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精品文物简介
大连马王堆展文物目录(附文物照片小样)

9.
4845
“周诱”玉印
1
2级
30
长2.2、宽2.2、高1.8厘米
长沙黄泥坑A墓M27出土(1956年长沙黄土岭M27出土)
10.
4846
“桓启”玛瑙印
1
2级
30
长2.4、宽2.4、高1.3厘米
1955年长沙蓉园墓13出土
平放
8.
3577、3589、
3590、
3605
官印一组:
“临湘令印”滑石印、“长沙仆”石印、“长沙顷庙”滑石印、“洮阳长印”滑石印
4
每件均为2级
每件20
长2.8、宽2.7、高2.6厘米;通高1.7、印面3.1×2.8厘米;印面长2.9、宽2.7厘米;印面长2.7、宽2.6厘米
原物1973年马王堆汉墓M3出土
34.
4703
“轪侯家丞”封泥
1
2级
5
长5、宽2、厚1.5厘米
1972年马王堆汉墓M1出土
平放
35.
5830
铜镶玉卮杯
1
2级
20
通高18,口径9.7,高13
1974年马王堆M2出土
36.
5816
玉璧
1
3级
10
内宽7.4,外宽4,厚0.4
1974年马王堆M2出土
37.
6186
39.1×27.5×3厘米,可斜放,角度低于30度
73.
f92
帛画《导引图》
1
复制品
2
长142、宽70厘米
原物1973年马王堆汉墓M3出土
长沙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

长沙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1. 文物概况•素纱襌衣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之一。
它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精缫的蚕丝织造而成。
其重量极轻,仅重49克。
这在当时的纺织技术下是非常惊人的成就。
2. 制作工艺•汉代的纺织工匠们采用了高超的缫丝和织造技术。
他们精心挑选优质的蚕茧,经过多道复杂的缫丝工序,得到极细的蚕丝。
在织造过程中,运用了平纹交织的方法,经纬线排列均匀、细密,才得以织造出如此轻薄、通透的衣物。
这种工艺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3. 文化意义•素纱襌衣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服饰,更是汉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它的轻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优雅、飘逸之美的追求。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汉代贵族的生活风貌,是研究汉代服饰文化、社会阶层和纺织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人面纹方鼎1. 文物外观•人面纹方鼎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
它的鼎身为方形,四足呈柱状。
鼎的四面都铸有人面纹饰,人面轮廓清晰,五官分明,神态庄重。
这种将人面作为主要纹饰的青铜器在国内极为少见。
2. 制作年代与文化背景•人面纹方鼎制作于商代晚期,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商代晚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在长沙地区出现这样精美的青铜器,说明该地区已经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且在吸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
3. 历史价值•这件方鼎对于研究商代晚期长沙地区的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和青铜铸造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面纹饰可能与当时的宗教祭祀有关,通过研究人面纹方鼎,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商代晚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三、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1. 文物特征•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壶身圆润,有短流和曲柄。
壶身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
最具特色的是壶身上的褐彩诗文装饰。
这些诗文多为民间流行的诗歌、谚语等,字体随意、洒脱,充满了生活气息。
2. 艺术价值•它将陶瓷工艺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
马王堆汉墓的文化遗产与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文化遗产与价值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境内,距离荆州市中心约15公里。
此墓系西汉太后李氏的又孙考叔华的墓葬,环境内现存3座墓室,共葬有考叔华、其妻、丈人吴叔、丈母娄夫人、侍婢等。
1968年,中国考古学家王巍领导的考古队在此发掘,揭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古代文化,代表着汉代文化的高峰。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富多彩,包括146件金器、银器、铜器、玉器、漆器等,还有大量的书籍和墓志铭。
其中书籍之多和品种之广,更是汉代考古出土中的一个重要发现,被誉为中国考古史上“文化奇迹”。
所出土的1520余件书籍,分别为经、史、子、集、杂五大类,共纸质、竹简两种媒介。
书籍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医学、军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是对汉代社会、文化、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反映。
这些书籍由于保存较好,可以为今人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历史资料,充实了我们对汉代文化的认识。
书籍中的经部、史部内容,成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资料,其中以《太上老君、黄庭经、道经、朱子治家格言》等道家经典为主,记载中国古代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的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历史记载类型图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包括《公羊传》、《左传》、《吕氏春秋》等。
这些著作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社会制度及其演变等方面内容最为准确的史料,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汉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此外,还出土多部医学和卜筮、算术类书籍如《岳阳医方》、《吉凶赋》、《越人歌》等,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王堆汉墓出土物与其他墓葬的不同之处在于确立了我国古代文化中书法、音乐、风俗、服饰等细节方面的发展情况,极大地丰富了对汉代文化、文明、习惯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所出现的钟文编钟和石磬、琴瑟各一等,都为我国古乐发展史上打开了一扇大门,有着极重要的历史地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茶陵县,为汉代著名置陵墓。
它位于醴源河源头茶陵山东南麓,占地近百公顷。
马王堆是一处复杂的大型汉代汉墓群,古墓葬群遗风极为古雅,整体规模宏大,集宫苑、墓葬、会馆为一体,布局谋篇错落有致,气势宏伟。
其中有西汉刘彻陵,东汉刘表陵、何太后陵、蒋钦明王陵、谢思勰王陵、汪兆铃陵和张良陵等砖石建筑。
马王堆是中国古代墓葬技术中的精品,其中一座西汉刘彻陵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砖石结构陵墓。
同时,被称为“墓葬之珍”的墓室西汉刘彻陵西侧的刘表陵,也是东汉第一陵墓,同时也是汉朝封侯考核官吏考核的标准,从而成为以其独特的出土文物揭示汉代法令的“法律石碑”。
另外,还有丰富的墓地环境和文物,可以反映汉代社会及时尚的状况。
马王堆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各社会阶层的重视,并成为历史上汉代墓葬文化艺术的重要载脉。
湖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行专业及专家组组织研究,拆除封墙,还原空间,以便供游客参观。
地处湖南省汉墓群的中心,马王堆是湖南省皇家陵园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古ɑ物馆处理行业收藏的重要资源,可以研究历史最为全面详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情景。
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介绍

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这座闻名中外的墓葬于1972年至1974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制作之精美、图绘之绚烂,实属罕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漆棺和招魂铭旌。
在神秘缥缈的云气当中,日月辉映,天神和地祇各自掌控着他们的领地,其间神怪异兽出没,奇谲诡异。
这是长沙国民对于生活的想象力,是他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描绘。
此外,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大量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完好无损的印花敷彩丝绵袍等精美的丝织品,光亮如新的彩绘漆器以及各种刺绣、兵器、乐器等。
这些文物充分展示了西汉初期长沙国的文明程度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尸体。
这具尸体被誉为“马王堆女尸”,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人类遗骸、尸体保存技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和文化符号。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供人们参观和学习。
总之,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是西汉时期长沙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马山北麓的一处汉代帝王墓葬,被誉为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
墓中出土的陶俑和陪葬品,展现了当时汉代的文化艺术风貌,被广泛研究和珍视。
本文将介绍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一、马王堆汉墓概况马王堆汉墓位于襄阳市马山北麓,是西汉时期的一处皇家墓葬。
该墓葬建于公元前168年至公元前144年之间,占地面积约1.38万平方米。
墓内主要有3座大型墓穴,其中M1墓为主墓,M2墓和M3墓为陪葬墓。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与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马王堆陶俑的艺术表现形式马王堆陶俑是马王堆汉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
这些陶俑以精致的技艺、逼真的形象为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陶俑包括宫廷人物、宠物、农民、武士、乐师等,以及动物、车辆等各种类型。
它们精细的雕刻工艺和栩栩如生的造型,反映了当时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三、马王堆陪葬品的研究价值马王堆汉墓的陪葬品是对汉代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些陪葬品包括丝绸、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趣味,还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马王堆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作为中国国宝级文物,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物的清理、修复和研究,不断揭示出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也需要加强文物保护措施,包括合理的展示方式、优化的环境条件等。
五、马王堆文物的影响与意义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文物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特点和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同时,也将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的精湛技艺传承下来,对于今后的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结语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著名的古代墓葬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汉寿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矗立在湖南省南方,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墓之一,也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重要的部分。
马王堆汉墓位置优越,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115米,东西宽约96米,汉墓共有一百五十多处汉墓,其中最大的墓为大坑,尺寸为16.7米×16.7米×10.6米,最小的墓为50方米右。
汉墓出土大量宝贝,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马头剑、马头斧、马头铜盆、马头铜铃、铜镜、铜靴等。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厚,以其规模和多样性而闻名,反映了汉代西汉晚期军事、军事礼仪、宗教信仰以及铸铁技术、石铸、陶瓷技术等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马头剑,是用铸铁制成的,锻炼工艺很精湛,在石器时代却能够铸造这样一件完美可用的兵器,充分反映了汉代的铸铁技术高超,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此外,汉墓出土的瓷器、玉器以及刀状玉类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文化,而且出土的文物大都是品质优异的。
同时,出土瓷器更是可以体现汉代陶瓷制造技术水平之高。
马王堆汉墓因其出土文物丰厚、保存完整,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公认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汉代文化遗存之一。
湖南省博物馆依据马王堆汉墓的实际情况,对其文物保护和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中国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材料。
同时,马王堆汉墓也成为湖南省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宝藏,在古墓葬文化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深入研究和保护考古发现的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湖南省博物馆把马王堆汉墓正确的加以保护,让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逐渐得到更多古代文物的发现和研究,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完整保存。
长沙马王堆简介

长沙马王堆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一处文化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
该遗址位于岳麓山下,距离市区约10公里,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马王堆遗址的发现始于1951年,当时农民在挖井时发现了一座古墓。
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发现这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墓葬群,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号墓,也称为“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丞相、轪侯利苍。
墓葬分为南北两个墓室,其中南室是利苍及其妻子的主墓室,北室则是他们的侍从和仆人的陪葬墓室。
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丝绸、漆器、竹简、铜器、玉器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王堆帛书”,这是一批保存完好的帛书,包括《道德经》、《周易》等古代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马王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汉墓精品文物简介嵌绿松石透雕玉饰西汉直径5.5~5.9厘米,边厚0.4厘米。
1978年湖南省长沙市溁湾镇象鼻嘴一号墓出土。
青玉饰件。
背面中央有一短圆柱,中有一小圆穿孔,可供嵌插捆系用,可能是剑首。
正面中央镶嵌一绿松石,外圈透雕生动的龙、凤、熊等动物,并用浅浮雕手法,刻出各动物的眼、耳、鼻、嘴等细部,雕镂精细。
整个玉器色彩富于变化,中部青绿,周边白中泛黄,镂空处呈现出不同色彩,非常美观,是湖南出土汉代玉器中最精美的一件。
学者研究,墓主人或为长沙王吴着。
玻璃矛西汉长18.8厘米,刃宽2.2厘米。
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沙湖桥45号墓出土。
矛为古代兵器。
玻璃矛由绿色半透明玻璃模铸而成,这种制造方法与战国时期琉璃璧等器物的制作方法一致,反映了西汉时期玻璃制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以玻璃为原料制作的兵器,易于折断,不是实用兵器,当是仪仗用器,或为陪葬而做的明器。
此矛刃锋利,矛脊两侧有槽,与同时期的青铜矛特点相同,不同点是青铜矛都是以骹纳柲,而此矛柄作圆柱状,柄的中部凸起成圆球形,只能是插入柲中。
玻璃矛在我国仅此一件,是研究西汉时期玻璃制造和中国玻璃发展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角质短剑西汉通长78.8厘米,剑长41.85厘米,重166克。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剑首、剑格、剑身及剑珌均用牛角制成,剑身呈灰黑色,其余呈黑色,剑、鞘均髹褐色漆,剑首、格、珌、鞘的横面均作三边形,剑刃锋利,剑鞘是用两块竹片合成,绕有四组丝线后髹褐漆。
此剑器形完好,外套剑鞘制作精细,出土时剑鞘、剑格和剑首均有裂纹。
此剑非实用器,是此墓角质戈、矛、剑等兵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实物。
角质兵器成组出土,对我们研究汉初兵器及其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彩绘漆锺西汉高59厘米,腹径34.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盛酒器。
器表在黑漆地上用朱漆绘宽窄不同的带纹,将器身分作红与黑相间,宽与窄不同的段落,并用红和灰绿色彩绘凤鸟、云纹等图案,线条繁密均匀。
器内髹红漆。
外底朱书“石”字。
“石”为汉制120斤,相当我们今天的13.5千克。
经实测其容量为19.5升,像这样大的漆锺一般是作为礼器用于宴会场合。
出土时器内残存酒类的沉渣,说明它是用来盛温酒的器具。
“温酒”即用经过发酵的大米酒曲酿制成的低浓度酒,与现在的甜酒相似。
漆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禹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加进红色或黑色颜料的色漆来髹(xiu)饰食器或祭器。
战国至西汉,是髹漆业的鼎盛时期,规模庞大,工艺精湛。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制漆用“阴室”的记载,阴湿的环境可以使漆器快干。
汉代漆器制作分工细致,主要有:做内胎、上漆、在铜质附饰品上鎏金、描绘油彩纹饰、雕刻铭文、最后修整。
各工序顺次相接,分工合作,使漆器生产工艺日臻完善,盛极一时。
因漆器制作工序繁复,价格昂贵,因此多为贵族享用。
遣策(食物简)从左至右:1。
牛胾一笥(简62);2。
羊肩胾各一器同笥(简67);3。
豕肩一器与胾笥(简65);4。
犬肩一器与胾笥(简63);5。
熬豚一笥(简69);6。
熬鹤一笥(简72);7。
熬凫一笥(简73);8。
豕胾一笥(简66);9。
土羊百(简300);10。
右方牛、犬、豕、羊、肩胾八牒华一、笥四合卑虒五。
遣策就是随葬品清单。
记载随葬的器物、实物等有关情况。
马王堆一号墓遣策位于东边箱北端,共312枚,用细竹劈开制成。
从残存的绳痕判断,竹简书写后再以细麻绳分上下两道交错编联成册。
简上文字为墨书隶体,部分带有小篆笔法。
大体次序,开头是副食品、调味品、酒类和粮食,其次是漆器、陶器、梳妆用具和衣物,最后是乐器、竹器以及木制和土制的明器。
食物类遣策一组10支,记载牛、羊、鸡等加工肉食品。
绢地茱萸纹绣西汉长34厘米,宽3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服饰用料。
绢地,用朱红、浅棕红、棕和深蓝四色丝线绣成。
除枝叶为深蓝色外,花蕾、瓣、蒂等用朱红、浅棕红和棕色。
茱萸是一种乔木,结实气味芳烈,可入药,古人认为能“辟除恶气,令人长寿。
”汉代织物上的茱萸纹,常见和云纹组合一起,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在当时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含义。
双层九子漆奁(一套10件)西汉高19.2厘米,直径33.2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
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
双层九子漆奁随葬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
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
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
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
其余部分涂红漆。
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
下层底板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盒,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着衣歌舞俑西汉高4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俑的头和上半身稍向前倾,两膝略弯曲,无手。
梳垂髻,垂髻是由另木雕成再以竹钉钉于脑后。
面部丰腴,呈椭圆形,敷白粉。
从残存的衣着观察,似着短褂,长裙。
汉代歌舞盛行一时,贵族们到处搜罗能歌善舞者组建家族乐队,每有飨宴,歌舞不休。
墓中遣策(随葬品清单)表明轪侯家就曾拥有一支可以表演楚歌、郑舞等由10个人组成的乐队。
随葬的歌舞俑脸上敷白粉,描墨眉,点朱唇,身形纤巧,长袖飘飘为纤腰磬折、长袖曼舞的楚女形象。
“T”形帛画西汉高251厘米,宽106.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T”形帛画为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随葬遣策上称之为“非衣”。
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女娲(一说烛龙)、金乌、蟾蜍和玉兔等天国的神话传说。
金乌代指太阳,所谓“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即指此。
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轪侯夫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魂气升天的祭祀场面。
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情形。
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其主题思想,影响较大的两种说法是“引魂升天”说及“招魂安魄”说。
较新的说法是:“T”形帛画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而是整个墓葬的一部分,是丧葬礼仪过程中的产物。
其主题是在宇宙的背景下描绘死亡,寄托重生的愿望;葬礼之后,轪侯夫人将生活在她地下的“永恒家园”。
辛追身高:154厘米体重:34.3千克血型:A型年龄:50岁身份:轪侯利苍之夫人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一枚“妾辛追”印章。
这是墓主人的印章,得知棺内的女尸,原是西汉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
出土时,女尸被20层丝麻织物层层紧裹。
一至十七层裹着锦衾、丝麻织物和各式衣着。
第十八层用白麻布紧包,十九层是一件穿在尸体身上的丝棉袍。
裹住尸体的锦衾外面,又横扎九道丝带,再用两层印花敷彩丝织物覆盖,色彩华丽。
尸衾打开后,发现死者头上有盘髻假发,插笄3支,前额及两鬓有木花饰品29件,俨然一位贵妇人的装饰。
尸体保存完好。
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且富有弹性,四肢关节尚可活动。
脸型方圆,额骨较高,五官清晰,张口,舌稍外露。
睫毛、鼻毛尚存,左耳内鼓膜完好。
手指、脚趾纹清晰。
经解剖,其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血管内尚有凝固的血块,。
在食管、肠胃内有138粒半甜瓜子,可知死于瓜熟季节。
据病症推断,可能由胆绞痛银器冠心病发作致死。
去世时年约50岁。
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
交领、右衽、直裾。
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
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它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马王堆之谜1972年,灿烂夺目的“马王堆汉墓”穿越历史的尘沙,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世界震惊。
究竟是怎样的王室贵胄,能有着如此气派的豪冢华椁?又是怎样的显赫家族,能拥有如此众多的丽服美器?是怎样的奇技珍材,能织出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襌衣?又是怎样的古方秘术,能造就那千年不朽、面目如生的美丽容颜?让我们走近这段伟大的传奇……马王堆汉墓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葬,共3座墓葬,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东郊。
1952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及其工作队对马王堆土冢做了调查,确认是一处汉墓群。
1956年,将之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底,驻地医院建造地下病房时,挖动了1号墓。
1972年,湖南省博物院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1号墓;1973年至1974年初,对2、3号墓进行发掘。
三座墓葬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此考古发现进行了报道。
棺椁结构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
1号墓椁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构筑,长6.73米,宽4.88米,高2.8米。
椁室内置四层漆绘套棺,最内层棺盖上覆盖帛画一幅。
这种用棺制度,是沿用了先秦“诸公”的二椁四棺之制,由外至内的四层棺为《礼记》记载的“大棺”、“属棺”、“椑棺”和“革棺”,内棺盖上的帛画是“三礼”中记载表明死者身份的“铭旌”。
3号墓的椁室内置套棺3层,2号墓椁内置2层棺。
一号墓椁室和内棺墓葬形制马王堆汉墓共3座墓葬,墓葬结构基本相同,均是上有封土、下设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
1号墓的规模最大,墓口长方形,长20米,宽17.9米;墓口上有4米厚的封土,墓口下为四级台阶;再下是斗形墓坑,深16米,墓底长7.6米,宽6.7米。
深坑处的墓室,以厚100-130厘米的白膏泥筑成内壁,内衬一层厚40-50厘米的木炭,全部埋葬品被封存起来。
这也是墓主和器物能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另外两座墓规模略小。
2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3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
这两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也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墓主研究马王堆旧传为五代时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对此地进行调查,又根据《太平寰宇记》、《湖南通志》和《长沙县志》记载,推测这里是汉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名为“双女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这三座墓进行了发掘。
根据墓葬中出土的印章和封泥,明确了三座墓墓主人的身份。
1号墓发现年年约岁的女尸,又有“妾辛追”名章,考证应是2号墓主利苍的妻子。
3号墓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苍之子。
汉代长沙国与轪侯世系对照表轪侯家丞封泥封泥又叫做“泥封”,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