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2?】四、辨证思维...

【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2?】四、辨证思维...

【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2?】四、辨证思维...【如何培养中医临床思维2?】四、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圆机活变,条理清楚!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体现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而后者正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逻辑思维活动,非逻辑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根据事物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包括想象、直觉、顿悟等。

非逻辑思维是中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逻辑思维的补充,对于治法等的创新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医思维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是前者的补充。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激烈的辩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贯通。

没有严谨缜密的逻辑关系,中医学将变成诡辩医学,不能客观地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更不能方证对应、有效地治疗疾病;没有灵活机变的辨证思维,中医学将变得僵化、呆板,不能正确反映人体千变万化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也不能针对疾病的变化发展有效地治疗疾病。

中医是以象思维为基础进行认知生命的,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知生命、健康和疾病的。

最经典的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用阴阳、五行来类比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但是,以后衍生出来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预防治疗法则是逻辑非常严谨缜密的。

比如,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联系紧密,逻辑性强。

所以,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一定要紧密结合,既要圆机活法,随机应变,也要思路清楚、逻辑清晰。

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古今相融!从《内经》开始,就已经有了辨病论治及辨证论治的雏形,关于辨病论治,《灵枢·五阅五使》曰:“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关于诊病的方法,《素问·五脏别论》说:“凡治病必察其下”“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中医]逻辑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分析

[中医]逻辑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分析

逻辑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分析
传统逻辑学主要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假言推理以及命题逻辑。

假言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逻辑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先天的逻辑能力,就是逻辑学发展的基础,后期的逻辑学的发展都是以假言推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三段论的逻辑作为最初的推理,任何逻辑思维都是离不开它的。

在《内经》中,对于三段式推理的应用,也有很多。

例如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这段也是用大前提小前提的方法,最后推出假言命题。

此种推理的方式,在医学的应用中比比皆是。

但是传统逻辑的应用过程中,面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的问题,人们在认知上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逻辑是有民族性的,中国人所讲的逻辑并非西方的三段论逻辑推理,中国人的逻辑更应该注重类比和归纳,而非演绎的推理方式,这是由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所决定的,古人们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目标是修身,齐家,平天下。

他们在广阔的土地上劳作,仰天地观宇宙,把自己以及周围的事情视为宇宙的一部分,把自然和人自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总结了许多农谚二十四节气啊什么的。

这就是中国的智慧的结晶,中国的古代逻辑。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起源于近代实验科学发展之时,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所以,中医学的发展中,很多经验的总结都是和中国的古代逻辑分不开的,都是从个别到一半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中医的逻辑

中医的逻辑

中医的逻辑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逻辑基于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注重身心平衡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中医的逻辑体系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宇宙万物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医逻辑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当身体出现疾病时,中医不仅仅关注症状表现,更注重疾病的根源和病因,尝试从整体调节和治疗。

中医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阴阳”,认为阴阳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两种相对而对立的力量,包括身体的功能、病理变化等。

通过平衡阴阳,中医追求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其次,中医采用辩证思维。

中医强调辨别疾病的病机和病理变化,通过辩证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案。

辩证思维是通过对疾病病情的观察,进而找出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以及身体的不平衡,通过辨别疾病表现和病理变化,确定治疗方针。

中医辩证思维包括对症状的辨析和分析,以及对病机的把握,通过辨证而治的方式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第三,中医注重预防和调理。

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侧重于日常的养生和预防,以保持身心的健康。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法,预防和防范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还注重通过饮食调理、运动疗法、按摩推拿等方法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最后,中医重视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不同人的体质、病情和病机各不相同,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式,通过辨别病情、判定病理变化和病因,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闻、问、切的全面观察和分析,来判断病情和治疗的需要。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的逻辑体系建立在整体观念、辩证思维、预防调理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之中的“逻辑学”

“中医”之中的“逻辑学”

“中医”之中的“逻辑学”如果有人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逻辑学”?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含有矛盾的,这就像西方人提问:为什么西方没有产生中医及《中医学》一样,这也是中、西方处在同一个世界之中的矛盾问题之一,值得探讨和思考。

逻辑学,顾名思义。

他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方面的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古代的“老子”、“孟子”、“庄子”、“周易”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就包含了许多的哲学理论和唯物辩证法,只是他们的叙述比较抽象而已,比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阴阳统一”,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生阳,冲气以为和” 等等,中国哲学、逻辑学之辩证法在中医学方面得到了详细和深刻的发挥。

特别是在中国的中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伤寒论》《景岳全书》《难经》等等,以及在实践方面,就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逻辑学和唯物辩证法。

比如: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八纲辩证等等,中医也讲究辨证论治,当一个人生了病去找中医治疗,中医一般都是先找主要矛盾进行治疗,然后再根据病情的变化逐步治疗次要矛盾,在病情的不断变化之中去改变药物的配方,纠正(调合)体内的阴阳之矛盾之偏差,形成阴阳之矛盾统一运动状态,调节气血正常运行,以达到恢复人体内的阴阳之相对平衡。

所以治病也会有:中医的治疗过程讲究疗程:有一方,二方、三方等等,而不是一方包治好,或者一方治百病。

因为每一个方剂都是根据当时病情的变化做不断的调整而开出的,是针对当时病人身体内的各种情况而去达到纠偏扶正气之目的。

通过几个疗程和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的影响力去逐步恢复人的正气,祛除邪气,以达到调节恢复人体内的阴阳气血平和为标准,中医的治疗过程也就是一个包含有深刻的唯物辩证法的理疗之过程,利用自然之物质来治疗人体内的疾病,通过药物、按摩理疗、针灸康复等手段进行调节人体之阴阳相对的平和状态,达到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之目的。

中医的逻辑

中医的逻辑

中医的逻辑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支,有着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

中医的逻辑思维与西方医学有所不同,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下面将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思维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中医的逻辑。

一、整体观念是中医的基础逻辑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逻辑的基础,包括整体观念、整体调节和平衡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等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辩证思维是中医的核心逻辑中医强调辩证思维,即通过观察病情的矛盾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进行辩证分析。

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推断出疾病的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草药等。

中药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中药治疗强调整体药理作用,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中医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中医的一种手法治疗,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四、中医的预防和保健中医强调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等密切相关。

中医注重调整饮食结构,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合理搭配食物,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

中医还注重调节情绪,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医强调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对身体健康有益。

中医的逻辑思维方式与西方医学有所不同,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注重人体的整体平衡和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强调治疗与预防的结合,注重调整饮食、情绪等方面,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摘要: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过程中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强调因果关系、逻辑顺序和证据的支持,是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常用的思考方式;非逻辑思维则注重直觉、创造力和综合性思考,适合于哲学、艺术等领域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逻辑思维的地方,也有非逻辑思维的地方。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等方面,探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引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过程中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强调因果关系、逻辑顺序和证据的支持,是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常用的思考方式;非逻辑思维则注重直觉、创造力和综合性思考,适合于哲学、艺术等领域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逻辑思维的地方,也有非逻辑思维的地方。

中医学从古代至今,凭借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融合,不断发展与进步。

正文一、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逻辑思维的运用中国中医学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逻辑思维在中医学的理论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学理论的构建要借助逻辑推理和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

例如,中医学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这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部特征,借助逻辑思维推理出体内的病理变化,以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

又如中医学借助逻辑思维,构建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规律。

这些通过逻辑思维构建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逻辑思维在中医学的实践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治疗疾病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推理,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逻辑思维的运用使得中医医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当一个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眩晕等症状时,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运用逻辑思维,判断出这位患者可能是风热感冒引起的,然后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具体症状,给出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理解中医(15)之中医的思维方式

理解中医(15)之中医的思维方式

理解中医(15)之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一听这个,大家肯定觉得自己都这样的思维方式,但事实绝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了,是很直接的逻辑思维方式。

那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呢?中医思维总体而言是辨证思维,这表现在几个方面:意象思维、抽象思维、中医概念思维。

意象思维: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意是指主观意识,由心而发;象是指外在的物象、形象。

意象是主观心神与客观事物的结合。

因此意象思维是以直观为基础,直观观察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由意象导向抽象,这种方式在很多诗词中都有表现,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就是一个从意象来思考的过程,诊断时,四诊的情况是象,建立病证或病机就是意。

把脉也是如此,脉象如浮、弦、滑等,这些象背后代表的病机就是意。

这种思维很复杂,需要比较好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同时还需要理性抽象力和悟性。

一般是两个步骤:观物取象和据象归类。

《黄帝内经》有“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这是阴阳的意象思维。

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也是意象思维的结果。

脏象学说同样是意象思维的结果。

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相对,这是逻辑思维或者叫概念思维。

中医逻辑思维,定义各种概念,然后加以推理,这种推理逻辑比当代逻辑学复杂,是关联逻辑的推理。

如五行的生克制化。

因此中医的抽象思维是整体的辨证思维,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包括联系思维、中和思维以及综合思维等方式。

联系思维认为,事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每一个事物无法独立存在,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中和思维:就是中庸,讲究平衡。

这种中和性是根据阴阳学说来的,其实这是一个最优的思维方式,不是非输即赢的思维方式,非要争个你高我低是西方思维方式。

综合思维:就是综合多方面相联系的信息,多方印证,互为参考来综合判断。

如:四诊合参就是如此。

辨证思维包括对立思维和宜思维。

中医学中大量应用对立的概念,如:阴阳、寒热、表里、天地、虚实、男女、上下、补泻、正邪、盛衰等等。

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在现代科学和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使用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

然而,在中医学这一领域,非逻辑思维也有其独特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来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

一、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逻辑思维是指按照规则和原则,通过分析、综合和推理来寻求正确的结论。

在中医学中,逻辑思维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研究中。

透过逻辑思维的分析,可以把观察到的症状组织起来,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在中医临床中,逻辑思维常被用于辨证施治的过程。

通过对病人口述的病情和自身的体检,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最终确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逻辑思维还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研究中。

中药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中医学中,逻辑思维常用于提炼出中药的主要药效,研究其药物成分及其作用方式和证明中药治疗效果的科学性。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人们可以从分子结构角度对中药进行分析,这是逻辑思维的结果。

许多中药的具体治疗机制已被科学证明,可以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多依据。

二、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非逻辑思维是指不按照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而是通过联想、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来得出结论的方式。

在中医学领域中,非逻辑思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所有病人都是独特的作为一门治疗人体疾病的学科,中医学必须充分考虑人体的复杂性。

同一种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其身体状况、生理功能和生活方式都可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非逻辑思维去灵活应对他们的需求。

2. 经验和直觉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医是一门集传统知识、经验、直觉和科学于一体的医学体系。

在中医中,经验和直觉被广泛运用,以便推理出人体内在状况,诊断病情并确定治疗方案。

其中包括历代医家经验的传承和创新。

3. 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和间接性中医学疾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疾病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之处,中医疾病理论是基于整体论的思维模式,强调了人体生命的动态平衡和等同与复杂性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摘要: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中医学
美国哲学家库恩指出:“科学只能在发散与收敛这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下,向前发展。

如果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的能力,那么这正是他从事最好的科学研究所必须的首要条件之一。

”[ 1]所以中医学的研究实践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联袂作用。

一、中医理论体系中蕴含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主张“天人合一”。

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

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

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二、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中医注重想象联想灵感,讲究整体思辨,也即非逻辑性思维。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中医中的“精”“气”“神”,但是何谓“精”,何谓“气”,没人能解释
的透彻;而武侠中常见台词“打通任督二脉”,经脉何形何样,无人知晓;现在大街小巷遍布着中医养生馆,常见的“刮痧”原理至今披着神秘面纱。

这些人们大都只能通过想象直觉来感受。

“天人相应”、“五行相克”、“血脉同流”、“经络相通”、“子午流注”无不是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甚至直觉心悟创造出来的。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之效,黄芪则可保肝利尿抗衰老,甘草止咳祛痰清热解毒,实践证明这些中药确有此功效。

这也是典型的非逻辑性思维方法,是先辈们经验的积累。

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匡调元所说:“在传统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觉领悟与形象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

”[ 2]中医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体现大量的形象化、类象化、比象化语言和思维的应用上,如四诊上形象话语言的应用,发热、恶风、恶寒的“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等,湿邪所困的“腰重如带五千钱”等,对于脉诊“如盘走珠”与“如刀刮竹”“如循琴弦”与“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变化时,六淫学说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类比来说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结合的病因观念,如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风之善动相似,故归为“风证”;在确定治则治法时,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通过事物本身的形象结合个人的感悟和经验沿着取象比类的思路生发出来的。

这种用心领、会意、体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

这些知识来源于历代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这些知识就象中医中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含有大量非语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语之则不能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明理”,所以历代医家总是把“医者意也”作为行医的最高境界。

三、加强两种逻辑思维的培养与交融
中医本身具有极深人文内涵的医学典籍和经验积累性决定了“医者意也”作为个人自身对健康与疾病问题所能领悟的深度,只有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才能够“心悟”到人体生理和疾病的本质,才能领悟到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因此,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
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逻辑思维方面:在教学中加强思维知识的渗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中医基本概念出发,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命题和推理过程。

如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医经典当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蕴涵其中,比如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对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则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中“审证求因、法随证出”及中医经方分析中“以方测证”等推理分析方法为例去说明中医中逻辑思维的应用
非逻辑思维方面: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氛围里发展出来的,与儒、道、佛、技有着割不断文化的渊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且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涉及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道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药食)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

[ 3]只有将逻辑与非逻辑两种思维方式结合, 才能逐步认识探索之复杂性; 只有将两种思维方式结合互补地应用于中医学未来的发展, 才能使中医在二千年独立发展后, 重新与现代科学哲学相结合,在发展的螺旋线上又上升了一层。

中医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中还应注意两者的交融,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学习中医理论,把握中医思维的精髓,把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渗透到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 1] 肖卫. 创新思维[ M ] .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129- 131. [ 2] 匡调元. 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 M ] .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
社, 1997. 131.
[ 3] 爱因斯坦. 特殊和一般, 直觉和逻辑. 见: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集) [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490-4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