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合集下载

认罪悔罪第一讲

认罪悔罪第一讲



什么是犯罪(板书) 我国刑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 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 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 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 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 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 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规定表明,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板书)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 害性。我国刑法之所以要把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就是因 为这些行为对于我国社会具有危害性。这是犯罪最本质的 特征。在我国,哪些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哪些行为不具 有社会危害性,是由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和意志决定的。凡是危害他们利益和意志的行为,就是具 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行为已经 对社会造成了实际危害后果,如杀人伤害,抢劫财物等; 二是根据法律规定,只要实施了某种行为,就对社会造成 某种危害,即使这种危害的后果还没有发生,也是对社会 有危害性的行为。例如破坏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并未倾覆; 实施爆炸并未成功等。无论某种行为已经造成危害后果, 或未造成危害后果,这种行为本身是危害社会的行为,都 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同它的社会危害性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某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刑法才把它规定为犯罪, 因而也就有了刑事违法性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刑法规 范不仅包括刑法的条文,还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有 关法令、决定。1979年我国刑法施行以来,全国人大常委 会根据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陆续制定、颁布 了一些单行刑事法规,对我国刑法作了修改和补充,包括 《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 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关于 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等。

犯罪构成要件习题

犯罪构成要件习题

1. (单选题)所谓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综合,其中,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属于()。

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的主观方面D. 犯罪的客观方面【答案】C【解析】【答案】C【解析】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任何犯罪都包括四个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其中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属于属于犯罪的主观方面。

故选C。

2. (单选题)犯罪的构成要件中的核心要件是()。

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的主观方面D. 犯罪的客观方面【答案】D【解析】【答案】D。

解析: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主体,其中核心要件是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它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

故本题答案选D。

3. (判断题)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正确错误【答案】Y【解析】【答案】A。

解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确定某人应否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4. (多选题)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A. 犯罪人与被害人是朋友关系B. 实施抢劫的行为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C. 实施犯罪的方法必须是以暴力、胁迫等其他手段截取财物D. 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犯罪,并且具有非法占有财物的意识【答案】BCD【解析】【参考答案】BCD【解析】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1)客体要件:侵犯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法硕教材考点解析》本文摘自《法硕教材考点解析》法律出版社。

根据《刑法》第13条犯罪的定义,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社会危害性是指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重要利益的侵害。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

第一,犯罪必须是人的具体行为。

不能把人的道德、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作为犯罪。

一切犯罪在道德上都是邪恶的,但是并非一切道德上邪恶的东西都是犯罪。

第二,犯罪必须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某种行为即使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

‖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因素:(1)行为侵犯的客体,这是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首要因素;(2)行为的手段、方法以及时间、地点;(3)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4)行为人的个人情况;(5)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了解】{多2003.26}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在罪刑法定原则制约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必然要求。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只有同时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时,才是犯罪。

∥刑事违法性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应受刑罚惩罚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

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一个行为如果不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则不能认定为犯罪。

应当不应当受刑罚惩罚是解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需要不需要进行刑罚惩罚是以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受刑事惩罚为前提,是否实际给予刑罚惩罚的问题。

免予处罚是以行为构成犯罪应当受刑罚惩罚为前提的。

如对于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等。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1.三者是犯罪缺一不可的基本特征,不可分割。

新疆电大一体化《刑法学(1) (01708)》题库

新疆电大一体化《刑法学(1) (01708)》题库

答案+我名字从解释的效力上,刑法解释可以分为()。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论理解释得分:40分本题分值:40分回答正确您的答案:二、判断题(共1题,共30分)得分:30分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对:错得分:30分本题分值:30分回答正确您的答案:三、单选题(共1题,共30分)得分:0分1、刑法是一个历史的()。

规章范畴转变蔓延得分:0分本题分值:30分您的答案: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吧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

T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包括()。

定罪上的平等量刑上的平等刑罚执行上的平等制刑上的平等单选题(共1题,共30分)得分:30分1、刑法空间效力解决国家()的范围问题。

刑事责任刑事管辖刑事统治刑事适用得分:30分本题分值:30分回答正确您的答案:二、多选题(共1题,共30分)得分:30分1、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得分:30分本题分值:30分回答正确您的答案:三、判断题(共1题,共40分)得分:40分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原则上都适用我国的刑法()。

:对:错得分:40分本题分值:40分回答正确您的答案:、关于生效时间一般有以下规定方式()。

公布之日起生效公布时间起生效公布后一个星期之内生效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实行得分:40分本题分值:40分回答正确您的答案:二、单选题(共1题,共30分)得分:30分1、从新原则、即对于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

新法一律具有溯及力旧法依然有溯及力新法没有溯及力旧法的溯及力一律失效得分:30分本题分值:30分回答正确您的答案:三、判断题(共1题,共30分)得分:30分1、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

:对:错得分:30分本题分值:30分回答正确您的答案::对:错得分:30分本题分值:30分回答正确您的答案:二、单选题(共1题,共30分)得分:30分1、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刑法总论-犯罪概说

刑法总论-犯罪概说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与其他成立条件,原本成立犯罪, 却直接根据但书宣告无罪。
如将实施积极安乐死的行为宣告无罪,将具有抽象危险 的醉酒驾驶行为宣告无罪。
(2)对构成要件作形式主义的理解,使构成要件行为包 含了不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
如将邮政工作人员私拆一封没有重要内容的信件并未造 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解释为符合刑法第253条规定的构成要件 的行为,进而主张直接引用第13条的但书宣告无罪。
(一) 社会危害性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
只有在可以就客观不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时,才能将这种行为规定为 (认定为)犯罪。即只有当能够将客观不法行为及其结果归责于行为人时,才能 认定该行为成立犯罪。这既是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决定的,也是刑罚的性质与目 的决定的。
国民的自由以其具有预测可能性为前提。只有当国民在具有实施其他行为 的可能性的同时,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了法益侵害(危险)结果,才能以犯罪论处。 这一要求保障了国民的预测可能性,进而保障了国民的自由。
不法是责任的前提,责任是对不法的责任,是针对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事实的非难可能性。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
刑法上的实质违法性,是指社会危害性或者法益侵犯性,包括对法益的侵害 性与威胁性(危险性)。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只有在故意或者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才具有社会危害性。换言之,社会危害性是由客观危害+主观恶性构成的。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
1. 犯罪的含义 (1)一般来说,犯罪是指具备了成立犯罪的全部条件的行为。 (2)但是,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害,只要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侵犯了法益,就 具备了犯罪的本质。即“犯罪”或“罪”是指符合构成要件且违法的行为。 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件,是否侵犯了法益,只需进行客观的判断。

《刑法学》第4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刑法学》第4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 耦合式犯罪构成理论通过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件及其要素, 充分反映出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的本质,且在逻辑上以立法为依托, 便于司法实际操作和掌握,极具实践品格。
• 这一理论也存在诸多不足和疑惑,如在犯罪的认定方面,有罪推定 的可能性要大于大陆法系的犯罪成立理论。
第二节 犯罪构成
二、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
• 所谓加重的犯罪构成,是指以普通的犯罪构成为基础,由于具有较 重社会危害程度的情节而从普通的犯罪构成中分化出来的犯罪构成。
• 所谓减轻的犯罪构成,是指以普通的犯罪构成为基础,由于具有较 轻社会危害程度的情节而从普通的犯罪构成中分化出来的犯罪构成。
第二节 犯罪构成
四、犯罪构成的意义 有利于实现和维护罪刑法定原则,防止罪刑擅断 对刑事司法实践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 • 区分罪与非罪 • 区分此罪与彼罪 • 正确地裁量刑罚
犯罪的实质概念,也称实质 意义的犯罪概念,是指不涉 及犯罪的法律特征,而从犯 罪现象的本质上给犯罪下定 义,借此揭示一种行为被刑 法规定为犯罪的内在原因。
实质意义的犯罪概念 注重的是刑事立法中 应当如何设置犯罪。 这种犯罪概念的表述 与统治阶级的犯罪观 和刑事责任观是紧密 联系的。
第一节 犯罪概念
第一节 犯罪概念
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造成损害之性质。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严重程度 是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根本性区别。
影响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因素主要包 括:行为侵犯的客体,行为的手段、后 果以及时间、地点,行为人的情况及其 主观因素。
• 四要件理论不仅具有历史合理性,也具有现实合理性,且其逻辑 严密、契合认识规律、符合犯罪本质特征,还具有内在合理性。

浅谈犯罪的基本特征

浅谈犯罪的基本特征

浅谈犯罪的基本特征西平县城镇职业高中王凡举二O一三年三月浅谈犯罪的基本特征摘要:本文从犯罪的概念引出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刑罚处罚性,并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总结出犯罪的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有的。

关键词: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的行为,据此,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现就其浅析如下: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认定的犯罪的时候,应当十分注意考查行为人的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犯罪的程度,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该行为构成犯罪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也不会对它进行处罚,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因此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都是犯罪的,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

那么,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其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决定于行为的方式、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

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是否残酷,是否使用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危害性。

例如,抢劫公私财物,就比抢夺公私财物的危害性严重,杀人后碎尸就比一般故意杀人更为恶劣。

危害后果是决定社会危害程度的重要情况。

刑法试题单项选择题

刑法试题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1.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A.刑法B.犯罪C.刑罚D.犯罪与刑罚2.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生效时间是()。

A.1980年1月1日B.1997年3月14日C.1997年10月1日D.1998年1月1日3.下列刑法解释中属于有权解释的是()。

A.学理解释B.司法解释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4.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是()。

A.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B.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D.维护社会秩序5.罪刑法定原则最早以立法形式确立下来的是()。

A.1215年英王签署的《大宪章》B.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C.美国的《独立宣言》D.1810年《法国刑法典》6.累犯从重、自首从宽制度,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用原则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7.重刑主义违背了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用原则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8.我国刑法有空间效力上,主要采取的是()。

A.保护原则B.属人原则C.属地原则D.普遍原则9.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犯罪()。

A.危害国家安全的,中国刑法才予以适用B.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才适用中国刑法C.犯罪地的法律也认为是犯罪的,才适用中国刑法D.无条件一般适用中国刑法10.我国刑法在时间效力上,采用的是()。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11.我国的一辆国际列车行驶于某国境内时,该国公民甲与另一国公民乙产生矛盾,甲用刀将乙砍成重伤。

对甲的犯罪行为()。

A.不能适用我国刑法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C.可以适用我国刑法D.选择适用我国或外国刑法12.王某乘坐我国船舶经过新加坡时,将一名乘客杀死,其行为()。

A.适用我国刑法B.不适用我国刑法C.不构成犯罪D.适用我国刑法,但应从轻处罚13.N系甲国公民,他劫持了A国飞机试图飞往B国,但在飞行中油料耗尽而被迫降落于我国,如果依据我国刑法对其追究刑事责任,则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
特征,汉语词语,读音为tè zhēng,意思是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解释:(1)特别征召。

别于平常的乡举里选。

(2)人或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象征或标志。

(3).特点。

犯罪:
犯罪,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

犯罪概念一般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混合概念。

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混合概念,也就是指触犯了法律。

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

是刑法学中犯罪构成的基础和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犯罪学着重从下列角度研究犯罪行为:(1)把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心理演化过程的一个阶段进行研究,如犯罪意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结果;(2)研究犯罪行为方式,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政策提供依据;(3)研究某一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方式,为改造该罪犯提供帮助。

犯罪现象特征:
犯罪现象特征是指诸犯罪现象所表露、显现出来的一般共同特点、特征及其属性。

主要包括:(1)直观性。

较诸犯罪原因,犯罪现象更为生动、丰富,是犯罪原因的结果和直观形态。

进入研究者视野的首先是大量丰富、具体、零碎而直观的诸犯罪现象,如形形色色的犯罪
行为及其危害结果、发案率、被害状况、犯罪的时空分布、罪犯构成情况等。

通过考察、剖析犯罪现象来发现、探究其更深层次的犯罪原因,从而提出有的放矢的预防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一般走向。

(2)综合性。

犯罪现象是相对于犯罪原因而言的集合概念,是包容一切由犯罪原因所导致的关犯罪和罪犯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各类现象的综合体。

(3)因果性。

任何犯罪现象都是犯罪原因的直接或间接的严祕,任何犯罪原因总要通过一定的犯罪现象来显现和表达。

一定量的某类犯罪现象的量、质变化,也会促使某类犯罪原因的消长、起伏及其作用力大小,而形成一种因果互动的错综局面。

(4)相关性。

不仅犯罪现象与犯罪原因在纵向上具有因果性,而且犯罪现象内部彼此之间具有相关性,即其间不仅有继起递进关系,而且有反映与被反映、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