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合集下载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生动而有深度,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被誉为“散文圣手”。

研究朱
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探究其语言风格,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有三个明显的方面:一是抒情,二是精炼,三是细细琢磨。

首先,朱自清散文具有浓郁抒情的特点。

朱自清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字,他笔下的每一句话都散发出深情的气息,充满抒情性。

特别是他在处理某些情节和感悟的时候,常常以浓郁的抒情手法,表达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其次,朱自清散文具有精炼的语言特点。

他的散文形式并不长,篇幅也不长,但语言尽可能地精炼,每一句都能表达出他想要传达的意思。

例如他的代表作《兰》一文,文字精炼细腻,意蕴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再者,朱自清散文具有细细琢磨的特点。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内在的张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琢磨的,以语言处理出各种细微的变化。

他的语言就像一副美丽的油画,他隐晦的语言,使人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的唤醒和提炼。

朱自清的文学造诣深远,他的语言特色也将会影响我们许多人。

他的文字虽然外表简单,意思却深刻锐利。

他的文字往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唤起了我们更加深入的关注,他的文字让我们的读书体验获得了高境界的提升。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是独特的,浓郁的抒情、精炼细腻、细细琢磨,都是朱自清伟大文学创作背后的原因,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语言艺术美学。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真挚朴素、意境优美的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先生的散文善用寓情于景、以物载情的方式通过景物、事物的描写展现出深刻、触动内心的情感。

利用最简单的白描手法透过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感情力量。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是什么一、朱自清散文的写作背景对于作家而言,散文作品的思想往往是自身内心的情感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引发的,所以想深刻的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内容,定要了解贯穿作者当时处在的创作境况。

(一)社会背景世人皆知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的拓荒者之一,大部分的创作都处于旧中国时期军阀割据,帝国势力日益猖獗的时期,当世祖国在风雨中像一粒渺小的砂砾与帝国主义做斗争,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因此,在众多先生的散文也都渗透着时代的声音。

(二)家庭背景朱自清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官职虽然不大,却对于家中的长子朱自清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

从小接受过极严封建教育的朱自清,在青年时期萌发出了新思想。

有一腔青年报复的他毅然决定离家闯荡,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与父亲的关系多年没有得到缓和的朱自清,内心的曲折情感也常体现在散文细腻的描写中。

著名的散文《背影》便是最好体现朱自清对待父亲的怀念、踌躇、愧意。

二、朱自清笔下的经典(一)《匆匆》《匆匆》是朱自清的即兴之作,在看见了眼前的春色之后,不免生于感叹。

触景生情、托物载情,利用燕子、杨柳、桃花等事物描绘出一个淡淡的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枯荣、光阴的飞逝,使大自然的代谢与自己无形的日子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绪。

《匆匆》创作于‘五四’落潮期,现实给予了朱自清不断地打击。

他站在‘中和主义’的立场上执着的追求着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却只能在堕落的社会中彷徨、踌躇。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1881-1936)是一位中国现代散文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散文语言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言情色彩和文学气息,情感丰富、表达创新、韵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中具有极强的情感色彩。

他夹杂在客观描写中的细腻情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欢情绪。

他在散文中加入了众多的象征性意象,让充满活力的诗意和前所未有的深情浸润于读者心田。

例如,《咏鹅》中,朱自清将“娇羞的鹅”比喻为少女初夜的婉转,让读者心生美好感受。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选取的题材极其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着对于人生各种现实的评论。

他的文章中,无论是对社会政治的讽刺,还是对荒唐社会的批评,还是饱含激情的旅游记,各具特色,文章中每一字每一句都能为读者带来升华的感官享受。

《望庐山瀑布》就是一篇经典之作,朱自清在文中用生动的描述,将瀑布的壮美、气势恢宏展现眼前,让读者倍感荡气回肠。

此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流畅而深情的节奏。

他把语言之间的渐进关系运用自如,使得语言更加得体、通顺、朴素,比喻、比较、拟人等修辞手法多而精彩。

在《静夜思》中,朱自清把人生的意义比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黑暗中的明月成为对美好未来的号角,把希望一一点燃,令人动容。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是情感丰富,表达新颖,韵律优美,修辞手法精彩。

他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化内涵,更有时代气息,唤起人
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活力,引发共鸣。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81-1936)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主要以散文著称,散文分为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体现出高雅、真挚、典雅的风格。

他用简练的语言,集中表达思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文字简洁、概括性强。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朴素、概括性强的特点,他往往把一个话题的全貌概括在短短的几句话里,把有限的篇幅,充分利用起来,展示出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

二是直观性强。

他的文章像是一幅画一样,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语言中散发出一种灵动而又朴实的美感,既有生活中熟悉的细节,又能够展现出深刻的思想观点。

三是抒情性强。

朱自清的文章带有高雅的抒情色彩,他在文字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用温和的文字勾勒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文字里充满了深情厚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的淳朴而温暖的文字。

四是表现力强。

朱自清的文字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细节和文学符号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意。

他把生活中朴实的景象包装成一幅多彩的画卷,把各种情节和寓意,融入笔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简洁的文字、充满直观性的内容、流露出抒情的情感以及强烈的表现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文字淳朴而有力,弥漫着恬淡细腻的气息,给人带来一种淡然而又深邃的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用他那简练的语言,剖析出人生的忧患和欢乐,向读者提出深刻的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而又神奇的文字,引领我们去感受自然、去思考人生,开启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的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激发了我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朱自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

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

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

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

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简洁、自然、真情实感著称,被誉为“自清散文”。

以下是对他的写作风格的一些具体解释和拓展:
1. 清新自然: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大多清新自然,以描绘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观为主,注重语言的直白和真实。

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2. 简洁明了: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不冗长、不拖沓,易于理解。

他善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感受到他的心境和情感。

3. 真情实感: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充满真情实感,他的文章内容真实、感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他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与自然的互动,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 独特的风格: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以自然、清新、真实的风格著称,同时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

他善于运用诗词的意境和韵律,使散文作品更具有诗意和美感。

5. 关注社会现实: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同时也启迪和鼓舞了后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简洁明了、真情实感、独特风格,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的此类散文,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积极追求,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真实情感的流露与再现。

借景抒情的特点,使这些篇章成为作者创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真实情感的流露,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生命。

没有真实情感的散文是干瘪的。

“无论写景叙事议论,还是写景抒情。

都须有作家真挚浓郁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华丽,也不过是蜡制美人。

”朱自清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是求真求实的,不造作、不掩饰。

他无论写个人、友人、家庭、景观、时政,都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且率直细腻,朴素自然,或温厚、或幽默、或感伤、或激愤,概因题材不同而强弱相宜,浓淡得度,以情动人,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而出。

朱自清的散文,从纵的时期和横的题材来看,都是以抒情见长。

散文本身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其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①、写景抒情的。

其中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兼记社会风俗或文物的旅行记,如《旅行杂记》、《欧游杂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

②、写人抒情的。

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一封信》、《阿河》、《哀韦杰三君》等,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③、描述生活情趣或抒写生活哲理的文章。

李广田的《哀念朱佩玄》一文中说:“他很有风趣的,他的风趣之可爱可贵之不同在于一般的滑稽幽默。

”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抒写生活哲理的最好代表。

④、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抒情意味浓郁。

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论不满现状》、《论吃饭》等。

这些作品的文笔之美,是与抒情的艺术风格分不开的。

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其鲜明特色,那就是真挚蕴秀。

朱自清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描写、议论等诸因素。

根据侧重面的不同,我们从叙事与抒情,写景与抒情,说理与抒情三个角度来探讨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春》以极其自然活泼的笔调,运用生动的拟人和鲜活的比喻,细腻的描绘了烂漫无尽的春色。

作者观察细致,体味独到,融情入景,着笔工妙,以完整的构思与优美的意境,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气韵生动,惟妙惟肖,堪称绘春、颂春之佳作。

从朱自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散文创作风格中的“漂亮、缜密”,尤其体现在他早期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白话美文以传统的散文艺术做根基,注入自家鲜活的情感泉流,也容纳“外国的影响”,实在是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枝奇葩。

郁达夫2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

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

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

”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像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

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体现了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了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一方面,朱自清是用散文描写旧时代小人物的能手。

由于长期过着学者的书斋生活,不能较多的接触劳动人民,所以,朱自清写得最多最好的是他的家人、学生、朋友、以及旧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的小人物。

朱自清善于从真实人物身上,选择那些看似平淡,实则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描写,从而创造出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正像鲁迅所说:“……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

”朱自清对现实生活真人熟悉的前提下,用白描与“画眼睛”手法,能做到以“形”传“神”、以“神”表“情”,让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而又表露出作者的主观情感。

如《哀韦杰三君》是一篇悼念在“三ㆍ一八”惨案中死难学生韦杰三的文章。

文章通过回忆韦杰三入学时经其他老师介绍来的第一次见面;入学后不久要求转到自己这个班来听课的第二次见面;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门参加示威游行的最后一次见面几个片断,一再突出韦杰三“静默”,“温雅”的性格,强调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朱自清先生以白描的手法勾勒韦杰三的“静默”、“温雅”、“可爱”,然而这样的人竟被反动派虐杀了。

这种悲愤的感情蕴秀、真挚地从作者的“痛苦”的脸相上表露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朱自清写人抒情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生活中典型细节,抒写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变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父亲”买桔子的细节,“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这些细节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朱自清抓住在电车上看到一个“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变化的细节的描写,继而转化为“抒情细节”。

“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由“和平与秀美”变化为“粗俗、凶狠”,作者抓住这一细节加以特写,来表现“我”的内心情感。

“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

”他的脸上便缩印一部中国“外交史”。

这一描写的细节转化为“抒情细节”,抒写个人的屈辱,抒写民族的愤怨。

尽管作者没有高呼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一类口号,没有正色辞严地要求民族平等,但是,在字里行间却掩盖不住作家那视民族尊严至上的爱国热忱。

从文题“骄子”后的惊叹号上,可以看到朱自清那难以遏止的激愤情感。

说理抒情,理趣的美。

“理趣”,就是诗文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

朱自清赞扬鲁迅的杂感时说过:“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就是诗”。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杂感里,继承了韩愈柳宗元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

他早期的杂感,如《航船的文明》、《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旅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缘事而议,叙议结合,矛头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幽默灰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

到40年代后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他自觉地运用杂文这一武器进行战斗,如《论吃饭》、《文艺节纪念》、《论不满现状》、《新中国在望中》等杂感,满腔的诗情常常是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的。

朱自清对当时的杂文进行了这样的评论:“时代的路向渐渐分明,集体的要求渐渐强大,现实的力量渐渐逼紧,于是杂文便成了春天的第一只燕子。

从尖锐的讽刺个别事件起手,逐渐放开尺度,严肃的讨论到人生的种种相,笔锋所及越见深广,影响也越见久远了”。

这些话,恰好也佐证了他自己杂文的特色。

《论不满现状》一文,是朱自清在国统区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则要求民主,反对内战,努力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在内忧外患里增加了知识和经验,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渐渐在扬弃那机械的定命论,也渐渐在扬弃哪唯心的人治论。

……如果这不满人意的现状老不改变,大家恐怕忍不了联合起来动手打破它的。

”朱自清在国统区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且认识到人民大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呼唤人们“联合起来”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也表达了朱自清对新中国,光明社会的热切憧憬的思想感情。

这些,都是通过“融情入理”的议论来抒写的。

以情驭理,情理俱美。

这种抒情的“理趣”的美,是作者“理智的结晶”,更是作者反帝、反封建、爱国的热情喷薄和升华的结晶。

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写景、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

侧重于叙事的“抒情小品”,真挚委婉,偏重于描写和写景的篇章奇丽隐秀,偏重于议论的杂文、杂感机智深沉。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是真挚蕴秀的。

二、朱自清散文特点之二,独具特色的语言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的“和氏璧”,不是以据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地自然地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质朴的群众口语的美吸引人的”。

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抒情坦荡如纸,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

(1)诗化美。

孙玉石3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的笔触渗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的确,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诗化美。

首先,表现在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孕育的语言上,诗人的思维是跳跃动荡的,积极地思想,激烈的感情,非凡的比喻,奇特如微风送来的“屡屡清香”。

他以小提琴上“奏出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和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风和月光的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前无古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