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春》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合集下载

景情理交融 形意神兼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景情理交融 形意神兼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朱自清散文《春》写了一片绚烂且活力充沛的春天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读者从中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生机勃勃和诗意美好。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文中的春天景物;二、文中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

一、文中的春天景物《春》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绚烂而春意盎然的图景。

作者通过清新流畅、细腻细节鲜明的文笔,把春天的容颜一一展示给读者。

浅浅晕着绿色的春光,悬挂在蓝蓝天上,一抹轻细的云抚佑着;地面上原野里小草,向着晨曦抖落满满的露珠,绽放着大地的美丽;再往前看,江面上漂流着萤火般的小船,静静地伴着鸟儿歌唱;再往远处的伊迪河边,桃花枝挂满岸,空气中漂浮着芳香,把春天的景致完美地展示给读者。

二、文中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春》不仅是一片绚烂春景,更是一份完美的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

作者运用了抒情的手法,赋予读者欣赏的心情。

通过描绘的实物景色,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春景,更被温和淡雅的情感所感动,有一种虚实交织的感受,使读者一览景象之余,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深情。

朱自清的诗句更具有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唤起了春天暖暖的感觉,宛如自然赐予我们不可思议的安慰。

《春》以优美细腻、抒情舒缓的文笔,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景色,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充满诗意的文章,就是朱自清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的典范。

正是这种“景情理交融,形意神兼备”的才华,丰富了《春》的内涵,使其成为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

朱自清《春》描绘了一幅精彩迷人的春天图景,将景物的外表细腻、真实的表现出来。

另外,作者运用清新质朴、抒情优美的文字,把春天所带来的活力与美好感受展现给读者;同时通过描绘的实物景色,表达出一份深情,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这篇《春》,才华横溢、优美流畅、在回味中彰显着朱自清超凡的文学才华。

朱自清的《春》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春》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春》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春》的语言风格 1谈谈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朱自清的《春》描绘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无限希望。

《春》所以能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现在都成为课文,一是抓住最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描写,二是《春》的语言富有魅力,颇具特色。

那么《春》的语言特色主要有哪些呢?一、语言具有诗化。

由于朱自清是诗歌出身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仍满贮诗意,所以他的散文文笔清秀、富有真情、极具感染力。

本文读来让人感到平常之词飘逸著优美,平淡语言洋溢着深情,就是本文诗一般的语言所起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春》里的春天万物也富有感情,诗情与景物和谐地交融使文章具有了浓郁的诗歌抒 *** 调,把读者的心沉醉在美妙的春的世界。

二、语言通俗浅显。

朱自清散文语言并不特别华丽,也不用什么特别绮丽孤拗的词语,而是具有清新朴实、口语化的特点,使文章平易好懂。

他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写出优美的散文的特点,在《春》中非常明显,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都是从口语中来,文章自然很浅显易懂。

三、善用修辞。

《春》一文使用了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拟人和排比。

在描绘景物特点时,运用拟人有利于体现的情感,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性。

《春》中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

而大量使用排比,又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便于人们诵读。

四、大量使用叠音词。

《春》中大量使用叠词,既能形象刻画事物特点,又富有朗读节奏感;既使全文行文活泼欢快、充满诗情画意,又能增加朗读时的情韵。

总之,《春》表现了诗情与画意的结合,表现了美丽春景与欢愉之情交融,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富有魅力的朱自清散文语言起著很大的作用。

《匆匆》《春》朱自清,语言特点比较《春》原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中国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深厚感情。

以下是对《春》的简要赏析:
1. 意境描绘: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

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2. 感情表达:整篇文章透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

文章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3. 写景手法: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手法,通过对春天各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他通过对花朵、树木、小草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

4. 艺术语言: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艺术性,让读者在欣赏春天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的韵味。

5. 思想内涵: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蕴含了对生命、对美好的思考。

文章中透露出对清新、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总体来说,《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春_课文分析

1  春_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此后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为广大中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在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里,作者用诗一般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要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课文内容:本文是按照盼春、画春、赞春的顺序描写春天的,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此段为全文定下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主旋律。

第二部分(第2—7段),画春。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作者采用了先画出轮廓,再分述细描的写法。

先总写春天的山、水、太阳:山,明朗、润泽;水,“涨起来了”;太阳,“脸红起来了”。

继而用大量的笔墨,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春草勃发、春花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春早人勤这样五幅图画,勾画出春天的动人景象,把一个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春草图,突出春草的旺盛生机,着力写其勃发。

春花图,突出的是百花争春的繁荣景象。

春风图,作者从多方面落笔,突出春风和暖与清新的特点。

春雨图,先写春雨的特征,后写春雨中特有的景象。

写雨的特征,作者抓住了两个方面:一是雨多,二是轻柔细密。

迎春图,写人们迎接春天的情景,着重渲染了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春天“新”“美”“力”三个方面的特性,抒发了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有力地总结了全文,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主题。

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描绘春天,在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写作特点:1. 描写细致,用词准确。

比如,写春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写出了春草嫩、绿、软的特点;写春花一段中,一个“闹”字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采蜜的情景,借蜜蜂之“闹”来写花丛之密,花香之浓,渲染了百花争春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朱自清《春》课文解析

朱自清《春》课文解析

朱自清《春》课文解析朱自清《春》课文解析引言《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细腻、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以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春》进行详细的解析,探讨其主题、写作手法及社会意义。

春草图《春》以春草为开篇,通过描绘春草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作者通过对青草的嫩绿、柔软、茂盛等特征的描写,表现了春草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通过与冬草的对比,突出了春草的生命力和生长的力量。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为下文的描写打下了基础。

春花图春花是春天的另一重要元素,在《春》中,作者通过对花朵繁茂、争艳、色彩斑斓等特征的描写,表现了春花的美丽和多彩。

同时,通过对蜜蜂、蝴蝶的描写,烘托出春花的美丽和吸引力。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多彩,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春风图春风是春天的又一重要元素,在《春》中,作者通过对春风的描写,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暖和轻柔。

通过春风的描写,作者表现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通过对鸟声、流水声等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宁静和美丽。

春雨图春雨是春天的另一重要元素,在《春》中,作者通过对春雨的描写,表现了春雨的细密、柔和和清新。

通过春雨的描写,作者表现了一种安静、清新的感觉,使人感受到春雨的美丽和清新。

同时,通过对雨后空气、花朵等的描写,表现了春雨的滋润和生命力。

迎春图迎春是春天的重要象征,在《春》中,作者通过对人们迎春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人们的活动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通过对春天的总结和概括,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总结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各元素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一种深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

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

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春》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重点篇目常为教师精讲细磨,确实其文刻画细腻,情感真挚,文辞赋予质感,丰厚而饱满。

细读《春》,可以感受其描摹景物仿佛作画,又似作曲,还如作诗,其绘景艺术特色鲜明,值得揣摩品评。

以下是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欢迎阅读。

景之于人是存在的客观,但它们却可以在文人的笔下焕发奇异的生命,正因文人以体肤感受景之态,以心灵感应景之情。

写景的散文很多,读过的也不少,但写时又觉无法表现出景致的特色。

那么,如何才能让景色可感、可品、可回味呢。

我们可以沉浸到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细细地品赏其文写景之妙笔,画有形之景,绘有情之景,话有声之景。

一、辞尽其形景而有形必有质感,生动而可触及,其形可以是样貌,可以使声响,可以使味道,都有具象,都可感触。

使“字面儿的影象引起人们奇丽的感觉;这种影象所表示的往往是珍奇,华丽的景物,平常人不容易接触到的,所谓“七宝楼台”之类。

”(《论百读不厌》)(一)浓墨重彩绘精致之景近景或特写,必然能够看得清景的样貌、听得到声响、闻得到气味、也许还可以尝得到味道,可以因细切而亲切,可以绘其纹理,刻画出细节之美。

如:《春》里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春花――有色(红、粉、白)、有声(赶趟儿的热闹)、有味道(甜)。

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风――有温度、有柔度、有湿度,还有混杂的特有的气息。

又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春雨――有密度、粗细度(细丝)、光亮度(花针)、角度(斜)。

这许许多多与景物相关的物理属性都以形象可感的语词展现,自然而恰切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便是精心之举,却实令人感到仿佛立于春季,景物均触手可及。

《春》课文赏析

《春》课文赏析

《春》课文赏析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巧妙的修辞、严谨的结构和真挚的情感而备受赞誉。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语言优美《春》的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同时,作者的语言质朴自然,用词简练准确,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意象生动《春》的意象生动,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画卷。

作者描绘了春天的花、草、树木、鸟、虫等各种生物,以及山、水、天空等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神奇。

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启迪人们热爱自然和生活。

三、修辞巧妙《春》的修辞巧妙,作者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花的绚丽多彩;“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和煦温暖。

这些巧妙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深情厚意。

四、结构严谨《春》的结构严谨,整篇文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作者按照“盼望着”、“来”、“近”、“走”、“过来”、“脚下”、“身上”、“心里”等顺序,将春天的景象和感受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同时,作者在描绘每一个景象时,都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写,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和完整。

五、情感真挚《春》的情感真挚,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的季节。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这篇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平易自然、富有诗意等方面的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生动形象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描述春风时用“轻盈、温柔”来形容,描述春花时用“娇媚、鲜艳”来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好景色之中。

此外,朱自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念具象化,如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使得春雨的特点更加鲜明生动。

二、节奏感强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许多叠词、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节奏感强烈,富有音乐美。

如描述春天的绿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描述春天的百花时用“红红的、白白的、黄黄的”,使得整个文章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三、平易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平易自然,贴近生活,让读者感到亲切。

他善于运用口语和俚语,使得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如描述春天的鸟儿时用“咕咕、喳喳”,描述春天的蜜蜂时用“嗡嗡”,使得整个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

四、富有诗意
朱自清的《春》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一首充满诗意
的美丽诗篇。

他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春》在语言特色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生动形象的描写,还是节奏感强的韵律,或是平易自然的表达方式,以及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都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

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为什么朱自清的散文如此为人所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

真,就是内容真实、感情真挚。

善,是指作品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进步的,作者是非爱憎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

美,当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别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语言秀美而富有韵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畅,又如橄榄般甘美耐嚼。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是怎样追求真、善、美的呢?
从内容看,朱自清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

不仅大的事情有根有据,就是一个细节,也力求真实准确。

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现丝毫不真实的地方。

有这样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个读者写信告诉他,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觉得自己那晚确是听到了蝉声,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问了好几个人,并写信向某昆虫学家请教。

结果大家都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尔才叫。

朱自清因此怀疑自己是记错了,准备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时,删掉蝉叫这个句子。

可是后来,他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而一般人对月夜蝉叫的认识不准确。

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观察事物之不易。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对待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方面,态度是多么认真严肃。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挚更是有口皆碑。

他的《背影》、《给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等至情文学"。

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他在《论逼真和如画》、《论标语口号》、《钟明<呕心苦唇录>序=等文章里,强调"真""就是自然",强调"修辞立其诚",强调"宣传与写作都不能缺少……至诚的态度"。

正是这种"至诚的态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在字里行间。

而这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