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特色的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散文作品风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散文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史、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物传记等,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品格修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探究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为大家深入了解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和立场提供新的视角。
一、小说美学的体现朱自清小说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强烈的小说美学风格。
朱自清的小说作品以情景描写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法,以真实和幽默的笔调为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细微的描写和人物的交际,朱自清的小说作品呈现了生动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遭遇的关注与思考。
朱自清小说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细腻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扣人心弦的情节,都展现了小说的独特魅力,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二、独特的人文情怀朱自清散文作品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人文情怀。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现代事物的深入思考。
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语言、题材、人物等方面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背影》就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情追忆。
朱自清散文作品除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关注之外,还对自然、历史、现代生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人文情怀不仅仅体现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价值观的关注。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另一个朱自清散文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思辨精神。
朱自清的作品中融合了传统美学、新文化、现代文学等多种思想体系,既有对抗传统封建思想的反思,也有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思考。
作品中通常有对于人生、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探究和思考,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态势的思考和预测。
朱自清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和理解,采用一种深度思考的方法对现实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清新淡泊、纯朴自然、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性等特点成为散文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位文学大师,朱自清散文的创作风格和特点非常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特点之清新淡泊朱自清散文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清新淡泊。
他的散文写作内容大多围绕他所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而且常常描写那些看似平凡而且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
在朱自清看来,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和场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为真实的感情和生活状态。
朱自清散文中常常出现的乡村风景、季节交替的变化、蔗糖田、小河边、白墙青瓦的故宅等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家园式的温馨和尊重。
他用深情款款的笔触去描写这些感人至深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清新淡泊、质朴真挚的生活态度。
二、特点之纯朴自然朱自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纯朴自然。
他常常把自己身临其境的生活经历通过写作形式,展示给读者,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朱自清的散文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他常常记录下身边的人物、事物、情感,这些素材极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他的散文中,出现了许多平凡而优美的细节,像是蚕缕秋凉推门望月、窗间珠帘半卷凉生和滴答凉敲的雨声等,都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三、特点之情感丰富朱自清散文还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的风格。
他用朴实的语言,流淌着浓厚的人情味和文化底蕴,从而表达出那些经历过的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饱含着对人性、生命、爱、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感悟,他笔下的每个角色都是经过深刻思考和人生历练后塑造的。
因此,他的散文不仅是一种门类,更是一种精神体魄的浸润和熏陶。
四、特点之富有哲理性朱自清散文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富有哲理性。
他的作品对于人生、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以一种朴实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物渐渐引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如《背影》、《春》和《读山海经》等,有些篇章不仅仅只是通过其所述之事的多样而具有深度的思辨,还恰当地融合了音乐、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感悟,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和抒发方式。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果我国的散文是一个百花园,那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束艳丽的美人蕉,闪烁着朴素而夺目的光华。
他的散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章的选材、立意等。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可以说,深厚的文字功力,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奠定朱自清散文这座美丽的大厦的基石。
前人对其散文语言准确、朴素、自然等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
一、语言诗情诗意的神韵特色“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而朱自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
“他曾说,文学语言一要自然,二要创新。
”所以,他的比喻往往让人们出乎意料,写前人所未写,但仔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种求新的审美要求。
如《荷塘月色》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
并且为了更好地描写景物的美,还使用了博喻。
“博喻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的运用突出了荷花色彩鲜明、富有光泽的特点。
这段文字不但有博喻,同时还是排比句式。
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来描写荷花,充分显示了《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追求极致之美的语言神韵美。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手法去塑造语言的神韵美。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精要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使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很见匠心。
1.刻画描写,出奇制胜朱自清的《背影》出乎常理,不去描写人物的眼睛或面部表情,而刻意从“父亲”的背影上下手,抓住人物的一瞬间形象去刻画描写,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
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散文最可以自由创作,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出息。
在绘画艺术中,早有人画过背影,如俄国画家保•别林斯基的《在校门旁》画了藏族妇女的背影,以为写背影是个创新,而没有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写出新意,也会成为老一套,不新鲜了。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又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从“离家”开始,至“归家”而终,其间,从小路、荷塘、荷叶、荷花到树林、远山,各层情景步步深化,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结构布局严谨精美。
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
2.设置文眼,凸显焦点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从冬天看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

从冬天看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敬与喜爱的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自然、质朴的风格而脍炙人口。
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展现出独特的美文特色。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及寓意深远三个方面探讨冬天中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
首先,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一是描写细腻。
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朱自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周围的景物与人物描绘得十分细腻。
例如在《背影》中,他描写了一个冬天的早晨,冷风呼啸着,父亲为他背着书包送他上学,而他不经意地回头,看到了父亲消瘦的身影。
他细腻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描述了他疲惫的步伐和苍白的面色,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情。
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朱自清的散文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和人情的温暖。
其次,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二是情感真挚。
在冬天的散文中,朱自清常常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入到笔墨之中,使作品充满温情和诗意。
例如在《雨巷》中,他写道:“我出生在一个南方的小城市……亲爱的读者,请你想像一个晴朗的夜空,天上的千颗繁星,就是那么多的台灯。
”通过这样的描写,朱自清将自己对小时候家乡雨巷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在阅读时,不禁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所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他追寻记忆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最后,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三是寓意深远。
冬天,作为四季之中最寒冷的季节,常常被人们用来象征生命的艰难与困顿。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冬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代表着各种寓意。
例如在《记京口北固亭感怀》中,他以冬天的荒凉景象来描绘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他用“北固亭”代指自己,将自己与北固亭这座寂寞凄凉的亭子进行类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深沉思索和孤独苦闷。
这种寓意的运用使朱自清的散文更具思考性和哲理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空间。
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美文特色。
他的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和寓意深远,使得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读之令人陶醉其中。
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赏析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尤为突出。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可谓是风格鲜明、独树一帜,而《春》《荷塘月色》《背影》等经典散文已经被选入中学课本,这也是后人对其散文成就的肯定。
通过对朱自清散文的品读和鉴赏,不仅可以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赏析并有所收获。
一、朱自清散文创作概述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一个传统家庭,从小受到过严格系统的儒家教育,这对其性格的形成以及文学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朱自清的文学之路开始于大学时期,他的散文《歌声》就已经显现出其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这以后,朱自清继续创作,并在散文方面取得了卓绝成就。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主要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种类型,例如抒情散文有《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等,这些散文情感饱满、真挚,为人赞叹;叙事散文叙事客观、感情克制;议论散文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手法灵活,语言巧妙,极具讽刺批评的意味。
在这三类散文中,人们最为熟悉的是抒情散文,不同类型的散文之间并没有明确的不同标准,朱自清的许多散文都是抒情、叙事与议论并存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展现出他在散文创作上的造诣。
二、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一)条理清晰、结构分明读朱自清的散文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裁剪得当的衣服,飞针走线、条理清晰,材料拼接结构分明。
例如《冬天》这篇散文的结构设计就十分典型。
作者首先开门见山,点明“冬天”的主题,其次用三个镜头展现出对冬天的感受。
第一个镜头是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
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不疾不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将冬天的寒冷与一锅热气腾腾的水豆腐和一派温暖祥和的父子之情进行对比,让人心中不禁流过一股股暖流。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朱自清散文系列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全面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和人文精神,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唯美朱自清散文唯美主义的天然情感贯穿其作品中。
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荷塘月色》,从《背影》到《春》,自然都是他作品的最佳主角。
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在他笔下变成了一片生命韵律的交响曲。
他通过对自然的体察和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热爱和追求。
二、民间情怀和文化传承朱自清早年生活在农村,他的祖母是一位会讲故事、会唱歌的民间艺术传承者,这让他熟悉了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
他的散文中常常表现出民间情怀和文化传承的特点,如《春》中的民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民间故事等。
三、情感真挚自然朱自清散文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就在于他的作品充满真挚而自然的情感。
他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悟,将情感娓娓道来,在熟悉的环境中抖落出真挚的思绪和回忆。
四、描绘性格鲜明的形象朱自清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性格鲜明,深入人心。
如《荷塘月色》中的主人公小男孩,处处体现出他的单纯和天真;《背影》中的父亲,则体现出坚毅和毅力的品质。
五、艺术性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性体现在语言上、结构上以及寓意上的深刻表现。
在语言方面,他的散文简练而富有感染力;在结构方面,他能够通过巧妙的构思为作品赋予更深入的内涵;在寓意方面,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
总之,朱自清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是中国散文的珍品之一,也为后来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模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特色的研究导读:导语: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他的作品集共有二十六部,约一百九十万字,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
几十年来,朱自清的散文始终享誉不衰,只要提到现代散文必提朱自清,所有现代散文选集也必选朱自清。
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甚至编入中学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
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
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
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
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
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
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
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
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
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
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
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
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
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
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
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
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
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
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
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
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
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
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
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
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
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
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
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
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
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
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
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
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
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
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
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
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
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
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
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
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
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
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
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
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
“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
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③、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
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
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
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
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