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
北塘河一河一策(2015)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萧山区北塘河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一河一方案)河道监测站点河道水质检测结果河道监测站点瓜沥河道水质检测结果杭州市萧山区政协办公室杭州市萧山区财政局二○一五年七月目录前言 (1)一河道基本情况 (2)1.1流域及河道概况 (2)1.2水功能区划分 (3)1.3河长及责任单位 (4)二河道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5)2.1水环境现状 (5)2.2河道管理现状 (6)2.3主要原因分析 (6)三河道水环境治理目标 (8)3.1河道水环境治理任务 (8)3.2河道水环境治理目标 (9)四河道水环境重点治理方案 (11)五工作推进机制 (14)5.1工作制度 (14)5.2河长和各部门职责分工 (14)附件1:北塘河2014-2017年河道水环境治理重点项目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2:北塘河河长制管理河道范围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图1:萧山区重要河道河长制管理分布图附图2:萧山区调整后水功能区划分情况示意图前言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安全,是推进“美丽杭州”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的实际行动。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浙委发[2013]36号)和《杭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市委办发[2014]33号),为进一步落实萧山区北塘河流域水环境治理责任,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根据《全省河长制水环境治理方案编制指南》(浙生态办函[2014]27号)和《杭州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案编制导则》,特制定萧山区北塘河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一河一方案)。
一河道基本情况1.1流域及河道概况萧山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钱塘江南岸,东邻绍兴,南接诸暨,西连富阳,北为杭州市主城区,与海宁隔江相望。
2015年环境保护年度工作要点

2015年环境保护年度工作要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上级环保部门安排部署,以大气、水环境治理为抓手,深化污染减排,强化执法监管,防范环境风险,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改善环境质量,为我市“三年夺冠领先”提供环境保障。
具体抓好“八项工作”:一、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1.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与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环科院合作,完成《XX市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编制并全力组织实施,落实“减煤、降尘、治企、控车、除烟、增绿”等措施,使我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切实发挥大气办协调作用。
认真梳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中2015年度重点任务,报请市政府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乡镇,加强督导协调,确保如期完成。
3.强化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实施6个大气治理工程,在石化行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督促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全面实施voc综合治理;完成XX市热电厂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
4.全面整顿燃煤锅炉。
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燃煤锅炉淘汰计划,确保完成城区83台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加快城中村、建成区周边和农村清洁能源替代步伐,下大力减轻散煤燃烧污染。
加大对其他燃煤设施的监管力度,确保达标排放。
二、优化服务,积极跑办项目环评,助推企业转型升级1.推进重点项目环评审批进度。
建立全程跟踪帮扶机制,加大协调跑办力度,确保px项目、大广高速北连接线项目等重点项目环评报告书顺利通过审批。
2.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严把环境准入关,从源头控制污染,引导工业、企业入园进区,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污染集中治理;落实排污权交易政策措施,强化排污许可证发放和管理,实行总量控制,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3.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完善环评手续。
开展规上企业、“双百工程”企业环评补办工作,在企业完善各项前置手续、达到补办条件的情况下,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积极为企业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有效应对2015年新环保法的实施,为全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结9篇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结9篇第1篇示例: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重点流域水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和保护重点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我国自2015年起实施了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小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工作成效从2015年至今,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
一方面,一大批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先后启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方面,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水环境管理体系。
社会各界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形成了一股整治水环境的强大合力。
二、存在的问题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治理项目的实施进度不够快,部分项目进度滞后,影响了整体治理效果。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于环保工作投入不够,环保督察力度不够大。
三是一些企业和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难以根除。
四是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部门之间协同作战不够顺畅,缺乏统一的水环境治理标准和考核体系。
三、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未来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提高政府部门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加大对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和环保督察力度。
二是完善管理体系,建立起统一的水环境治理标准和考核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四是加强技术研发,不断创新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水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只有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清洁美丽的水环境。
希望未来的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15〕60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15〕60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2015年12月30日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水环境质量好坏,事关百姓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我省能否全面够格步入小康社会。
当前,我省面临水资源缺乏、时空分布不均、局部水污染严重、水循环利用不足等严峻形势,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全力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质目标需求和水环境安全,根据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系列部署要求,突出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南防北控、中部提升、节水循环、优化空间、底线保障”原则,充分发挥法制规范、市场调节、科技支撑、标准导向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水、系统治水、创新治水、全民治水,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让三秦大地水更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久动力。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大幅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受到严格控制。
到203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渭河水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恢复。
主要指标:--控制指标:到2020年,汉江、丹江、嘉陵江等长江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
水环境治理行业发展目标

水环境治理行业发展目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环境治理行业是国家环境保护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水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一、整体目标水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水体质量,提高水环境品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完善,实现全国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1. 提高水环境质量:通过加强水体监测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减少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2. 强化水环境治理能力: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技术标准,加大水环境治理投入,加强水环境监管,提高水环境治理能力和水环境保护效果。
3. 推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 加强水生态保护:通过生态修复、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措施,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5. 推动水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加强水环境治理科技研发,推动水环境治理技术的创新,提高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水平和效果,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7. 提升水环境治理行业发展水平:通过加强水环境治理行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水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实现水环境治理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三、发展路径为实现水环境治理行业的发展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加强政府领导,强化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合力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
2. 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加强技术创新和装备更新,提高水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治理效果。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04.02•【文号】国发〔2015〕17号•【施行日期】2015.04.0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4月2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坚持政府市场协同,注重改革创新;坚持全面依法推进,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坚持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坚持全民参与,推动节水洁水人人有责,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地表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2014—2015年)的通知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地表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2014—201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4.12.29•【字号】安政办〔2014〕145号•【施行日期】2014.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地表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2014—2015年)的通知安政办〔2014〕14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安阳市地表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2014—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2014年12月29日安阳市地表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2014—2015年)为进一步持续改善市辖地表水环境质量,确保出境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建设环境良好、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2014—2015年)的通知》(豫政办〔2014〕162号)和《河南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精神,以迅速改善市辖地表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结构调整、提标治理、补水改善、监管巩固”为工作思路,深化工业、生活、畜禽养殖污染等综合治理,强化环境监管,保障河流生态流量,确保市辖地表水水质稳定达标。
(二)基本原则1.突出重点,分段控制。
建立各地分段管理体系,明确各县(市、区)、管委会辖区内河流地表水环境问题,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污染特点,突出重点,分段控制,确定各地的重点治理任务。
2.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采取涉水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管理,污水配套管网完善,河流清淤,水面保洁,沿河农村面源、畜禽养殖单位综合整治等多种手段,控源截污,引流补水,促进河流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县(市、区)政府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安徽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一、目标要求(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淮河、巢湖流域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
跨界断面、污染严重的城市水体和支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巢湖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水功能区达标率进一步提高。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
水环境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显著提高。
(二)水质目标。
到2015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颍河、涡河、新濉河等主要支流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
巢湖西半湖总磷、总氮浓度比2010年分别下降6%和8%以上,其他指标达到Ⅳ类;东半湖总磷、总氮浓度维持2010年水平,其他指标达到Ⅲ类;环湖河流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
(三)减排目标。
到2015年,我省淮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不包括农业源排放量)控制在25.82万吨,比2010年削减9.05%;氨氮排放量(不包括农业源排放量)控制在3.44万吨,比2010年削减10.75%。
巢湖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4.3万吨,比2010年削减8.9%;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3万吨,比2010年削减11.5%;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9万吨和2265吨,比2010年削减10.4%和18.0%。
二、主要任务(四)加快实施《规划》项目。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优先控制单元内项目为重点,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按月细化工程进度要求。
积极推动项目前期工作,采取部门会商、联合审批等方式,抓紧启动开工一批环境、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
建立项目建设进度通报和督查制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加强项目环境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确保项目发挥环境效益。
(五)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各地要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淮河、巢湖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2013年底前,依法取缔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和活动,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