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
整体调整原则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阴阳、气 血、脏腑等的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恢复 健康。这种整体调整的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的思想。
03 恒动观念
生命活动恒动性
生命在于运动
气血津液的运行不息
生命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 体,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不断的运动 变化中进行的。
人体自身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 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 节”,成为有机的整体。
形神一体观
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存则 神存,形谢则神灭。
辨证论治与整体调整原则
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 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中医学思维模式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前景
1 2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这与现代医 学提倡的精准医疗和个体化诊疗方案相契合。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中医学注重预防保健和“治未病”的理念,为现 代医学在健康管理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中医学的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在现代医学中 逐渐得到认可和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 择。
中医学思维模式形成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01
如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
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
02
中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
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03
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当时的哲学、文学、

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Dic s CM v lp n r m M o g tSyeF n a g i susT Deeo me tfo TC Th u h tl e g Gu n y ,Zh n n s e g,Dig Ra a gYa g h n n n,e lBai e ia n t ueo ta scM d c lI si t f t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学 报 2 0 09年 1月第 3 第 1期 3卷
从 中 医 思 维 方 式 探 讨 中 医 学 的发 展
冯 广 义 张 养 生 丁 然 李 思纪 马砚 涛
陕 西 中医 学 院 基 础 医 学 院
咸 阳 7 2 4 10 6
摘 要 : 医的 特 色主要 体 现在 其 独特 的 思 维 方 式上 , 足 于 中 医学 自身 的 思 维规 律 , 讨 了 中 医 学 未 来 的发 展 , 出 中 医学 发 展 中 立 探 指
的进 步 , 其 是诊疗 技 术 的 日益 提 高 , 尤 使传 统 中 医药
受到 严 峻 的挑 战 。如 何 发 扬 中 医 药 学 , 之 融 入 时 使 代发 展 的洪流 , 并走 向世 界 , 续 为 人类 健 康 作 出贡 继
献 , 广大 中医 药 同仁 和所 有 炎 黄 子 孙 义 不 容 辞 的 是
李 政道 博士 说 : 生 命是 宏 观 的 , 2 “ 但 0世 纪 的文
明 是 微 观 的 。 用 微 观 层 次 的 规 律 不 能 解 释 宏 观 现
象 。两 个 层 次 之 间 的 差 异 是 由 自 组 织 机 制 造 成
S a xiTC le e,Xi n a g( 1 0 h n M Co lg a y n 7 Nhomakorabea4 2 6)

中医学思维

中医学思维

中医学思维中医学思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体系,其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为特征。

中医学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思维追求的是人体的整体平衡与协调,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中医学思维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通过对疾病的辨别和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的规律,然后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是中医学思维的基础,它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辨证是中医学思维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医学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

因此,在治疗上要因人而异,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思维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或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所引起的,治疗时要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学思维注重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要治疗病症,还要调理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学思维还强调预防和调养,注重防病于未然,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此外,中医学思维还注重辨别病因,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暂时的缓解。

中医学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还可以帮助患者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状况。

中医学思维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养,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护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体系,它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为特征。

中医学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还可以帮助患者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状况。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的理性熟悉的方式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

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式,并采用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过程而形成的。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独特的思维方法才创造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种思维方法能动地从宏观上把握了人体这个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层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养生防病中注重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环境,在医治中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此,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的特有思维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大体理论的入门途径,也是其后登堂入室、深切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腕。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属自然哲学的范围。

它们以思辩的方式熟悉自然,熟悉宇宙,是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式,因此属于世界观和方式论范畴。

中医学将此三学说的大体观点和方法,普遍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转变、疾病的防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方式论基石。

它以为,精或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组成天地万物的最大体的质料;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精或气组成的;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转变,是精或气自身运动转变的结果。

精气学说,帮忙中医学构建了同源性思维和类比性思维方式,构建了整体观念、精气血津液神理论乃至藏象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学说以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生命进程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含有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则是从物质运动方面,揭示天、地、人的形成、变化、 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阴阳二气的升降、进退、消长是 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把天地人宇宙系统统一于阴阳 二气的变化之中。五行理论把整个宇宙系统看作是一个按五行法 则构成的庞大的五行结构系统,这个结构是以五行为中心,以空 间结构的方位,时间结构的季节,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骨架, 将自然界天地人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奠定了 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的结构框架。
阴阳的动态平衡,使对立思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结合为整体。 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机体阴与阳两方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相 互转化而形成的“阴平阳秘”状态,即阴与阳在对立中达成的统 一平衡。
中医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如阴阳、藏象、经络、精气、气血、 营卫、正邪、标本、升降、出入、表里、寒热、虚实、常变、补 泻等。都是反映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概念。
2.形象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方式,是以事物的形象(表象)为思维材料的一种思 维。形象思维也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也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 规律性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间接的、概括性的反映。它具有形象 性、概括性、运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在形象思维活动中,原始的客体形象仅是起点、开端,作为形 象思维结果的形象,已不是客体的原样,而是以客体为原型,能 触及事物本质的经过提炼加工的新形象了。
例如,中医学对某一种疾病的认识和处理,必先要考察它的发 生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所谓“上知天文”;再要考察它的发 生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所谓“下知地理”;还要考察它的发生与 患者体质的关系,所谓“中知人事”。只有以天地人一体的整体 思维方式,把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因素都考察全面了,考察透彻了, 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施行合理而有效的治疗。
1.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绪论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绪论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变易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 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学用来研究生命和健康 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等的思维方式。
(二)变易思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的所有事物始终处于 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运动变化中维持和谐的状 态。
1.恒动变化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 生命在于运动 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天之生物,故恒于动,人之有 生,亦恒于动。”
系统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 研究系统和要素(系统的构成部 分、因素、单元)、要素和要素、 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从而综合地考察认识对 象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
构建最早的 系统思维方法
1.整体宏观 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界万物由混沌 一体的元气分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五行之 气、五行之气生万事万物。
2.动静相召
变易健康,即人体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生成输布的 动静相召,以臻“平”“和”的生理状态。
阴阳消长运动变化失于平衡,称为“阴阳失调”
○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整体宏观
中医学的宏观认识:
宏观考察生物人、自然人、社会人的总体功能变化规律 宏观认识人体自身,总括为五脏系统,建立五脏一体观 宏观把握五脏系统与精气神、经络、体质等要素的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 构建“天人相应”的宏观认识。
《素问·气交变大论》: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 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 通神明之理。”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本原于一气,同构同律,相参相应的思维 方式。

象思维---我对中医向思维的理解

象思维---我对中医向思维的理解

象思维---我对中医向思维的理解数千年来,历代医家通过不断地深⼊观察和反复地临床实践,采⽤与其他医学不同的视⾓和思维⽅式,全⾯总结了对⼈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法,建⽴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主要内涵是:以整体观念为核⼼,注重科学与⼈⽂的融合,强调“天⼈合⼀、⾝⼼合⼀”,从整体联系的⾓度、功能的⾓度、运动变化的⾓度来把握⼈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从⽽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中医学的⼀系列特点,则是因为中医药⽂化有着特有的思维⽅式。

但这种⽅式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被取代、遗忘乃⾄抛弃。

这就是“象思维”。

中医学认为“医者,意也”。

象思维来源于古⼈与⼤⾃然的交流,他们并不把⾃⼰与⾃然分割开,⽽认为⾃⼰也是⼤⾃然的⼀部分,于是就产⽣了整体观念。

⾃然界中的⼀切都有⾃⼰的“象”,除眼见之象外,还有五官可感知之象,他们都是属于感知层⾯的,具有同⼀性。

只有超出外在形象之象,才能逐渐接近“本原之象”。

中医将各种各样的象进⾏⼀番异相拟、类相合、似相通的思维处理,形成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独⼀⽆⼆的学说体系,⽽这些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的实践。

如果以逻辑思维的⽅式去解构这些理论则往往弄巧成拙,就如同当年的经络实质研究⼀样⾛进死胡同。

在中药⽅⾯也是如此,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只是⼀个传说,⽽中药的发现往往不是⼀味⼀味药去试出来的,古⼈常会根据药物(主要是植物)的环境、形态等等因素,通过象的流动与转化的思维过程,去推断、揣摩这些药物可能具备的功能,从⽽发现新的药物。

⼜如,药物的性味也不是⼀⼀品尝出来的,⽽是通过药物的功能主治反推⽽来的。

其他诸如药物分类、药物归经等等⽆不如此。

如果根本不了解古⼈的思维⽅式⽽⼀厢情愿地使⽤现代概念思维的⽅式进⾏科学实验,常会事倍功半,甚⾄南辕北辙。

科学实践哲学是⼈们对⾃然探究的、与⾃然打交道的有效实践⽅式。

其有两个重要观点:⼀是地⽅性知识的观点;⼆是反对理论优位,提倡科学实践的观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四节
中医学
思维方法的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具体内容
一、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01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 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基石。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
02 统一理论。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
03 论。
思维方法
二、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注重宏观观察 注重整体研究 擅长哲学思维 强调功能联系
2可否报考其他专业研究生, 怎么努力?
谢谢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二、中医学 自身的宏观
性问题:
1中医与现代检验技术的关系?
2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优势? 对急性病效
○ 果如何?手术适应症是否不适合中医?
3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应用没有西 医广?地位不
○ 如西医?
三、护理专业相关问题:
01
添加标题
1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到什么 程度?学中基有什么用?
02
添加标题
不如西医?
02 9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优势?对急性病
效果如何?手术适应症是否不适合中医?
10文理科学习中医的优势和劣势?
11老中医和年轻中医区别?
12迷信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农村),
怎么理解这些现象?
13中医和宗教关系?
三、护理 专业相关 问题:
01
添加标题
1护理专业可以考医师证吗?可以开方吗?
二、中医学自 身的宏观性问 题:
1中医唯心成分?迷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医科学性?
0
2中医理论虽不是迷信,但是片面性很强,怎么
1
处理?
0
3脉诊是什么原理?是否真的那么准?怎么摸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
摘要】中医立足于中医学自身的思维规律,探讨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与思路,
指出中医学发展必须在保持传统思维特色的基础上,改革现有中医思维方式,建
立现代中医思维方式。

【关键词】中医医学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1 现在中医思维
现在中医与西医所走的道路是一样的,都在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但中医
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

1.1 中医教育根据目前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设想如下。

第一点,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课程。

遵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改变现有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

中医学体系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

第二点,调整中西医
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

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能力,因
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中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为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翻跟头可能更加深入化。

第三点,加强中
国传统文化学习。

积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中医教师授课除
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 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
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

第四点,加强中医经典著作学习。

第五点,提高学
生中医临床实践技能。

1.2 科研方面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研究。

无论是
中医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大多采用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
运用现代医学思维方式,主要从微观角度寻找中医理论的客观依据,验证中医理
论的正确性。

最终导致中医研究西医化,研究成果西医化,不能真正应用于中医
临床.其次,应着重采用具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研究,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地校正相关的理论和认识思路。

中医实践思维应贯穿于中医科学研究的始终。


医学自古就重视人体实验, 临床医学是中医学的核心, 理论升华来源于临床, 新药开发来源于临床, 所以人体实验应当是未来中医研究的重要手段。

再次,从哲学方
法角度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其影响包含着许
多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整体观为其主线。

它不同于西方医学,不具备西方还原
论的基础,因此不适合用还原法对其进行研究,只能考虑运用中医自身的方法来
研究,这就离不开对中医方法论的研究。

现代的人们大多致力于中医生命现象的
研究,如组织、结构、细胞、分子、基因等微观物质结构,却忽略了中医思想方
法的研究。

2 革新中医思维
2.1 建立现代中医系统一思维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
代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当是生物-自然-社
会-心理的医学模式。

医学的性质已不再仅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而是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医学思维方式。


医学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趋势,如何使中医学既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又不背离中医学自身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发扬自身优势和特色基
础上,勇于创新,建立现代中医系统论思维。

2.2 发展系统分析方法把整体研究与分解研究统一起来,全面认识和处理整
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

现代系统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了这种发展。

中医学由于其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应建立中医系统分析方法。

所谓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按照系统观点,立足于整体,在不分解整体的前提下,对系统的环境、结构、功能及其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关系进行分析,全面揭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找到有效地调节整体和整体内各部分的机制和规律。

它的特点是:不分解系统整体,保持系统整体的完整性;对系统整体及其各部分的属性、功能、特征、关系等进行分析,认清细节;获得的是透视式的全面认识,整体是完整的,细节是清楚的。

3 实践中发展中医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其理论的每一次发展与飞跃,都是以临床实践的需要为动力而引发的。

历代医著都是医理和临床紧密结合的产物,中医学的理论大家也必然是临床大师。

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学科也没有截然的学科界限,它们之间的联系很难割裂开来,中医理论源于临床,临床实践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

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中医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的经验总结,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这一传统医学,就是要遵循中医实践思维的特点。

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设定的教学环节。

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因此,研究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上学好理论课之外,还应走进中医临床,及早接触中医的诊疗过程。

总结:实践不但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始终、体现于该理论的各个知识层面,而且是中医理论的必然要发展的。

正因为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及其必然性,在此基础之上。

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必须以实践作为切入点,将其中所论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否则非但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医相关理论,也能将中医理论的研究落到实处,这样的研究最终会将中医学事业发展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