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19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件(共21张PPT)
能力
用核技术为国民提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供电力
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 弹试验成功
我国国防力量进一 步加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五个发射卫星的国
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家,开始进入航天
时代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 航员杨利伟成功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家
2、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中华民族曾经缔 造出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四 大发明,然而16世纪之后, 中国科技发展却逐渐落后 于世界,尤其是1840年以 后,尽管近代中国的仁人 志士百般努力将现代科学 引入中国,近代中国科技 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 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 国的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 的发展。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科技的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材料一: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材料二: 如果60年代
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 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他培 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种植以来,已
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氢弹,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 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
6、20世纪80年代,我国为促进科技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不包括
A.制定“863计划” B.制定是“星火计划” C.制定“火炬计划”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我国国防力量进一 步加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五个发射卫星的国
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家,开始进入航天
时代
“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 航员杨利伟成功升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 技术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在中国首次实现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 的全合成,开辟了人 工合成蛋白质时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
3.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特点和趋势,提高对国家科技战略的认识;
难点: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审视科技发展,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1)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科研单位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成就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科技领域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图片,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随后,提出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它们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家地位有何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成长,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学习充满兴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细节和背景知识掌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3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课件

【例 2】 1954 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 现,该市自来水耗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 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 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 量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 数据计算错误
第四单元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 19 课 电影与电视
情景导入
“看的人越多,骂的人也越多,骂的人多起来后,带动 更多的人看了这部电影。”这是发生在 2013 年端午节档期上 映的一部国产大片身上的奇特现象。奇葩片《富春山居图》
上映后,几乎遭遇了所有媒体与观众、评论界等全面围剿, 而这样的“零好评”电影,竟在端午节档前后拿下了近 2.8 亿的高票房。与此类似的是,电影《小时代》虽然创造了首 映票房纪录,但同样收获了来自评论界与媒体的各种尖锐批 判。
课前梳理
一、电影 1.电影的诞生 (1)条件:19 世纪末,________技术、________、__________ 等技术的发明。 (2)发明者:法国的__________。
2.“默片时代” (1)由来:__________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 (2) 演 技 特 点 : 默 片 演 员 以 简 洁 明 快 的 故 事 情 节 、 __________的动作表演来取悦观众。
电影是如何发明的?你认为应怎样发展我国的电影事 业?
回答以上问题和学好本课,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目标: 1.指出电影诞生的条件、发明者、“默片时代”的含义 及其演技特点和代表人物、有声电影产生的条件和意义。 2.概括指出电视的发明时间、特点、功能、意义。
本课第一目“默片时代”介绍了电影的诞生及发展历 程,着重叙述了格里菲斯、卓别林在电影发展史上的重大贡 献。第二目“坐拥天地”则介绍了电视的诞生及其功能。贯 穿于本课的线索是: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 产生的重要影响。本课两目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十九课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十九课

点,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构成了现代物理
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典示例技法荟萃
典型例题

牛顿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每天在实
验室里工作17~18个小时,以至于剑桥大学 图书馆馆长说牛顿是“一个神经不很正常的 家伙”。正是由于他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 使得他不断地取得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应该 包括( )
有理,也可) (2)价值取向: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与 发展事业。
栏目 导引
【综合探究】
(1)根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他是怎样以“感 情、思想和行动”来“增进人类利益”的?
概括这位世纪人物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秀品
质? (2)爱因斯坦对科学作用的论述体现了怎样的 价值取向?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思路引领】
本题考查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
域的成就以及爱因斯坦在追求人类和平方面的 贡献,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 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组织答案。材料1阐述了爱因 斯坦在科学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爱因斯坦对人
航路的开辟,____________开始到世界各地殖 资产阶级
民和创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2)16世纪末,欧洲开始进入近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时期。 三大行星 (3)牛顿在德国科学家开普勒发现____________ 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总结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的力学研究成果。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度的变化而变化。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2)广义相对论揭示了四维时空同物质的统一
关系,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否定了绝对时空观。 4.意义
(1)相对论的创立,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广

历史人教版高二上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公开课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高二上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选择题:设计关于本节课知识的单项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某一科技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3.讨论题:针对某一科技成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2.提问引导: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科技成就背后的故事吗?这些成就对我国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思考。
3.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强调学习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技创新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时间线梳理:以时间为主线,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科技成就。
3.提交作业时,请附上相关参考资料,以备教师查阅。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创新和拓展。
2.成果展示:详细介绍“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就,阐述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主要成果和影响。
3.原因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我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4.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如“杂交水稻”等,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4.通过学习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科技创新的热情,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优质课件(30张)(共30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9课《电影与电视》优质课件(30张)(共30页)

二、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
1.电视的概况 -概 况 20C 年代 发明: 年 发明彩电。 人 发明
特 点 ① 广 电 ② 和 强 视 功 能 ①传播 。 ②开展 的重要手段。 ③另一个重要功能是 。 ④把世界各地的 给世人。
2.电视的功能 -1)传播资讯(最重要) 3)娱 乐 鉴 2)远程教育 宝 节 目



第 19 课
课标要求: 1.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2.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课线索:
电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影 与 电 视 电视的起源和发展 对 生 活 的 影 响
一、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梳理】 时 间 电阶 段 影 重要人物 (国籍) 代表作 1895—1927年 时代 发 明: 改革家: ( ) ( ) ① ② ① 1927年后 电影 明 星 ( ) ① ② ③
特点:故事情节简洁明快; 动作表演夸张生动
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 现代电影之父 最杰出的喜剧大师 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电影发明者
无声电影
(默片时代)
①发明家: (法)卢米埃尔兄弟
②改革家: (美)格里菲斯—现代电影之父 (美)卓别林 ③明 星: 《城市之光》 《摩登时代
《大独裁者》
有声电影 1927 1895
*奥斯卡奖
一、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1: 结合视频和教材知识,想想电影 的产生须具备哪些条件?
《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
«火车到站»
一)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
①技术,物质:电气时代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②动力: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和商业利润的驱动 ③主观:科学家的主观努力
一、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宽银幕、立体电影、数字电影;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9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9课
历史必修三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补)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先进水平;(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
到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振兴)
②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③吸收人类文明成就,并在创新中求发展;
④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⑤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
探究2 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增强了国防力量 —提高了国际地位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科技上 —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 中外科技交流
4
请思考: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哪些领域的发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概况(p93)
航天制造业,钢铁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通讯技术, 空间技术,能源技术,计算机行业等 。
二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 概况及意义:p94 • 三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 p94
探究1.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 成功。 1964年独立研制的中近 程导弹发射成功,揭开导弹、 火箭发展史新一页。
钱学森一家
3 “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 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
•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 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历史必修三19课课件

历史必修三19课课件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制造流血事件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 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 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1992 年
2003 年
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 研制计划
“神舟” 5 号飞天的巨大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成就 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编号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
返回时间 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 无人飞船
乘组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神舟五号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3.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 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知识拓展
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战略: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年组建科学院 2、1956年制定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以原子能、 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为重点。 3、1963年制定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部署了 “两弹一星”的试验与研制 4、80年代制定实施 “863计划”“星火计 划”“火炬计划”等 5、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 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
无人飞船 搭载模拟人 搭载模拟人 杨利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