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多中心、组团式”山水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实践

合集下载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年)》(2011年修订)概况一、总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主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适用范围在重庆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二、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职能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能,具体包括:(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二)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我国内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四)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全国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西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年,总人口3250万人,城镇人口22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10-9 22:34:52 中国地产网60年甲子风云,岁月变幻。

重庆历史上大致经历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

透过几经扩容的规划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1980年开始编制、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是重庆市首个法定规划。

此次规划的重点仍然放在渝中等主城区范围,核心面积102平方公里,范围为9区12县城镇区。

这一规划体制,一直持续至重庆直辖。

“1983版总规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明确城市的性质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体现了当时专家的远见;确立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将城市分为14个组团,一个中心,四个副中心。

”张远介绍。

不过,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1983版总规因此仅仅局限于南山和歌乐山之间的300平方公里。

“直辖新总规”的硬伤1998年版总规是重庆直辖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

但1998年版总规编制其实始于1993年,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上首次引入“都市圈”概念。

“都市圈”范围东起迎龙、南彭,西至缙云山、白市驿,北起北碚、两路、鱼嘴,南至西彭、一品,面积约为2500平方公里,突破了铜锣山、中梁山两山屏障,扩城速度明显加快。

但由于对城市空间发展时序和速度缺乏引导,1998版总规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变化准备不足,在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改善力度不够,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03年重庆准备再次修编城市总规时,主城人口规模已超过500万,集中居于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旧城区,城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4000人。

由于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加剧了城市环境压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一座城市的成功往往来自规划的成功。

60年甲子风云,岁月变幻。

重庆历史上大致经历过5次城市总体规划。

从“以半岛为中心、沿江两岸60平方公里”,到现在主城区的5473平方公里;从局限于南山和歌乐山之间,到突破两山阻隔的蔓延……透过几经扩容的规划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一、总则(一)编制背景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一)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

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

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摘要: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为例,揭示该规划所提出的保护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策略和对非建设用地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组团隔离带城市空间格局保护1 规划背景重庆主城区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城市发展多年来一直沿袭“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主城区既能够保持特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又有利于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近年来重庆城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组团间隔离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连片增长趋势明显,“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格局正日益弱化,有呈“摊大饼”状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主城区山水资源不断受到破坏,缙云山、歌乐山、南山、铁山坪等几大城市肺叶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安全日益受威胁。

这些困扰重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使我们急需编制一套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系统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来指导管理和建设实践。

通过开展《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的编制工作,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状况,将关注的目光从城市建成区转向农村地区,认真思考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问题、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如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耕地的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等等,改变以往城市规划“重城市、轻乡村”、“重建设、轻保护”等状况,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思路,真正体现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 组团隔离带的内涵广义上讲,凡是总规确定的主城区内各组团之间的用地,都具有阻止组团蔓延发展的功能,这些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从这个意义上讲,2007版总规确定的主城区范围内除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其它所有类型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它具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城市生态安全、防灾减灾、休闲旅游、农村聚居、基础设施承载等六大功能。

然而,从进行立法保护的角度看,广义上的组团隔离带面积多达1470km2,涉及面异常广泛,情况非常复杂,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空间管制和立法保护,因此,本次规划结合重庆及相关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按照市人大提出的“切实有利于立法保护,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将重点放在了急需在本次规划中予以明确范围,且需要进行严格立法保护的组团隔离带上。

山地城市——精选推荐

山地城市——精选推荐

⼭地城市⼭地城市⼀、⼭区和⼭地城市1、全球重要的⽣态环境系统⼭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态环境中的⼀个重要⽣态系统,对维护全球⽣态系统起着⼗分重要的作⽤。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1997/45号决议中指出,地球⾄少1/5的陆地表⾯为⼭峦覆盖,⼤约10%的世界⼈⼝居住在包括⾼低在内的多⼭区域,⽽⽐例远远⼤于1 0%的世界⼈⼝的⽣活完全依赖⼭区资源。

⼭区为全⼈类提供⼀半以上的淡⽔,⼭区还为全球提供分额巨⼤的树⽊、矿物和牧场。

⼭区容纳着数量巨⼤的多民族群体,保留着多种多样的⽂化传统、环境知识和与⼭区环境相适应的⼈居⽅式;⼭区⼜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壤⽂化基因库,还有传统的管理经验,⼭区提供着丰富的⾃然与⼈⽂景观,并使旅游业具有极⼤的发展潜⼒。

对于⼈类的未来,⼭区的这些资源与服务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2、⼭地与⼈关系的突出⽭盾中国是⼀个多⼭国家,它在全球⼭区⾃然⽣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已占了国⼟⾯积的2/3以上,⼈多、地少,⼭地多、耕地少,是中国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个突出⽭盾,如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民间就有“⼋⼭、⼀⽔、⼀分⽥”、重庆市有“三分丘陵七分⼭,真正平地三厘三”的说法。

中国的⼭地城市分布⼴、类型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西部⼤开发战略的推进,⼭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地环境所承受的压⼒越来越⼤,⼭区和⼭地城市的⼈⼀地关系⽭盾更为突出。

不少地区由于不顾⽣态条件⽽进⾏的“破坏性建设”。

造成了⼭地民俗⽂化、⽣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地住区建筑风貌等⽅⾯的巨⼤损失。

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仅酿成⼭地⼈居环境的不可持续性,⽽且还会导致⼭地⽂化遗产损失殆尽,以及⼭区各族⼈民群众⽣活质量的下降。

注:这⾥所指的⼭地和⼭地城市是⼴义的概念,包括⼭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原。

中国⼭地⾯积约为6 5 0万km2,占全国陆地⾯积的69%,其中⼭地⾯积(指⾼⼭、中⼭、低⼭)为33%,丘陵⾯积(包括深丘、中丘、浅丘)为10%,⾼原⾯积为26%,⼭地城市,是指城市的选址和建设在⼭地地域上的城市,形成与平原城市迥然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

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及利用规划

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及利用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日益重要,组团隔离带作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

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作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保持主城区“组团式”城市形态结构,而且对于保持主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然而近年来,重庆城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组团间隔离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连片增长趋势明显,“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格局正日益弱化;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缙云山、歌乐山、南山、铁山坪等几大城市肺叶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城市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

本文以《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为例,探讨组团隔离带更具有落地性和实施性的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策略,以达到保护中心城区山水资源,控制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的目的。

1组团隔离带起源及规划概述组团隔离带的说法最初来源于“绿化隔离带”,19世纪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在城市周围建立起永久性绿地,供农业生产使用,并防止城市的蔓延。

根据此理论在1935年大伦敦规划时,环绕伦敦城建设了一条宽5英里的绿带(见图1),把现有的城市地区圈住,不让其向外发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周围的“卫星城镇”中去,“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以农业和绿带隔离,便形成了最初的“组团隔离带”。

至此之后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东京、华盛顿、莫斯科等,以及国内的北京、成都、上海、武汉等城市,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城市布局结构与城市历史文化特点,规划与发展了各种类型的城收稿日期:2021-08-03作者简介:李艳(1980—),女,河南许昌人,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设计。

E-mail :***************。

李艳,应鹏,肖伟.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及利用规划[J ].南方农业,2021,15(31):170-175.重庆市中心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及利用规划李艳,应鹏,肖伟(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重庆400030)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日益重要,组团隔离带作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1、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村庄和居民点建设应尽量少占农田,积极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整理。区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根据城镇体系布局,合理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和土地开发与管制的引导。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禁止向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等江河及湖泊水库倾倒固体废弃物和排放处理未达标的废水。合理调整全市生产力布局,在缺水地区和水源上游地区严格控制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保护饮用水源,以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功能为主的水库库区和水源保护区,严禁大规模开发利用,严禁布局污染性产业项目。加强地下水和温泉资源的保护。尽快对污染严重的次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3)东南部地区
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重庆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研究——一个山地城市的典型样本

重庆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研究——一个山地城市的典型样本

头专用道 , 中间层布置 展览馆 、 商场 , 顶层为观 景 历过的五次 跳跃式发展历程一一 开埠通商 、 抗战 广场 。 广场 自1 9 年 建成 后, 该 98 作为市民重要活 动的聚 集地, 成了新重庆的重要标志之一。
3 影响重庆 城市形态发展 的主要因素 分析 .
31 自 环境 一 一 限 定作用 . 然
市广场一般尺 度都 不会太大 , 并且往往结合地形 别规划建设了西部大学城 、 园新区和两江新区 茶
或 者建筑 的 屋面在广场 中创造 出不同标 高的平 等三个大的新区 ( 0 , 图1 ) 使重庆主城 区的城市形
面, 形成 较一般 城 市广 场更为丰富的空间, 为 态格局 继续穿越 山脉 的束缚 、 更 跨过 江河 的阻 隔,
关键 词: 庆 , 重 山地 城 市, 市形 态 , 变 城 演
Ab t a t s r c :Be a s ft en t r 1 c n r r me c u e o a u a e e y f a , h s t e u b n f r o e mo n an c t a t wn h r a o m ft u t i iy h s i o h s ma e i lb s i h i i f r n t h l i t r a a e wh c s d f e e twi t e p a n h c t , n o g i g i y i a “ h n s u t ’ i a d Ch n q n sa t p c l S a — h i y’ y Ci a d “ r e d me s o a t ” wh c sst t d n Th e — i n i n lCiy i h i i uae
式, 集观景、 交通、 贸和环境 整合 于一体 , 山 商 依 不同于其他城市 的特殊规律 。 就势分 为四层, 次而下直 至江畔 , 依 其下层 为码 重庆城 市在 近现 代经 历 了其他 城市从 未经 “ 陪都 ” 新中国成 立初期的西南军政 中心 、 、 计划 单列、 中央直辖。 从中可以看 出, 非经济因素也是 推动 近代 重庆城 市发展 的重要动因, “ 部” 从 外 注入 的 “ 兴奋 剂” 促使社 会经 济发展 呈现出 “ 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多中心、组团式”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摘要: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为例,揭示该规划所提出的保护重庆“多中心、组团式”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策略和对非建设用地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组团隔离带城市空间格局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054-021 规划背景重庆主城区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城市发展多年来一直沿袭“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主城区既能够保持特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又有利于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近年来重庆城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组团间隔离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连片增长趋势明显,“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格局正日益弱化,有呈“摊大饼”状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主城区山水资源不断受到破坏,缙云山、歌乐山、南山、铁山坪等几大城市肺叶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安全日益受威胁。

这些困扰重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使我们急需编制一套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系统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来指导管理和建设实践。

通过开展《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的编制工作,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状况,将关注的目光从城市建成区转向农村地区,认真思考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问题、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如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耕地的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等等,改变以往城市规划“重城市、轻乡村”、“重建设、轻保护”等状况,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思路,真正体现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 组团隔离带的内涵广义上讲,凡是总规确定的主城区内各组团之间的用地,都具有阻止组团蔓延发展的功能,这些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从这个意义上讲,2007版总规确定的主城区范围内除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其它所有类型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它具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城市生态安全、防灾减灾、休闲旅游、农村聚居、基础设施承载等六大功能。

然而,从进行立法保护的角度看,广义上的组团隔离带面积多达1470km2,涉及面异常广泛,情况非常复杂,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空间管制和立法保护,因此,本次规划结合重庆及相关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按照市人大提出的“切实有利于立法保护,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将重点放在了急需在本次规划中予以明确范围,且需要进行严格立法保护的组团隔离带上。

基于此,本次规划将组团隔离带范围缩小,并将其内涵限定为:为了维护城市良好生态环境、阻止组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而在组团间设立的需要进行立法保护的隔离用地。

3 组团隔离带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来看,经过多方努力,目前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仍保持了较完好的格局,但随着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城市生态安全格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一是部分组团隔离带用地受到侵蚀。

一方面,两山之间组团特征逐步减弱,部分组团已发生粘连发展的现象。

另一方面,1998版总规确定的“南北浅围”绿色屏障已被突破,“东西屏障”的铜锣山、中梁山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

此外,原规划的外围组团地区的组团隔离带进入大量的城市建设项目,占用了较多的1998版总规确定的隔离带用地。

二是生态功能弱化。

一方面,组团隔离带被挤占,导致组团隔离系统的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其生态功能被削弱。

三是农村地区建设相对滞后。

受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多形成散户的农民宅地,不利于土地的集约使用,也增大了城乡用地之间的矛盾。

据统计,目前重庆都市区农村人均综合建设用地面积约160m2,是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近2倍。

4 规划简介1)规划期限范围组团隔离带是维护主城区生态安全格局和“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形态,避免组团粘连的重要生态基底和生态基础设施,属于应被永久保护的地域,因此本规划不设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重点是划定主城区各组团、功能区之间的组团隔离带用地,并提出相应规划管制措施。

因此,规划确定本次规划范围为主城区,面积约2737km2。

2)组团隔离带的用地类型组团隔离带的用地类型除了部分生态绿地之外,还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市政设施用地及特殊用地等城市建设用地。

3)组团隔离带的划定原则在具体划定组团隔离带范时,按照市人大提出的“切实有利于立法保护,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规划将重点放在了的确需要在本次规划中予以明确范围,且需要进行严格立法保护的组团隔离带上。

从重庆的具体情况看,有如下几种情况:4)两江和四山等具有组团隔离功能地区对长江和嘉陵江而言,并不需要通过本次规划来进行立法保护,因此本次规划仅将两江作为非城市建设用地来控制;对几条山脉组团隔离带的划定,也并非简单将整个山脉作为组团隔离带。

本次规划结合正在开展的“三山清理”工作,在对山体的植被、水文、地形、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关规划的控制线作为分析因子,采取多因子叠加分析,划定了山体的禁建区、控建区。

在此基础上,以能够有效控制城市向山上蔓延发展为目的,将其中的景观生态敏感区作为组团隔离带,即由规划城市建成区的外边线与山脊线围合的区域,该区域为城市重要的景观地带,应采取非常严格的保护办法。

至于山体的其它地区则通过三山管制规划进行管制,因此这些区域未划入组团隔离带,而是作为非城市建设用进行控制。

5)东部片区和西部片区谷地地带组团隔离带由于这两个地区东西两个方向的发展受山脉限制,在南北方向上具有强烈的蔓延发展的倾向,因此,该区域组团隔离带的划定以能够有效控制城市南北向蔓延发展为目的。

如果隔离带过宽,其建设费用将会太高,也不利于立法;如果过窄,就起不到隔离的作用。

在是参照了国内城市的一些经验后,规划参照了成都等城市的经验,将其宽度确定为1000m。

6)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旧城区的组团隔离带由于该区域多为现状建成区,人口稠密,建筑密度较大,市主城区内控规已覆盖的区域。

在现行条件下,不可能大面积的拆房建绿,本次规划原则上是根据现状建设和控规情况,在组团之间划定和控制能够用于组团隔离带建设的用地。

5 技术路线1)开展专题研究组团隔离带用地规划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前瞻性的研究作为规划的基础性支撑。

本规划在实事求是分析重庆主城区组团隔离带用地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重庆主城区农村居民点发展规划、重庆主城区组团隔离带用地规划技术标准专题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夯实规划的理论基础,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2)整合相关研究与规划成果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和规划管理的需要,重庆市域和主城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规划工作,开展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相关专题研究,完成了《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重庆市主城区山水园林城市规划》以及旅游、文物、水利、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同时结合城市新拓展区的发展编制了一系列概念规划。

本次规划将结合上述规划,并整合已编制完成的主城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与正在开展的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3)借鉴相关城市成功经验城市非建设空间的划定对于主城区资源保护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山地城市和滨水城市,在土地匮乏的条件下,面临人口与经济的高速增长,走出了一条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需求的“集中紧凑、相对松散”的空间发展模式,划分城市发展空间与非建设空间,在依靠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人口流动,高密度建设新市镇的同时,也划定郊野公园、水源保护区等进行永久保护。

4)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并重是规划可操作性的基本条件。

对于生态敏感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需要受到保护的区域,以及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强制性内容,必须在规划中予以明确,做到定空间、定规模、定发展时序;对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变化的规划内容,则以指导性原则予以提出,增强规划的适应性。

5)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合理安排资源,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于公众。

本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和吸纳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广大市民的意见,充分体现规划的利益协调作用。

尤其是在规划编制的初步方案及评审阶段,积极加强与市园林局、国土房屋管理局、林业局、农业局及环保局等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6 规划特色1)加强规划整合与部门协作,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首先,在规划编制前期,项目组对相关规划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并到国内相关城市进行调研,借鉴它们的先进经验。

其次,加强了规划的部门协作,广泛听取、吸纳了主城各区、市级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

另外,规划还注意与当前工作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清理”工作相结合,并对涉及到的各类规划进行了清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理论成果,确保规划科学性规划基于维护都市区生态底线的目的,从大尺度考虑组团隔离带的划定与管制,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大量运用了gis、rs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成果,对都市区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对都市区的山水环境进行了系统梳理;规划在微观层面借助卫星影象资料进行了组团隔离带地区的现状硬化率解译,摸清了现状家底。

3)突出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明确空间管制要求本次规划是对新总规的落实,其核心就是针对组团隔离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空间管制要求。

规划运用“生态优先”的规划思路和反规划方法,划定需要严格保护的空间和资源,明确空间管制要求,体现了规划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的指导作用。

7 规划创新1)填补重庆市相关规划的空白本规划是重庆市第一部关于组团隔离带建设管理的专项规划,填补了我市在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方面的空白,能够有效指导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行政、制定政策等提供依据。

2)明确了都市区非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根据都市区宏观山水格局特征和生态环境特点,依据主城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的主城格局形态,规划构建了“两江、四山、五区”的非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系统,为组团隔离带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两江为长江和嘉陵江,包括长江、嘉陵江的水面、江心洲及周边滩涂湿地(20年洪水水位线以下),是都市区内部的重要水域生态廊道,城市生产生活最重要的水源。

四山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是主城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山脊廊道。

五区为主城区内具有重要生态调节功能的生态控制片区。

3)体现了立法保护的规划理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总规确定的主城区内各组团之间的用地,都具有阻止组团蔓延发展的功能,这些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然而,从进行立法保护的角度看,如果范围过大,反而不利于对其进行立法保护,因此,本次规划结合重庆及相关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将组团隔离带定义为:为了维护城市良好生态环境、阻止组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而在组团间设立的需要进行立法保护的隔离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