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

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近年来,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太湖的环境和改善水质,综合治理水污染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从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找到一种综合治理水污染的可行方法。
首先,污染源控制是治理水污染的关键。
太湖流域的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
在农业方面,应推行科学断肥、施肥量精确施用和合理使用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工业方面,应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产业的环保水平。
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应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污水处理的能力,减少污水直排太湖的现象。
其次,生态修复也是综合治理水污染的一项重要工作。
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已受到了严重破坏,很多湖泊已经成为富营养化的“绿水青藻”景象。
为了恢复太湖的生态平衡,应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和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定期清除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有害藻类,恢复湖泊的水质清澈度。
同时,要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受损湿地,提高湿地的自净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此外,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强化也是综合治理水污染的保障。
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促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然而,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执行力度不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水污染行为,形成治理水污染的强大合力。
综合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需要各方的协同合作。
政府部门应加强组织和统筹,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强大的合力。
同时,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污染治理的意识和参与度。
企业应加大环保投入,改善生产工艺,促进绿色发展。
市民应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综上所述,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从源头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系统和强化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加强各方的合作与协调,共同为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第一,加强污水处理。
太湖流域的城市和工业区域的污水排放是太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对太湖的污染是解决太湖水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太湖的水质。
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太湖的水质改善至关重要。
第三,加强湖泊生态修复。
太湖湿地是太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湖的重要净化器。
加强湖泊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湿地功能,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
太湖的水生态系统是太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湖水质的重要保障。
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湖泊的生态平衡,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加强太湖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公开监测数据,增强社会监督,对太湖水质改善至关重要。
第六,加强立法和执法。
加强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效果,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七,加强政府管理和协调。
太湖流域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加强政府间的协调合作,加强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对太湖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太湖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对太湖水质改善至关重要。
第九,加强国际合作。
太湖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湖泊,也是全球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的技术水平,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十大方法的综合应用,相信太湖的水质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太湖的生态环境也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 引言太湖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湖。
然而,近年来,太湖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水藻暴发等。
为了保护并恢复太湖的生态环境,制定一套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重点介绍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包括治理目标、主要措施和实施计划等内容,希望能够为太湖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2. 治理目标太湖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太湖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改善水质,控制水藻暴发,并确保太湖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提高太湖水质,使其达到国家标准的Ⅳ类水质;•控制水藻暴发发生频率和规模,保持太湖的生态平衡;•减少污染物的输入,特别是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加强太湖水环境监测和管理能力;•促进太湖周边经济可持续发展。
3. 主要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制定了以下主要措施:3.1 水质治理措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行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提升垃圾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加强水生态恢复,推行湖泊水生态修复技术,减少外来入侵物种。
3.2 水资源管理措施•加强太湖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提升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的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推行节水型城市建设,促进居民、企事业单位合理使用水资源;•设置水生态保护区,保护太湖湿地,增加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效益。
3.3 生态修复措施•加强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恢复湖泊水、陆、气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控制水藻暴发,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保护湖泊岸线带,恢复湖泊生态廊道;•修复太湖流域受污染的土壤和农田,减少污染物的输出。
3.4 水环境监测和管理措施•建立太湖水环境监测网络,监测太湖的水质、水位、水温等指标;•加强对太湖周边的污染源和排污口的监管,严格执法;•提升水环境管理部门的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太湖治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太湖治理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我省太湖治理工作,全面实现太湖治理目标,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现状(一)流域概况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
历来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3%,GDP占全国的12%,人均GDP为全国的3.5倍。
我省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
据2007年统计资料,我省太湖流域人口166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6%;GDP为12218.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7.5%,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环境现状1.污染物排放现状。
我省太湖流域2005年共排放废污水总—1 —量25.55亿立方米。
流域COD排放总量为58.60万吨/年(表1.2-1),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和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分别为40.2%和35.1%;氨氮年排放总量为6.42万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总氮的年排放总量为9.82万吨,农业面源比重接近50%;总磷排放总量0.58万吨/年,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比重达到66%,其次为城镇生活污染源。
2.水环境现状。
(1)太湖湖体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Ⅴ类。
东部沿岸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Ⅴ类水质,其他湖区均为劣Ⅴ类。
太湖湖体水质总氮指标为劣Ⅴ类,其次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均满足Ⅳ类水质标准。
全湖平均为中富营养化程度,其中仅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富营养水平。
2007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总氮仍是污染最严重的指标,但是浓度相对于2005年有所降低,全湖总氮平均由3.6mg/L降低为2.6mg/L。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和无锡市之间,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第三大湖泊。
太湖水质的恶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解决太湖水质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下面将介绍解太湖水质的十大方法。
首先,加强污水处理是解决太湖水质问题的关键。
应当加大对太湖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减少污水直排对太湖水质的影响。
其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化肥、农药和养殖业废水是太湖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规范养殖业的排污行为。
第三,加强湖泊生态修复。
太湖周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对太湖水质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
第四,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太湖流域内存在大量工业企业,工业废水排放对太湖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应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废水排放。
第五,加强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建设。
城市雨污分流工程是解决城市雨污混接排放的有效措施,可以减少雨水对污水管网的冲刷,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负荷,改善太湖水质。
第六,加强水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加强对太湖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水质监测数据,增强社会监督,促使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太湖水质问题。
第七,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太湖水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第八,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水质治理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效益。
第九,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加强对太湖水质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太湖水质治理的良好氛围。
第十,加强跨界合作。
太湖流域跨越多个行政区划,应当加强各级政府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太湖水质治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解决太湖水质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2.25•【字号】苏政发[2009]36号•【施行日期】2009.0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09〕36号)各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45号)要求,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增强做好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太湖是苏南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加强太湖水污染防治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紧迫任务,是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共同建设美好江苏的具体体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太湖治理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江苏把太湖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下决心根治太湖水污染问题,努力让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
温家宝总理多次亲临太湖检查指导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不断加大太湖水污染防治力度。
省各有关部门、沿湖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做了大量扎实深入的工作,推进太湖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是,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太湖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太湖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铁腕治污、科学治太,深入推进太湖水污染防治,确保到2012年太湖水质有所改善,湖体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力争到2020年太湖水质明显好转,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改善,恢复山青水美的自然风貌,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 概述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上海市交界处。
然而,长期以来,太湖面临着水质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太湖问题,制定了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旨在实现太湖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2. 治理目标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措施,实现以下目标:- 提高太湖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水质标准; - 恢复太湖湿地和水生态系统; - 保护太湖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 促进太湖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
3. 治理措施3.1 改善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太湖周边城市和乡村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
加强污水管网的建设,确保污水能够被有效收集和处理,减少污水的直接排放。
3.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太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农田沟渠整治和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减少农业对太湖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3.3 河道整治和湖泊修复对太湖主要入湖河道进行整治,改善水流通畅度,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进行太湖湖岸线的修复和植被恢复,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3.4 加强监测和管理能力建立太湖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太湖水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加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标准。
3.5 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加强太湖相关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太湖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太湖综合治理进程。
4. 资金保障为了实现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目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太湖综合治理资金主要来自以下渠道: - 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 - 地方政府财政拨款; - 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 - 贷款和债券发行。
5. 实施计划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将分为多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间安排如下:阶段主要任务时间安排第一阶段梳理问题、制定规划今年-明年第二阶段污染源整治、水质改善明年-后年第三阶段生态恢复、科学研究后年-未来五年第四阶段监测管理、总结推广未来五年-十年6. 总结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实现太湖水质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展ppt课件

目
项目
目
三、项目投资检查情况
投资完成 率
项目投资
占《总体 批复投 已完成
方案》
资 投资额
江苏省 839 548.43 79.0% 92.6% 663
114
62
78.5% 515.88 430.30
浙江省 497 470.04 23.3% 77.9% 116
271
110
40.0% 277.79 188.0
2012年近期目标
Ø 太湖湖体水质由2005年的劣V类提高到V类;富营养化趋 势得到遏制。 Ø 主要饮用水源地及其输水骨干河道水质基本达到III类。 Ø 河网水功能区达标个数由现状的18.6%提高到40%左右。 Ø 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为:COD 71.98万吨、氨氮7.03万 吨、总磷0.82万吨、总氮10.84万吨。
洮滆水系
太湖
沿长江水系 黄浦江水系
南河水系 苕溪水系
流域当地多年平均水资 源量为177亿立方米,人 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1/4
沿杭州湾水系
n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2009年流域河流 水质评价总河长 5431.7km,全年期 评价劣于Ⅲ类水标 准的河长占93.1%, 劣于Ⅴ类的河长占 54.4%。
n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一、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南抵杭 州湾,西接天目山,东濒东海,地跨苏浙沪等省市。 流域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有上海、杭州、 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大中城市,是我 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9年流域总人口 517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36364亿元,约占 全国GDP总量的11.0%;人均GDP达7.0万元,是全国 平均的2.9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2011年 太湖水源地 监测资料分析
总磷、总氮不参评,太湖水源地综合水质评价类别为 Ⅰ~ Ⅱ类
总磷、总氮参评,太湖水源地综合水质评价类别为 Ⅳ~Ⅴ类,超标项目主要为总磷、总氮
太湖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入湖污染物总量持续增加 内源污染长期积累 河湖生态系统恶化 引排水系不畅 湖体结构存在的弱点
二 是割断了“湖泛”发生的生物 链,竺山湖区大面积“湖泛”现象至 今基本没有出现 。
三 是降低了蓝藻发生强度,据监测,清出的 流泥中叶绿素a含量约为20~80g/吨,每清除1吨 流泥相当于打捞出近0.6吨蓝藻,对降低蓝藻发 生强度具有重要作用 。
四 是明显改善了湖体水质,底泥氮释放强 度由疏浚前的约300 mg/m2•d降低至疏浚后 的49.6 mg/m2•d;磷的释放强度则由疏浚前 的2.3mg/m2•d降至疏浚后的负值水平(-0.6 mg/m2•d)。
1月 4.0%
2月 4.9%
3月 8.1%
4月 8.3%
8月 11.8%
7月 14.3%
6月 16.0%
5月 9.6%
江苏省太湖地区多年平均雨量 1096.9 mm 其中汛期(5~9月)占年雨量的 61.3 %
最大、最小年雨量的比值是 2.71
太湖现状水质(2011年)
太湖湖体水质总体综合评价为劣Ⅴ类 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平均均值浓度值 与
主要内容
一 基本情况 二 太湖水环境现状 三 存在主要的环境问题
四 “湖泛”及初步分析 五 治理措施与成效 六 认识与建议
一 基本情况
太湖流域是全国城市群最为集中、经济最为 发达、社会生产力最为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
面积:
占全国 0.38%
人口:
占全国 3.5%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 11.7%
Hale Waihona Puke 财政收入: 占全国 21%
打捞蓝藻的无害化处理、 资源化利用进程。推动新 建的5座藻水分离站已全部 投入运行,大部分打捞蓝 藻可进入藻水分离站处置, 实现资源化利用。
四 “湖泛”及初步分析
“湖泛”表象
颜色:湖泛水体浑浊,
颜色为浆褐色,与非湖 泛水体有清晰的界限
气味:似下水道恶臭
和硫化氢的气味
湖水面:时有气泡冒
出
死鱼类型:主要以湖
鳅为主
原因初步分析
1、湖体污染负荷加重水体藻类含量较高
太湖西岸污染物排放入湖量逐年增加 太湖湖区水质逐年变差
太湖水体藻类含量较高
T/a 1800 1500 1200 900 600 2003
农业污染源
养殖场综合治理 , 发展生态农业, 拆除围网养殖 27万亩,太湖围 网养殖降至4.5万亩
(二)调水引流
梅梁湖 泵站
望虞河
常熟枢纽
望亭立交
太浦河
实践证明:调水引流是维护太湖生态水位,加强 水体流动,增加湖体水环境容量,保障水源地供水安 全,乃至控制蓝藻和“湖泛”生态危害的有效措施。
(三)持续推进生态清淤
级别,近10多年下降速度明显加快
五 治理措施与成效
(一)控源截污
工工业业污 污染 染源 源
结构调整,“调高、调轻、调 优结”构调,关整闭,3“0调00高家、化调工轻、企调业优,”建,关 立闭23个00国0家家化生工态企业园,,建1立4个2个省国级家生生态 态园园,。14个省级生态园。
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提高标准为一级A
人口密度: 1079 人/km2(8 倍) 全国平均 :135人/km2
多年平均降雨量 1096.9mm
地表水资源量 65.6亿m3
水资源总量
71.5亿m3
总用水量 142.0亿m3 人均用水量 804m3/人 单位GDP用水量 385m3/万元
9月 9.7%
10月 5.8%
11月 4.7%
12月 2.9%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湖西区总磷入湖量过程图
万T/a 5
4
3
2
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湖西区总氮入湖量过程图
太湖水体20世纪60年代属Ⅰ~ Ⅱ类,70年代发展至Ⅱ类,80年代 初平均为Ⅱ~Ⅲ类,80年代末则全面 进入Ⅲ类、局部Ⅳ和Ⅴ类,90年代中 期平均已达Ⅳ类、1/3湖区为Ⅴ类, 表现为平均每10年左右水质下降一个
“湖泛”(亦称黑水团或 污水团)是指湖泊富营养化 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 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 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 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 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释 放硫化物、甲烷和二甲基 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形成 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 团”,从而导致水体水质 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的现象。
类别分别为8.92mg/L(Ⅰ类)、0.23(Ⅱ类) 、 2.01(劣Ⅴ )类、0.066(Ⅳ类) ,各水质参数的浓度 值分别比2004年的降低1.00%、19.9%、80.5%、 30.5%、40.4% 太湖湖西、竺山湖、梅梁湖、贡湖、东太湖湖体 水质分别为劣Ⅴ类、劣Ⅴ类、劣Ⅴ类、劣Ⅴ类、 Ⅲ 类。
省环保厅厅长
省发改委巡视员 省水利厅副厅长 省建设厅副厅长 省农林厅副厅长 省环保厅副厅长
(五)强化蓝藻打捞处置
属地三包,专业打捞,政府购买,集中处置
科学监测预警 专业化队伍 机械化打捞 工厂化处理 资源化利用
科学打捞和综合治理、无害化处理相结合 常态打捞和应急处置相结合
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太湖淤积较为严重 • 底泥总量 19.12 亿m3 • 以淤泥和流泥为主
流泥量, 2.33亿m3,
12%
淤泥量, 16.79亿m3,
88%
无泥区, 802.2km2,
34%
有泥区, 1548.8km2,
66%
清淤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 是清除了湖体大量内源污染物质,根 据在竺山湖实施生态清淤试验工程监测分析 结果,已实施的300万m3清淤工程,直接清 除了竺山湖区内的有机质1.0万吨、总磷 2000吨、总氮2400吨左右。
(四) 加 大 控 源 截 污 力 度
河名 漕桥河 武进港 社渎港 太滆运河 梁溪河 直湖港 陈东港 乌溪港 太滆南运河 (殷村港) 大浦港 洪巷港 大港河 小溪港 官渎港
河长 赵克志 黄莉新 史和平 毛伟明 张吉生 吕振霖
周岚 吴沛良
张敬华
齐乃昌 陆桂华
王翔 张坚勇 秦亚东
职务 常务副省长
副省长 副省长 省发改委主任 省经贸委主任 省水利厅厅长 省建设厅厅长 省农林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