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 胡伟荣

合集下载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分析黄家荣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分析黄家荣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分析黄家荣发布时间:2021-06-07T15:39:09.71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作者:黄家荣[导读] 摘要: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始终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住房问题越来越严重,建造了许多摩天大楼来解决住房问题。

佛山市岭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200摘要: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安全始终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住房问题越来越严重,建造了许多摩天大楼来解决住房问题。

因此,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抗震性能十分重要,这部分一直是建筑师设计的重点。

抗震设计是在发生地震时保持建筑完整性的重要元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了解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要点。

当然,抗震设计必须符合结构安全、可靠性和高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

抗震设计是基于科学合理的技术,必须确保在地震时抗震设计可以发挥作用,保证建筑物遭受地震之后经过短时间的修缮工作就可以继续使用,这大大降低维修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引言针对住宅建设结构,合理的抗震设计尤为关键,其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施工效果。

此时要从建筑结构入手,做好抗震优化设计工作,形成完整的抗震体系,为建筑物的稳定使用提供支持。

1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作用以及关系设计抗震功能之前,首先需要注意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建筑设计都是经过了设计师的精密计算与反复推敲,因此想要改变结构来提升建筑抗震性能属于非常困难并且也非常危险的行为。

提升抗震性能的过程中,改变结构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根据施工预案中对于各个位置加强布局,从而保证整体结构质量。

这种改善的方法能够在保证原本设计结构不改变的情况来加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原理并非加固,而是保证各个受力点之间的受力逐渐均匀,因此在地震来临时不会轻易发生形变,也就提升了建筑的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2、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3、村镇建筑抗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4、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5、建筑抗震设计研究(9篇)全文总字数:15701 字篇一: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摘要:抗震结构设计在高层建筑物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难度最大,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原因就是在高层建筑中人口非常的密集,如果高层建筑物的混泥土建筑抗震性能相对薄弱,那么在发生地震自然灾害时,易发生坍塌状况,人们不能及时从中逃脱,那么不可想象的后果就会发生,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本文通过对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和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进行分析,从而改进的方案。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高层;抗震设计建筑的抗震性设计在建筑行业现在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度,近年来我国及其他的一些国家频频发生地震灾害。

我国对建筑行业的高层设计提出了关于抗震性的设计目标,根据我国的一些标准法则,要求设计目标要达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情况。

高层的混凝土建筑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以实现其目标。

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在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进行加强,同时要保证高层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建筑物不会坍塌或者倾斜的情况,同时经过恰当的围护可以保持建筑物的使用,若遇小型的地震时整体结构能保持稳固不会损坏。

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稳定性想要得到提高,在其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很多因素得影响,其要求也要做到刚柔并进使高层混凝土建筑能科学合理的受力,以强消弱弯的原则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特点从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方面上看,高层建筑的垂直荷载方向没有变化,而其高度越高就不能增长高层建筑的引起量,从而使建筑物的高度与弯矩是成二次方变化的,那就要求建筑的载荷要均匀分布。

根据较为专业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特点来说,高层建筑为悬臂垂直结构受水平与垂直荷载的影响,其混凝土结构会产生弯矩和极大的轴向力[1]。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王伟从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王伟从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王伟从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性能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使建筑物能够具备理想的抗震性能,需要从结构设计入手,对于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充分提升其相应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保障安全。

地震产生的破坏程度非常大,因此,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做好建筑的抗震设计能够提升建筑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内部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因此,设计人员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建筑物的使用、地质等情况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性能;工作要点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应该高度重视对房屋抗震性能的设计,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实施,所以,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的相关概念设计,这种概念设计主要是为了对土木工程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进行很好的控制,使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由此可见,做好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工作至关重要,不仅对房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对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也具有十分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1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地震灾害的发生是无法控制的,其带来的危害往往是就大的,地震灾害发生的时候地面产生振动,当达到一定的强度甚至会出现裂缝等现象,对于地面上的建筑物、道路等都造成严重损害,在我国既唐山大地震以后汶川地震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造成整个城市的消亡,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地震灾害的发生带来的伤害与损失。

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当下,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人口密度与城市发展都在不断的变化,一旦地区内发生地震事故势必造成巨大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对地震灾害的预测还处于不完全准确的阶段,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但是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无法顺利施展防止策略。

对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及严重灾害性受到世界各国建筑业都受到影响,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手段,降低地震发生时对建筑造成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朱胜兰

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朱胜兰

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朱胜兰发表时间:2019-07-17T09:36:24.40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作者:朱胜兰[导读] 设计人员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工程实际,总结一些思想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结合实际,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摘要: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地震会对建筑物结构造成破坏,危及人身安全。

因此,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有必要注重抗震设计。

目前中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是三条防线,即小地震不坏,中地震可以修复,大地震不倒塌。

为了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效保障结构构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应加强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

设计人员在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结构制定不同的设计方案,使地震设计切实可行,保证居民在地震影响下的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分析导言:在建筑工程设计中,有效地处理结构的基本要点,提高结构的可靠性,使结构的使用更加合理和安全。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必要对建筑物的概念设计、计算分析和结构实践等方面进行检查。

概念设计和结构实践提供了计算和分析假设的可能性。

计算分析也为概念设计和施工实践提供了一个扩展,它们是不可或缺和相互依存的。

但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其实是抗震设计中的毒瘤,我们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这些问题的严格控制,才能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保障安全。

因此,设计人员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工程实际,总结一些思想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结合实际,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1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合理的结构理论和抗震概念设计可以使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建筑物在地震中倒塌。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对以往地震中倒塌建筑物的数量和条件进行总结。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谢复荣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谢复荣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谢复荣摘要:地震灾难是建设安全生活和人民财产的重大威胁。

在设计建筑物结构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严格控制抗震设计的要点,以便更好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点1地震中倒塌的房屋的特点1.1钢筋混凝土结构未符合标准现在民用建筑基本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可塑性高、取材方便、节约成本,而且实用度高、使用时间久、耐火。

地震中出现被破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原因是开始搭建主筋时未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搭建。

人为更改使梁过强、柱过弱,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强挤压,柱端出现问题,从而被破坏。

1.2框架结构楼梯间和填充墙损坏在发生灾害时,楼梯间本属于逃生设施,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

但是当地震发生以后,楼梯间的情况很糟糕,会被破坏甚至倒塌。

填充墙被运用在各种建筑里,以承载地震来临时造成的破坏,用自身特点消耗损害。

但填充墙也是经常发生损坏的地方,裂开甚至倒塌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伤害。

2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2.1多元化抗震设计抗震建筑的设计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基本的抗震设计作为基础,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对地震的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多元化的设计,以确保建筑具备多功能的防震性能。

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域,单纯的抗震设计无法全面提供保障,抗震效果不佳。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抗震设计的多重性。

以增加建筑的安全性能,进而保证其在抗震中发挥显著的效果。

这是如今抗震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2.2科学的结构设计,强弱分布合理建筑结构的设计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强弱分布要以此方面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为依据。

巧妙的结构和强弱分布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最大程度地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做到不变形、不倾斜,各部分构件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

某高烈度区隔震结构设计与分析

某高烈度区隔震结构设计与分析

覆且能完好地恢复至平衡位置;同时在强地震作用发生时, 隔震装置柔性滑动水平向发生反复的剪切变形或摩擦等亦 可消耗地震能量。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宿迁某学校四层体育馆,抗震设防烈度 8 度, 设 计 基 本 地 震 加 速 度 0.3 g,设 计 地 震 分 组 为 第 二 组 ,场 地 特征周期为 0.55 s。 采用传统抗震方法设计本工程时,梁柱
[关键词] 隔震结构;动力特性;时程分析;减震系数;竖向承载力;水平位移 [中图分类号] TU35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270(2019)06-0045-04
Design and Analysis of Seismic Isolation Structure in the High Concentration Area
江苏建筑 2019 年第 6 期度区隔震结构设计与分析
冷斌,谢洪恩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8)
[摘 要] 运用 ETABS 软件对某高烈度区的结构进行了隔震计算,通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的时程分 析,确定了隔震垫的
布置形式、水平向减震系数。 对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应力及位移验算、整体结构的抗风验算表明本项目隔震设计达到了 较好的隔震效果,隔震层的设置也为结构增加了较大的安全储备。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1)根据隔震后结构的前几阶阵型周 期的增大情况,可以初步判断隔震支座是否合理。 (2)四周框架柱尽量选用铅芯橡胶支座,以降低体型的扭转效应,减小上部 结构的地震响应,同时满足抗风的要求。 (3)罕遇地震下验算隔震支座的竖向拉应力和位移时,按三向地震输入,拉应力和位 移较按两向地震输入大,更为不利。
0 引言 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分析 朱向荣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分析 朱向荣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分析朱向荣摘要:地震是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会严重损坏建筑结构,从而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比如我国的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都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此,国家针对建筑物制定了抗震规范,要求建筑在小型地震中不能被破坏,在中型地震中能实现维护加固,在大型地震中保持不倒。

为此,建筑机构的抗震设计要求,以降低地震损失,优化设计房屋抗震结构成为设计建设结构中的必要问题。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1、建筑选址要求建筑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地质状况、地形地貌选择适合建筑的地段,这对设计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适合建筑的地段,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结构设计时的抗震等级,同时减少建筑在实际施工中的施工量。

①最常见的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错位,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

为避免这种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应避免将建筑物建造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动的部位。

②避免选择土质松软,地下水丰富的地带,这些地带在地震发生时容易造成坍塌滑坡等现象,不利于建筑的安全。

要选择土壤硬度、密度适中的地带,硬度密度不均匀的场地在地震时会增强地震波,从而加强建筑物的倒塌断裂。

条件允许下,建筑场地要选择相对地势开阔平坦、土质密实均匀的地带,这种地带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同时减少了地震时带来的额外破坏。

2、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合理性建筑物的造型由建筑专业设计,但其平面和立面的布置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重大影响。

科学合理的建筑平立面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整体的质量。

在建筑设计时,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建筑的质量、侧向刚度及承载力应避免突变。

结构对称,有利于减轻结构的地震扭转效应。

形状规则,地震时各部分振动协调一致,减小了应力集中的可能性,有利于抗震。

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应尽可能使质心和刚心重合,避免地震时产生的扭转效应严重破坏远离刚心的构件。

同时沿房屋高度方向。

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应逐渐均匀变化,避免出现薄弱部位。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胡原榜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胡原榜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胡原榜摘要:本文以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抗震设计的相关理论,主要分析了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希望为同类工程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要点前言具有极强破坏性和突发性的地震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而在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防,提高其抗震性,能成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措施。

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一原则的推广实施,不仅显著的提升了建筑抗震性能,而且也使得人员及财产损失逐渐得到控制,由此在抗震设计中,应密切结合这一原则。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述1.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特点(1)建筑抗震设计存在强烈的不确定性抗震设计必须面对和处理地震动输入、结构分析模型、分析方法、结构破坏模式等的不确定性。

其中,地震动输入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抗震设计中应充分认识到,根据目前所采用的确定性方法所计算出的结构地震反应实质上只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结果,因而必须从抗震概念和措施上完善抗震设计。

(2)建筑抗震设计应考虑结构反应的动力特征和弹塑性行为一方面结构地震反应问题属于动力学范畴,基于静力学问题的概念和规律并不都适用于抗震设计,比如在框架结构的梁内随意增加配筋就可能导致产生预期之外的破坏模式。

另一方面抗震设计允许结构在设防烈度及罕遇地震下产生损伤和破坏,采取什么样的模型和方法才能合理描述和估计结构的非线性行为过程,这是抗震设计区别于一般结构设计的难点[1]。

此外抗震设计的难点不在于使结构不破坏,而在于使结构在多遇地震下不破坏、在设防烈度下产生可接受的破坏、在罕遇地震下产生不致倒塌的破坏。

这就要求结构的破坏有一个合理的破坏部位、顺序和程度,即破坏模式。

(3)建筑抗震设计是强度、刚度、延性等控制问题一定程度上,结构的地震作用是由设计者所决定的,设计者确定了结构的强度屈服水平也就决定了地震作用的大小;而刚度的大小不仅影响结构地震水平,更关系到结构变形能力和破坏状态;延性则是结构自屈服到极限状态的变形和耗能能力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胡伟荣发表时间:2018-07-13T11:29:17.9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胡伟荣[导读] 摘要:地震是全球破坏力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人们必须要面临的一项难题,因此,要充分的加强建筑的抗震能力,避免因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生命以及财产的损失。

深圳市特区建发科技园区发展有限公司摘要:地震是全球破坏力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人们必须要面临的一项难题,因此,要充分的加强建筑的抗震能力,避免因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生命以及财产的损失。

本文阐述了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问题,并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1、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发展及目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发展及目标地震灾害是地壳快速释放能力过程中造成的震动,其爆发快,破坏性强,人为预测难度较高,对建筑物的损害极大。

在经历了无数次由于地震带给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之后,人类开始研究应对地震的方法。

其中,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建筑的抗震能力提高,人民的安全也有了更多保障。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总结了以往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和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时的经验教训,以建筑结构关于抗震理论知识和抗震标准为依据,在当下建筑结构设计中已经对抗震设计有了很好的控制。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包含以下两点:①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达标,即在满足国家及行业对于抗震设计标准的同时,满足委托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对于建筑结构的实用性,美观性,经济性及抗震的作用;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真正以人的生命安全为目标,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

这也是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始终追求的目标,不仅在设计时突出结构特点,功能多样化等功能,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了安全和稳定做基础,建筑设计必将埋下不可估量的隐患。

为实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目标,建筑设计人员要根据建筑设计的场地的地质结构和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调研,探索静态的地质情况下也要考虑地震震动时的变动情况,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的整体质量。

2、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关键问题2.1 明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念的问题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旨在提高建筑在地震中的生存能力并尽可能地降低损坏程度。

研究表明,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不能仅依靠增加建筑结构的结构尺寸,由于地震在短时间内释放巨大的能量,能量释放方向、强度等因素十分复杂,较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普通结构会吸收更多的能量,同样会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同时其柔性较差,一旦损坏就会导致力学性能和受力模型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这种消耗材料和人力较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果建筑设计成柔性较大的结构形式,虽然提高了建筑的地震生存能力,但是因为地震过程中较大的变形量,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通过对地震灾害的研究分析,最佳做法如下:建筑的关键结构和部位应提高其抗震能力,同时应适当将部分非关键位置设置得薄弱一下,通过非关键部位的损坏,用以消耗建筑吸收的地震能量,同时延缓破坏的过程,将破坏威力减低,在提高生存能力的同时也便于震后修复。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成为抗震概念设计的典型指导思想。

2.2 选择合适的施工地址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诸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和粉、砂土液化等。

针对汶川地震的教训,国家明确规定严禁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类建筑和住宅。

因此,选择合适的施工地质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十分重要。

2.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需要合理和科学的验证,当前主要有建筑抗震模型进行抗震试验、建筑的地震反应监测、建筑震害分析研究三种方式。

只有合理、科学地对抗震设计理念进行验证,才能明确知道设计理念的可行性及需要改进之处。

然而当前已完工的建筑很少会为研究建筑的抗震能力而安装各种监测设备,专门为进行检测而修筑建筑设施又消耗巨大。

地震具有不可预测性,已发生地震的区域,很多建筑结构形式往往应用抗震设计因素较少,验证价值不高。

因此通常对建筑抗震模型进行试验来验证抗震能力。

然而通过软件对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的精确程度值得怀疑。

近年来国际上多次对不同类型的抗震结构进行盲测试验,不仅不同分析软件间的结果存在差异,即使使用相同的软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此外忽视抗震模型与真实建筑间的构件尺寸效应及加载时间效应的影响也使试验与真实状况存在较大的误差。

因此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的可行性、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4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抗震意识及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近年来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地震,让无数的人民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害,给人们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

在这些惨痛的结果中,建筑结构缺乏抗震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筑结构设计是复杂繁琐的,其需要对地质结构,设计的美观性,实用性,安全性等作出全面的考虑,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设计,因此,这对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而在当前建筑设计行业里,有不少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知识掌握的不够充分,设计思想过于书本化,缺少全面思考,独立设计的能力,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够了解,导致设计隐患不断发生。

另外,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过分追求设计中的简洁,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部门没有足够的细化说明,只关注美观,节俭,却不知给建筑的安全埋下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加强抗震意识,认真学习抗震设计知识,要不断的提高专业素质,以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提高建筑结构的质量。

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3.1 充分地质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建筑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地质结构选择适合建筑的地段,这对设计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适合建筑的地段,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结构设计时的抗震等级,同时减少建筑在实际施工中的施工量。

首先,最常见的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错位,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

为避免这种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切忌将建筑物建在这中构造的地质地带。

即使必须建在这种地带,在建筑设计中对抗震性的设计就要有极其高的要求,得不偿失;其次,避免选择土质松软,地下水丰富的地带,这些地带在地震发生时容易造成坍塌滑坡等现象,不利于建筑的安全。

要选择土壤硬度密度适中的地带。

硬度密度不均匀的场地在地震时会增强地震波,从而加强建筑物的倒塌断裂。

另外,建筑场地要选择相对开阔平坦的地带,开阔平坦的地带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同时减少了地震时带来的额外破坏。

3.2 建筑结构抗震材料的选择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抗震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

首先,根据不同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根据当地的地震情况,选择轻质,强度高,一体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可以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保持很好的一体性,整体结构相对稳定,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性。

现阶段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普遍得到应用,其经济且操作简单,但其缺点在于结构框架节点等构件连接处强度低于结构本身强度,在受到高强地震的影响时,构件节点处和主体受力不均匀,导致断裂,从而影响了建筑整体的稳定性,降低了抗震性能。

另外,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性价比较高,且价格实惠,其较强的抗侧移,较强的延性等性能起到了很好的抗震作用。

但该建筑结构的缺点是在地震力的反复作用时,随着钢筋等构件的断裂,混凝土将被挤碎。

因此,这种抗震设计也不适用于高强度地震带。

目前,钢结构是在多次地震中表现最好的抗震材料,但是钢结构的成本较高,且受到气候湿度等影响,维护费用较高。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创造,一定可以研究出更好的抗震材料,发挥更好的抗震功能。

3.3 根据建筑结构性能进行抗震设计随着建筑结构设计的复杂化,高层化,传统的只针对建筑物本身采取的抗震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建筑结构抗震的标准。

现代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根据对建筑场地的勘测,对地质结构和土质等进行勘测后,汇总数据,根据抗震设计标准统一设计的过程。

通过这种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整体考虑,使最终的建筑达到抗震作用最大化,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的损坏。

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中会有不同的要求。

但通常会在以往地震灾害的等级范围内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建筑结构设计者以此目标进行抗震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模拟地震的方法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模拟,通过分析地震的破坏程度进行安全评估,找出漏洞和不足并不断完善抗震性能。

3.4 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的确定建筑结构的平立面的的布置对于建筑的稳定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平立面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整体的质量。

建筑结构平立面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同时,尽量选择平面规则的体型设计,这样可以满足同意楼层具有同一刚度。

另外就是对建筑物的竖向凹凸尽可能减少,这样可以使建筑的竖向高度保持一致性,保持稳定。

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建筑结构设计中,要科学是进行抗震缝的设计。

这样是为了分离抗震缝两侧的建筑,当地震发生时,两侧的结构不会发生碰撞。

抗震缝一般在建筑结构变形的敏感部分进行设计,设计尽量科学恰当,否则会造成各大的危害。

4、结束语地震作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震中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

且其难以预测,突发性强,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来袭。

不断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地震灾害发生时降低对建筑的破坏力,可以有效的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以人类生命安全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整体素质,根据地质结构情况,抗震等级等标准,抗震材料的选择,科学地进行抗震设计,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1]黎静.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5):220-221.[2]朱克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18):65+70.[3]吴涤凡,李建乐.某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14):8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