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lpy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
朱自清的散文自然、真挚、漂亮,在结构上错落有致,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抓住细节描写,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一、结构的艺术《荷塘月色》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
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既揭全文之旨,又设计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作者“一路行去”,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尽情享用这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
作品把笔墨由荷塘向月色再到荷塘四周逐拉开,由特写到幻境,由静景到动境,疏密相间,由里到外,由近及远,把月光和荷塘容为一体,有限的篇幅中写尽了月下的种种景色。
真可谓是构思巧妙,想象丰富。
可以充分显示朱自清散文构思上的艺术成就。
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又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既极写月下荷塘的“神异”美,又细腻地展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层次。
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这篇作品里,作者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
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橘子回来过铁道的时候,“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
作者正是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散文作品风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散文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史、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物传记等,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品格修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探究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为大家深入了解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和立场提供新的视角。
一、小说美学的体现朱自清小说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强烈的小说美学风格。
朱自清的小说作品以情景描写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法,以真实和幽默的笔调为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细微的描写和人物的交际,朱自清的小说作品呈现了生动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遭遇的关注与思考。
朱自清小说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细腻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扣人心弦的情节,都展现了小说的独特魅力,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二、独特的人文情怀朱自清散文作品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人文情怀。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现代事物的深入思考。
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语言、题材、人物等方面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背影》就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情追忆。
朱自清散文作品除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关注之外,还对自然、历史、现代生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人文情怀不仅仅体现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价值观的关注。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另一个朱自清散文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思辨精神。
朱自清的作品中融合了传统美学、新文化、现代文学等多种思想体系,既有对抗传统封建思想的反思,也有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思考。
作品中通常有对于人生、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探究和思考,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态势的思考和预测。
朱自清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和理解,采用一种深度思考的方法对现实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朱自清文章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
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
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
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
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
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
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
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内容提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真实的自我;美,意境美,语言美,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二、真切的情感。
治学严谨的态度。
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
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温馨,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一、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
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物与我浑的妙境,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历史的开掘,理性的思考,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
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化的句式,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
4、朱自清先生还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真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用真和美去概括,最合适不过了。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真实的自我,真切的情感,真率的话语,真实的思想,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美,朱先生的散文,意境美,语言美,如诗如画,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如《背影》、《儿女》、《择偶记》、《给亡妇》等,都记录了先生和家人的真实生活。
这些散文,虽然写法不同,表现格调也不一样,有的欢快,有的低沉,有的朴实,有的幽默。
但是里面写的内容,都是真实感人的。
你看,不能忘怀的父亲的背影,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小事,那么平凡,那么有乐趣。
甚至心中的烦恼、“丑事”,也不遮不掩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特别在《儿女》一文,“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
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篇【2】:朱自清散文《春》赏析朱自清散文《春》赏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真实的自我;美,意境美,语言美,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一、真实的思想。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二、真切的情感。
治学严谨的态度。
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
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温馨,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一、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
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物与我浑的妙境,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历史的开掘,理性的思考,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
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化的句式,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
4、朱自清先生还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真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用真和美去概括,最合适不过了。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真实的自我,真切的情感,真率的话语,真实的思想,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美,朱先生的散文,意境美,语言美,如诗如画,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所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面叙述的人、事、还有景致,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好像朱先生就我们在身边,给我们讲着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父亲,他的爱人,他的儿女,他的朋友,他的见闻、美景等等。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1、感情真挚淳朴;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4]分类介绍1、关于主要散文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毁灭》(1923年;长诗)《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背影》(1928年)(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语文教科书第五课、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科书)《春》(1930年)(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教科书第11课、浙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鄂教版七年级下教科书第六课、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四课、京教版七年级下教科书第一课)《欧游杂记》(1934年)《你我》(1936年)《伦敦杂记》(1943年)《匆匆》(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人教版‟六年级教科书第2课、鄂教版六年级教科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长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语文论述《新诗杂话》《经典常谈》《诗言辨志研究》《标准和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书评与议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内容提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真实的自我美意境美语言美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一、真实的思想。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二、真切的情感。
治学严谨的态度。
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
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温馨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一、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
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物与我浑的妙境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历史的开掘理性的思考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
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化的句式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
4、朱自清先生还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真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用真和美去概括最合适不过了。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真实的自我真切的情感真率的话语真实的思想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美朱先生的散文意境美语言美如诗如画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所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面叙述的人、事、还有景致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好像朱先生就我们在身边给我们讲着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父亲他的爱人他的儿女他的朋友他的见闻、美景等等。
如《背影》、《儿女》、《择偶记》、《给亡妇》等都记录了先生和家人的真实生活。
这些散文虽然写法不同表现格调也不一样有的欢快有的低沉有的朴实有的幽默。
但是里面写的内容都是真实感人的。
你看不能忘怀的父亲的背影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小事那么平凡那么有乐趣。
甚至心中的烦恼、“丑事”也不遮不掩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特别在《儿女》一文“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
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1]其中朱先生描述了自己由年轻时烦孩子、经常打骂孩子逐渐自己人到中年了成熟了会爱会疼孩子了也能从家里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了的心路历程。
再到《给亡妇》的末段“我和隐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培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有成。
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一你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
”[2]通过这些朴素的文字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非常亲切感人这些文章就是今天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读了也会受启发从而知道应该怎样去与孩子、家人友好想处、幸福生活了。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到游记《欧游杂记》等这些散文真实的描写自然风光、记录下了先生的旅游行程和感受无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读者朋友好像就在月光下的清华园荷塘边散步还有青蛙呱呱叫还有蝉虫知知唱那水上的城市威尼斯单单小河道就有四百十一八条桥就有三百七十八座读者就像与朱先生一道搭着“刚朵拉”小船正在旅游休闲呢。
其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那么亲切、感人取得那么高的成就。
固然与他高超的写作技巧有关与先生对事物深入观察体验现实热爱生活用心去写作有很大的关系。
先生写作要求自己“说自己的话”说到后来都“无话可说”了在《论无话可说》一文中“我觉行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
”[3]只有用自己的全身心去写作的人才会有这种好像被掏空的感觉。
在《山野拾掇》一文里朱先生认为自己是“凡事要问底细‘打破沙缸问到底还要问沙缸从哪里起’他们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所以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辩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
这样可以辩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得的秘密”[4]比如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志与水里的蛙声”有了蝉鸣知了曲青蛙呱呱唱美丽的荷塘月色景致就活泼起来了。
这蝉鸣蛙叫的热闹也更好的反衬出此时先生的心情了一“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反也没有。
”[5]可是有人说晚上哪里有蝉鸣知了唱的朱自清先生经过自己多次实地考察还请教了专家证实了蝉在平时的黑夜里是不叫的但是在有月光的夜晚是会叫的。
这个事实体现了先生尊重生活尊重现实观察细致入微的作风。
足见朱先生散文艺术的“真”是来之不易的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经过仔细的观察用心去感受才得来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之所以让读者倍觉亲切与他善于倾诉有好大关系。
比如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把自己的观点、内心变化直接告诉读者就像与读者谈心一样与大家分享喜怒哀乐。
把内心的思想认识倾诉出来。
“我在那小西洋人两颗枪弹似的眼光之下茫然地觉着有被吞食的危险于是身子不知不觉地缩小一大有在奇境中的阿丽思的劲儿我木木然目送那父与子下了电车在马路上开步走那小西洋人觉未一回头断然地去了。
我这时有了迫切的国家之感我做着黄种的中国人而现在还是白种人的世界他们的骄傲与践踏当然会来的我所以张皇失措而觉着恐怖者因为那骄傲我的践踏我的不是别人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6]这是《白种人一上帝的骄子》的一个小段落朱先生内心为什么会在一个十岁白人小孩子面前觉得受了那么大的屈辱呢在国内的上海尚这样一个十岁的白人孩子尚这样怪不得鬼子连“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都敢写出来。
这时朱先生有了“迫切的国家之感”在文章里朱自清先生把自己感受的屈辱、对国家民族落后的忧虑与读者朋友诉说。
朱自清先生创作散文的时候把读者朋友当是了自己的知音来倾诉了。
又比如在《生命的价格一七毛钱》里控诉了卖孩子的罪恶“我亲眼看见的一条最贱的生命是七毛钱买来的”“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7]朱先生的愤怒跃然纸上读着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眼前总会浮现先生的形象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怒博学多才态度诚恳思想进步的高大形象1先有朱自清先生写文章时的情真意切才有先生的文章的真切近人。
二、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美。
首先是意境美。
意境是诗歌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描绘的客观事物。
具体点说意境就是作者在描写生活情景时内情与外境高度融洽所创造出来的美妙和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水乳交融、物与我浑然为一的艺术产儿。
故此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在抒情和叙事相融合的意境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洋溢着一种真挚的“人情美”。
在《背影》中记叙了多年前父亲地、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朱先生通过在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和儿子对父亲深沉的威念。
作品在平淡的叙述和细微的言行中流露真情。
从父亲“甚是仔细”的再三叮嘱茶房还不放心从决定亲自送我并忙着照看行李与车夫讲价钱或是上车替儿子捡定座位到最后又穿过铁路过栅栏攀月台买橘子方才离去。
无不显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关爱之情。
父亲的一举手一投足总易牵动作者感情的弦索激起心灵的颤动所以即使平常而琐碎的小事亦充溢着一般强烈而深厚的感情从而产生了非凡的感染力父亲的衰老、疲惫的背影负载着人世的艰难与悲哀而父亲忘我的爱终于使儿子感到自责父亲的“背影”在父子分手后便“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8]这代表一种失落和惆怅作品最后还简述了父亲别后的眷恋之情。
《给亡妇》是朱自清先生30年代追忆他的第一个妻子的悼亡之作几乎都是家庭琐事集中叙述了亡妻无私的母爱和亲情。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切的哀思和怀念极见深情催人泪下与《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在抒情和议论描写相结合创造的意境中朱先生的散文显示出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诗情画意美。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
他的创作实践了这一点用重彩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做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创作出了一个个诗意浓郁的意境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够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
好的画和好的诗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
朱自清先生虽写的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堪称散文意境创造的经典之作。
有道是“言为心声”。
朱自清通过美伦美奂的景物描写将其郁结的心声艺术地折射给读者通过文中营造的幽远意境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怀让读者在不言中艺术地体味底蕴。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9]为了求得片刻的闲适作者想去看看月下的荷塘但是作者没有先写荷塘而是先描绘荷塘的小路及荷塘周围的静谧的环境。
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绘非常真切细致。
第四、五、六段重点写景先写荷叶、荷花、花苞、花香、这是静的画面再写微风过处时的震颤。
“像空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边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
”[10]这是动的描绘。
随后再从各个侧面写月光的影射、倾泻、投影把视觉所及的光、物交错在一起组成一幅令人心醉的优美的画面写月色映衬得荷塘格外恬美写荷塘反映出月光的动人。
描写景物的角度经常变换时而平视时而俯视时远时近有上有下使得整个画面具有立体感在画面的布局上层次分明淡浓相宜疏密适度具有浓郁的诗意。
而“寂莫的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婷婷的舞女的裙”以及“荷花零星点缀下如粒粒明珠又如闪烁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
“风送荷香吹动荷叶露出了脉脉含情的绿水。
”使人感到了一种醇醇欲醉的浓香扑面而来温馨而又甜蜜。
月光则更美了如“流水一般”“静泻在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青纱的梦。
”“参着斑驳”的灌木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和影和谐的旋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静结合、虚实如生、浓淡适宜、疏密有致的“情意化了”的风景画。
[11]在这个清幽恬静的月下世界里“我”尽释生活的困扰和现实的负载身心在迷人的夜景中逍遥自在。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什么都可以不想”只剩下一个人“独处的妙处”。
[12]读着作者的描写置身作者创造的梦幻境界人们不禁也和作者一道放开心怀轻松地神游在没有烦扰与喧嚣的尘外世界里。
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春的景象被朱自清先生描写的多精彩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