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指导思想探析

一、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1.探索时期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反传统批判的斧头挥砍着旧的思想、文化、道德等腐木朽枝,冲击着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
与此同时,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传统的藩篱,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有关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个伟大的政党成立了,这艘承载着劳苦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小船向更光明的远方驶去。
1931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进行了明确——工农劳苦大众,不论男女,在教育上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保障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
在这一方针的引领下,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先后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这一方针也始终贯穿于我国在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中,为我国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方向。
2.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尽快建设和发展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发展高等教育亦是如此。
中央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大学进行了恢复和整顿,大批高校纷纷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3年,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教育部多次强调要系统、全面、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经验。
以对旧学校的改造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新模式的高等教育的推广,全国的高等院校被分为高等专科、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三类学校,院系划分、专业分类、学制安排等制度框架也是以国外为参考。
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推广,对于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也逐渐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中基本占据主流地位。
3.探索发展时期1961年,依照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
教育部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调整会议,对高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分布等各项做出调整。
经过三次调整后,高校数量减少到四百余所。
在1963年全国高校“四定”会议上,又从发展规模、学制、专业、人员编制四个方面规范高校教育,明确不同性质的高校可设置的专业数。
中外教育发展史思维导图

设置战区教育部指导委员会 第一个以法制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的构想
壬子·癸丑学制
从横向看,学制分为三个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教育制度改革
纵向看年龄,横向看类别
壬戌学制
北洋政府时期
复古主义教育
袁世凯,尊孔读经 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陈独秀,李大钊
兴办太学重视选举,选贤举能察举制是科举制的萌芽学校教育
汉代
鸿都门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学改革)
九品中正制 《颜氏家训》
背景:士族集团内部分配政治权利 局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颜之推,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经典家教名著
隋唐时期
庶-富-教(个体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社会作用) 先天决定论-局限
对象-有教无类
目的-学而优则仕(平民,科举制)
孔子
内容-文、行、忠、信
科目:六艺 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因材施教(谈话法,观察法)
先秦时期
教育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产婆术 (西方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意大利
弗吉里奥
通才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 (世俗,人)
维多里诺
创办了快乐之家贵族宫廷学校
继承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对人性回归的重视, 注重关心世俗人的政治生活和信仰自由。宗教,道德,政治性。
北欧
伊拉斯谟,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结合 《愚人颂》《关于正确的教育方法》《论儿童的文雅教育》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社会,国家,民族化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

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中西方大学发展历程七星过客中西方大学发展大致都经历了古典大学时期、近代大学时期和现代大学时期,笔者分别就这三个时期的中西方高等教育作一概述性的论述。
古典大学时期:西方的古典大学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公元前387年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成立到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从12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以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到十九世纪(以1809年德国洪堡大学的诞生为标志)。
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具有影响力便是“柏拉图学园”的诞生和发展。
“柏拉图学园”就是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
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
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
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校。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
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只是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它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众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来这里深造;同时,它也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麻烦,都会来这里求助,这一点又像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和策略研究公司。
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战乱而关闭。
学园里不仅提供哲学、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对自然科学尤为重视。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学教育之后,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它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并且在变化的社会需求下不断演进。
本文将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从中了解其变革与创新。
一、古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古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希腊的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其哲学和科学探索而闻名,成为当时学习的中心。
罗马帝国时期,古罗马的学院以政治和法律教育为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政治家和法学家。
二、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起源于欧洲的教堂学校,宗教为主导。
这些学校早期以神职人员培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大学。
最早的欧洲大学包括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其课程主要包括神学、哲学和法学。
三、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始于18世纪末的欧洲。
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更新上。
德国的洪堡大学模式,提出了以教授研究和自由学术为核心的大学理念,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21世纪高等教育的创新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变革的挑战。
大学不再仅仅专注于传统学科,而是更加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
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普及,使得高等教育的边界变得模糊,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五、高等教育的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高等教育将继续发展和演变。
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职业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产业和社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
同时,跨学科和创新研究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为解决社会和全球性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总结观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古代的雏形、中世纪的大学教育、近代的改革以及21世纪的创新。
它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发展出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并受到了文化、社会和技术因素的影响。
我们应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保持了解并与其变革保持同步,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教育学第二讲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发 展
现在,有80多个高等教育学会,700多个所(室),
历 高教期刊有400多种,专业研究人员达3000人。
程
第 (一)中国高等教育学特点
二 讲 1、形成了一个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群(国
高
外仍称“高等教育”为研究领域);
等 2、中国高等教育学(是以“普通教育学为
教 育
生长点建立起来的)成为学科;
的 3、高等教育学与中国的实践密切相连;
1、改革任务: 如:高校如何与生产结合? 培养创新人才; 扩大规模与保障质量;
的 2、建立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任务:
发
如:揭示“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
展
论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方法。
历
程
乐之所,“五学之所”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
历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高等教育机构。
程
资料
第
二 讲
• 西周在镐京(今西安西北)设立五学。中为“辟 雍”,环之以水;水南为“成均”,水北为
高 “上庠”,水东为“东序”,水西为“瞽宗”。
等 五学名称是中国最早的贵族学校名。“成均”
教 为五帝学宫名。“上庠”为有虞氏学宫名。
等
重要内容。
教 2、大学功能也转向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知
育
识来培养人。
的 发
3、高等教育被纳入到国家管理体系之中。
展
4、大学的层次和内部组织逐渐专业化和制度化。
历
程
第 二
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
讲
高 1810年创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并
等 教
确立了其大学理念:
育
“学术自由”
的
发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展 历
“科学育人”
育 的 发
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历史与发展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学教育之后、专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级实用人才的教育,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断适应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需求的变化。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分类和形式、高等教育的价值和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高等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在中世纪,教育仅限于罗马天主教会控制下的修道院内,培养的对象主要是教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脱离教会的控制,教育机构开始兴起。
最早的大学在公元11世纪的欧洲诞生,如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等。
这些大学创立初期,以哲学、神学和法学等为主要学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涵盖了文、理、工、商、法、医等多个学科领域。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高等教育在19世纪开始快速发展起来。
各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的专业人才。
20世纪,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化、多元化,各种学科的专业课程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门槛也逐渐降低,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分类和形式高等教育的分类按照教育内容和颁发的学位可以分为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等。
专科教育是指为学生的专业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培养学生具备相对较熟练的专业技能。
本科教育是承接中学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领导力的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等。
全日制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进行固定时间的正规教学和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等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
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最初的一所大学到如今的众多高校网络,每一步都代表着高等教育体系的进步与完善。
本文将就高校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进行探讨。
一、古代经典学府的诞生早在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就出现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机构。
那些学府以哲学、数学、医学等为核心课程,培养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医学家。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最早的学府可以追溯到秦朝,后来兴盛于唐宋时期的国子监则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国子监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为培养官僚精英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场所。
二、近代西方高等教育的兴起18世纪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和德国,见证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崛起。
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成为了西方世界最负盛名的学府,通过传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德国的大学则以研究为导向,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自由研究”。
这种理念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为高等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演进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高等教育的全球化20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国的高校逐渐实现了全球互通。
此外,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的学科也开始融合交叉,涌现出了新的学科和专业,如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技术等。
四、信息技术与高校高等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高校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被重新定义,学生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
这种灵活性对于工作人士、远程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五、高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如今,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承担着社会责任和使命。
19世纪末至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性、研究性、创新性等特点,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 好准备。
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应运而生。
发展
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单学科的大学到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学科门类逐渐增多,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
早期高等教育的模式与挑战
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阶段向普及化阶 段发展,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 育的机会。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 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社会文化 、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发展,提升了 整体国民素质。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与灵活性
01
02
03
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院和研究机构应 运而生。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交流
01
02
03
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趋势,各国高等 教育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强。
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 作,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和前沿 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 交流和合作,增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 友谊和理解。
03 20世纪中期的高 等教育扩张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结果成为衡量大 学排名和声誉的重要依据,促进了高 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04 21世纪初的高等 教育挑战与趋势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与国际化
高等教育全球化
全球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各 国高等教育体系在课程、科研、学术等方 面相互融合,形成全球化的趋势。
VS
高等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包括 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国际学术交流等 方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脉络(一)田氏齐国创办“稷下学宫”公元前374年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田午即位后,面临着新生政权有待巩固,而人才又十分匮乏的局面。
这位开明的君主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国都临淄稷门附近(今山东淄博市)建起一座既不是演兵场,也不是行宫的巍峨建筑,开门招贤纳士,学者荟萃一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
到了齐威王、宣王,国势强盛,学宫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几乎容纳当时“诸子百家”中的所有学派,主要有道、儒、法、名、兵、纵横家、阴阳五行家、轻重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
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教育总掌)。
大约公元前311年屈原以楚国的官吏和文化学者身份光临过百家会聚的“稷下学宫”。
当时,不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在此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成为各学派议论中心,学者们互相争辩(如攻伐寝兵之辩、名实之辩、世界本原之辩等等)、诘难、吸收,呈现一个思想解放,学术自由,各派蜂起,异说林立的辉煌时代,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
“稷下学宫”的创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一座丰碑,开创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催生孟子、墨翟、庄子、荀子以及不可胜数的其他哲学家、思想家。
同时,开启秦汉文化发展、繁荣之源。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培养“贤士”和上层统治者为目的最高学府。
齐湣王后期,因战乱“稷下学宫”开始衰落。
齐襄王时期暂得中兴。
齐王建(公元前264——前221年在位,战国时代田齐的亡国之君)时期逐步消亡,前后经历150余年与田齐历史相始终。
(二)汉代兴太学、唐宋元明清设立国子监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其主要课程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
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至魏时,魏文帝曹丕恢复了洛阳的太学,再到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亦曾设立太学,而唐代宋代太学则隶属国子监。
唐代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
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
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
庆历间(1041~1048),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
宋神宗熙宁五年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
南宋时,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
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
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
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
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
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
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
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
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明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监、北监之分。
清光绪三十一清因明之旧制,清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
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
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以致于积重难返。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历史的见证: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
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观光点。
(三)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奕訢上书奏请章程六条,其中第五条即为:“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之人,请饬广东、上海各派二人来京差委,以备询问也。
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
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奕訢的主张得到洋务派的大力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冯桂芬、郭崇焘等人也都为兴办洋务而身体力行,纷纷为开设京师同文馆献计献策。
1862年奕訢等在《遵议设立同文馆折》中正式提出具体章程,主要设立天文和算学,并遵照乾隆22年(1757年)设立的“俄罗斯文馆”模式来设立同文馆,“俄罗斯文馆”虽以学习俄语为主,但在科举制中仍然担当了选拔官吏的角色,“五年由本馆考试一次,考取一等者授八品官,二等者授九品官,三等者留学读书”。
同文馆的总教习丁韪良为三品官衔,法文教习华必乐为四品官衔,化学教习毕利干为四品官衔。
同文馆的学生则按照学习程度来定其出身或官阶。
奕劻也在《遴选学生派充同文馆攥修官片》(1886年)和《遴选学生充当翻译官片》(1888年)中规定了学生的出路,而且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随使出洋。
1862年同治皇帝下旨设立京师同文馆。
自1862年开办英文馆,1863年设立法文馆和俄文馆,1867年添设算学馆,1872年设立德文馆,1896年增设日文馆,直到1900年在八国联军的战火中焚毁而停办,最后于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四)1898年晚清开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
京师大学堂开办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
1896年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折》中奏请朝廷设藏书楼、创仪器院、开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历,并在京师设立大学堂,随后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规定了京师大学堂宗旨:“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
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
”孙家鼐认为学问应当分天文、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
1898年梁启超起草《奏议京师大学堂章程》,1902年张百熙拟定《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1903年张之洞主持的《奏定大学堂章程》。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而建立京师大学堂是其重要举措。
1898年7月3 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由孙家鼐主持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
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任西学总教习。
北京大学是从1898年创建的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京师大学堂为肇端的。
它与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
(五)1922年民国颁布新学制1922 年 9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召开学制会议,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整理的草案做了修订,再交同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讨论。
最后,于11月 1日以大总统令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规定,被认为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渐趋完备。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因学科及地方的特殊,可以设立专门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三年。
大学院为大学毕业生及具有同等程度者进行研究之所,年限不定。
(六)“211、985”工程大学和应用型高校“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211”。
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6所。
“211工程”是中国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
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
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C9),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
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在非985工程高校且是部属211高校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
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
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