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

合集下载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引言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对自然界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辩证思考。

自然辩证法旨在揭示自然界万物的辩证规律和变化过程,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结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辩证法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和概念。

本文将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进行探索和阐述。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和无限变化的。

在自然界中,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有机的整体结构。

自然辩证法基于以下基本原理:1. 联系和相互作用原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的单个存在。

恩格斯指出:“象人类社会那样,每一个特殊的自然体系都由无限多的部分组成,而且它只有通过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存在和发展。

”自然界中的各种要素和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系统。

2. 过程性原理自然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过程。

恩格斯认为,“这些部分之间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于它们彼此通过一个结构体系或多或少地直接地关系到了一起。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它们都在不断变化、演化和发展。

3. 矛盾原理矛盾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

恩格斯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和对立面。

自然界中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矛盾不仅存在于个别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4. 单一性和多样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既有单一性,又有多样性。

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一切都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一切在它们自身中都是独特的、特别的。

”恩格斯认为,单一性和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恩格斯认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化的体系。

自然辩证法从古代哲学的原始形态逐渐发展,经历了中世纪哲学的曲解和矛盾,最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古代自然辩证法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的思考主要集中在自然界的起源和本质上。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经过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科学方法论。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家之一。

本文将以恩格斯的视角,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有机体中,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无限多样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2.自然界的发展是呈现出辩证法的特点恩格斯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在自然界的发展中,各种矛盾相互作用,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些矛盾通过不断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3.自然界符合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符合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它会不断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无产阶级通过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科学史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学史中的各种科学革命和突破,都是在不断矛盾和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科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2.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恩格斯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要合理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领域之一。

生态学研究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结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从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科学史、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

自然辩证法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实证思想
现代科学观坚持实证原则,认为科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可 重复验证的实验基础上。
ABCD
演化思想
现代科学观认为自然界是不断演化的,强调对自然界动 态过程的研究。
创新思想
现代科学观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进步。
PART 02
科学方法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科学方法论的定义与作用
科学方法论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
科学方法论所倡导的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方法,体现了自然辩证法中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的精神实质。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自然辩证法的进步
随着科学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推动自身的发展 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论的互动关系
01
科学观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观是关于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价 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客观性
科学观强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实证和 逻辑推理来揭示自然规律。
发展性
科学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 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实践性
科学观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指导科 学实践的行动指南。
科学观的历史发展
加强科学伦理和科研 诚信建设,营造良好 的科研氛围,为科学 研究提供健康、有序 的发展环境。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 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辩 证法对于指导科学研究 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论工具,如观察、实验、 假说演绎、模型构建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进一步 揭示自然界和科学技 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 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 理论指导。

2014《自然辩证法》2

2014《自然辩证法》2

1、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表述。

自然辩证法是19 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最初意指自然界的辩证法,到20 世纪,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交叉研究领域,成为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理论体系。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背景。

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背景是整个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其诞生的标志是1543年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掀起的天文学革命。

其本质特点是实验科学。

实验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力学,以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代表。

实验科学方法是分析、解剖。

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a.天文学领域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b.地质学领域赖尔的渐变论c.物理学领域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理论(1820奥斯特,电生磁;1831法拉第,磁生电;1873麦克斯韦《电磁学通论》;1888赫兹验证)d.化学领域的原子论和1859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e. 1838-1839,施来登、施旺生物学领域的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

②近代技术的发展:两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是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和广范使用为主要标志。

实现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度。

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以电气技术、内燃机技术和炼钢技术为代表。

如西门子的自激式发电机,三大炼钢法(1856,转炉炼钢;碱性处理炼铁;平炉炼钢)等。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尽量精简,群主不带要删了)自然辨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三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方面,构成了其主要研究内容,即研究客体——构成了自然界一般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研究客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中介——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第二章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2008年11月5日)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生成着并消逝着,也就是说,“存在和演化并非都是彼此对立的,它们表达出现实的两个有关方面。

”①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且揭示了作为演化自然界的过程性、方向性和自组织性。

为了全面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法,需要在把握其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它的演化发展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区分六个概念)。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此可知,联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前提,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之中,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根本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2、变化——是指事物在位置上、形态上或性质上发生了新的状况。

所以,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运动是一般的变化,变化是具体的运动。

它们是同一系列的范畴,具有基本相同的含义。

3、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指事物单纯的数量变化,更不是指事物向后倒退的变化;而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低序到高序的前进上升运动,是标志物质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演化”和“进化”同源于英文“evolution”,有“发展”、“展开”之意。

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4、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5、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它是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经过渐变或突变而发生在远离平衡态下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_2

自然辩证法概论_2

1.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理论与方法为指导, 根据社会历史条件, 结合时代的任务,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 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 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 视野广阔, 富有启发性, 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 有战略眼光, 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4.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是总的认识、观点,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2.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 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6.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5.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哥白尼革命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外因论)2.试图把一切运动都还原为机械运动(还原论)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 不能改变质量, 机械论者据此把一切变化归结为位置变化, 否认质变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 空间和时间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 据此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结果6.机械论者据此力图机械的分解自然界, 把自然界还原为物质实体的集合, 把物质实体还原为基本粒子的集合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1.天文学方面: 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地理学: 地质渐变论, 自然科学对机械自然观打开的第二个突.口3.物理学: 迈尔, 焦耳, 亥尔姆霍茨发现能量守恒定律4.化学: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维勒合成尿素5.生物学: 细胞学说, 生物.化论.电磁场理论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1.实现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的结合提供了前提9.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 1)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是受自然制约的, 是不能超越自然限度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2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2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2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现象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第二讲的内容,包括对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规律与科学方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与特点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包括:(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2)动态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动态性,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联系: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2)发展: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3)矛盾: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质与量: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与量是相互关联的,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飞跃。

二、自然规律与科学方法1.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自然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自然规律适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3)必然性:自然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发生作用。

2.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运用理性思维和实证手段,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

(2)实验:实验是检验科学假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3)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概括、抽象和推理的过程。

(4)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数学描述,揭示自然规律。

《自然辩证法》—第2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2讲—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 最理想的科学方法“是这样的: • 第一,所有事实会被观察和记录下来,关于
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不加选择或先验的猜测。
• 第二,这些被观察和记录的事实,将会得到 分析、比较和分类,无需假说或公设,与必 然涉及思维逻辑的那些东西不同。
• 第三,关于事实之间的分类关系或因果关系 的概括将从事实的分析中归纳出来。
• 这类陈述是由一个观察者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 运用其感官得出的结果,被称为单称陈述。
观察提供科学知识 赖以确立的可靠基础B
• 另一些陈述涉及所有地点和所有时间的特定种类 的所有事件:

行星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当一光线从平面镜上反射时,它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酸使石蕊变红……
• 构成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都作出这种一般性的 断言,这种陈述被称为全称陈述。
1.相当纯的水在0°C结冰(如果有充分的时间的话)。 2.我的汽车散热器中有相当纯的水。
3.如果温度降到0°C 以下,我的汽车散热器中的水将会 结冰(如果有充分的时间的话)。
归纳主义科学观中的预见和解释
• 科学中解释和预见的一个实例-对彩虹的解释:
1.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及折射程度与颜色的关系之断言。 2.对彩虹这一受考察现象的细节的陈述,这些陈述包含太阳相对于 观察者的位置、落下雨点的云层相对于观察者的位置等断言。
特设性假定
• 为避免某一理论被证伪而新增加的假定或对现有 假定作新的修改,如果不能产生新的可检验推断, 这种新增加的或修改的假定被称为特设性假定
• 科学理论应随着科学进步越来越可证伪,并因而 具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和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这 种要求排除了仅仅是为了使某一理论得以避免被 证伪的威胁而不提供新的信息所进行的理论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乐观主义
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乐观主义倾向,有时简称为“科 学技术乐观主义”或“科技乐观主义”。
科学技术乐观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 -1626)。他在《新大西岛》一书中,把未来理想社会描绘成科学发 达、生产发展、经济强大、生活富裕的社会制度,具有科学知识的人成 为统治国家、支配国家的重要力量,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 力。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二)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实在论
夏皮尔 萨加德、邦格 多元标准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萨加德的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容易一举成名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三)伪科学现象及危害
类型: 江湖术士型 商业骗子型 学术骗子型 政治骗子型 危害: 1. 与真科学争夺极为有限的科技投入; 2. 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3. 干扰正常的新闻舆论宣传和大中小文化教育; 4. 严重影响科教兴国大计。
科学
伪科学
1.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
a.使用相似性思维方式
2.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
b.忽视经验因素
3.关心与竞争理论有关的理论 c.不关心与之竞争的理论
评价
d 非简单的理论;有许多特
4.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
设性假设
5.随着时间而进步
e.应用中停滞不前,很少
变化,保守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三、科学的基本特征
● 解释性和预见性 ● 精确性(首先,任何科学定律或原理都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有限 的范围内成立,同时,科学的应用也是有边界的;其次,科学结论的表 述也必须系统、严格、精确、明晰,它应该能够提供具体而明确的知 识。) ● 可检验性 ● 可错性或可变性 ● 系统性 ● 主体际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资料
[英]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北京,2007;
[美]B.C.范.弗拉森,郑祥福译,科学的形象.上海 译文出版社.上海,2005;
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5;
“科学” 一词和“哲学”一词一样,是由19世纪日本哲学家西周首 先翻译的。西周早年留学荷兰,明治前不久,回国在京都开办私塾,介绍 西方学术思想。1874年,他出版了《百一新论》,将science译为“科 学”,philosophy译为“哲学”。之后,这两个术语逐渐为人所知并沿 用至今。我国古代把这一类的知识称为“格致学”,“格致”即“格物致 知”之意。1893年康有为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严复在其译著《原 富》中也使用了“科学” 。之后“科学”一词渐渐通行。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技悲观主义的主要观点
(1)认为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 关系的紧张、冲突,甚至对立。因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因此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
(2)认为技术化社会中人类丧失了自由,人性被 扭曲。
(3)认为科学技术是当代环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 元凶。
2020/4/7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一、“技术”的词源
technology(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 techne 意指“技能”、“技艺”等,它与logos(词、讲话) 组合,意为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二、技术的定义
广义定义: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按 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及 过程并受到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
狭义定义:技术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和 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们是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 最终改造世界作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三、技术的哲学思考
(二) 近现代技术哲学思想
1、技术乐观思想 1877年 德国的E·卡普 《技术哲学纲要》 2、技术理性思想 1897年 法国的A·埃斯比纳斯《技术的起源》 1954年 法国 J·埃吕尔 《技术社会 3、技术悲观思想 M·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派; H·马尔库塞和J·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派。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实主义
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评价采取 “现实主义”态度,就 是要求人们客观、全面、系统地看待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影 响,并且实事求是地、辩证地评价“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 观主义”。美国世界未来学会主席柯尼斯认为,悲观主义只看到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阴影,而乐观主义只相信光明的未来,他们都 以不同的方式暗示人类放弃努力。他指出,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 识,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光辉未来;应该把未来主义同普通群 众联系起来,使大家共同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还应该创建世 界网络,以便增进大众对未来的了解以应付未来的挑战。人们把 这种观点看做是未来主义第三派――现实派。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社会评价的主要观点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建立 于这样两个基本判断: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是认为科学技术履行了意识形态的社会职能。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技术展开了全面的批 判。
再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由于现代先进装备的 运用,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二、科学的维度及其涵义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探索性的认识活动; 从工具论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有力工具; 从文化论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从实证论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由理性支配的活动,其结果由经验 事实决定; 从生产力论的角度看,科学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科学转化为技术 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就是“第一生产力”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一、“科学”的词源:
Science 来源于拉丁语 scientia (scio) 表示“知识”, 1834年惠威尔首先提出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太广泛太崇高”的 philosopher 。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一种
与列宁主义不同但却冠以“马克思主义”名义的思潮。经
过几十年的变化,已经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形态,其中
有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
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
1877年,德国人卡普(E·Kapp)在《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中, 把技术视为文化、道德和知识进步以及人类自我拯救的手段。这种思潮 在19世纪末出现后,一直延续到20世纪,加西特(J·D·Gassct) 在1949年出版的《关于技术的考察》一书中认为,技术与人的自我创 造能力是不可分离的,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善到以往人类梦想不到 的程度,已经成为实现人类任何目的的手段。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引伸到对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特别是成为 第一生产力以后的科学技术,它的重要的社会政治效应是 维护现行资本主义的统治,使统治合法化。也就是说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的社会统治会更稳固。
专家治国论
技术决定论认为, 技术的存在与发展具有 自身的独立性,技术变 迁决定社会的变迁,技 术发展的水平和状态决 定并支配着人类的精神、 文化与社会。无论技术 所存在的社会条件如何, “技术规则”决定社会 形态。
专家治国论者进一 步试图将社会的治理权 交由技术专家,强调技 术专家在管理方面的特 点和优势,倡导技术专 家参与社会的管理和计 划、规划工作。
马克思主义等等。它们都试图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进行
批判,找到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人类“解放”之路。对科学
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状况,最为激烈的批判来自
法兰克福学派。
2020/4/7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马尔库塞 (1898――1979)
2020/4/7
哈贝马斯,生于1929年,哲 学家,社会学家,历任海德堡大学 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 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 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 1994年荣休。哈贝马斯的知识旨 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 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 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