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文学作品看爱情和婚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爱情与婚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到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本文将通过对几部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1.《红楼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尤为丰富。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与林黛玉、贾宝玉与贾迎春等角色的刻画,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爱情与婚姻观。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被视为纯粹、浪漫与悲凉的代表。

他们之间有许多美好的瞬间,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最终在一起。

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厚意,以及黛玉对宝玉的痴情,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呈现。

而贾迎春与贾宝玉则展示了典型的婚姻观。

他们在作品中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符合封建社会的观念。

贾迎春虽然是个性格温顺的女子,但她的婚姻并不是基于真正的爱情。

通过这一对比,作者对于合谐婚姻与真爱之间的冲突进行了重要的揭示。

2.《西游记》中的爱情与婚姻观《西游记》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巨著,虽然以西游取经为主线,但其中的爱情与婚姻描写也不可忽视。

在小说中,唐僧与白骨精、观音菩萨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之间都有各自的感情纠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僧与白骨精的故事。

唐僧对于白骨精的悲悯与原谅,以及白骨精最终的努力改过自新,展现了对于爱情与婚姻观的探索与呈现。

此外,小说中还有婚姻观念的体现,如孙悟空与红孩儿的父亲、沙和尚与妖精、猪八戒与妖精等等。

这些婚姻的形成多是奇妙与荒诞,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现实与虚幻。

3.《红酥手》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红酥手》是清代作家李渔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表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与对于爱情刻画的独到见解。

小说中的女主角珠儿被描述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在小说开始时被迫嫁给了朱世茂,但她自立自强,与白衣人私奔,并通过一系列努力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与妻书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与妻书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与妻书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与妻书: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与妻书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将爱情和婚姻这两个话题融合在一起,呈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中的爱情的追求和期望。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古代文学中的与妻书如何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爱情和婚姻观。

首先,与妻书中的爱情观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专一。

在古代社会,婚姻往往是由家长之间商定的,伴侣的选择权很少在个人手中。

然而,通过与妻书的形式,男女之间得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和思念,弥补了双方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给林黛玉写下了许多动情的与妻书,表达了他对黛玉深深的爱意和思念之情。

这些信件中透露出的情感和真挚的语言,使得林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与妻书中的婚姻观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婚姻的责任和义务。

在古代社会,婚姻不仅仅是个人间的私事,更是家族的连续与延续。

因此,古代人们对待婚姻持有一种非常重视的态度,认为婚姻是一种天赐之福,需要经营和守护。

在与妻书中,丈夫往往会强调自己对于妻子的责任和义务,表达出对婚姻的珍视和承诺。

例如,在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妻书》中,他对妻子表达了自己的痴情和思念,并表示出对婚姻的坚守和不离不弃的决心。

此外,与妻书还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关注。

在古代婚姻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尤为普遍,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

然而,通过与妻书这一形式,女性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她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例如,在宋代杨万里的《与妻书》中,他称赞妻子聪明能干,表达了对妻子才智的赞许和敬重,并向她倾诉了自己的忧虑和困惑。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婚姻观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于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关注。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与妻书通过展现爱情与婚姻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它呈现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珍视,表达了对于婚姻责任和义务的认同,同时也反映了对于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关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其中蕴含着许多深情厚意的爱情故事。

古代文学作为一个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媒介,常常以爱情作为主题,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中的痴迷、苦痛、喜悦和绝望。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经典爱情作品,探索它们所传递的不同爱情主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深情厚意的爱情主题经常以诗歌的形式表现。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无尽思念和追求,以及他对爱人的深深依赖。

这种宛如磁针石般的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颇为常见,它体现了对于真挚感情的追求和忠诚。

然而,古代文学中也存在着另一种爱情主题,即悲剧的爱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她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离散的情侣,他们因为外部环境的变故而无法再次相聚。

这种悲剧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屡见不鲜,它给读者带来了对爱情的思考,引发了对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除了主题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例如,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来比喻自己对爱情的执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此词不仅赞美了长江的壮丽,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浪漫与坚定。

此类作品通过将爱情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既展现了诗人的感情,又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性。

古代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独特的爱情主题——对于爱情的禁锢和矛盾。

《红楼梦》是一部展现了宫廷爱情的经典小说。

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对爱情纠缠不清的情侣。

他们的爱情被宫廷规则所限制,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爱情主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爱情的限制以及个人感情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读者对于道德规范以及爱情自由的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深情厚意的爱情描写,也有悲剧化的爱情展示。

爱情主题通过诗歌、词曲、小说等不同的形式表达,使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痛苦。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传承久远。

爱情与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学中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价值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如《诗经》、《楚辞》等作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以纯真、浪漫为主,如《诗经》中的《关雎》描述了男女之间的思念与渴望,呈现出原始爱情的美好。

汉代文学中,爱情观逐渐丰富,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同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爱情观开始注重责任与道义,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提出“夫孝者,所以事亲也;悌者,所以事兄也;夫妇者,所以事夫也”,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忠诚。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爱情观更加多样化。

一方面,如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同情;另一方面,如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豪放不羁的爱情观。

此外,唐代文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关于同性恋爱的作品,如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宋代爱情观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理性和淡泊的趋势。

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放下。

同时,宋代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才子佳人爱情的故事,如《西厢记》。

古代文学中的婚姻观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婚姻观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如《诗经》中的《周南·汉广》。

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强调的是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结合。

汉代婚姻观逐渐发生变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提出“婚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开始强调婚姻中的爱情与道义。

唐代婚姻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由与开放,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但总体而言,唐代婚姻仍然以家族和社会利益为主要考虑因素。

宋代婚姻观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婚姻中的责任与道义。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制度分析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制度分析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制度分析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婚姻制度等。

在古代文学中,对爱情观与婚姻制度的描写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爱情观和婚姻制度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精彩的古代文学世界。

一、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1. 婚姻的政治功利性在古代社会,婚姻往往具有政治功利性,尤其是在君臣之间的联姻中更加突出。

这种婚姻观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姻就受到了大家族的政治考虑,并没有完全考虑两人的感情。

另外,古代文学中涉及到官员升迁的情节也经常涉及到婚姻安排,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社会特殊的人事关系。

2. 爱情与命运的冲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往往与命运发生冲突,这种爱情观值得我们深思。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白骨精的爱情描写就表现了命运的限制和人性的挣扎。

这种对爱情与命运关系的思考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给人以思考生命的启示。

3. 爱情的忠诚与执着古代文学中,对爱情的描写往往强调忠诚和执着。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纠葛表现了爱情的忠诚和执着。

这种爱情观让人感受到了古代社会对待爱情的认真和坚守,也让人思考了爱情的价值与意义。

二、古代文学中的婚姻制度1. 婚姻的异地安排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婚姻都是由父母或者长辈来安排的。

尤其是对于贵族家庭而言,婚姻往往是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地位而牵扯的。

这种异地安排的婚姻制度在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如《红楼梦》中贾府的众多婚姻就是由长辈来安排,不太考虑当事人的意愿。

2. 婚姻的等级观念古代文学中,婚姻往往伴随着等级观念的存在。

婚姻的选择受到社会地位、出身和家族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这种等级观念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就涉及到贵族身份的问题。

3. 婚姻的男尊女卑观念古代文学中,男尊女卑观念在婚姻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了解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

了解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

了解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
爱情在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都深入探讨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古代
文学中的爱情题材。

一、古代诗歌中的爱情题材
古代诗歌是表达爱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人们通过简洁而优美的文字,表达出他们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感受。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夜
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不尽长空入楚泽,还家何处是?”这种对于爱
情的执着和无法割舍的感情,直击人心。

二、古代小说中的爱情题材
古代小说也是展现爱情的重要载体。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
通过宝玉、黛玉以及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出了复
杂而真实的人性和爱情。

其中,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更是引发了读
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古代戏剧中的爱情题材
古代戏剧中的爱情题材也非常丰富。

例如,在元曲《西华山》中,
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通过一系列的考验
与挑战,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爱情。

这种宛如梦幻般的爱情故事,引起
了戏剧观众的深深共鸣。

总结起来,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在诗歌、小说和戏剧中都有精彩的呈现。

通过精心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作家们展现了爱情的伟大与复杂,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和思考。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世界。

诗经中的爱情观念与婚姻制度探析

诗经中的爱情观念与婚姻制度探析

诗经中的爱情观念与婚姻制度探析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全篇共收集了305首古代民间诗歌,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其中包括了丰富多样的爱情描写和婚姻题材。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爱情观念和婚姻制度进行深入探析。

1. 爱情观念在《诗经》中的呈现1.1 自由恋爱观念《诗经》中呈现出自由恋爱的观念,通过描绘男女之间相互钟情、自由选择伴侣的情节来表达这种观点。

例如〈邶风·静女〉一篇中,“尔其纯也!如我何?”表达了男子自愿追求女子并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态度。

1.2 重视感情交流与默契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婚姻关系中注重感情交流、沟通和建立默契。

许多篇章描述了夫妻之间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的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皇矣姑焉,宜乐有托”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依赖和信任。

1.3 父母的权威与女子的选择在古代社会中,父母对于女子的婚姻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诗经》中也透露出女子在婚姻选择上拥有一定权利。

例如〈邶风·静女〉中,“龟兹之麑、不能忍之。

”表达了女子对于不喜欢的男子表示拒绝的态度。

2. 婚姻制度在《诗经》中的描写2.1 家族联姻关系在《诗经》中,家族联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婚姻形式。

通过女方所属家族提供聘礼并与男方组成联姻关系来达到言亲、通好等目的。

例如〈豳风·桃夭〉中,“言云何芳?言云桃之”。

表达了双方家族建立联盟关系的意图。

2.2 多次结婚现象《诗经》中也描绘了一些男性多次结婚的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男性权力相对较大的情况。

例如〈邶风·静女〉中,“来牵牛,或剪裳”表达了男子与多位女子结婚的情节。

2.3 乐于劳作与家庭责任《诗经》中还强调了夫妻间分工合作和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许多篇章描绘了男子积极劳作养家和女子勤俭持家的形象。

例如〈国风·卫风·干旄〉中,“君子于其室,墨翟如以何?”强调了丈夫在家中搞建设、生活安定方面的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演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和婚姻一直是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汉代至清朝,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和婚姻观念的演变。

汉代汉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时的文学作品非常丰富。

在爱情和婚姻方面,汉代文学作品大多描述了女性的苦难和悲惨遭遇。

比如《西京赋》中的女主角貂蝉,她的美貌被权力和金钱所玷污。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则是一个典型的形象,她的爱情被若干个男人所伤害。

总之,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痛苦和无助经常被强调,爱情和婚姻观念也大多表现为悲观和消极。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爱情和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比如,《长恨歌》中所描绘的杨贵妃,她的爱情虽然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却比汉代的女性形象要积极和主动得多。

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开始逐渐崇尚“自强不息”的情感,爱情和婚姻观念也开始呈现出“个性化”的倾向。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爱情和婚姻观念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贵族地位的扩大,清代的文学作品更多地描绘了皇帝和妃子之间的情感,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此外,民间文学作品在明清时期也开始兴起,民间文学中的爱情和婚姻观念比贵族文学更具有生活化和民间性格。

总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和婚姻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汉代开始,到唐宋时期,再到明清时期,爱情和婚姻观念都表现出逐渐积极和个性化的趋势。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文学作品看爱情
和婚姻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从古代文学作品看爱情和婚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爱情和婚姻这两个话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之中的一件大事,在人的一生中,它们占了大部分。

只要牵扯到生活,就无可避免地谈到爱情和婚姻。

古代文学作品也一样。

但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古代文学作品对爱情、婚姻的描写与现代文学作品也有所不同。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对爱情、婚姻描写的诗篇,如: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还有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不例外。

虽然《红楼梦》是以一个大家族的沦落过程为主题,但它对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的爱情描写也花了不少笔墨。

只要一谈到《红楼梦》,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们两人的爱情,有的人甚至将《红楼梦》当成一部爱情小说来看。

至于其它的文学作品,就不用一一列出了。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作品对爱情、婚姻的描写比较虚幻,作者们总喜欢加入一些神化了的东西进去。

如《梁祝》之中的化蝶,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作者将他们化成两只蝴蝶,以填补他们生前不能在一起的遗憾。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前盟也是一样,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将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姻缘在前世就已经定下来,这样,他们两人在今世的相知相恋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牡丹亭》之中的复魂之恋,杜林娘死后又奇迹般的复活,这样才有了和自己的梦中情人相爱的机会,这借助的还是神的力量。

我想这主要与当时的传统婚姻制度有关。

古代的爱情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惯例,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做主,青年男女们没有机会体会自由的爱情。

但他们又对
自由的爱情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总渴望自己能拥有一段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自由爱情,但现实又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所以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喜欢往爱情身上加一些虚幻的东西,以此满足他们对自由爱情强烈的渴望。

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神的帮助,自由的爱情就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

古代的这种婚姻制度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许多不美满的婚姻,所以,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以怨妇的身份描写凄凉的爱情。

如《氓》中抒发了一个古代妇女对丈夫的始乱终弃的控诉与怨恨。

还有《孔雀东南飞》中那段相爱但不能相守的凄美爱情都表达了人们对当时婚姻制度的不满和抗议。

除了抒发怨妇对爱情和婚姻的不满和抗议外,还有一类描写爱情和婚姻诗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那就是相思离别诗。

对于相思离别的著名诗句,我想每个人都能随便哼出几句。

如李白《三五七言》中的“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苏轼《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等。

相思离别诗的大量涌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当时的交通、信息都不发达,交通仅靠的是马车,有的甚至是轿子或步行,唯一可以传递信息的就是信件了。

人们出去办事或赶考,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段时间中,他们很少得到对方的信息,对对方现在的生活状态了解很少。

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浓浓的思念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不稳定,边疆征战连连,很多壮丁们都去当兵打仗了。

妻子们呆在家中,一年半载收不到丈夫的一封信,她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丈夫究竟是否还活着。

在这样的状况下,妻子们自然会被思念搞得寝食难安。

最后一个原因,还是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有关。

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棒打鸳鸯的事情时有发生。

两个真心相爱的情侣因为父母的反对,最终只能含
泪分手,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

在分别后,他们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将相思之泪化作感人的诗篇,以纪念那逝去的爱情。

尽管我还没深陷爱河,对爱情这一玩意没什么经验,但我还是要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发表我个人的看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个人觉得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会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现代爱情主要分为乡村村爱情和都市爱情两种。

在生活并不富裕的乡村,青年男女们的恋情比较简单,他们并不在乎什么浪漫。

浪漫与否在他们眼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方是否会过日子,是否值得托付一生。

在他们看来,美丽的玫瑰远远没有香喷喷的大米饭实在,日子过得好就是最大的浪漫。

而在繁华的城市,青年男女们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则发生了180°的大转变。

他们,特别是女孩子们,认为婚前浪漫与否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浪漫是都市爱情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婚前的浪漫与否甚至决定了情侣们是否能结为一对。

看到这里,我想有许多人会认为都市爱情比乡村爱情美满,但我认为恰恰相反。

相对于都市爱情来说,乡村爱情比较纯洁,没有什么外界的诱惑,他们都比较容易得到满足。

所以,乡村爱情一般比都市爱情持久、美满。

当然,作为一个青年男子,我也曾私下思考过爱情。

我也曾偷偷想过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爱情,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美满?虽然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对我所期待的爱情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框架。

我想,我想要的爱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爱得你死我活的爱情。

我不敢说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我只敢说这样的爱情大多数是诞生在作家的笔下。

平凡的我并不敢期待这样不平凡的爱情。

我所期待的爱情,就是两个人相互为对方着想。

在对方饿时,能为对方煮一碗面条;对方冷时,能为对方加一件衣
服;对方伤心时,能耐心地安慰;对方不得志时,能在身旁给予鼓励,而不是离他而去。

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能完全做到这些的情侣又有几对呢?在这个“闪婚”的年代,完全不为对方着想,因为一点事情就离婚的人还少吗?我希望,在不久后的今天,我能拥有一段我理想中的平凡的爱情。

总之,古往今来,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各不一样。

有人把婚姻看作一座围城,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但我情愿相信婚姻是爱情的延续和深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