,自然就会引出祸端。

所以,养心莫善于寡欲,对欲望进行理性的节制,控制好做官从政的私欲,让纯洁的官德永驻心灵的殿堂,不被欲所困、所累、所苦、所害,从而达到养心之目的,这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党风廉政建设。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

养生的最高境界(精辟)养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真正的养生,其实在于养心。

俗话说:“百病生于气,养生先养心。

”人生在世,千万不能让心生病。

1省事之本,在于节欲《孟子》有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世间之事,比不完争不尽。

梅花不与牡丹争艳,却有暗香浮动,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精彩之处。

与其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不如专注于生活本身。

虽然欲望是人的本能,但一味地攀比,只会让你背负更多、烦恼更多。

要知道: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内心的丰盈,源于欲望的减少,而非外物的增加。

面对欲望的纠缠,不必去攀比角逐,不争自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做人,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得失所困。

节欲,才是养心善身之道。

2既往不恋,善忘是福人生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忘却。

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大的优点,是记性太好;人最大的缺点,也是记性太好。

”生活中很多事情,明明过去了,却仍然耿耿于怀。

原因在于:抓的太紧,不愿放弃;想得太多,不愿忘记。

生活本是负重前行,如果沉浸于过往,只会额外增加不必要的烦恼。

慢慢会发现,烦恼也许成为了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想不开的事、心不快的事统统抛掉。

拿得起放得下,该忘的忘,心才能解脱。

人活着,善忘是福,看开是路。

正是:“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善忘是治愈内心的良药。

只有如此,才能腾出空间,迎接新生活。

3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

虽然人有七情六欲,但若任由情绪泛滥,久而久之,自己就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日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最后抑郁而终。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笑对人言的,不过一二。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心累。

大多数的烦忧,往往是因自己的胡思乱想所致,何不一念放下,避免精神内耗呢?《黄帝内经》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只有摆脱坏情绪,才会长期拥有欢愉。

4人生四然,顺其自然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论养气文言文翻译

论养气文言文翻译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夫才与志,二者相辅相成,而养气者,亦为其中枢也。

故曰:“养气,修身之本。

”是以君子必养其气,而后能立身行道,以成其德。

养气之道,首在修身。

修身者,所以正其心也。

心正则气自正,心不正则气必偏。

是以君子必慎独,以养其气。

慎独者,独处无他人之时,亦能谨言慎行,不为邪僻之所惑。

此乃养气之始也。

其次,养气在于养心。

心者,万事之本源。

心若宁静,则气自平和。

故君子养心,必先使之宁静。

宁静之心,方能明辨是非,洞察事物之真伪。

养心之道,在于读书。

读书使人明智,明智则心自正。

是以君子好学,日以增其智,夜以修其身。

再者,养气在于养德。

德者,心之用也。

心正则德正,心不正则德必偏。

故君子养气,必养其德。

养德之道,在于克己。

克己者,所以制其欲,使心不骄不躁。

君子克己,不以其小善为足,而以其大德为重。

是以能容人,能忍辱,能处逆境而不失其正。

养气之法,一曰静坐。

静坐者,心无杂念,气自平和。

每日静坐一时,可清心寡欲,养气益神。

二曰吐纳。

吐纳者,吐故纳新,使气流通。

每日清晨,面朝东方,吐故纳新,可养气强身。

三曰行善。

行善者,积德之本。

善行无疆,积德无穷。

每日行善,可养气修德。

养气之效,一则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则万事皆顺。

二则神清气爽。

神清气爽,则身体康健。

三则智慧明敏。

智慧明敏,则行事无碍。

四则道德高尚。

道德高尚,则人皆敬仰。

夫养气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效。

君子必持之以恒,方能养气成德。

养气成德,方能立身行道,以成其大业。

是以古之圣贤,无不重视养气。

养气者,修身之要,成事之本也。

故吾人今日,亦当效法古人,注重养气。

养气非为求功名利禄,乃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养气者,心之养也,身之养也,国之养也。

养气之效,非一日可见,然而积久必成。

养气之道,虽无奇术,然持之以恒,自能养气成德,成就一番伟业。

此乃养气之真谛,亦为人之道也。

勤学类文言文翻译

勤学类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太山之下,见童子读书,其志甚坚。

孔子曰:“童子何为者?”童子对曰:“吾欲学也。

”孔子曰:“善哉!吾闻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子其勉之,勿以一日之惰,废百世之业。

”童子闻言,肃然起敬。

孔子复曰:“吾闻之,志者,言其志也;言者,达其意也。

故志言合一,则事无不成。

子能志学,必能言志;能言志,必能行志。

行志者,天下莫能御也。

”童子问曰:“请问夫子,如何为志?”孔子曰:“志者,心之所向,意之所注。

心之所向,无不可至;意之所注,无不可成。

故立志者,必先正心,正心者,必先修身。

修身者,必先正行。

行正则心正,心正则志正。

志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童子曰:“然则如何修身?”孔子曰:“修身之道,在于养性。

养性者,养心也。

心者,万事之本。

心正,则百事兴;心不正,则百事废。

故修身之道,在于养心。

养心之道,在于寡欲。

寡欲者,清心寡欲,去杂念,专心致志。

”童子又问:“请问夫子,寡欲之道如何?”孔子曰:“寡欲之道,在于节欲。

节欲者,制欲也。

制欲者,节其喜怒哀乐,使之中和。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然过犹不及。

故节欲者,和喜怒哀乐,使之适中。

”童子曰:“夫子之言,如雷贯耳。

然吾人世间,欲海茫茫,如何能寡欲?”孔子曰:“欲海茫茫,非一日之患。

然吾人若能以志自守,以道自持,则虽欲海茫茫,亦不能害也。

志者,志也;道者,道也。

志道合一,则无往而不利。

”孔子复曰:“吾闻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故学者,学以修身,修身以立身。

立身之道,在于正心。

正心之道,在于克己。

克己者,克己复礼。

礼者,天地之序,人事之仪。

克己复礼,则心正;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

”童子拜谢曰:“夫子之教,如日中天,如月之恒。

吾虽不敏,敢不勉力?请夫子赐教,吾将终身行之。

”孔子笑曰:“善哉!吾之教也,非吾之教,天下之教也。

天下之教,同归而殊途。

子其勉之,勿以吾言为累,勿以世途为艰。

勤学不辍,自有所成。

”童子再拜,感激涕零。

自此,童子勤学不辍,日进千里。

心脏用文言文翻译

心脏用文言文翻译

心者,君主之官,位居中央,执掌生命之枢。

心者,智也,主宰思维,明辨是非,使人生智慧,洞察世间万物。

心者,情也,感念天地,抒发喜怒哀乐,丰富人生情感。

心者,意也,决断行止,立志向道,成就事业。

心者,欲也,欲望之源泉,推动人生前行。

心之用,涵盖人体内外。

心主血脉,血脉流通,周流全身,滋养百骸。

心主神志,神志清明,思维敏捷,应对世间万物。

心主言语,言语流畅,沟通人心,传递智慧。

心主视听,视物辨色,听声辨音,感知世界。

心主呼吸,呼吸调匀,吐故纳新,维持生命。

心之病,乃生命之大敌。

心之病,有虚实之分,有寒热之别。

心虚则气短,心实则气滞,心寒则血脉凝滞,心热则血脉沸腾。

心之病,如不早治,则危及生命。

故《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病则先治其心。

”心之养,贵在调养。

调养心神,需顺应自然,养心神,养性情,养道德。

养心神,需修身养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

养性情,需善于调节情绪,喜怒哀乐,适时而行。

养道德,需遵循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心者,人体之主宰,生命之源。

心之病,乃生命之大敌。

心之养,关乎生命之长短。

故欲养生者,必先养心。

养心之道,在于修身养性,养心神,养性情,养道德。

如此,方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夫心者,如明镜台,尘埃不染,则明光焕发。

若尘埃遮蔽,则明镜失色。

故养心之道,在于扫除尘埃,洗净心灵。

心灵清净,则智慧如泉,情感如海,意志如山,欲望如水。

心灵清净,则人生如画,如诗如梦,如仙如佛。

总之,心者,生命之源,智慧之海,情感之泉,意志之峰,欲望之川。

心之用,广大无边,维系生命之和谐。

心之病,危及生命,故宜早治。

心之养,关乎生命之长短,宜修身养性,养心神,养性情,养道德。

如此,方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

养生之道经典句子养生经典语录100条1.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2.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3.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4.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5.人之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锤,每食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

6.养生者,不过慎起居、节饮食、有序有节、这也是养生之要核。

7.这也是养生之要,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

8.养生如病,不得他求。

9.养生以不伤为本。

10.长生之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11.饮食有节,起居有序,心静气和,乃养生之根本。

12.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明智。

13.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14.养生之道,在于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15.淡泊名利,心静如水,是养生之秘诀。

1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17.饮食有节,起居有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8.养生之要在于动静结合,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19.养生之道在于养气,养气之道在于养心。

20.心静则神安,神安则寿延。

21.养生之道,以自然为师,顺应四时之变。

2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23.心静则体健,神宁则寿长。

24.饮食之道,贵在均衡;起居之道,贵在规律。

25.养生者先养心,心静则气和,气和则身安。

26.淡泊名利心自安,清心寡欲乐无边。

27.知足常乐,心态平和是养生之本。

28.养心在静,养身在动,动静结合,身心并养。

29.养生之道在于阴阳平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30.养生之道在于养德,养德之道在于养心。

31.笑口常开,青春常在;愁肠百结,病入膏肓。

32.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起居有节,饮食有度。

33.养身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寡欲。

34.心宽体胖,气和神安;心窄体瘦,气郁神疲。

35.饮食有节,起居有序;心静气和,健康长寿。

36.养生之道在于调节阴阳平衡,保持气血畅通。

37.静以养神,动以养身;动静结合,身心健康。

38.养生之道在于心态平和,知足常乐。

《养心莫善于寡欲》译文

《养心莫善于寡欲》译文

《养心莫善于寡欲》译文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

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即使善性有所缺失,缺失的也不会太多;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存的也不会太多。

欲望,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驱动力。

它可以促使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然而,当欲望过度膨胀,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就会成为我们内心的负担,甚至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社会,物质的丰富和信息的爆炸让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诱惑。

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从时尚的服装到豪华的汽车,从美味的食物到高端的电子产品,每一样都在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刺激着我们的购买欲望。

社交媒体上,别人展示的精彩生活也让我们心生羡慕,渴望拥有同样的物质享受和体验。

于是,我们不断地追求更多、更好、更新的东西,陷入了欲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然而,过度的欲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当我们为了满足欲望而拼命工作、赚钱,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时,我们可能会患上各种疾病,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当我们终于拥有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却发现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想象中的快乐和满足,反而让我们感到空虚和失落。

这是因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来自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一个寡欲的人,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不会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他们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不会因为羡慕别人而盲目追求。

他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陪伴家人、朋友,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样的人,内心充满了平静和满足,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相反,一个多欲的人,总是处于不满足的状态,永远在追求更多的东西。

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无法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即使他们拥有了很多物质财富,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
尤乘,字生洲,别号无求予。

清代医学家。

早年习儒,后弃而习医,从师于名医李中梓。

由于他学医刻苦,肯于钻研,重视防与治,不仅善于治病,亦善于养生。

着有《寿世青编》上、下两卷。

尤乘对脏腑甚有研究,他在《养生说》中,提出了五脏养生要言,其论述概不用药,主要讲述摄养之法。

他说:疗身不如疗心,认为,人的生命以五脏为主体,协调脏腑的功能。

是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

寡欲养心之道
尤乘在《养生说》首先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

尤乘这一番话对于人们日常如何养心很有帮助。

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指出了神明在思维,调节行为和统帅全身生理活动等中的特殊机能,而这些都是由心所主。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人有七情六欲,欲望过大,好高骛远,心神必然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忧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减短寿命。

尤乘告诫人们,欲使养心,就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戒怒养肝第一要务
尤乘认为,肝喜条达,有疏泄功能,能调畅人体气机。

他告诫人们:怒易伤肝。

因为忿怒可阻塞气机而不舒,使其疏泄条达功能失调。

肝病易出现薄厥(相当与中风)等病,多与爱生气,易激怒有关。

书云:大怒伤肝,血不荣于筋而气激矣。

气激上逆,呕血、飧泄、目暗,使人薄厥。

《名医叙论》曰:世人不终善寿,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乏肌肉,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摧残身心非浅也。

陶渊明诗曰: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

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
平素如何保养脾胃?尤氏主张节食。

他说:欲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

因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故宜常令欲少,少吃禽兽肉,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

从现代养生说,尤氏的节食保养脾胃观符合科学饮食原则。

专家们研究,长期饱食有四大危害:
1.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可诱发许多严重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脂肪肝、胆结石、痛风等。

所以,肥而不寿,是百病之源。

2.使血液酸化,由于长期过食,体内代谢增加,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过多而使血液酸化,而酸化的血液可诱发许多疾病,所以,医学家们说:万病皆始于酸中毒。

3.产生过多自由基。

长期过食,尤其是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
糖食物摄入过多,可促使身体产生过多的自由基。

研究证实,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元凶,它不仅促进病理性衰老,还可以加速生理性衰老。

4.引发老年性痴呆。

研究发现,一种叫纤维芽胞生长因子的物质可促进脑动脉硬化,引发老年性痴呆。

长期饱食,这种纤维芽胞生长因子物质在大脑中积聚,使脑动脉发生硬化,引发老年性痴呆。

《本草纲目》云:饱食不节,杀人顷刻。

《退庵随笔》中说:所食欲多,心愈塞,年愈损。

美国抗衰老专家希尔严肃地指出:长期饱食是用牙为自己掘墓,如果你为美食所诱惑,一味追求吃喝,那么,它的危害会进入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最终会将你毁掉。

养气养肺要旨
尤乘在《养肺论》中指出:肺主统帅一身之气,而七情之客,皆气主之,所谓调节七情以养气就可直接养肺。

此外,慎言语,节饮食,也可以防止肺气耗伤。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人体一身之气皆归属于肺,受肺之统领,凡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等,皆需要通过肺的呼吸得以敷布;而人体中各脏腑功能活动之气及经络、营卫之气,皆赖肺的调节而实现其升降出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用。

可见,肺为气之主宰。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中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活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尤乘说:调节七情以养气,就可直接对肺腑保养。

因为情志的种类与五行、五脏相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心病及肺,心气不足,则血运无力,从而导致肺之气血不畅。

脾病及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的津气依靠脾运化生成水谷精微提供。

如果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常引起肺气不足。

肝病及肺,肝的疏泄失常,可影响肺气的肃降,使肺气痹阻。

肝病累及于肺,导致肺之功能失常。

肾病及肺,肾阳不足时,气化不行,水液泛滥,亦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由此可见,情志所对脏腑的影响,都可波及到肺,使其功能受到不同的影响。

调节七情对于五脏功能都有良好作用,也是直接对肺脏的保养。

慎言语,可以防止肺气耗伤。

节饮食,尤其是少食肥甘厚味;可防止胃肠炽热,不使痰火胶结于肺,使其肺络免于阻闭,都利于养气利肺。

惜精养肾之要
尤乘据肾藏精之理,主张寡情欲,节房事。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人们常说未老先衰,就是因为肾虚之故。

明代着名医家张景岳说: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

故欲长寿,须补肾。

现代医学认为,肾与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密切相关。

肾虚可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生殖功能减弱和早衰。

证实了肾藏精有利于抗衰延年。

研究证实,中医学中的肾功能还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肾虚者T细胞减少,功能也减弱,经补肾治疗后,T细胞数量及功能有
不同程度回升(T细胞淋巴细胞的一种,在免疫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引起肾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的,也有病理的,其中房事过度,情欲意念太过,七情过激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黄帝内经》曰:夫精也,身之本也。

中医历来认为,房事不节,纵欲耗精,是养生防衰的祸根。

情欲太过,势必耗损肾精,损害人体正气,致使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减退,抗病力低下,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多种疾病。

寡情欲是养肾的要旨,日常生活中务须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