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家属参与和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
家属的关心和支持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家属应积极参与 患者的治疗过程,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
协助日常护理
家属可以帮助患者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督促 患者按时用药等。
共同面对困难
在治疗过程中,家属应与患者共同面对困难,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共同战胜疾病。
THANKS
对生活质量影响
睡眠质量下降
鼻塞、流涕等症状可影响患者 的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等。
工作效率降低
长期的鼻部不适和头痛等症状 可影响患者的工作效率和学习 成绩。
社交障碍
慢性鼻窦炎的症状如鼻塞、流 涕等可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 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并发症风险增加
若不及时治疗,慢性鼻窦炎可 能引发中耳炎、咽喉炎等并发 症,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心理支持重要性
缓解焦虑情绪
慢性鼻窦炎病程较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心 理支持有助于缓解这些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强治疗信心
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康复进程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风险。
其他治疗方法
鼻腔冲洗
01
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分泌物和
细菌。
物理治疗
02
如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促进炎症消退和症状缓
解。
中医治疗
03
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可调理身体机能,缓解症状

05
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眼部并发症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继续教育慢性鼻一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由于慢性鼻一鼻窦炎(也称慢性鼻窦炎,chronicrhinosinusitis,CRS)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尚不十分清晰,在诊断定义、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案等方面尚存有争议。

近年来,以欧美为主的学者们相继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鼻一鼻窦炎诊疗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反映了各国学者们对慢性鼻-鼻窦炎诊疗研究的重视。

1997年制定的海口标准对我国开展鼻内镜外科手术、评价手术后疗效、进行学术交流等均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为尽可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制定、修改并不断完善适合国情的慢性鼻一鼻窦炎诊疗指南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慢性鼻一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起草过程中参照了国际现有指南性文件,并基于我国国情特点,遵循了“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同时兼顾了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及具有临床可操作性的实际情况。

为了使本指南更科学、合理和具有实用性,编辑部还组织了专家在全国部分城市巡讲,充分征求了各地同道们的意见,使之趋于完善。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慢性鼻-鼻窦炎。

慢性鼻一鼻窦炎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超过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1.慢性鼻一鼻窦炎(不伴鼻息肉)2.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注:鼻息肉发生机制至今不清,研究显示,鼻息肉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

因此,本指南的分类并不意味着慢性鼻一鼻窦炎与鼻息肉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和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1.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2.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三,病情严重度判定按照视觉模拟量表(visuaIanaloguescale,VAS)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头痛
慢性鼻窦炎可能引起头痛,多为钝 痛或隐痛,有时也可表现为搏动性 疼痛。
嗅觉障碍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嗅觉障碍,表 现为嗅觉减退或消失。
次要症状
01
02
03
咳嗽
耳鸣
视力障碍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咳嗽,多为黏液性或 黏脓性痰。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耳鸣,多为低音调耳 鸣。
慢性鼻窦炎可能引起视力障碍,如视力模 糊、视力下降等。
并发症表现
01
02
03
急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可能急性发作 ,出现高热、头痛、流脓 涕等症状。
鼻息肉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鼻息 肉,表现为鼻腔内出现荔 枝肉样起鼻窦 囊肿,表现为鼻腔内出现 球形囊肿。
03
检查和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MRI检查
X线鼻窦拍片可以显示鼻窦腔内有无 积液、息肉等病变,为慢性鼻窦炎的 诊断提供参考。
免疫治疗
01
免疫调节剂
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 胸腺肽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降低鼻窦炎的复发率。
对于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可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
,控制过敏症状。
02
免疫抑制剂
05
慢性鼻窦炎的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总结词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预防慢性鼻窦炎的发生。
详细描述
鼻内窥镜检查
通过插入鼻腔的细长镜子,可以 观察鼻腔深部的黏膜、鼻道、鼻 窦口等部位,发现病变并进行活 组织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慢性鼻窦炎患者可能会出 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 粒细胞比例增加等炎症表 现。
血清学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 抗体,可以辅助诊断慢性 鼻窦炎的病因,如细菌、 真菌等感染。

耳鼻喉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一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 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1. 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 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 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 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肺经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 胆腑郁热证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临床诊疗指南一、慢性上颌窦炎慢性上颌窦炎是上颌窦黏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常继发于急性鼻窦炎。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常见的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萎靡不振、食欲缺乏、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持续低热。

分泌物可自后鼻孔倒流。

2.局部症状主要有鼻部症状,局部疼痛和头痛及其他症状。

(1)鼻部症状:包括流脓涕、鼻塞及嗅觉障碍等症状。

①流脓涕:多为黏脓性或脓性涕,白色或黄色,量多少不一,与患者体位有关。

②鼻塞:鼻甲黏膜慢性充血、肿胀,息肉样变性,鼻息肉形成,分泌物过多或过稠,鼻腔解剖变异等,均可致鼻塞。

③嗅觉障碍:多表现为嗅觉减退、迟钝、失嗅等,多为暂时性症状,少数为永久性。

(2)头痛:部分患者有头痛,常表现为头部沉重压迫感、钝痛或闷胀痛,头痛的时间、性质及部位与急性上颌窦炎近似,但较急性上颌窦炎稍轻。

【诊断要点】1.病史包括发病情况、诱因、鼻塞、脓涕及头痛特点。

2.局部检查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提示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变窄、黏膜水肿或有息肉生成。

中鼻道黄脓涕;上颌窦前壁压痛。

3.影像学检查鼻窦X线摄片显示上颌窦密度增髙;CT 扫描显示上颌窦软组织影,提示黏膜组织增厚,部分患者上颌窦内有积液征。

4.其他检查上颌窦穿刺冲洗有脓。

【治疗方案及原则】1.保守疗法:(1)全身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只有在有急性发作征象者或有化脓性并发症的时候才给予全身应用抗生素,也可辅以中成药。

(2)局部类固醇:收缩肿胀的黏膜、抗炎抗水肿,以利于鼻窦通气和引流。

(3)黏液促排剂:稀释鼻涕和促进其排出,并有利于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的恢复。

(4)上颌窦穿刺冲洗术:多次反复穿刺冲洗(每周1〜2次,使上颌窦腔内的分泌物排出,窦口通畅,鼻通气改善,鼻涕减少。

窦内还可灌入抗生素、酶类及激素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5)负压置换法:用负压吸引法使鼻腔和鼻窦内压力交替改变而使药液进入鼻窦。

指南学习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指南学习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主要经肝代谢、胆汁排出,胆汁浓度高, 有肝肠循环,5%原型药物由尿排出。
LOGO
抗菌作用
❖红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更广
另外对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肺炎军团菌、 弯曲杆菌、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立克 次体有效。
❖作用机制:与敏感菌的核蛋白体50s亚基结 合,抑制转肽酶,阻止肽链延长,从而抑制 菌体蛋白质的合成。
诊断
LOGO
症状: •主要症状
鼻塞,黏性、脓性 鼻涕
•次要症状
头面部胀痛,嗅觉 减退或消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 或两种以上相关症 状为依据,其中主 要症状中的鼻塞, 黏性、脓性鼻涕必
具其一。
无困扰
Diagnose
症状 检查
病情严 重度判定
视觉模拟量表
检查 •鼻腔检查
来源于中鼻道、嗅 裂的黏脓性分泌物 ,中鼻道黏膜充血 。水肿或有息肉。
体的作用尤其突出。 1. 用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耳
鼻咽喉等部位感染 2.耐酸、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高、t1/2延长 3.对儿童耐受好
LOGO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lincomycin)和克林霉素(clindamycin) 抗菌作用:抗G+菌、厌氧菌,抑菌药 作用机制: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
LOGO
人工半合成品的主要特点
罗红霉素:对支原体、衣原体作用较强, 阿奇霉素:支原体作用最强, 克拉霉素: 对G+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
体的作用尤其突出。 1. 用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耳
鼻咽喉等部位感染 2.耐酸、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高、t1/2延长 3.对儿童耐受好
LOGO
LOGO
课后思考题

中国CRS指南

中国CRS指南

中国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指南指定宗旨⏹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借鉴国外先进的循证医学方法,兼顾我国医疗制度和临床操作的可行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诊疗指南临床定义CRS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超过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临床分类⏹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一、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定义诊断⏹症状表现为≥2个的症状特征,其中必须有一个主要症状1、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2、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检查1、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粘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2、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五、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病情严重度判定-VAS⏹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标尺(0-10cm)你的鼻-鼻窦炎症状对你造成多大的困扰呢?⏹轻度=VAS 0-3⏹中度=VAS >3-7⏹重度=VAS> 7-10VAS>5 意味着病人的QOL(生活质量)受损药物治疗⏹抗炎药物⏹抗菌药物⏹减充血剂⏹黏液促排剂⏹全身抗组胺药⏹中药⏹鼻腔冲洗⏹糖皮质激素1、鼻内激素:抗炎、抗水肿,疗程>12周2、全身激素:用于严重、复发性鼻息肉。

推荐:泼尼松(或泼尼松龙)0.5mg/kg.d ,晨起空腹顿服疗程5-10天,最长14天。

不推荐:全身或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大环内酯类(14元环)药物推荐:小剂量(常规抗菌剂量的1/2)长期口服疗程>12周用于CRS急性发作,常规剂量,疗程<2周,不推荐局部使用抗生素三、其它药物⏹减充血剂:不推荐使用,鼻塞严重者可短期使用(<7天)⏹黏液促排剂: 推荐使用, 可稀化黏液并改善纤毛活性⏹全身抗组胺药: 适用于伴有变态反应症状的患者,可口服第二代或新型抗组胺药⏹中药: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用药⏹鼻腔冲洗: 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2%-3%)手术治疗—适应证⏹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明显解剖学异常⏹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鼻息肉⏹经药物治疗无效⏹出现颅、眶等并发症围手术期处理⏹指术前1周至术后3-6个月的用药策略及处理原则⏹建议治疗方案:术前:抗菌药物、鼻内和/或全身激素、黏液促排剂等术后局部处理:根据术腔恢复情况确定处理间隔时间,持续3-6个月术后用药:同药物治疗,抗炎药物不少于12周疗效评估-方法⏹主观评估:VAS⏹客观评估1、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2、鼻窦CT扫描结果量化评估,采用Lund-Mackay评分法⏹生活质量评估:推荐使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必要时可同时结合普适性量表(SF-36)特点基线3个月6个月1年息肉左侧(0,1,2)息肉右侧(0,1,2)水肿左侧(0,1,2)水肿右侧(0,1,2)鼻涕左侧(0,1,2)鼻涕右侧(0,1,2)瘢痕,左侧(0,1,2)瘢痕,右侧(0,1,2)痂皮,左侧(0,1,2)痂皮,右侧(0,1,2)息肉0-没有息肉1-息肉限于中鼻道2-息肉超出中鼻道0-无1-轻2-重鼻涕:0-无1-干净稀薄的鼻涕2-脓性粘稠的鼻涕瘢痕:结痂:0-无0-无1-轻1-轻2-重2-重五、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系统Lund-Mackay CT 评分系统1.没有异常2.部分阴影3.完全阴影鼻窦左侧右侧上颌窦(0,1,2)前组筛窦(0,1,2)后组筛窦(0,1,2)蝶窦(0,1,2)额窦(0,1,2)OMC (0,1,2)总分(0-24)按0-2进行评分,每个鼻窦和OMC 都按下列三种情况评分0-无1-部分阴影2-完全阴影每一侧的最高分是12分---Lund VJ, Mackay IS. Staging in rhinosinusitus. Rhinology 五、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SNOT-20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请在每个问题严重程度上的数字打钩完全没有轻度不适中度不适严重不适五大问题1.需要擤鼻涕01232.打喷嚏3.流鼻涕4.咳嗽5.鼻涕倒流6.粘稠鼻涕7.耳胀满感8.头晕9.耳痛10.面部疼痛或压迫感11.入睡困难12.夜间反复醒来13.睡眠质量差14.晨起困倦15.疲劳16.工作效率低17.注意力不集中18.沮丧/焦虑/易怒评估时机⏹药物治疗:近期疗效评估3个月远期疗效评估1年⏹手术治疗:近期1年远期3年⏹患者近期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建议评估时间推迟至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进行。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联合发布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 年2月药物治疗一、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水肿和免疫抑制作用,是 CRS 药物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药物,主要包括全身(口服)和局部(鼻用)两种用药方式。

(一)鼻用糖皮质激素临床推荐鼻用糖皮质激素作为CRS的一线首选治疗药物,疗程不少于 12周。

大量随机对照研究和 Meta分析表明,CRS患者术前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症状,减少手术出血;术后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复发。

鼻用糖皮质激素一般每天使用1~2次,每侧鼻腔至少100 μg,需长期持续用药(>12周)以维持疗效。

术后患者通常在第一次清理术腔后开始用药,根据术腔恢复情况,持续用药3~6个月。

除鼻喷雾剂外,鼻用滴剂、鼻腔冲洗和雾化吸入等其他糖皮质激素局部给药方式也有在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

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局部不良反应包括鼻出血、鼻中隔穿孔、鼻干、鼻烧灼感和刺激感等,但发生率低,与安慰剂比较无显著差异。

目前尚无证据支持鼻用糖皮质激素有增加白内障、青光眼和升高眼内压的风险。

对合并哮喘的患者联合应用鼻喷和吸入糖皮质激素未见全身不良反应。

(二)口服糖皮质激素临床仅推荐对 CRSwNP患者,尤其是严重复发性鼻息肉患者,可给予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可迅速缩小鼻息肉体积,缓解临床症状,亦称“药物性息肉切除”。

但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CRSwNP的临床疗效难以维持,可导致息肉复发。

不建议对CRSsNP 患者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不推荐静脉或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CRS。

口服糖皮质激素分为短疗程和序贯疗法两种方式:(1)短疗程:剂量相当于泼尼松0.5~1.0 mg/(kg·d)或15~30 mg/d,晨起空腹顿服,疗程10~14 d,无需逐渐减量,可直接停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瑞安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是鼻窦及鼻腔的慢性炎性疾病。

其发病与许多因素有关,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医师具有挑战性。

为提高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1995年,我国鼻科学者制订了“广州标准”u]。

尽管当时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远不及今天,但应该说,“广州标准”(1995)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制订的“海口标准”(1997)怛J,对起步不久的我国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规范化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随着对慢性鼻一鼻窦炎病理本质认识的加深,在过去10年里,国外已发表多种版本的诊疗指南(guideline)、共识文件(consensus document)或意见书(position paper)。

本刊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的专家根据国内临床实践的需要,并结合国外近年的发展趋势,于2008年制订了“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3 J,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

在此期间,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本刊编委会组织专家多次进行讨论,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认为有必要对2008年版诊疗指南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和临床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慢性鼻一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临床定义慢性鼻一鼻窦炎是指鼻窦与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超过12周。

临床分类慢性鼻一鼻窦炎临床可以分为两型:(1)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2)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

诊断一、症状1.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

2.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1.鼻内镜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鼻黏膜充血、水肿或有息肉。

2.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或)鼻窦黏膜炎性病变。

诊断时依据临床症状、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扫描结果进行。

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时应严格掌握CT扫描的指征。

三、病情评估对患者病情作整体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找病因和诱发因素、判断病变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评估。

这类评估方法比较多,有些也比较复杂,临床上可结合评估目的和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方法。

1.主观病情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

按照VAS评分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

若VAS>5,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也可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 —nasal outcome test-20,SNOT_20)量表。

2.客观病情评估:常用方法有:(1)对鼻腔和鼻窦解剖学变异的评价。

(2)对感染和变应性因素的评价。

(3)对伴发疾病与慢性鼻.鼻窦炎相互关联的评价。

(4)对病变范围的评价: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根据鼻窦CT扫描来评定,推荐使用Lund-Mackay评分法。

“海口标准”(1997)中的CRSsNP(I型)和CRSwNP(II型和Ⅲ型)也可以作为对慢性鼻一鼻窦炎分型和病变范围评定的一种方法‘2l。

(5)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药物治疗一、抗炎药物1.糖皮质激素(1)鼻内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作用,疗程不少于12周。

(2)全身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CRSwNP,尤其是严重、复发性鼻息肉患者,可以短期减量口服,需注意全身使用激素的禁忌证,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CRSsNP不推荐使用。

不推荐全身或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2.大环内酯类药物:14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主要用于CRSsNP、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嗜酸粒细胞增多、IgE值正常、变应原检测阴性的非变应性慢性鼻一鼻窦炎患者。

推荐小剂量(常规剂量的1/2)长期口服,疗程不少于12周。

鼻内镜手术后不常规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果术后4周以上的鼻黏膜仍呈持续性充血、肿胀并伴有脓性分泌物,也可以考虑使用。

二、抗菌药物慢性鼻.鼻窦炎伴急性感染时,可以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常规剂量,疗程不超过2周。

三、黏液溶解促排剂可稀化鼻腔和鼻窦分泌物并改善鼻黏膜纤毛活性,有促进黏液排出和有助于鼻腔鼻窦生理功能恢复的作用,推荐使用。

四、抗过敏药物对伴有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的患者可应用抗过敏药物,包括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疗程不少于4周。

对于伴有哮喘的患者,首选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五、中药中医诊疗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中药制剂作为治疗慢性鼻一鼻窦炎的辅助方法,可视病情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酌情使用。

六、减充血剂原则上不推荐使用。

持续性严重鼻塞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疗程<7 d。

七、鼻腔冲洗是治疗慢性鼻一鼻窦炎的有效手段,也是鼻内镜手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一、手术适应证慢性鼻.鼻窦炎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手术治疗:(1)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明显解剖学异常;(2)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鼻息肉;(3)经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满意;(4)出现颅内、眶内等并发症。

对儿童慢性鼻一鼻窦炎手术适应证应严格限制,12岁以下原则上不宜手术。

二、围手术期处理围手术期处理是以手术为中心,原则上应包括手术前1~2周至手术后3~6个月的一系列用药策略及处理原则。

1.手术前期(7~14 d):原则是减轻鼻腔和鼻窦黏膜炎性反应,控制全身相关疾病,为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性创造理想的条件。

2.手术期:处理原则为合理、微创的鼻一鼻窦手术,主要包括结构修正、病变清除、引流通畅、黏膜保留等。

例如采用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的操作方式,手术完毕术腔尽量使用止血效果好、可吸收、生物相容性和保湿功能好、能促使上皮愈合的填塞材料。

3.手术后处理:抗炎、加快术腔清洁、减少术腔粘连、减少术腔囊泡和息肉形成、保持窦口开放引流、加速黏膜上皮化。

应针对不同的病变或手术后恢复状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手术后用药原则与上述药物治疗的原则基本相同,综合药物治疗时间不少于12周。

手术后不宜频繁进行鼻内镜检查和对术腔进行外科干预。

术后局部处理时间可限定为:术后1~2周内进行首次术腔清理,以清除陈旧性积血和分泌物为主,以后根据术腔恢复情况确定随访处理的间隔时间,每次处理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2周,持续3~6个月。

三、难治性鼻.鼻窦炎的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是指经过规范化的鼻内镜手术和综合治疗3个月以上,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术腔持续存在感染和迁延性炎性反应[10],是临床诊疗中的难点。

因其致病因素复杂,临床单一方法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建议在深入进行病因学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疗效评定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科学的疗效评价方法应建立在与治疗前症状体征相对比的、客观检查结果的基础之上。

疗效评定时间应该在坚持随访的前提下进行,近期疗效评定不少于3个月,远期疗效评定不少于1年。

在综合评定患者症状改善、鼻一鼻窦黏膜恢复状态和(或)cT检查结果基础上,将治疗效果分为:病情完全控制、病情部分控制、病情未控制三种。

参考评价指标为:1.病情完全控制:症状完全消退,VAS总评分为0分,Lund.Mackay和(或)Lund—Kennedy总评分不超过1分。

手术后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水肿消失,无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上皮化良好。

由于内镜手术使术腔解剖结构发生变化,手术后的鼻内镜检查可不与手术前进行对照。

2.病情部分控制:症状明显改善但未完全消退,术后VAS总评分减少3分或以上、Lund—Mackay鼻窦病变评分术后较术前均减少1分或以上,和(或)Lund—Kennedy总评分超过1分。

手术后内镜检查表现为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

手术后术腔评定单侧总分低于3分视为明显改善。

3.病情未控制:症状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Lund—Mackay与Lund-Kennedy 总评分均无明显减少。

手术后内镜检查表现为窦腔黏膜充血水肿,息肉组织形成或结缔组织增生,较广泛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有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

参考文献[1]韩德民,许庚,李源.FESS-95广州标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11(1):46.[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1998,33(3):134.[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慢性鼻一鼻窦炎诊断和诊疗指南(2008年,南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6-7.【4 Fokkens WJ,Lund VJ,MuUol J,et a1.European Position Paper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12.Rhinol Suppl,2012(23):1-298.[5]左可军,方积乾,Piccirillo JF,等.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中文版的研制.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10):751-756.[6]Lund VJ,Mackay IS.Staging in rhinosinusitus.Rhinology,1993,31(4):183-184.[7]Lund VJ,Kennedy DW.Staging for rhinosinusitis.0tolaryngolHead Neck Surg,1997,117(3 Pt 2):$35-40.[8]张罗,强华,王振刚,等.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2):100.102.[9]许庚.小剂量、长期大环内酯药物用于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2):102.104.[10]韩德民.正确理解难治性鼻一鼻窦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2):113—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