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的高中作文: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高中作文:辛亥革命的启示

辛亥革命的高中作文:辛亥革命的启示辛亥革命的启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结束了中国封建的统治,使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取得了独立和自由,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告诉我们,中国需要改革,需要变革。

“民主、科学、民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口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口号。

它的推动离不开反对专制、反对黑暗的封建思想、旧观念的推动。

我们需要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辛亥革命告诉我们,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辛亥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帝国主义霸权的残酷侵略和剥削,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中华民族要走向复兴,必须强烈的爱国情感支撑起来。

第三,辛亥革命告诉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和压迫。

辛亥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同仁的共同努力,各地的抗争,以及国共合作的策略。

现代中国也需要团结一心,共同对抗外部压力和内部不和谐因素,共同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利益。

第四,辛亥革命告诉我们,历史要坚持实事求是,正视历史,发扬真理。

辛亥革命揭示了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过程,也揭示了中国民族拥抱世界文明的深度和广度。

辛亥革命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历史,在深层次上,我们在进行的改革就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和发扬。

最后,辛亥革命告诉我们,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对于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革命胜利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大力倡导科学、民主、启蒙等先进思想。

如今,我们求最终的复兴也不能单凭经济和军事的力量,我们必须注重文化的建设,高度重视振兴民族文化和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历经风雨,探索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在辛亥革命之后,其实我们一直在进行着对中国的现代化的努力。

在我们的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辛亥革命作为民族历史中的一段精彩篇章已经走过了百年。

而我们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必定要走得更远更好。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辛亥革命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在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正值晚清时期,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加剧,民众普遍贫困,而权贵阶层却日益暴富。

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告诉我们,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催生社会动荡,只有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公平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辛亥革命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的强烈欲望。

当年,中国民众面对满清政府的腐败和内外压力的双重打击,他们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口号,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主力军,只有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才能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再次,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现代国家的探索与建设。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和困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告诉我们,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同时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改革措施的有力实施。

最后,辛亥革命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与启示。

战火硝烟过去百年,我们应该审视历史的进程,总结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告诉我们,国家的强盛不能依靠革命和战争的方式,而是应该通过和平的改革和稳定的发展来实现。

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珍惜和平,积极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

总结而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思考。

从揭示社会矛盾、显示民众解放欲望、引发现代国家探索与建设,再到提供历史的教训与启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容小觑。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而言,我们应该汲取辛亥革命的教训,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公平,以和平的方式推动国家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

介绍辛亥革命的启示

介绍辛亥革命的启示

介绍辛亥革命的启示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介绍辛亥革命的启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介绍辛亥革命的启示辛亥革命虽然是以失败为结局的,它的成果最终为军阀袁世凯所窃取,致使整场革命开始的快,结束的更快,但辛亥革命中依旧是有很多亮点的,给后来的革命带来了很多启示。

下面将对辛亥革命的启示从以下几方面做如下的描述。

第一、辛亥革命告诉我们,失去了群众力量的革命很难以得到支持,所以革命源自于人民的自发自主性,如果离开了人民的自主性,那么这场革命很难得坚守到最后。

因此,所有的中国人民应该统一,一致对外,团结力量大便是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统一战线后,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才能使得国家富强兴盛。

第二、单单依靠资产阶级是没有办法完成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的,脱离了国情的革命注定了失败的最终结局。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们一直宣扬的就是资本主义,但这个主义却只是代表了部分人群的利益,违背了更多人群的利益,所以辛亥革命的变革困难重重。

第三、任何革命离不开精神宣导,辛亥革命也是一样的,在辛亥革命中宣导者少,整个革命精神未能够得到有效、正确、广泛的传达,致使整场革命无疾而终,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信息的横向沟通和传达才是硬道理。

介绍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一场革命的失败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是如此,辛亥革命的兴起可谓是极其迅速的,并且在国内大范围内得到了有志青年的支持,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呢?失败的辛亥革命又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原因呢?接下来一起去寻找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善于总结才能吸取教训,才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辛亥革命的失败,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追溯原因。

第一、首先从内因来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们,对于自己今后要走的路线并没有一个十分明晰的规划,在他们心中的目标仅仅只是推翻清朝政府,推崇平等和平的权利而已,却摒弃了最需要坚持的反帝国主义的思想,这是此次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优秀版)

辛亥革命读后感5篇(优秀版)

《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读后感(一):这几天来,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辛亥革命》。

看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看完这本书,我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退缩于西方列强手中,帮忙西方列强欺压中国民众感到无比的愤怒,正是这种无能,才会造成中国史上这巨大的耻辱和损失。

他们只为了保住自己性命,而背叛了祖国,背叛了人民,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好处?是啊,正如毛主席的一句话:落后了就要挨打。

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振兴中华,让我们为昔日的祖国的辉煌而努力奋斗吧!辛亥革命读后感(二):百年激荡,回首辛亥。

在辛亥革命中,后被誉为国父的孙中山同志,在那个乱世之中,呐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汇集各方力量,创立下了同盟会。

这些拥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同志以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

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全国人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构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这年是辛亥年,此革命也因此称为辛亥革命。

后在孙中山等爱国同志的不懈艰难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这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而挥毫写下的诗歌:百年辛亥,革命万岁,把平生血泪都耗尽。

天下为公,十三年流离颠沛,制良策,功盖三民。

抱负救国,殚精竭虑,反封建,一生伟绩,万人仰止,谁人问,发白双鬓,犹未悔,国魂不死在这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正确领导也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到中国那时因为清政府的固执、封建、无能而受尽了仅略者的践踏,任凭着侵略者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整个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关于辛亥革命心得体会总结

关于辛亥革命心得体会总结

关于辛亥革命心得体会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

它不仅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也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切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教益。

一、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的重要性辛亥革命的爆发,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不无关系。

在清朝末期,中国的国力日渐衰落,列强的压迫和剥削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鲁迅先生说:“在那从来没有民主制度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革命。

”这句话表明,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一直存在,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来发泄。

因此,在辛亥革命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让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和帝国主义的控制,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

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性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历史上世界上任何一处都无有轨电车、汽车、电影和剧院,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这些都已经发展起来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式启动。

辛亥革命在带来政治上的改变的同时,带来了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大量变革。

三、民众智慧的重要性辛亥革命凝聚了广大民众的力量,这是革命成功的关键。

辛亥革命的领袖和中坚力量都来自于民间,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主意识和牺牲精神,他们的智慧加上自己的实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民智慧。

因此,辛亥革命表明,民族复兴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和力量,必须以民众为中心,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四、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必要性辛亥革命中,中国的英雄们对西方现代文化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以及对于现代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接受,这对于后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现代文明的追求,大量国内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也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充分说明,中国必须积极地与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进行交流合作,才能推动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_辛亥革命的特点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_辛亥革命的特点

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_辛亥革命的特点辛亥革命是一场著名的革命,在我国的近代史上画下浓重的一笔,它连接了两个时代,作为封建社会和资本社会的转折点,但结局却以失败告终,那么整个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欢迎阅读。

更多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推荐↓↓↓辛亥革命的教训辛亥革命的教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起,但不论是教训还是经验,都为后期的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依据。

第一、辛亥革命脱离了群众。

这是一场少数人发动的战争,也是代表少部分群众利益的革命,它的发动主体还是资产主义阶层,并没有深入的到人民群众之中,这种主体层次的加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革命的失败;第二、辛亥革命缺乏理论宣传。

这是一场缺乏精神宣传的革命,这样的革命缺乏精神支柱,少了信念的革命者们很容易产生动摇,逐渐对自己加入的革命产生怀疑,不利于正常革命的持续发展。

第三、辛亥革命中军阀层面的影响力过大。

军阀当道,以北洋政府为首,对整个革命产生了明显的阻力,辛亥革命者在对抗旧皇族之时还需要周旋于北洋政府,难免顾此失彼,这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过于软弱。

在两方甚至三方势力对抗之中,革命领袖者的妥协,造成了正常革命的摇摆不定,这也是袁世凯上台的最终原因。

辛亥革命的特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爆发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使得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堪称中国历史上一次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此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

与同时代的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辛亥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革命进展的很顺利,辛亥革命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爆发起义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仅仅历时两个多月,没有出现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反复和挫折。

原因在于腐朽的清政府不断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对清王朝的统治早已经绝望透顶,因此辛亥革命遇到的阻力很小,进展的很顺利辛亥革命的特点之二就是革命胜利的代价很小,除了武昌起义遇到一些抵抗之外,在其他地方革命的火种迅速燎原,几乎没有遇到实质性的阻力。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启示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启示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启示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1、其领导者资产阶级,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与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
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在政治和经济上要受到双重的压迫与剥削,所以具有不可避
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进行坚决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2、由于不敢触动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辛亥革命难以获得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
的支持,使得革命丧失了最根本最雄厚的革命力量。

3、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5、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6、辛亥革命成功的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了解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就了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告别革命”种种说法保持高度警惕。

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很松散的,中国同盟会不是一个坚强的政党。

我们在考虑我党
的党建工作的时候,需要借鉴这个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是一个没有发动人民大众的革命。

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

共产党人搞革命,搞建设,都要记住始终发动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不能脱离人民。

人民是真正
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必须尊重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经验教训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

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2、认清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就像孙中山先生晚年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后继者只有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道路,进行艰苦斗争,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

3、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落到了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却并没有完全丧失。

辛亥革命不仅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而且促进了人们民主意识的极大提高,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4、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人们在道德观念、社会风俗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革命活动本身就是对许多陈腐观念的巨大冲击和涤荡。

南京临时 *** 成立后,又大力革除封建陋习,提倡社会新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启示辛亥革命毕竟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跨出了一大步。

但这一步仍是有限的,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结束。

为什么辛亥革命这样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依然不能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新旧社会势力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也是中国还不成熟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推翻它、消灭它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的冲击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经过持久的多次冲击。

更重要的,在中国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下,当时的革命党人确实也存在严重的弱点。

第一,那时的革命党人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中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甚至天真地认为,他们既然以西方为学习榜样,就一定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并且总害怕革命的猛烈发展会招致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所以在革命起来后小心翼翼地避免触动列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

他们对封建主义也没有多少认识,大多数人把清政府看作唯一的敌人,不但看不到旧社会制度的基础是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而且把一切赞成或被迫同意推翻清朝统治者的汉族地方官僚看作自己人,不惜向他们作出重大让步。

因此,当清朝的统治一旦被推倒,建立了民国,许多人便以为革命已经成功,失去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妥协心理上升为主流,导致革命半途而废。

第二,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并发动了群众,但做得远远不够。

革命党人不仅在会党和新军中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开展了有力的革命宣传,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在社会上博得相当广泛的同情。

这是武昌起义能够很快得到多数省响应的重要原因。

可是,依靠并发动群众的严重不足,尤其是没有深入到社会底层去,同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相脱离,又是导致它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重要原因。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那样根深蒂固,要推倒它们,不充分发动广大民众是办不到的。

当时的革命党人恰恰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没有一场农村的大变动,不可能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革命。

这样,他们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只能深感自己缺乏实力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走向妥协。

第三,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国同盟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成员复杂。

当革命开始取得胜利时,革命阵营内部便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内部意见分歧,不少人转眼间成为享有权势的新贵而心满意足,开始争权夺利。

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群众的核心,也无法使革命进行到底。

一句话,缺乏一个能够提出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并依靠全国最大多数民众、由有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这是辛亥革命留下的发人深思的沉重教训,而这又是当时中国不成熟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路总得一步一步走。

跨出了第一步,就可能有第二步和第三步。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的年长者,如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早年都参加过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这在当时是最进步的思想和行动。

比他们年轻一点的毛泽东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也支持辛亥革命,曾投身湖南新军。

他们正是在辛亥革命的洗礼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问题,提高了民族民主觉悟和革命决心;又从它遭受的沉重挫折中接受教训,思考它的不足,开始新的探索。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了中国的先进分子,起了某种阶梯的作用。

10年后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显示出中国以往任何政党不曾有过的全新特点:有着科学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能够到社会底层去,坚决发动并依靠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民众共同奋斗;组成一个有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的革命政党,成为凝聚群众的核心力量。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

尽管在90年的征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的根本,不断开拓前进,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成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岁月总在不经意间匆匆走过,成王败寇也不必做太多评说,一百年前几声凌乱的炮火,打破了亘古未有的沉默。

当无声的年轮转过了一圈又一圈,当岁月提醒我走过了今朝又过去了一年,当那些萦绕多年的画面又在脑海里浮现,当我再次蓦然回首才发现早已不是昨天。

是啊,辛亥百年,记不起逝去的先烈未曾谋面的脸,对于他们我该拿什么来祭奠?只是革命的领袖早已长眠,当日的英雄少年也早已离开了他们深爱的土地,不能够陪伴我们继续往前同行。

岁月可以改沧海为桑田,也可以化山巅为平原,却无法擦去历史划过的痕迹,当弥漫的硝烟随风渐渐散去的那一刻起,革命本身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成为了华夏不朽的记忆。

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在外族长达近百年的入侵过程中,却很少团结一致过,那些历经华夏五千年造就的铮铮铁骨,要么是在抵御外族入侵战争中化成了炮灰,要么是在帝国主义的威逼引诱下屈膝下跪,要么是在国人互相厮杀中流下痛心了的泪水,大多数人的却往往是偏安一隅无视国家却没有丝毫的惭愧。

历史是他们创造的,甘愿付出生命也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夙愿,它就叫三民主义。

这个几千年来一直被国人遗忘,被国人忽视的东西却是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以后才在国内缓缓传开,而它的传播总是伴随着血的代价,实在是太过于高昂。

如今在百年后再去看一看往昔年岁,看看那些泛黄的旧照片,看看那些青砖白瓦,再去感悟一下那些风云变幻的动荡岁月,不知为什么总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有人说,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的必然产物。

毛泽东说过:“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

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直接采取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就是这种形式。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爆发形式上是内部矛盾特别尖锐性的表现,实则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

只是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洒,辛亥革命的结果却是失败,孙中山先生当时在政权上端默默走开,是否也曾无奈?在清帝宣布退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没有必要在这里用大把笔墨去解说革命失败的原因,也许是偶然吧,也许真是必然吧。

历史已然过去,但是去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问题,我想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传奇的一生和其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来谈谈我的几点感悟。

我十分敬仰孙中山先生,也曾两次到中山陵去缅怀过国父。

一年之计春在早,万里征程志在先,我想先生莫不是早年立志,岂能改朝换代让江山易主。

先生在三十岁左右时遍明白了中国当时的境况,并且为国家的发展趋势做出了一个大致的规划,要不是早年立志再加上勤学苦练和无数次的摸索,岂能如此完备。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要早早立下自己的志向,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大学》里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虽无需改变天下,但也要让青春无悔,让人生无憾。

另外,先生对于自己的信仰也是始终如一从未放弃过,在先生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在遗书中曾这样写道:“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

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可见孙中山先生对于革命的追求早已到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境界,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大学阶段立下自己一生的追求,那将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不竭的动力。

另外,结合当今中国的国情。

我想由孙文的个人经历来看,至少还有两点值得我们在校大学生学习,那就是钱和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孙中山在早年时受兄长孙寿的帮助,随他母亲一道,远赴檀香山留学,并且在那里积累了大量的人脉,为日后的海外流亡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并被公选为致公堂洪棍,这个结果与孙文早期的人脉积累是有重大关系的。

另外,我们纵观孙文的一生,尽管流离失所,饱受流离之苦,但是却从未受到过实质性的伤害,虽然先生后期在中国的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但是早期的孙文虽有能力但在李鸿章等人面前也只能算是个无名小卒,对公众的号召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另外,孙中山在海外组织革命阶段,不仅得到了华侨的支持,还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先进分子相交甚好。

比如,1895年孙中山先生孤身一人前往香港筹办“香港兴中总会”的时候就得到了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的大力帮助。

此外,他还与一些教育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传播他的革命思想,引起了巨大轰动。

在香港生活的时候,对于交际圈的扩大问题也没有丝毫怠慢,他与先于他初到香港时就与创办了“辅仁文社”的杨衢云、谢缵泰等人进行过广泛的接触。

后期孙中山提出由于两个组织之间的志业很相近应该考虑将两个组织进行合并,最后衢云等人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

时年的孙中山才刚三十出头,就熟稔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并且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他也变现出了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在辅仁文社全体并入兴中会以后,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民主选举,并将会办的职位拱手让与杨衢云,自己甘做秘书。

此举不仅宣扬了民主之风气,有利于外来组织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兴中会,同时也扩大兴中会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当时革命正处于萌芽阶段,国内形势相当混乱,作为一个革命的领导者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清政府虽说即将走到末路,但是对于那些反对他的革命人士是毫不手软的,尤其是那些领军人物。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1905年,杨衢云便被清政府所派出的刺客所杀害了。

我想先生能力非凡,对于后面的情况是肯定知道的,但那绝非先生的本意,因为在1900年以后,先生就担任了兴中会的会长,并且从那以后就一直以领头羊的姿态带领著苦难的中国人摸索着前进的道路。

另外,我认为重孙中山所经历的坎坷的革命道路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钱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进行革命是需要大量的食品、武器装备以及其他物资开销都是需要大量的金钱的,就孙中山所领导的或是其他组织所领导的中国早期革命来看,虽有部分革命者散尽家财为革命,但却也只是杯水车薪,绝大部分的经济来源还是来自海外华侨的捐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