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1.都市区

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角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金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大都市带

概念:大都市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有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逐渐紧密连成一体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一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大都市带

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等。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该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希(Boswash),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都市连绵带,沿着大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北端城市为波士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心,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黑文、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延伸970km,宽50-160km,面积约为13.9万平方公里。据美国《幸福》杂志1977年的统计,美国50家最大商业银行中的28%,50家最大人寿保险公司的42%,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的33%,50家最大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大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大都市带内。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大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心地。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日本最大的大都市带。这个大都市带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20%,居住人口达6000余万,集中了日本50%以上的人口,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大都市带,人口密度也比后者高出3-4倍。东海道大都市带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口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以及全国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这一大都市带已成为日本群岛的重要发展轴心。

我国大都市带

上海大都市带(上海,南京,苏州,宁夏,杭州)、沈大都市带(沈阳,大连)、京津翼大都市带(北京,天津,石家庄)、成渝大都市带(重庆,成都)、长江中游大都市带(武汉,长沙,南昌)、吉黑大都市带(哈尔滨,长春)、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珠海,深圳,广州)、济青大都市带(济南,青岛)

3.都市连绵区

概念:都市连绵区是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区。都市连绵区属于城市的功能地域,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

判别指标

都市连绵区成型的判别指标:(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一个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国际性城市的主要特征;(2)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在一亿吨以上)和空港,并有多条定期国际航线运营;(3)区域内拥有由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边界的陆上手段;(4)期内有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规模达到2500万以上,人口密度达到700人/平方公里以上;(5)组成都市连绵区的各个都市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中国八大都市经济连绵区《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后加*)》

1、长江三角洲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

环上海都市圈:上海*、南通、苏州、嘉兴、舟山

环南京都市圈:南京*、合肥、扬州、泰州、镇江、滁州、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巢湖

环杭州湾都市圈: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嘉兴、上海

环太湖都市圈: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

2、珠江三角洲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广东中部、香港、澳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珠三角都市圈: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

大珠三角都市圈:香港*、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

3、环渤海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渤海西岸(西渤或京津冀)都市圈: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

辽东半岛(沈大)都市圈:沈阳*、大连*、鞍山、抚顺、锦州、本溪、营口、铁岭、阜新、辽阳、盘锦、葫芦岛、丹东

山东半岛(济青)都市圈:济南*、青岛*、潍坊、淄博、泰安、滨州、东营、莱芜、烟台、威海、日照

4、台湾海峡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福建、台湾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海峡西岸(西峡)都市带:厦门*、福州*、漳州、泉州、莆田、宁德

海峡东岸(东峡)都市带:台北*、高雄*、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

5、环北部湾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海南、广东西部、广西南部、越南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环北部湾东岸(东湾)都市带:南宁*、湛江*、海口、三亚、茂名、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

环北部湾西岸(西湾)都市带:河内*、海防*、谅山、广宁、太平、南定、清化

6、大东北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黑龙江南部、吉林中部、辽宁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哈长都市圈: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绥化、伊春、吉林、松原、四平、辽源

辽东半岛(沈大)都市圈:(见第二项第3条)

7、长江中游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湖南北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环武汉都市圈: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孝感、天门、仙桃、潜江

环长株潭都市圈: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常德、娄底、益阳、萍乡

赣西北都市带:南昌*、九江、宜春、新余、萍乡

环洞庭湖都市圈:荆州、常德、益阳、岳阳

8、长江上游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重庆、四川东部、云南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成渝都市圈:重庆*、成都*、绵阳、德阳、遂宁、南充、达州、巴中、广元、广安、资阳、眉山、内江、自贡、乐山、雅安、泸州、宜宾

昆明都市圈:昆明*、玉溪、曲靖、楚雄、攀枝花

4.城市群

概念: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中国现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共8个国家级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呼包鄂城市群

呼包鄂城市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核心区,黄河两岸,主要由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城市组成。呼包鄂地区是内蒙古最重要的经济圈和城市带,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三市呈品字形分布,有着非常密切的经贸和社会联系。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发达性城市,内蒙古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区域经济总指挥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是内蒙古的火车头;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鄂尔多斯则是新兴的草原都市和煤炭王国。2000年,内蒙古确立了以呼包鄂为核心的特色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战略。2013年呼包鄂三市GDP总额超过万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59%,总人口700多万。呼包鄂经济发展水平已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肩。“呼包鄂经济圈”正成为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和助推器,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自治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认为,半壁江山的经济总量、丰富的资源条件、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科技支撑、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均为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日照等城市。发挥临海和靠近日、韩的区位优势,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很猛,带动了山东全省的发展。随着城市群对外辐射力的增强,城市群的范围将不断扩大。随着《环渤海地区山东省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调整)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的出炉,山东快速铁路建设将再度迎来快速发展。10年之内,济南市民将可以乘坐舒适、快捷的城际列车来往山东半岛城市群之间。然而,环评报告显示,在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快速铁路建设可能会使沿线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受到影响。[5]

辽中南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等城市。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最高。沈阳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经济中心、交通和信息中心,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大连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辽中南地区工业化起步已近70年,在工业化推动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逐步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长大、沈丹、沈山、沈吉和沈承五条交通干道为发展轴线的城镇布局体系,提高了地区城市化水平。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依托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了若干个中外闻名的大都市,如洛阳、开封、许昌等,几经兴废,其风韵犹存。郑州虽是后起的城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得以后来居上,成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区域内人口密度达665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达的交通网络,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1]武汉距长沙300公里、距合肥320公里、距南昌260公里,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平坦的地势相比,中三角间山水相阻,地形复杂,面积却为世界之最,是长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

海峡西岸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市为中心,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厦门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央确定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鉴于海峡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进展。

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级城市。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周、秦、汉、唐均建都于此。关中城市群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经历建国以来五十余年的建设开发、改革开放,而今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5.都市圈

概念:都市圈又称城市带、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国内主要都市圈

三大都市圈包括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

2015年1月26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东京,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带。2014年5月13日,青年时报报道我国按照目标,下一步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近20年来,都市圈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大为加强,集聚能力急速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不断强化。东部都市圈竞争力持续加强,其中珠三角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最为多元化,稳定性最好;2012年4月10日,由国内学者方创琳编写的《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于6大世界级城市群。

另外,还有其他区域性的都市圈包括成渝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太原都市圈,济南都市圈,郑州都市圈等。

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是指以北京、天津两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衡水、承德、张家口和石家庄为中心的区域。该区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

长三角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2] ,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徐州、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丽水,安徽的合肥、淮南、滁州、芜湖、马鞍山共30个城市。

珠三角都市圈,即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区,是指位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另外,广义珠三角都市圈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城市。

6.城市密集区

概念:城市密集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以一个或多个特大、超大城市为核心,有多个不同等级的城市相对集聚,城市个体之间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成渝城市群规划与都市圈建设》试题

成渝城市群规划与都市圈建设 1 我国进行城市群规划的意义在于: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建设和()发展。 [ 单选题:3 分] A 网络化 B 同步化 C 科技化 D 飞跃式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2 在重庆县区的功能定位中,定位为重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之城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江津 B 涪陵 C 南川

D 长寿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3 下列属于成德绵乐城市发展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宜宾 B 南充 C 绵阳 D 泸州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4 城市群规划要以()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单选题:3 分] A 大城市 B 中小城市 C 小城镇 D 重点乡村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5 在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中,“三圈”不包括()。[ 单选题:3 分] A 重庆都市圈 B 成都都市圈 C 南充城市圈 D 德阳城市圈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6 在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中,“三带”不包括()。[ 单选题:3 分] A 成绵乐城市发展带 B 沿长江城市发展带 C 嘉陵江城市发展带 D 合川城市发展带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7 我国都市的人口规模要求在()万人以上。

[ 单选题:3 分] A 50 B 100 C 200 D 300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8 关于都市圈形成的条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有一个规模较大并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核心城市 B 具有较大的经济腹地 C 行政区的简单迭加 D 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9 在重庆县区的功能定位中,定位为重庆西部门户、川渝合作共赢先行区的是()。[ 单选题:3 分] A 合川

城市群发展规律特征-100828

城市群发展规律特征 摘要: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其城市产业和结构形态上有特定的发展特征,通过揭示规律,可以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提供有益的帮助,对城镇体系规划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积聚区,是人类经济的核心区,人类的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都是在城市这一载体上进行的。 早期的城市是单独发展的,其辐射区域也仅限于周边地区,而随着工业化革命,城市也逐渐形成体系,共同对区域产生影响。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发展,城市体系逐渐形成城市群体系,这种城市群影响范围是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以特有的内部结构,通过辐射和传导作用,管理或影响国家或世界的发展,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从单个城市发展到城市体系,再从城市体系发展到城市群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体系发展和城市群现状,对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总结一些规律,希望对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一、城市群的特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的城市化进入新的高潮。自法国戈德曼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以来,城市经济界和规划界对城市研究进入新的领域。在通常来说,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为单个城市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城市体系发展阶段,在规模经济形式逐步形成稳定的发展架构;第三阶段是城市群阶段,以世界城市核心,由若干个具有城市组成城市群体网

络,形成明显的巨大城市带,其经济辐射范围是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其经济结构和规模体系稳定,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伦敦城市群等地区。 城市群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其特征表现为,第一,一般位于世界的中纬度平原地带,沿海一或水系发达;第二、资源(包括物质、人力、交通资源等)非常丰富;第三、经济发展稳定,政府服务意识浓厚,基础设施发达地区。 当一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是城市群高速形成并发展的有利时机,当城市化达到70%以上时,城市群的发展进入稳定期,其有关指标为人口占国家人口的1/10以上,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10以下,人口密度一般大于450人/平方公里,GDP占全国的1/5以上。 二、城市城市群发展规律特征 从城市到城市群是社会、经济集聚的结果,是社会大分工的结果,通过城市之间的专业分工和经济协调化,导致整体区域经济实力增长。国外城市群发展与工业化密不可分得,区域分工和产业协作导致经济优化,经济规模化和专业化导致整体经济实力发展。城市群的发展有内在的动力和规律,通过研究规律,可以为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提供的帮助。 (一)、城市群地域空间结构演化规律 由城市发展到城市群是长期过程,主要是产业变化导致城市之间功能调整演变,从而影响城市体系间地域空间变化。

成渝城市群规划与都市圈建设

成渝城市群规划与都市圈建设 您的得分 94/100 答对题数 28/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在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中,“三圈”不包括()。 [ 单选题:3 分] A 重庆都市圈 B 成都都市圈 C 南充城市圈 D 德阳城市圈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2 在重庆县区的功能定位中,定位为重庆西部门户、川渝合作共赢先行区的是()。[ 单选题:3 分] A 合川 B 江津

C 荣昌 D 南川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3 在重庆县区的功能定位中,定位为重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之城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江津 B 涪陵 C 南川 D 长寿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4 城市群规划要以()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单选题:3 分] A 大城市 B 中小城市 C 小城镇 D 重点乡村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5 关于都市圈形成的条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有一个规模较大并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核心城市 B 具有较大的经济腹地 C 行政区的简单迭加 D 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6 在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中,“三带”不包括()。 [ 单选题:3 分] A 成绵乐城市发展带 B 沿长江城市发展带 C 嘉陵江城市发展带 D 合川城市发展带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7 下列属于成德绵乐城市发展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宜宾 B 南充 C 绵阳 D 泸州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8 我国都市的人口规模要求在()万人以上。 [ 单选题:3 分] A 50 B 100 C 200 D 300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错误9 关于都市圈理想场景的描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现代服务业在外围地区集聚 B 制造业集聚在核心城市

合肥都市圈的发展

合肥都市圈构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范毓灼刘复友程国辉 (安徽省城市规划协会)(安徽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必要性 都市圈构建的理论基础源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理论。 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绝不能把影响区仅囿于安徽皖中一隅,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着合肥要从省域以至于更大的区域角度来看待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建成具有省域影响或省际影响的中心城市集结地。 其次,合肥都市圈建设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外都市圈概念上一般指以特定的通勤时间为半径,可以接受城市的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发展中的合肥,其自身的辐射力和集聚力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据《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合肥市实际居住人口近期(2005年)达200万人,远期(2010年)达300万人。其相应的腹地和影响区域也在逐步拓展。 合肥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建设强大的省域中心城市,带动省域经济腾飞的需要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规模偏小,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策略。安徽省域城市首位度低,中心城市实力不强,省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经济实历程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合肥都市圈的空间拓展必将增强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和腹地范围都必然随之发展,以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合肥城市的发展在从“点”走向“面”的同时,都市圈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2、增强省会城市竞争力,赢得与周边都市圈竞争优势地位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竞争。谁占有的地域空间和腹地范围越广阔,谁就能在运筹空间和资源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也更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合肥周边东有南京都市圈,西有武汉都市圈和昌九经济走廊,北有徐州都市圈。这些都市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徽省边境的一些城市。合肥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努力扩大腹地范围,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3、整合区域资源,实施联动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进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要求中心城市建设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整合区域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避免重复建设。 二、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原则及区域范围 合肥都市圈构建按以下原则: ①中心城市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②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则; ③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原则; ④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的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将半径200公里范围或2小时通勤圈从空间联系紧密程度分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经济协作圈层。 (1) 核心圈层。包括合肥市区、肥东、肥西两县城以及长丰县南部中心城镇,基本和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区范围基本一致。远期城市发展规划中肥东、肥西两县将撤县设区,合肥北面的双墩镇也将发展为卫星城镇。核心圈层即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的建设范围。远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应达到300万人左右;GDP的中心度要大于45%;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要不小于其本身人口的15%。 (2) 紧密圈层。指与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的商圈和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我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第二个问题是都市圈怎么建?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做了全方面的分析,我想结合长三角,特别是X都市圈建设中的一些探索,提出一些我的基本观点。 一、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 都市圈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也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相继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各类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也相继发布,但是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城市群也需要进行分类引导,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符合学理标准与现实要求的城市群在我国并不多见。在城市和城市群之间还有一个新的空间尺度,即都市圈。 (一)都市圈建设是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单元

都市圈建设为什么在今天这么重要?我认为这种小尺度,相对精准的,又是以跨区域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建设,是我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空间单元。其第一个特点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第二个特点是区位导向型政策的重要空间单元,第三特点是城市群建设的基础空间单元。具体来讲,为什么说都市圈是区域政策实施的空间单元。 首先,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大城市要有胸怀和周边小城市合作,把自己的公共资源和周边城市进行匹配,进行城市功能的疏解。我们的城市规划,特别是“十四五”规划需要放在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的空间尺度来思考、做规划。我们讲多规合一,城市之间的多规合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北京在进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X、杭州、西安这样的城市也有一个城市功能疏解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都市圈是缓解大城市病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 其实,都市圈是区域导向政策性的重要空间单元。区域导向型政策最小的空间尺度是最早从1984年开始的开发区,发展到今天又有很多新区,但是这种小的尺度大多不跨行政区域。区域导向型政策大的空间单元如城市群,在城市与城市群之间,如何实现跨区域的导向型政策,可能有一个新的空间地带,这个空间地带就是都市圈,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 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

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区位与交通可达性评价

第24卷 第2期2008年3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g ra phy and Geo-Infor matio n Science V ol.24 N o.2M arch 2008 收稿日期:2007-10-30; 修订日期:2008-01-04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6AA12Z20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方向性项目(KZCX2-YW -30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 新工程前沿项目(CXIOG-D04-02) 作者简介:陈洁(1982-),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交通地理信息系统。E-m ail:ch enj@https://www.360docs.net/doc/7b14780586.html,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研究报告.2005. o 亚洲开发银行.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5. 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区位与交通可达性评价 陈 洁,陆 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为加强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与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进而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间协调发展与经济腾飞,从空间格局角度,结合最新行政区划、基础地理数据库及其统计资料,运用重力模型和栅格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城市地理区位优势和出行运输便捷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内区位优势等级以天津市、北京市为中心向外逐级递减,天津市因其对各区位影响因子的均衡接近性而表现出最高的区位水平,北京市次之,而承德、张家口各县市处于劣势区位。都市圈内各城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可达性;区位;出行时距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8)02-0053-04 0 引言 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文景观,标志着人口增长、城镇拓展的历史进程[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都市圈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京津冀都市圈以北京、天津两市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张家口、承德,是 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人口、经济密集区1 。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第三增长极的核心引擎,担负着我国未来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长期以来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发展相互脱节,彼此间空间联系松散,逐步形成/先进的特大城市、落后的腹地0[2] 尴尬局面。京津两市半径100km 内,环绕着32个贫困县,总面积813万km 2,有27216万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足625元,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0o,加剧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加强都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增大核心城市和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提升京津冀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发展能力,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从空间格局角度,结合最新行政区划、基础地理数据库及其统计资料,利用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城市区位优势、出行与 运输便捷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以期加强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与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进而对实现京 津冀都市圈各城市间统一协调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1 京津冀都市圈可达性评价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 为避免空间分析的边界效应,本研究设定分析范围为京津冀都市圈覆盖区域并向外扩散70km (东经112157b ~121127b ,北纬37101b ~42183b )。研究数据包括各级行政区划(省会、地级市、县级市、县、乡镇、各县行政界线)和交通设施(铁路、各级公路、港口、机场等),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B 100万全国交通数据库(2003年)、交通部1B 25万/中国交通网络数据库0(2005年),同时辅以2005年12月出版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集6[3],对京津冀都市圈范围内的行政区划、交通路网、交通基础设施等各类要素进行了更新。所有要素均采用Albers 等面积投影,基于ArcGIS 912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此外,根据研究需要,各类要素均根据领域专家经验确定权值(表1),各交通模式的平均速度分别设为:铁路90km/h 、高速公路90km/h 、国道70km/h 、省道60km /h 、县道40km/h 、乡镇公路30km/h 。 表1 各类要素权值分配 Table 1 Element weight allocation 要素类型行政区划要素 交通要素省会地级市港口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权重0.180.120.10.10.20.150.0750.0450.03

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作者:————————————————————————————————日期: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旅游管理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本的演变规律,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针对当前苏皖二省省会为核心的南京、合肥二大都市圈的旅游一体化,分析了双圈旅游一体化理论和现实意义、及优势和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打破行政区域局限,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和协调管理机构,完善发展规划,建立全域旅游营销新思维的相关对策。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机制。近些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绩,如“珠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地对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推动了区域整体的旅游业发展。 一、概况 南京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是以南京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南京都市圈2002年正式成立,成员城市最初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八市。2011年,巢湖市撤消,并到合肥市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变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 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承东启西、承南接北”,自成立以来,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已度过接触、协作、联合的初步成长期,逐渐进入从要素流动向资源融合、从经济协同向社会融合、从松散协作向制度融合的深度转变期。 2006年,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形成,2009年“合肥经济圈”正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发展战略)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壹、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均市圈、珠江三角洲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于实践和理论俩个层面同时展开,且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壹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可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于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且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于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壹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且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于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壹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壹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于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于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于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

的发展道路,且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壹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于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均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于于均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壹个高效率的平台。区域经济协作且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是于长三角均市圈、珠三角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中各自封闭地进行,而是首先进行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整合,然后把这些区域作为壹个整体,以功能建设为导向,再进行更具开放性的经济协作整合。 区域经济协作应是开放性的,而不能封闭性运作。所谓的开放性其含义于于产业结构的动态性调整和组合,区域经济协作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产业组合重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平台。区域经济协作的实质性意义是通过集聚和辐射进行要素资源的优化重组:集聚是内敛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而辐射是开放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区域经济协作、或者是均市圈建设的意义不可能对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上最著名的都市圈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生产力 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都市圈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它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的基础上,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都市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纽约都市圈 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 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圈内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 纽约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城外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但各城市间的联系较少,显现出彼此独立发展的状况,地域空间板块结构极其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年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设区基本成型,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第三阶段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发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在扩大,且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扩散,圈内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走向成熟。 纽约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基于其地缘 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纽约依靠其港口的优势,通过海运带动国际经济与贸易,并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序的区域分工格局等,迅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力量,并且通过这一核心力量不断地向周围区域扩散与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与城市的蔓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唐勇王祖强 2012-4-16 9:06:37 来源:《当代经济》 2011年第9期上邻近区域且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多个城市实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发达国家较早开始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如英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伦敦城市群行政架构协调模式、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城市政府协会、政府协议和特设机构模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模式、法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镇)联合体一体化协调模式。 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对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超省、市的多城市统一、权威机构。这一思路并没有触及经济区域化中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从全局看成立超区域协调机构的方案并不可行。二是在现行行政区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的多城市经济管理局,并赋予“管理局”规划、决策和协调的职能与相应权限。这种不信任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一体化思路是否比统一市场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域立法机构,实现一体化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这种思路与现行的《立法法》相冲突,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调管理,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协调发展的效果,达到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构想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提出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共同治理的城市群

协调模式。这种城市群协调模式在协调层次上应该实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城市政府的一致协调,即实现三级政府协调的统—性;在协调主体上应该实现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并实现三者的多元化、交叉化联系,达到政府传导协调目标和意愿、企业接受传导信息并反馈意见的目的,即实现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在协调机制上,应该将协调、合作内容融入到协调机制中,即实现协调机制与合作内容的统一。 1、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层次性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可将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协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上,由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政策与规划综合协调;二是两省一市层面上,建立定期协商会议机制等;三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构建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区域内各城市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和利益互动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在充分发挥已有垂直合作的基础上,特别要建立跨区域层面、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事实上自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至2010年已召开十届协调会议,达成二十多个合作专题,水平合作机制目趋成熟。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市场性 通过营造侧重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各层次政府能够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促进企业参与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合作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域化的障碍。在市场建设方面,应培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人才市场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体化。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 摘要: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开发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各级规模的城镇集聚,许多小城镇升格为城市,中小城市演化为大城市,大城市演化为特大城市,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和城镇的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城市群体化的作用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同时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对所要研究或要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或对策与措施。 1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 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研究起步较早。以戈特曼的研究为例,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对区域人口、产业、空间及城市生活方式等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把纽约都市圈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以前)、城市间弱联系阶段(1870—1920年),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年)和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1950年以后)。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成熟期、工业化后期等四个阶段。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刘荣增将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发展、过渡发展和相对成熟三个阶段;王成新、姚士谋综观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区域差异,将城市群发展大体划分为初始、发育、稳定和成熟四个阶段。方创琳等将城市群按发育程度把我国城市群分为发育雏形阶段城市群,如呼包鄂城市群;快速发育阶段城市群,如武汉城市群;发育成熟阶段城市群,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趋于鼎盛阶段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育鼎盛阶段城市群。张京祥认为城市群空间的形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和城市连绵区内的复合式扩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官卫华、姚士谋将城市群按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大都市带阶段。还有将城市群按发展水平分为四个等级:高级发展阶段、中等发展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发展前期阶段。 以上可见,虽然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划分视角,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包含着以下几个共同点:①城市群的发展必然是由低级到

都市圈规划

《都市圈规划》读后感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从1997年的29.9%发展到2005年的42.99%。与此时同时,中国已经有若干个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如上海、北京、南京等。大都市的急剧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国内的都市圈规划才刚刚开始,但发展较快。《都市圈规划》分理论方法篇和规划实例篇。全书系统的介绍了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篇主要介绍都市圈概念及其特征、现代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都市圈规划理论、都市圈规划编制、都市圈规划实施。规划实施重点介绍国外都市圈规划实例,国内介绍哈尔滨都市圈规划实例。 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在我国,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市圈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城市群体空间现象,是由强大的中心城市及周边邻近城镇和地域共同组成的高强度密切联系的一体化区域。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心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首位城市产生集聚不经济(环境问题、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导致竞争力下降,并把一部分经济活动和人口分散到周围区域。区域、城市的空间演化过程于是表现为大范围的集聚和小范围的扩散,形成了各种都市扩展区形态。最终在核心城市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周围地区以工业为主,并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的、结构上相互依赖又各具特色的有机整体,并在空间上表现为若干的圈层结构。这正是都市圈的形成机制,其直接动因是社会因素(城市化、郊区化),基础动因是技术因素(现代交通与通信),内在动因是经济因素(产业扩散与转移),外在动因是政策因素(政府政策与规划)。 都市圈规划正是在对都市圈概念和演进机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战略性的空间规划,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空间性的特点,它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政府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规划内容则以都市圈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策略、区域空间发展模式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布局方案为重点。都市圈规划的本质在于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

京津冀都市圈环境保护一体化问题探究(精)

京津冀都市圈环境保护一体化问题探究吴殿倬 【论文摘要】京津冀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由于缺乏严格的资源环境空间管理措施,出现了工业园区发展成片、污染排放监管不严等现象,引发雾霾锁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区域性环境问题, 不断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底线, 促使京津冀三地不仅在经济、政策方面一体化,环境方面也进入全面一体化日程。【论文关键词】都市圈环境保护一体化 京津冀都市圈是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 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 11个地级城市组成。该都市圈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北方重工业的核心区。近年来, 随着都市圈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个行业的整合和协调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焦点。本文主要就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现状加以分析,指出相关问题所在,最后提出改进创新的策略。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十分活跃的城市圈,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 它们周围都环绕着一个发达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圈。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也是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都市圈一体化包括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五个方面。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就是让各子区域在发展经济、开展环境保护时, 不仅要考虑本区域的环境问题, 还要自觉考虑相关区域环境问题, 克服不良协作, 来实现区域的共赢(刘嗣明等, 2013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京津冀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转载日期:2012-7-17 22:39:00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一、多层次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尽管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笔者将城市群定义为: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单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心,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周边的中小城市聚合而成的一个高密度、联系紧密的城市化空间与城市化区域。现代城市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空间的相对集聚,这种强大的集聚效应驱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现代城市群还具有全方位的动态开放、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共存、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战略关系日趋复杂等特征。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一体化,有其自身的运行机理。但正如布坎南的“经济人”假设那样,城市群的各城市政府也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因此,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一体化都离不开利益——这一运行的共同基础;城市群的协调互动及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群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既包括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合力。 共同利益机制是城市群一体化运行的内在动力。城市群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在合理分工和充分协作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共同利益,这种共同利益又是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共同分享的,也是各城市政府所共同追求的。因此,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过程也是区域共同利益目标的探索过程和区域共同利益机制的形成过程,离开了区域经济共同利益机制作用的发挥,经济一体化就会受到影响。 资源优化配置是城市群一体化运行的经济目标。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社会在生产过程,运用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是有限的,某种产品生产所需资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中这种资源投入的减少。从城市群一体化的运行来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生产要素等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也要实现最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总是具有取得最大效益的区位流动的动力和趋势,而这种高度的流动性则推动区域内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市场与政府的博弈与合作是城市化运行的外在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市场的力量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发生以及其中的企业行为,并由此引发了人口的空间集聚,从而构成了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前提。此外,经济活动在城市群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使城乡矛盾逐渐突出,并最终打破城乡空间结构的失衡,形成城市群空间的外延扩展。对于市场与政府的合力而言,尽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要素能够在城市间,以及在城市群之间合理有序地流动,但是,如果没有政府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支撑体系作保证,没有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群的空间扩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在绝大多数城市群的扩散主要沿交通干线进行,以及城市群内的城市建成区扩展也是自市中心沿交通干线呈触角式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和政府的合理机制愈显重要。政府作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政府对城市群的空间扩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等途径促进城市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手段来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和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郑州都市圈的发展历程

扩大至 71.0 km ,人口增加到 67,3 万人,城市发展 郑州都市圈的发展历程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Zhengzhou Metropolitan Area ■ 郭勇军 ■ Guo Yongjun [摘 要] 对城市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得出城市的发展规律 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郑州作为中部重要的 中心城市,特别是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在中原崛起规 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郑州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将直接带动中原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都市圈 总体规划 进程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ity can draw the development law of city and factors impact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city planning. Zhengzhou is an important central city, especially the metropolitan area taking Zhengzhou as the center, in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 anning, h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The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 of Zhengzhou city circle will directly benefi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plain city group. [Keywords] metropolitan area, the overall planning, develop- 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郑州在1927年制定了近代以来第一幅比较准确 的城市规划图。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又先后批准 了郑州市市政府递交上去的1955年版、1982年版、 1995年版和2008年版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可以说,郑州市的城市建设正是在这5个总体规划的 指导下进行的,它们是郑州城市化过程的见证。 1927 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该阶段整个中 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建 设。在此大的背景影响下,郑州的城市建设发展缓 慢。当局制定了 1927 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并依据 总体规划对城市进行了局部的改造和建设,但城市 的整体形态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直至 1949 年, 城区面积 5,23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16,4 万人。市 区集中位于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交汇处的东北部, 主要是火车站和商城之间的地段。 可以说,战争导致了该阶段不稳定的社会环境, 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拓展的最直接制约因素。 1950~1965 年,中国仿照苏联的发展模式制定 并实施了“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和“第 二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同时,国家实施了一 系列积极的城市发展政策,并把郑州列为重点建设 城市。 在此期间,通过苏联专家的指导,郑州编制了 1955 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并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郑州兴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城市从消费型城市转 向生产型城市,从封闭型城市转向开放型城市,人 口开始快速膨胀。城市的行政职能、居住功能、产 业功能、商业功能和交通功能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这一系列措施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动力,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