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 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MM 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实体瘤,且血栓的发展影响患者预后及远期生存率。MM 患者血栓的形成原因除了包括疾病本身的合并症、瘤细胞因素,相关治疗药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了解骨髓瘤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机制及预防非常重要。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 是一种浆

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以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及尿液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免疫球蛋白受到抑制以及溶骨病变为特征。近年来,血栓性疾病每年发病率在肿瘤患者中占 0. 5% ,一般人

群中占 0. 1% ,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比正常人上升 5 倍。研究表明骨髓瘤患者血栓的发生率高达

10% ~ 15% ,且随着治疗中新药物的应用,血栓

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除了一些遗传和获得性因素,

如凝血因子Ⅴ( factor Ⅴ,FⅤ) 的 Leiden 基因突变

、手术、制动、高龄、肿瘤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外,MM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特机制包括疾病本身所导致的高黏滞血症、血清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改变、蛋白 C 系统的异常、治疗相关血栓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尽管 MM 患者血栓的发生率很高,且血栓形成和发展是影响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对其总的生存率影响不大,这与实体瘤不同。因此,了解骨髓

瘤患者血栓的发生机制以及在骨髓瘤患者中预防血栓的形成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治疗中联合地塞米松的患者应引起重视。

MM 患者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

1. 1 高黏血症与血栓

M 蛋白是浆细胞或 B 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生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MM 患者产生大量的 M 蛋白与血液中红细胞黏合成网络,使血液黏度增高,因血液黏稠度增加又易发生血栓栓塞,最终出现高黏滞血症的临床表现,如出血、血栓形成,视力

下降、突发性意识障碍或其他中枢神经紊乱等。高黏滞血症最多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其次为 MM,主要由 M 蛋白质量浓度、分子形式和聚合状态等决定,易产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的 MM 类型依次为 Ig M > Ig A > Ig G。

1. 2 凝血因子异常与血栓

一些获得性的凝血因子异常,如组织因子( tissue factor

,TF) 、凝血因子Ⅷ( coagulation factor Ⅷ,FⅧ)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 的改

变已经被确定与 MM 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

TF 可同时激活凝血因子Ⅸ和Ⅹ,启动内外源性

两种凝血酶联放大反应,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Shimizu 等提出 MM 患者表达较高质量浓度

的 TF。另外,血细胞、单核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在活化

或凋亡时从细胞膜上脱落的质膜片段,即微粒

( micro-

partical,MP) 也与 MM 患者易合并血栓相关。在生理条件下,MP 的释放是止血的作用,但若 MP 释放超过一定量时,则可能形成血栓。根据微粒的细胞来源,微粒可分为血小板微粒 ( 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 、粒细胞微粒、红细胞微粒及淋巴细胞微粒等。在各种不同细胞释放的微粒中,能够表达TF 的微粒,即组织因子微粒( micropartical-tissue factor,MP-TF)的促凝活性最高。

有报道证实,MM 患者的 MP-TF在血浆中是高表达的。凝血因子Ⅷ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蛋白质组分,

在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出血时被激活,介导血小板的黏附作用而发挥凝血功能。v WF 是一种重要的血浆成分,可以与血小板膜糖蛋白( glycoprotein,GP) Ib-Ⅸ

复合物及内皮下胶原结合,介导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的黏附; 也可与因子Ⅷ结合,作为载体具有稳定因子Ⅷ的作用。此外,v WF 还能结合 GPⅡb-Ⅲa,参与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在内皮细胞受刺激或损伤,以

及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血浆 v WF 及 FⅧ质量浓度升高。Auwerda 等的一项 135 例大样本的研究证明在确诊的 MM 患者中,FⅧ与 v WF 的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且与疾病的状态有关。

1. 3 蛋白 C 系统异常与血栓

蛋白 C 系统是具有抗凝作用的血浆蛋白系统,包

括蛋白 C( protein C,PC) ,蛋白 S( protein S,PS

) ,血栓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TM) ,活化的蛋白 C 抑制物( activated protein C inhibitor,APCI) 。PC

和 PS 都是依赖维生素 K 的抗凝蛋白,PC 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PS 是 PC 的辅因子,可放大激活PC 作用,在骨髓增生性肿瘤( myeloproliferative,MPN) 患者中活化蛋白C( activated protein C,APC) 敏感比值( activated protein C sensitivity ratio,APCsr) 与PS 呈正相关( r = 0. 279,P = 0. 037)。APC 通过灭活F Ⅴ和 FⅧ、抑制 FⅩa 与血小板结合以及增强纤维蛋

白的溶解 3 条途径发挥抗凝作用。当发生活化的蛋白 C抵抗(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 或 PS 异常时,其正常的抗凝机制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1997 年就有报道显示在实体瘤患者中APC-R的发生率很高,且在并发静脉血栓栓塞( venousthromboembolism,VTE) 的肿瘤患者较没有发生 VTE 组更容易出现 APC-R。近年来,有文献显示

APC-R在 MM 患者血清中的质量浓度也较高。TM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是启动 PC 抗凝途径中重要的辅助因子,通过与凝血酶结合成 TM-凝血酶复合物参与机体抗凝和纤溶,是一项较稳定的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敏感指标。Petropoulou 等的实验研究,在 MM 患者血浆中 TM 的质量浓度高于正常人,且沙利度胺组、地塞米松组治疗的患者血浆 TM 质量浓度更高。由此可以推断,TM 质量浓度的增加可能与药物或疾病本身造成的内皮损伤有关。此外,一种分子结构类似 FⅧ、FⅨ、F Ⅹ的维生素K 依赖的蛋白,即蛋白 Z( protein Z,

PZ

) 在 MM 患者血浆中的表达较正常人低。PZ 可以通过结合磷脂表面的蛋白酶抑制物达到灭活 FⅩa 的作用,因此低 PZ可能引起 MM 患者发生血栓。

1. 4 治疗相关的血栓形成机制

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新的抗肿瘤药物沙利度胺、雷那度胺、硼替佐米可明显提高 MM 患者治疗反应率,联合地塞米松使用,会进一步增强其破坏骨髓瘤细胞的作用。但血栓事件的发生已被视为这些方案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沙利度胺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抑制血管的生成来诱导 MM 细胞凋亡或抑制其生长,在其发挥抗血管新生的同时可使γ-干扰素( interferon-γ,INF-γ)和白介素-2( interleukin-2,

IL-2) 质量浓度升高,而前者可使血管内皮的血栓形成活性增高。一项 Meta分析结果表明,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及两者联合增加 VTE 的风险分别为 2. 6、2. 8

及 8. 0 倍。雷那度胺是一种类似沙利度胺的免疫调节剂。它通过调节分泌 IL-2、IL-6、INF-γ的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 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COS1) 的表达,以及使骨髓微环境中已经失调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 B ligand,RANKL) 与骨保护素 ( osteoprotegerin,OPA) 的比例恢复正常和抑制 MM 患者细胞中的黏附分子,如整合素α8( integrin alpha-8,ITGα-8) 、细胞黏附分子2(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2,ICAM2) 的表达发挥作用这或许是 MM 患者单独使用雷那度胺时血栓的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一项对于难治/复发 MM 患者的多中心研究

显示单用雷那度胺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为 4. 5% ,而当其联合地塞米松时血栓事件发生率会明显上升,原因可能是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或药物对骨髓瘤细胞的聚集作用以及对静脉血管内皮的作用,使血栓形成增加。硼替佐米作为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用于 MM 患者,目前的报道显示,其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是较低,硼替佐米 VTE 的发生率< 5% 。一项实验研究表明

PSMC1 基因缺陷的小鼠的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后不能产生血小板。Nayak 等在小鼠的研究中发现,当正常小鼠的颈动脉受到光化学刺激后,硼替佐米可延长其形成血栓的时间,且可以使多种细胞表达转录因子Kruppel 样因子( Kruppel-like factor2,KLF-2) 增加,从而来延长血栓形成的时间。这些研究解释了应用硼替佐米 VTE 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1. 5 其他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

纤溶和抗纤溶系统异常也可能导致血栓的发生。研究显示MM 患者血浆中IL-6、C 反应蛋白( C re-action protein,CRP ) 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 以及凝血酶

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

hibitor,TAFI) 质量浓度明显升高。Balcik 等发现新确诊的 MM 患者血浆中 TAFI 质量浓度与血清白

白和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呈负相关,与β2 微球蛋白质量浓度和疾病的分期呈正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 也可以影响凝

血功能,Dir 等发现 MM 患者中携带血管内皮细胞

C 受体 (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 ) 4678G / C基因的血栓发生率降低。

MM 患者并发血栓的防治

MM 患者容易合并血栓,尤其当沙利度胺或雷利度

胺联合地塞米松或蒽环类药物治疗后,血栓形成风险明显增加。因此能够准确评估 MM 患者血栓形成的

危险因素,及时予以抗凝从而预防血栓形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有阿司匹林、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华法林等。一项 659 例以沙利度胺为治疗基础的 MM 患者的研究显示,除老年人外,使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对减少严重的

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 在老年组,华法林的效果较低分子肝素差。目前对抗凝药物选择及剂量尚无统一标准,国际 MM工作组建议: 对于无或有 1 个 VTE 危险因素的 MM 患者口服阿司匹林预防,对于危险因素≥2 的,应使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或足量华法林( 2. 0 <

国际标准化比值< 3. 0) 进行预防。

小结

综上所述,MM 患者处于一种易栓状态,MM 的治

疗与血栓的形成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在治疗上应针对患者选择合适的方案,对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及时给予抗凝剂预防血栓的形成。对于MM 患者形成血栓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

的研究探讨。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常规

多发性骨髓瘤 1.护理评估 1.1病史:评估患者目前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既往有关的相关辅助检查、用药和其他治疗情况。 1. 2身体评估: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营养状况。 1.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是否正常。 2.护理问题 2. 1疼痛骨骼疼痛 2. 2躯体活动障碍 2. 3潜在并发症 3.护理措施 3. 1加强心理护理。 3.2平日应睡硬板床,保持身体的生理弯曲,减少体重对骨骼的压力。不做剧烈活动,防止骨骼横断。 3. 3饮食指导,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低蛋白质、低钠饮食,同时增加摄水量。 3. 4严密观察出血倾向,去除能引起出血的因素。 3. 5积极预防感染。 3. 6骨痛的护理 3. 6. 1观察疼痛部位、形式、强度、性质、持续时间等并做好记录。

3. 6. 2减少疼痛刺激,取舒适卧位,防止因姿势不对造成肌肉、韧带或关节牵扯而引起疼痛。 3. 6. 3药物止痛:注意选择合适的止痛剂及给药途径。了解止痛剂的有效剂量及使用时间,正确预防其副作用。 3. 7贫血的护理 3. 7. 1轻度贫血可适当活动,应避免劳累,重度贫血应绝对卧床休息。 3. 7. 2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 3. 7. 3对于极度虚弱者,应协助完成生活护理。 4.健康指导 4.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4. 2加强营养,积极预防感染。 4. 3按医嘱用药,定期门诊复查血象,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5.护理评价 5.1病人能描述引起或加重出血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了出血。 5. 2出预防感染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未发生感染。 5. 3采取应对措施,主动配合治疗。 5. 4疾病,悲观情绪减轻并消除。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本文刊于: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11) : 866-87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每两年一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 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 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详见诊断标准],以及淀粉样变性等靶器官损害等相关表现。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1,2]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针对MM疾病要完成基本检查项目的检测,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3],诊断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见表2,表3。三、

分型依照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进一步可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型和λ型。 四、分期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4]和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5]进行分期(表4,表5)。 鉴别诊断MM需与可出现M蛋白的下列疾病鉴别: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冒烟型WM及IgM型MGUS、AL型淀粉样变性、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骨外)、POEMS综合征、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MGRS)[6],骨损害需与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等鉴别。其中,MGRS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导致的肾脏损害,其血液学改变更接近MGUS,但出现肾功能损害,需要肾脏活检证明是M蛋白沉积等病变所致。MM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MM在生物学及临床上都具有明显的 异质性,建议进行预后分层。MM的精准预后分层仍然在研究探索中[7,8]。 MM的预后因素主要可以归为宿主因素、肿瘤特征和治疗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3个大类,单一因素常并不足以决定预后。宿主因素中,年龄、体能状态和老年人身心健康评估(geriatric assessment,GA)评分可用于评估预后。肿瘤因素中, 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肿瘤负荷与临床进程;R-ISS主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常规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常规 【评估及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疼痛的特征及日常活动能力。 2、评估患者有无尿潴留。 【护理措施】 1、骨痛的护理: (1)卧床休息,对疼痛剧烈的病人,给予止痛剂。 (2)病理性骨折的病人,使用围腰夹板固定,不要弯腰及做剧烈运动,在卧床期间进行被动肢体运动。 2、感染的护理 (1)病室环境清洁卫生,定期空气消毒,限制探视,进行保护性隔离。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 (3)做好口腔、会阴及肛门的护理。 (4)观察病人有无发热现象、感染伴随症状及体征,鼓励病人多饮水,警惕感染中毒性休克。 (5)遵医嘱按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6)对病人及家属作好预防感染的卫生宣教工作。

3、出血的护理: (1)明显出血时卧床休息,待出血停止后逐渐增加活动。 (2)严密观察出血部位、出血量、注意有无皮肤粘膜出血、淤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女性病人月经是否过多,特别要观察有无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症状。(3)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或输血治疗。 (4)各种操作应动作轻柔,避免手术,穿刺后压迫局部或加压包扎。(5)应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及粗硬食物。 4、高粘滞性综合征的护理: (1)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遵医嘱给予化学治疗。 5、合并压缩性骨折的护理: (1)避免负荷过重,如不要手提或肩背重物,过度肥胖的病人,瞩其减肥。 (2)遵医嘱使用围腰夹板。 (3)观察精神症状:有无麻木、感觉异常。 【健康指导】 1、坚持用药,定期复诊。

2、避免剧烈活动,进行适当的轻微运动,如慢走、打太极拳。 3、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 4、鼓励病人多饮水,防止血钙升高造成肾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作者: ————————————————————————————————日期: ?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问题及措施.docx

多发性骨髓瘤护理问题及措施 护理问题及措施 疼痛措施: 评估病人疼痛的部位,并正确引导病人对疼痛的性质定级,有利于制定适合病人的护理计划。 选用非药物性措施,使疼痛缓解,如:减少噪音和活动,室内光线柔和;可采用身体舒适的体位;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等转移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 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告诉病人用药的剂量、方法和途径,以利于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 根据病人疼痛的规律和最佳药效时间给予止痛剂,以便起到良好的效果。 躯体移动障碍措施: 评估病人日常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利于制定适合病人的护理计划。 在卧床期间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 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和呼叫器放在床旁易取处,便于病人使用。 在病情平稳后协助并督促病人早日进行功能锻炼,活动要循序渐进,防止碰伤。 鼓励并帮助病人在可以活动的限度内进行活动,以防止骨骼进一步脱钙。 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并在活动时给予正面鼓励,但注意适当休息。 有感染的危险措施: 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血象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和空气落尘一次,紫外线消毒60 min,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两次,每次15~30 min ,注意保暖。 嘱病人注意口腔、鼻腔、会阴、肛周及皮肤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勤漱口和勤换内衣、裤的习惯,以减少发生感染的机会。 教会病人每日自我观察口腔、鼻腔、皮肤有无破溃,肿胀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增强机体抵抗力,加强饮食营养,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 告诉病人和家属尽量减少探视的次数,并避免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潜在并发症——出血措施: 密切观察并记录病人的血小板变化及有无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并同时教会病人如何观察,如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牙龈有无渗血,大小便颜色,有无头痛,视力模糊等。 在病人血小板低于20 x109 / L 时,应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以防止自发性出血。 各种穿刺时应尽量选用小号针头,注射后按压穿刺部位5~10min ,并应密切观察陈旧穿刺部位的情况 指导病人避免各种可引起出血的活动,告诉病人使用软毛牙刷刷牙,不要用牙签,不要用力擤鼻涕,大便时不要用力过度,不要穿紧身衣裤。 遵医嘱予以新鲜血或血小板,并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恶心、呕吐、寒颤、高热、荨麻疹等,应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 (MM)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骨髓中积聚浆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可导致骨质破坏和骨髓衰竭。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在2012年美国预计有21,700例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例,预计有10,710例患者死亡。男性患病的平均年龄为62岁(75%年龄高于70岁),女性患病的平均年龄为61岁(79%年龄高于70岁)。美国国家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注册数据库中的数据报告称: 随着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问世,该病的五年生存率已由1975年的25%提高至2003年的34%。多发性骨髓瘤通常对很多细胞毒性药物敏感,初始治疗或复发时治疗均是如此。不幸的是疗效常是短暂的,当前尚无可以治愈MM的方法。然而,由于新药的引入(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关于MM的治疗发展迅速。此外,随着对骨髓微环境越来越深的理解,为新的联合治疗方案和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相关研究表明:MM为异质性疾病,建议采用风险等级调整的方法和个体化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治疗。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 多发性骨髓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还不太清楚,但造成的结果和恶性肿瘤相似。人体的许多部位都有浆细胞,如骨髓、肝、脾扁桃体、胃肠粘膜下组织中均有浆细胞,故这种病可发生在有浆细胞的任何部位,但常发生在骨髓中。几乎人体所有组织中均含可造血的骨髓组织,但这种病好发于颅内、脊椎骨和骨盆的骨髓组织中。病变早期常发生在一个部位称为骨髓瘤;也可同时发生在多个部位,称为多发性骨髓瘤。晚期这种细胞可转移至全身。如果在外周血液中也发现骨髓瘤细胞就称为浆细胞性白血病。这几种情况只是说明病变的不同状态或所处的不同时期,实际是一种病,而不是三种病。由于浆细胞是合成免疫球蛋白的专有,骨常有免疫球蛋白的增多,但这种免疫球蛋白是由瘤细胞合成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因此没有正常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也就是说,这种免疫球蛋白没有抗病能力。该病患者极易发生感染,因为这种瘤细胞主要在骨髓中生长、分化,数量不断增殖,可发生正常血细胞数量减少,并使骨骼脱钙,使血钙升高。骨髓瘤细胞发生全身转移后,可引起全身多数器官的功能失常。 二、多发性骨髓瘤的特点及现状 骨髓内有异常浆细胞(或称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引起骨骼的破坏,血清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尿内出现本周蛋白,最后导致贫血和肾功能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20T12:00:56.5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6期作者:艾翠芳1 黄前川2 [导读] 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初诊时临床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了解MM初诊特点,防止临床误诊漏诊。(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级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5) (2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检验科,湖北中医药大学检验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武汉 430065) 【摘要】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初诊时临床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了解MM初诊特点,防止临床误诊漏诊。方法:回顾2014年至2017年我院196例多MM患者初诊的临床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肌酐、尿本周蛋白、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术],分析MM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结果:MM初诊通常不具备典型症状,以骨痛就诊伴随轻中度贫血、肾功能不全表现、BJP阴性为主。结论:MM初诊表现形式多样极易误诊漏诊,临床早期应予以高度重视。【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初诊;临床特点;实验室特点 【中图分类号】R7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031-02 【Abstract】Objective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MM)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itial diagnosis of MM and prevent misdiagnosis of misdiagnosis.Method Reviewing the clinical medical records of 196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M patients from 2014 to 2017,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indicators [hemoglobin, creatinine, urine week protein, serum immunofixed electrophoresis, bone marrow cytology, and flow cytometry] were recorded, and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MM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 MM was typically do not have typical symptoms, with bone pain associated with mild-to-moderate anemia, renal insufficiency and BJP negative performance.Conclu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linical diagnosis, it should be highly regarded. 【Key words】Multiple myeloma; To begin; Clinical features;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系统的恶性肿瘤,该病大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最近的美国癌症协会(ACS)的统计数据表明,MM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其发病情况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回顾2014年至2017年我院单中心196例MM患者的初诊资料,总结初诊MM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指导临床防止误诊漏诊。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96例初诊MM患者,均符合IMWG中MM诊断标准。男107例,女89例,中位发病年龄63(40~97)岁。临床特点详见表。 2.结果 2.1 初诊情况 本组患者初诊以骨痛就诊于骨科者98例(50%),且胸、腰骶骨及骨盆明显者为多;贫血、乏力症状就诊于血液科、肾病科50例(25.52%)、消化科10例(5.10%),中医科4例(2.05%);头昏、发热等其他症状就诊于各个科室者32例(16.32%)。 2.2 CRAB症状 即出现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痛现象,在本组随访病例中,初诊即有典型症状者仅12例(6.12%),其他患者仅出现一项或多项症状。 2.3 相关实验室特点 2.3.1血红蛋白(Hb)该组患者初诊时Hb平均浓度91.55g/L,以轻中度贫血为主,各分度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2.3.2血肌酐(Cr) >177μmol/L者50例(25.52%),≤177者146例(74.48%)。 2.3.3尿本周蛋白(BJP)阴性者107例(66.46%),阳性者54例(33.54%),35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检测。 2.3.4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FE) 196例患者经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阳性率89.23%,各组分型情况见图2。 2.3.5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经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浆细胞≥60%12例(7.36%)30~59%者109例(25.77%),≤29%者42例(66.87%),33例患者初诊时未此项。 2.3.6流式细胞检查初诊进行此项目检查者62例,19+56-者10例(16.13%),19-56+者52例(83.87%)。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措施

https://www.360docs.net/doc/7b14636366.html,/ 多发性骨髓瘤(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措施具体有: 1.持续性的无法解释的骨骼疼痛(特别是在背部或胸廓),肾功能衰竭。 2.反复发生细菌感染(特别是肺炎球菌性肺炎)。 3.病理性骨折和椎骨压缩,可能导致脊髓受压迫和截瘫。 4.有些病人以贫血,伴乏力和疲劳为主。 5.诊断标准:存在血清M蛋白的患者,并具有下列三项症象中的一项:骨髓浆细胞成片或成丛;溶骨性病损;蛋白尿>300mg/24h. 6.血液病检查为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血沉常明显加快。血尿素氮,血清肌酸和血清尿酸常增高。血钙增高。血清β2-微球蛋白常增高并与浆细胞瘤肿块相关。 2.专家介绍,骨髓瘤的发生与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故预防本病发生,增强病人的体质,积极治疗慢性疾患,避免射线及化学毒物的接触,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方法宜注意调理情志,防止七情太过,从而保持气血和畅,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之后,保持乐观情绪,性情勿大怒、勿大悲伤,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措施之一。 3.注意身体锻炼,顺四时而调形体,可采取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或配合本病治疗。注意起居有常,劳逸有度,适寒温,避虚邪,尤宜节房事,以防肾精暗耗。宜禁烟酒,注意饮食调养,忌暴饮暴食,饮食偏嗜。避免辛辣肥甘厚味之品。既病之后,可对症选用补血、壮骨和减轻脾肿大的食品。 二、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有: 1、骨路损害:骨痛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部位以腰、背部脊椎最多见,也见于胸骨、肋骨及四肢骨路,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2、感染:由于机体的免疫缺陷,病程中常反复发生感染。 3、贫血及出血倾向: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并随病情的发展而加重。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血管损害及凝血障碍所致,表现以皮肤紫瘦及粘膜渗血为主。晚期可有内脏出血、颅内出血是引起死亡的原因之一。 4、肾脏损害:常在发病时发生,约20%的病例发生肾功能衰竭,尿豫症也是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b14636366.html,/ 北京蓝海中医医院血液科

CAR-T在多发性骨髓瘤上的治疗实例

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获得 完全缓解 原创编译:爱康得生物医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医学转化部高级经理Paul Hsu 摘要: 1例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接受清髓性化疗(马法兰,140mg/m2体表面积)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自体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TL019)治疗。4年前,这例患者曾接受更高剂量的马法兰(200mg/m2)和自体干细胞移植,获得了短暂的缓解。在自体移植后接受CTL019治疗获得完全缓解,治疗后12个月的最近的一次评估中,没有发现疾病进展的证据,在血清和尿液中没有发现蛋白克隆。尽管患者恶性浆细胞99.95%不表达CD19,但仍然获得了这一响应。(诺华等资助,https://www.360docs.net/doc/7b14636366.html,编号:NCT02135406) 重组自体T细胞特异性表达CD19嵌合抗原受体在B细胞肿瘤的治疗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之前我们报道了,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自体T淋巴细胞构建的CD3-ζ/CD137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自体T细胞(CTL019)可使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获得持续缓解。据报道,多发性骨髓瘤作为B细胞系肿瘤通常不表达CD19,因此CD19不作为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靶标。然而有一些报告指出,微量的具有耐药性,疾病复发特性的多发性骨髓瘤克隆,具有B细胞表型(即CD19阳性)。此外,在我们尚未公布的观察结果表明,恶性浆细胞表达低水平CD19比之前的报道更加常见,并且在体外,CTL019对CD19表达水平极低的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基于这些观察,我们推测CTL019细胞对多发骨髓瘤具有疗效。由于多发性骨髓瘤中仅有小部分表达CD19,我们进一步推测,CTL019仅对进行了CD19阴性浆细胞清除治疗的患者有效。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对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以检测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初步评估输注CTL019联合标准疗法(包括高剂量马法兰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在此,我们报告第一例按照该方案治疗的患者的结果。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在2009年,43岁时出现脊椎压缩性骨折后经IgA kappa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接受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后获得初步缓解,但在暂停用药为自体干细胞移植采集造血干细胞时病情进展。随后接受了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和依托泊苷的96小时输注疗法。其后用非格司亭动员并采集造血干细胞。2010年5月14日,患者接受高剂量马法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5年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5年修订)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每两年一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MM常见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害的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肾功能损害,贫血,骨病,具体指标详见诊断标准),以及淀粉样变性等靶器官损害相关表现。 二、诊断标准、分型、分期 (一)检测项目(表1)

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针对MM疾病要完成必需项目的检测[1],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 断病情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 综合参考WHO、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诊断有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和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的标准见表2和表3。

(三)分型 依照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每一种又可以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型和λ型。 (四)分期 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和国际分期体系(ISS)进行分期(表4,表5)

三、鉴别诊断 MM需与可出现M蛋白的下列疾病鉴别: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冒烟型WM及IgM型MGUS、AL型淀粉样变性、孤立性浆细

胞瘤(骨或骨外)、POMES综合征、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等。 四、MM的预后判断 MM在生物学及临床上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这使得其疗效及预后方面差异极大。预后因素主要可以归为宿主因素和肿瘤特征两个大类,单一因素通常并不足以决定预后,需要多因素联合应用对患者进行分期和危险分层,尚有许多在探索中的其他预后因素。 MM预后分期各体系中,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肿瘤负荷;ISS主要用于判断预后;R-ISS是新修订的用于预后判断的分期系统,其中细胞遗传学以及乳酸脱氢酶是独立于ISS之外的预后因素,因此R-ISS具有更好的预后判断能力,对MM患者的预后区分更加清晰有效。此外,Mayo骨髓瘤分层及风险调适治疗(Mayo Stratification of Myeloma And Risk-adapted Therapy,mSMART)分层系统也较为广泛使用,它是Mayo诊所最初在2007年提出,以细胞遗传学检测为基础,希望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已更新至2013版(表6)。2014年IMWG共识中联合应用ISS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表7)

多发性骨髓瘤.doc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 MM)是一种以骨髓中积聚浆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可导致 骨质破坏和骨髓衰竭。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在2012 年美国预计有 21,700 例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例,预计有 10,710 例患者死亡。男性患病的平均年龄为62 岁( 75%年龄高于 70 岁),女性患病的平均年龄为61 岁( 79%年龄高于 70 岁)。美国国家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 SEER)注册数据库中的数据报告称 : 随着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问世,该病的五年生存率已由1975 年的 25%提高至 2003 年的 34%。多发性骨髓瘤通常对很多细胞毒性药物敏感,初始治疗或复发时治疗均是 如此。不幸的是疗效常是短暂的,当前尚无可以治愈 MM的方法。然而,由于新药的 引入(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关于 MM的治疗发展迅速。此外, 随着对骨髓微环境越来越深的理解,为新的联合治疗方案和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 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相关研究表明:MM为异质性疾病,建议采用风险等级调整的方 法和个体化治疗,以改善患者的治疗。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 多发性骨髓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发病原因还不太清楚,但造成的结果和恶 性肿瘤相似。人体的许多部位都有浆细胞,如骨髓、肝、脾扁桃体、胃肠粘膜下组织 中均有浆细胞,故这种病可发生在有浆细胞的任何部位,但常发生在骨髓中。几乎人 体所有组织中均含可造血的骨髓组织,但这种病好发于颅内、脊椎骨和骨盆的骨髓组 织中。病变早期常发生在一个部位称为骨髓瘤;也可同时发生在多个部位,称为多发 性骨髓瘤。晚期这种细胞可转移至全身。如果在外周血液中也发现骨髓瘤细胞就称为 浆细胞性白血病。这几种情况只是说明病变的不同状态或所处的不同时期,实际是一 种病,而不是三种病。由于浆细胞是合成免疫球蛋白的专有,骨常有免疫球蛋白的增 多,但这种免疫球蛋白是由瘤细胞合成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因此没有正常免疫球蛋白 的功能。也就是说,这种免疫球蛋白没有抗病能力。该病患者极易发生感染,因为这 种瘤细胞主要在骨髓中生长、分化,数量不断增殖,可发

多发性骨髓瘤一线治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一线治疗方案(综述) 法国南特大学中心医院血液科Moreau P 等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一线治疗方案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于近期发表于BLOOD 上。 MM 占所有肿瘤发病的1%,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3%。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有86000 例,中位发病年龄约70 岁。在出现临床症状或终末器官损害前,由于肿瘤负荷持续增加,故一直认为意义未明的丙种球蛋白病(MGUS)和冒烟型MM(SMM)是活动性MM 的前期状态。 目前关于SMM 的基本原则是「观察等待」策略,疾病进展到有症状期才开始治疗。年龄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治疗前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及并发症初步评估是否适合大剂量药物治疗(HDT)及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 沙利度胺、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的产生更改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本文重点讲述老年患者、不适于大剂量化疗及不符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标准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年轻患者符合ASCT 应早期移植。 年轻患者一线治疗方案:移植患者同时应用新药 上世纪90 年代,新诊断的MM(NDMM)年轻患者(<65 岁)随机对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方案联合ASCT 的生存率较常规化疗高,使这一联合方案成为标准治疗方法。过去十年中,已将沙利度胺、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应用于ASCT 前期和后期的治疗中。 ASCT 前诱导治疗 诱导治疗中包含新药可提高效应:长春新碱- 多柔比星- 地塞米松(VAD)诱导化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为15%,而在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基础上联用VAD 的VGPR 达70%,这一联合方案优于早期ASCT 前应用马法兰(200 mg/m2)预处理方案。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加用另一药物(如:沙利度胺-VTD,多柔比星-PAD,来那度胺-RVD 或环磷酰胺-VCD)缓解率高于单一应用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三项前瞻性试验结果表明VTD 方案优于TD(沙利度胺- 地塞米松)或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虽然尚无3 期临床试验比较这些化疗方案的疗效,但最近的EVOLUTION 研究表明RVD 与VCD 方案疗效相似。根据缓解率、缓解深度和PFS 等指标,2014 年将包含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在内的三药联合作为移植前ASCT 的标准治疗方案,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接受3-6 个疗程的诱导治疗。 移植前预处理方案 目前,ASCT 前的预处理方案标准是马法兰200 mg/m2(mel200)。现已有几项研究尝试着完善这一方案,如大剂量马法兰联合硼替佐米、苯达莫司汀或是白消安。mel 200 与这些方案疗效比较的三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连续性ASCT 新药问世前,MM 患者第一次HDT 后ASCT 很少达到VGPR,常需要连续ASCT。最新的数据显示高危组患者应以新药为基础的诱导治疗可达到较好的预后,这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ASCT 后巩固治疗 HDT 及ASCT 后短期巩固治疗的目的是加深缓解深度,巩固治疗应该是在一定期限内,给予高效联合的最小毒性药物。以新药为基础的巩固治疗第2 和3 阶段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该方案能够达深度分子学或流式细胞学定义的完全缓解,伴微小存留病灶(MRD)阴性的一些患者可长期及无病生存,同时也提高了PFS。 大量的试验正在研究该巩固方案对OS 的影响,以及最佳的巩固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

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 多发性骨髓瘤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使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易使患者出现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等症状,多发性骨髓瘤往往有多处转移,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有很多人会考虑中医治疗,那么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是什么? 著名肿瘤专家袁希福介绍,中医治疗骨髓瘤主要讲究一个辩证治疗,通过对患者的的不同情况开出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能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主要有以下几种。 热毒炽盛证的辨证施治 主证:高热不解,口干气促,鼻衄齿衄,骨骼疼痛,舌绛起刺,脉象细数。 治法:中医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法都有哪些?清营泄热、凉血解毒。 瘀热阻络证的辨证施治

主证:胸胁疼痛,腰痛尤甚,轻则俯仰不便,重则痛剧而活动受限,面色黧黑,或萎黄无泽,发热口干。舌质紫暗,舌苔黄腻或薄苔,脉象细数或弦。 治法:中医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法都有哪些?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气阴两虚证的辨证施治 主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口干而渴,或有潮热,骨痛酸软,腰酸肢肿,舌质淡红,苔少乏津,或舌胖苔薄,脉象细弦。 治法:中医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法都有哪些?益气养阴,补益肝肾。 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袁希福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存在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三种基本病因病机,三个关键因素,即一为虚,二为淤,三为毒。这三种因素相互关联,在人体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癌细胞扩散转移,人体生命衰竭,从而他独创出三联平衡疗法,通过扶正补虚,疏导化瘀,

攻毒排毒三方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偏方?中医治疗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无数患者恢复了健康,希望患者朋友能应用正确的中医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生活,希望患者能有一个好的心态,积极治疗,早日过上健康生活。

个案护理查房多发性骨髓瘤副本

一月份危重护理查房 时间:2016-01-22 科室:肿瘤科 主查人:主查人职务:护士长 责任护士:记录者: 查房内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护理 参加人员: 未参加者阅后签名: 病人,男,70岁,因“确诊多发性骨髓瘤2年余伴乏力,加重1周”于2015-12-26由门诊拟“多发性骨髓瘤”收住入院,轮椅入室,入院T37.1℃,P86次/分,R18次/分,BP117/66mmHg。刻下:神志清,精神稍萎,乏力,有牙龈出血,时有头昏头晕,胃纳欠佳,二便调,夜寐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虚血亏。病人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2年,“前列腺增生”史2年,有“胸腺肽”过敏史。入院后予入院宣教,完善各项常规检查。二级护理,流质饮食。 12月30日查急诊血常规示:白细胞 2.74*10^9/L,中性 1.49*10^9/L,红细胞1.9*10^12/L,血红蛋白57g/L,血小板6*10^9/L。遵医嘱予白介素-11升血小板,促红素造血,卡络磺钠、氨甲苯酸、酚磺乙胺止血,莫西沙星抗感染,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缓释片控制血糖,输注A+血小板一个治疗单位,A+红细胞3.0u。嘱病人卧床休息,留陪一人,告知“跌倒十知”及注意事项,放置警示标示,中药口服以益气健脾、养血补血,一级护理。 1、12-26 09:30 护理诊断:生命体征的改变:血小板功能的改变有关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大小便的颜色等,遵医嘱监测病人心率、血压、氧饱和情况。 (2)严密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出冷汗、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失语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症状及体征

(3)定期监测血常规情况,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情况。 护理评价:01-22 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2、护理诊断:出血:血小板减少、M蛋白包裹血小板表面,血管壁改变有关 护理措施:(1)观察病人皮肤、粘膜有无损伤,有无内脏或颅内出血的症状及体征。 (2)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因子、心率、血压、意识状态等。 (3)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勤剪指甲。刷牙用软毛刷,勿挖鼻剔牙,避免碰撞。保持口腔清洁,牙龈少量出血可压迫止血。鼻出血 可用棉球和明胶海绵填塞 (4)嘱病人进食易消化的流质,避免进食过硬、粗糙的食物。 (5)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大便不可努责,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灌肠等措施。 (6)保持环境温湿度适宜,防止干燥。 (7)尽量避免侵入性的操作,如需抽血或注射,一定要注意延长局部按压的时间。 (8)用药护理:遵医嘱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白介素-11升血小板,予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观察用药后反应。 护理评价:12-31 10:00病人精神好转。 3、12-26 09:30 护理诊断:乏力:与久病体虚,气血生化乏源有关 护理措施:(1)病情监测,观察病人的贫血症状、体征,活动耐受力,监测血常规。 (2) 经常巡视病房,提供病人所需。 (3)用药护理:遵医嘱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白介素-11升血小板,予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观察用药后反应,指导病人进食 赤小豆、猪肝、红枣、菠菜等食物。 (4)嘱卧床休息,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鼓励病人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会自测脉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