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精品文物简介

马王堆精品文物简介
马王堆精品文物简介

马王堆汉墓精品文物简介

嵌绿松石透雕玉饰

西汉

直径5.5~5.9厘米,边厚0.4厘米。

1978年湖南省长沙市溁湾镇象鼻嘴一号墓出土。

青玉饰件。背面中央有一短圆柱,中有一小圆穿孔,可供嵌插捆系用,可能是剑首。正面中央镶嵌一绿松石,外圈透雕生动的龙、凤、熊等动物,并用浅浮雕手法,刻出各动物的眼、耳、鼻、嘴等细部,雕镂精细。整个玉器色彩富于变化,中部青绿,周边白中泛黄,镂空处呈现出不同色彩,非常美观,是湖南出土汉代玉器中最精美的一件。学者研究,墓主人或为长沙王吴着。

玻璃矛

西汉

长18.8厘米,刃宽2.2厘米。

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沙湖桥45号墓出土。

矛为古代兵器。玻璃矛由绿色半透明玻璃模铸而成,这种制造方法与战国时期琉璃璧等器物的制作方法一致,反映了西汉时期玻璃制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玻璃为原料制作的兵器,易于折断,不是实用兵器,当是仪仗用器,或为陪葬而做的明器。此矛刃锋利,矛脊两侧有槽,与同时期的青铜矛特点相同,不同点是青铜矛都是以骹纳柲,而此矛柄作圆柱状,柄的中部凸起成圆球形,只能是插入柲中。玻璃矛在我国仅此一件,是研究西汉时期玻璃制造和中国玻璃发展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角质短剑

西汉

通长78.8厘米,剑长41.85厘米,重166克。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剑首、剑格、剑身及剑珌均用牛角制成,剑身呈灰黑色,其余呈黑色,剑、鞘均髹褐色漆,剑首、格、珌、鞘的横面均作三边形,剑刃锋利,剑鞘是用两块竹片合成,绕有四组丝线后髹褐漆。此剑器形完好,外套剑鞘制作精细,出土时剑鞘、剑格和剑首均有裂纹。此剑非实用器,是此墓角质戈、矛、剑等兵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实物。角质兵器成组出土,对我们研究汉初兵器及其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彩绘漆锺

西汉

高59厘米,腹径34.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盛酒器。器表在黑漆地上用朱漆绘宽窄不同的带纹,将器身分作红与黑相间,宽与窄不同的段落,并用红和灰绿色彩绘凤鸟、云纹等图案,线条繁密均匀。器内髹红漆。外底朱书“石”字。“石”为汉制120斤,相当我们今天的13.5千克。经实测其容量为19.5升,像这样大的漆锺一

般是作为礼器用于宴会场合。出土时器内残存酒类的沉渣,说明它是用来盛温酒的器具。“温酒”即用经过发酵的大米酒曲酿制成的低浓度酒,与现在的甜酒相似。

漆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禹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加进红色或黑色颜料的色漆来髹(xiu)饰食器或祭器。战国至西汉,是髹漆业的鼎盛时期,规模庞大,工艺精湛。《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制漆用“阴室”的记载,阴湿的环境可以使漆器快干。

汉代漆器制作分工细致,主要有:做内胎、上漆、在铜质附饰品上鎏金、描绘油彩纹饰、雕刻铭文、最后修整。各工序顺次相接,分工合作,使漆器生产工艺日臻完善,盛极一时。因漆器制作工序繁复,价格昂贵,因此多为贵族享用。

遣策(食物简)

从左至右:1。牛胾一笥(简62);2。羊肩胾各一器同笥(简67);3。豕肩一器与胾笥(简65);4。犬肩一器与胾笥(简63);5。熬豚一笥(简69);6。熬鹤一笥(简72);7。熬凫一笥(简73);8。豕胾一笥(简66);9。土羊百(简300);10。右方牛、犬、豕、羊、肩胾八牒华一、笥四合卑虒五。

遣策就是随葬品清单。记载随葬的器物、实物等有关情况。马王堆一号墓遣策位于东边箱北端,共312枚,用细竹劈开制成。从残存的绳痕判断,竹简书写后再以细麻绳分上下两道交错编联成册。简上文字为墨书隶体,部分带有小篆笔法。大体次序,开头是副食品、调味品、酒类和粮食,其次是漆器、陶器、梳妆用具和衣物,最后是乐器、竹器以及木制和土制的明器。食物类遣策一组10支,记载牛、羊、鸡等加工肉食品。

绢地茱萸纹绣

西汉

长34厘米,宽3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服饰用料。绢地,用朱红、浅棕红、棕和深蓝四色丝线绣成。除枝叶为深蓝色外,花蕾、瓣、蒂等用朱红、浅棕红和棕色。茱萸是一种乔木,结实气味芳烈,可入药,古人认为能“辟除恶气,令人长寿。”汉代织物上的茱萸纹,常见和云纹组合一起,构成四方连续纹样。在当时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含义。

双层九子漆奁(一套10件)

西汉

高19.2厘米,直径33.2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双层九子漆奁随葬

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盒,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着衣歌舞俑

西汉

高4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俑的头和上半身稍向前倾,两膝略弯曲,无手。梳垂髻,垂髻是由另木雕成再以竹钉钉于脑后。面部丰腴,呈椭圆形,敷白粉。从残存的衣着观察,似着短褂,长裙。

汉代歌舞盛行一时,贵族们到处搜罗能歌善舞者组建家族乐队,每有飨宴,歌舞不休。墓中遣策(随葬品清单)表明轪侯家就曾拥有一支可以表演楚歌、郑舞等由10个人组成的乐队。随葬的歌舞俑脸上敷白粉,描墨眉,点朱唇,身形纤巧,长袖飘飘为纤腰磬折、长袖曼舞的楚女形象。

“T”形帛画

西汉

高251厘米,宽106.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T”形帛画为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随葬遣策上称之为“非衣”。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女娲(一说烛龙)、金乌、蟾蜍和玉兔等天国的神话传说。金乌代指太阳,所谓“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即指此。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轪侯夫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魂气升天的祭祀场面。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情形。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其主题思想,影响较大的两种说法是“引魂升天”说及“招魂安魄”说。较新的说法是:“T”形帛画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而是整个墓葬的一部分,是丧葬礼仪过程中的产物。其主题是在宇宙的背景下描绘死亡,寄托重生的愿望;葬礼之后,轪侯夫人将生活在她地下的“永恒家园”。

辛追

身高:154厘米

体重:34.3千克

血型:A型

年龄:50岁

身份:轪侯利苍之夫人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一枚“妾辛追”印章。这是墓主人的印章,得知棺内的女尸,原是西汉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

出土时,女尸被20层丝麻织物层层紧裹。一至十七层裹着锦衾、丝麻织物和各式衣着。第十八层用白麻布紧包,十九层是一件穿在尸体身上的丝棉袍。裹住尸体的锦衾外面,又横扎九道丝带,再用两层印花敷彩丝织物覆盖,色彩华丽。尸衾打开后,发现死者头上有盘髻假发,插笄3支,前额及两鬓有木花饰品29件,俨然一位贵妇人的装饰。

尸体保存完好。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且富有弹性,四肢关节尚可活动。脸型方圆,额骨较高,五官清晰,张口,舌稍外露。睫毛、鼻毛尚存,左耳内鼓膜完好。手指、脚趾纹清晰。经解剖,其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血管内尚有凝固的血块,。在食管、肠胃内有138粒半甜瓜子,可知死于瓜熟季节。据病症推断,可能由胆绞痛银器冠心病发作致死。去世时年约50岁。

素纱禅衣

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马王堆之谜

1972年,灿烂夺目的“马王堆汉墓”穿越历史的尘沙,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世界震惊。

究竟是怎样的王室贵胄,能有着如此气派的豪冢华椁?

又是怎样的显赫家族,能拥有如此众多的丽服美器?

是怎样的奇技珍材,能织出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襌衣?

又是怎样的古方秘术,能造就那千年不朽、面目如生的美丽容颜?

让我们走近这段伟大的传奇……

马王堆汉墓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葬,共3座墓葬,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东郊。1952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及其工作队对马王堆土冢做了调查,确认是一处汉墓群。1956年,将之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底,驻地医院建造地下病房时,挖动了1号墓。1972年,湖南省博物院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1号墓;1973年至1974

年初,对2、3号墓进行发掘。三座墓葬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此考古发现进行了报道。

棺椁结构

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1号墓椁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构筑,长6.73米,宽4.88米,高2.8米。椁室内置四层漆绘套棺,最内层棺盖上覆盖帛画一幅。这种用棺制度,是沿用了先秦“诸公”的二椁四棺之制,由外至内的四层棺为《礼记》记载的“大棺”、“属棺”、“椑棺”和“革棺”,内棺盖上的帛画是“三礼”中记载表明死者身份的“铭旌”。3号墓的椁室内置套棺3层,2号墓椁内置2层棺。

一号墓椁室和内棺

墓葬形制

马王堆汉墓共3座墓葬,墓葬结构基本相同,均是上有封土、下设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1号墓的规模最大,墓口长方形,长20米,宽17.9米;墓口上有4米厚的封土,墓口下为四级台阶;再下是斗形墓坑,深16米,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坑处的墓室,以厚100-130厘米的白膏泥筑成内壁,内衬一层厚40-50厘米的木炭,全部埋葬品被封存起来。这也是墓主和器物能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另外两座墓规模略小。2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3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这两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也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墓主研究

马王堆旧传为五代时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对此地进行调查,又根据《太平寰宇记》、《湖南通志》和《长沙县志》记载,推测这里是汉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名为“双女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这三座墓进行了发掘。根据墓葬中出土的印章和封泥,明确了三座墓墓主人的身份。

1号墓发现年年约岁的女尸,又有“妾辛追”名章,考证应是2号墓主利苍的妻子。3号墓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苍之子。

汉代长沙国与轪侯世系对照表

轪侯家丞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范。及吴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硬陶罐口部的封泥盒,封泥文字为“轪侯家丞”。

盖有“轪侯家丞”封泥的竹笥

轪侯家丞封泥

随葬器物

1号墓和3号墓的随葬品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

女尸之谜

1号墓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是先秦葬仪中的“绞衾”制的体现。女尸千年不朽,经病理解剖,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相当完整,并且马王堆汉墓中的女尸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

经专家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1号墓死者,即辛追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日本血吸虫病等主要疾病。此外,死者体内有慢性铅和汞蓄积,胆囊隔畸形,两肺广泛性炭末沉着,左肺上叶及肺门钙化灶,右尺、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腰椎间盘脱出或变形,会阴陈旧裂痕,肠道蛲虫、鞭虫感染等病理改变。

在古尸的食管、胃肠道内共发现形态饱满的甜瓜子138粒半,说明患者是吃了甜瓜之后不久死去的。病理解剖过程中没有发现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长期卧病征象,也没有见到肿瘤、脑溢血等病变,没有暴力致死的伤痕,推断是猝死的。猝死发病率多见于冠心病患者。这种猝死发生往往是由于情绪波动、急性绞痛或迷走神经反射等促发的。古尸尸检表明,死者已经具备了发生猝死的条件。推测死者发生猝死的最大可能性就是:生前胆绞痛急性发作,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造成猝死。

道德经原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 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关于马王堆帛书的欣赏

关于马王堆帛书的欣赏 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称“帛书”,也就是写在帛上的文字。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帛书的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帛书的艺术充分展示了对文字艺术的追求。 1、帛书 其中,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依《汉书·艺文志》分类,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九主图》、《皇帝书》和《老子》乙本;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数术类有《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其中《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也能堪称“百科全书”了。 2、帛书的书法艺术 帛书的书法艺术,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其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

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在马王堆帛书中,多以隶书笔意书写篆书的字体。其基本保持篆书的字体结构,但较篆书为灵活。其书写时代大多在秦始皇廿五年之后,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书写字体从篆书转为隶书的情形。马王堆帛书中亦有用古隶书写的文献,比如《刑德》《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及《阴阳五行》乙篇等等。时代大约在汉初。然而马王堆帛书中亦已经出现用汉隶抄写的书籍。这表明隶书的规范化在西汉初期就已经完成。 3、帛书的价值 关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如《老子》甲乙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次序相反,其中的佚文是研究儒家学说和汉初思想的宝贵资料;另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约六成不见于《战国策》,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为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的重要史料。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简帛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 (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 甲本《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 (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 (损)之【而益,益】之而 (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无有入于无间。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大盈若 (冲),其用不 (宭)。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 。趮(躁)胜寒,靓(静)胜炅(热)。请(清)靓(静),可以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 (歙) (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

马王堆道德经

《德道经》德篇(1-44章) 第一章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 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聞道(41)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五章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 覲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第六章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請靚(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幣;大盈若,其用不;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趮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十章知天下(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遠,其知也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非删改本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 非删改本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非删改本)-----【道经】----- (1)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第十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手册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道经】----- (1)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3)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0)第十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槫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除玄监能无疵乎 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1)第十一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14)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5)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高清录入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 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8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 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非删改本)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非删改本) -----【道经】----- (1)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第十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槫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除玄监能无疵乎 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1)第十一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14)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5)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16)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汉代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随),恒也。是以声(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潚(渊)呵始(似)万物之宗。锉(挫)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圣)人不仁,以百省(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虚而不淈(屈),踵(动)而俞(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浴(谷)神【不】死,是胃(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胃(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与)?故能

成其私。 ·上善治(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渊),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争),故无尤。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之□,□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遂)身芮(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涤)除玄蓝(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使人目明〈盲〉,驰骋田腊(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罢(彼)耳〈取〉此。 ·龙(宠)辱若惊,贵大梡(患)若身。苛(何)胃(谓)龙(宠)辱若惊?龙(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谓)龙(宠)辱若惊。何胃(谓)贵大梡(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可〉以寄天下。·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致)计(诘),故【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

道德经原文(马王堆甲本)

道德经原文(马王堆甲本) 道经 45(通行本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46(通行本02)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也;恒也。是以 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47(通行本03)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 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8(通行本04)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亓锐,解其纷,和其光,同 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之先。 49(通行本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浴神不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51(通行本0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52(通行本08)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3(通行本09) 持而盈之,不若亓已。揣而允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54(通行本10)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胃玄德。 55(通行本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通行本12)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道德经原文(马王堆甲本)

道德经原文(马王堆甲本) 道经 45(通行本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46(通行本02)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与也;先后之相隋也;恒也、就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就是以弗去、 47(通行本03)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8(通行本04)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亓锐,解其纷,与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之先。 49(通行本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50(通行本06) 浴神不死,就是胃玄牝。玄牝之门,就是胃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51(通行本0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就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52(通行本08)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

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3(通行本09) 持而盈之,不若亓已。揣而允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54(通行本10)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就是胃玄德。 55(通行本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通行本12)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就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57(通行本13) 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荷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就是胃龙辱若惊。何胃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58(通行本14)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就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胃惚望。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就是胃道纪、 59(通行本15)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就是以能蔽而不成。 60(通行本16)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 乙本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 甲本《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

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无有入于无间。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大盈若(冲),其用不(宭)。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趮(躁)胜寒,靓(静)胜炅(热)。请(清)靓(静),可以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恃)也,长

马王堆汉墓帛书_周易_之_要_篇释文_下_

周易研究1997年第3期(总第三十三期)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 《要》篇释文(下) (日)池田知久 著 牛建科 译 第十三行上 经文A 子也日教此弟子曰,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 经文B 子也日教此弟子曰①,行亡者,神灵之趋②。知谋远者,卜筮之蘩③。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④。 第十三行下 经文A [之为也。夫子] 而不□⑤ 何以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 方也。前手而至者,弗手而巧也⑦。 经文B [之为也。夫子]⑧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 方也⑨。前手而至者,弗手而巧也βκ。 ①“也”是“他”的简划字或假借字。“此弟子”是子赣自己说的。 ②“ ”大概是“德”的简划字。“德行”是通行本《系辞》上下传里经常看到的词。“亡”如字解,但也许是“妄”的简划字或假借字。“趋”,《说文解字》有“趋,走也。从走刍声。”《广雅》释诂有“趋,行也。” ③“蘩”,大概是《广雅》释诂的“繁、多也”或“繁、众也”之“繁”的假借字。 “ 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蘩之”,是儒家传统思想的表现,“ 行、知谋”与“神灵、卜筮”是处于正好反对的关系上的东西。 ④“缗”,是《说文解字》的“ ,缰也。从攴民声”之“ ”的假借字。“缗行”与“敏行”大体上意思相同。因而,所说的“赐缗行[之为也]”,具有子赣努力实践孔子的“ 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的意义。 ⑤开头约有三个缺字。“之为也。夫子”五字,影印件因帛片整理之误而与第九行下的中间部分缀合,因是错简,故移到此处来。再是“而不□”三字,因影印件帛片整理之误,应移至别的地方。 ⑥“何以”之“以”,也许是“故”字,但看来象是“以”字。 ⑦“巧”,或者也许是“好”字。 ⑧“[之为也。夫子]”,影印件开头缺三字,加上“而不□”共缺六字,将第九行下的“之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非删改本)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 (非删改本)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马王堆出土道德经原文(非删改本) -----【道经】----- (1)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第十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上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 道德经

-----【道经】-----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被掌握和遵循的,它不是恒定不变的。用名称对它进行表述是能够表述清楚的,这种表述不是恒久不变的。无,可以把它比喻为天地已经孕育,但是尚未诞生的那个状态;有,可以把它比喻为万物已经从母体出来了的那个状态。所以,长期的用“无”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以便观察它们细微的变化;长期的用“有”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以便观察它们所运动的轨迹。无与有两者都来自于道,名字不同,意义相同。它们扭曲了又扭曲,旋转了又旋转,共同构成一个圆形的门,所有的奥妙都来自于这里。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都爱美,美是怎么来的呢?美是与丑比较而得来的。天下的人都喜欢好的,都追求好的,好的概念也是通过不好的东西比较而得到的。“有”与“无”是比较而存在的;难与易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长与短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高与低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声音也是高低音调配合而存在的;先与后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这个道理是不变的。基于上述道理,修德有成的圣人主动选择在事物尚未显化的时候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或者翻译成:“圣人总是以“未雨绸缭”、“防微杜渐”的“无为”的方式去对待和处理问题。”)施行的是不用语言的教化;巧妙的让万物运作起来,而又觉得不是圣人发起的;把事情做成功了,不去享受功劳;正是因为不去享受功劳,因此不会被人们抛弃。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版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1)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老子五千言》的本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五千言》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道经】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 1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 2 -

《道德经》(马王堆版)

道经 道. 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绳绳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原版道德经(1973帛书版)

原版道德经(1973帛书版) 1973年,原版《道德经》出土,与现在的相比,这几处被篡改了 《道德经》是一本神奇的书,无论是什么行当,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启迪。算命的把《道德经》当作启蒙书籍,军事家更是当兵书来看,反正这是一本千古神书。你无法想象《道德经》这本无所不包的书,凡五千余言竟然是几千年老祖宗编出来的,放到现在依旧不过时,这就是老祖宗厉害的地方。随着文物不断出土,关于《道德经》的版本就有了不少的争议。尤其是1973年原版《道德经》出土,与现在版本相比,这几处被明显改动了。 《道德经》被篡改,这一点也不奇怪。比如孔子的《论语》,历经千年发展,已经被曲解了。虽说没有篡改,可《论语》本义早已被曲解得面目全非。《道德经》的境地与《论语》相比,也好不到哪儿去。现行《道德经》版本,就是小孩子也能背上一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语。然而,根据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原版《道德经》,与现在相比有所不同。

其实,《道德经》的出土版本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为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版,二为1993年郭店楚国墓竹简版。这两个版本《道德经》,郭店本早于马王堆本,但属于精要选讲,研读考究的价值并不大。这一点,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原汁原味接近原版《道德经》,首推马王堆汉墓帛书版。这个怎么讲?首先,马王堆汉墓主人利苍早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生活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大批古籍虽说被焚毁,可依旧能够妥善保管。

其次,利苍毕竟是贵族,利用帛书摘抄《道德经》,因帛书极其珍贵就要求不允许出现差错。这也就是为何帛书版《道德经》,为何接近原版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道德经》在西汉立国之初是国家决策层的理论专著。既然作为国家层面的理论专著,《道德经》的版本问题不可能不会被篡改,毕竟在封建王朝时期文化是服从于统治者意志的。根据文化学者研究,马王堆出土的原版《道德经》与现在的相比,这几处发生了明显的改动。 第一处篡改 今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马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从这一改动来看,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一个“之”字。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之差相差千里,古今版本《道德经》也是这个道理。根据原本来看,解决了有无的先后问题,奠定了有由无而生,无为有之根本的哲学方法论。这一论述与后文也是有遥相呼应的地方,并且读起来也更好的解释。 传世本的说法,就完全改变了《道德经》本义,变成了阴阳相生相克的论调。这么一来,也难怪后世有《道德经》出自儒家改编的《易经》的说法。这一处的篡改,本质上还是为了服务于独尊儒术的思想生态环境。 第二处篡改 今本:“大器晚成” 马本:“大器免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