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与用量

合集下载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老鹳草味辛、苦,性平;归肝、肾、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泄泻,痢疾,疮疡。

内服: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用。

2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内服:煎服,6-15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慎用。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3木通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的功效。

主要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口舌生疮、心烦尿赤、经闭乳少、喉痹咽痛、湿热痹痛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饮食禁忌:1、忌食油腻生湿之物。

2、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如烈酒、原醋辣椒、酸味水果李、杏等。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4荠菜味甘、淡,性凉;归肝、脾、膀胱经具有利水消肿,明目,止血的功效。

主治水肿证、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血热出血、淋证、崩漏等。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点眼。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5臭梧桐味辛、苦、甘,性凉;归肝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平肝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风疹,湿疮,头痛眩晕。

内服: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

外用:适量。

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6荷叶味苦,性平。

归肝、脾、胃经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

3~10g。

荷叶炭3~6g。

注意事项:《本草从新》:“升散消耗,虚者禁之。

”7生铁味辛,性凉;归肝、心经具有平肝镇惊的功效。

主治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所致癫狂,热病痰内服:煎服,30-60g。

或入丸、散剂。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肝虚及中焦虚寒者慎用。

落壅发狂,头痛;易惊善怒,失眠,疮疡肿毒,关节酸痛或扭伤疼痛等。

400种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400种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4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的功效大全-资料类

中药的功效大全-资料类

中药的功效大全-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中药名称2、主要功效3、适用病症4、用法用量5、注意事项1、引言本协议旨在对各类中药的功效进行全面且详细的阐述,为使用者提供准确和有用的信息。

11 目的明确介绍中药功效的目的在于促进对中药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应用。

12 范围涵盖常见的各类中药,包括但不限于根茎类、花果类、动物类等。

2、中药分类及功效21 根茎类中药211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

适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等病症。

用法多为煎汤内服,常用量为 3 9 克。

注意事项: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212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煎服,常用量为 9 30 克。

注意: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22 花果类中药221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

主治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

煎服,常用量为 6 15 克。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222 菊花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煎服,常用量为 5 9 克。

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忌用。

23 动物类中药231 鹿茸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效。

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

研末冲服,常用量为1 2 克。

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

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应忌服。

232 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中药药名功效配伍用量速记口决

中药药名功效配伍用量速记口决

一、常用歌诀1、中药七情歌相须为用互增效,相使一药助一药;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约;相恶配伍疗效减,相反曾毒要记牢;单行无需它药配,七情配伍真奥妙。

(注:相须、相使表示协同;相杀、相畏、相恶表示拮抗)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诸参:沙僧挑担子,给唐玄奘偷吃人参果,很苦)3、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弥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便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4、妊娠禁忌歌芫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及天雄,野葛水银既巴豆,牛膝薏仁并蜈蚣,棱莪赭石芫花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砒石硝黄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通兼通草,瞿麦干姜桃木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妊娠禁忌(二):雄黄轻草莪巴川,草子玄明京芒丁,土鳖商路扮南星,天仙遂附蛭蚣麝,雪莲皂霜魏牵牛,三芫千金马钱闹.慎用:桃花红、芦荟绿,姜黄枳壳牡丹皮,肉桂蝉蜕冬葵叶,附子急芒射牛膝。

5、28种毒性中药披金戴银一天仙,半升半降黄白钱,川南狼,闹粉娘,遂草炒豆熬酥糖.二、中药学1、辛温解表药荆防麻桂紫苏姜,香白羌细辛夷苍。

麻黄发汗治伤寒,利水痹痛与咳喘。

桂枝温胃善助阳,温经通络化水强。

紫苏散寒兼中宽,气胀解毒胎能安.荆芥祛风解肌表,痒疹出血及感冒。

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痛痉。

羌活祛风寒湿气,太阳头疼上肢痹。

白芷通窍阳明疼,燥湿止带消痈脓。

细辛祛风通鼻窍,诸班寒痛肺饮消.2、辛凉解表药蔓荆牛蒡二子凉,薄荷蜕豆饮菊桑,葛根生柴兼升阳.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

牛蒡散热利二便,解毒透疹消肿疮,宣肺利咽痄腮强。

蝉蜕疏风透痒疹,明目息风痉开音。

桑叶清肺兼平肝,止血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

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

葛根解肌治颈项,透疹生津升泄阳。

升麻发表又透疹,清热解毒升陷阳。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等功效。中医药理论认为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并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常用于内服,主治头痛眩晕、风湿痹痛、胸肋刺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寒痹痉挛、痈疽疮疡以及产后瘀阻腹痛等病症。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且兼行气止痛。入心、肝、脾三经。心主血,肝藏血,脾通血,故能主治一切血症,为血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因此,凡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胎产等症,不论血虚血滞,皆常用为主药。另外也可用于痈疽疮疡、跌打损伤、肠燥便秘。总之,凡属血虚血滞所引起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而以血分有寒者最为适宜。当归惟属补润之品,又有活血之功,故湿盛中满,大便泄泻,及崩漏经多之症,则不宜用。
茯苓【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法用量】9~15g。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黄芪是补气药,是用蜜炙过了的,增加了补中益气的补益作用.【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党参:[功效]:益气、生津、养血。[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补益中气,常配黄芪、白术等。2、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喘,语声低弱等。能补益肺气,可配黄芪、五味子等。3、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的功效。
炒白芍:炒后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炒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10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0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0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丁香辛、温,脾、胃、肾经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

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2~5克畏郁金;热症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八角茴香辛、甘、温。

归肝、肾、脾经。

1、具有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无3刀豆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1、具有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的功效。

2、主治虚寒呃逆,肾虚腰痛。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

无4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膀胱、胃经1、具有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脘腹冷痛,食少吐泻,胁痛,肾虚腰痛,痛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无5小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

无6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便溏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内热消渴等。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

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甘遂。

与海螵蛸、龙骨、牡蛎、瓦楞子等碱性药物合用降低药效。

2、中西药配伍禁忌:(1)慎与维生素C及烟酸、谷氨酸、胃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可使上述药物分解,药效降低。

(2)慎与降糖药同用。

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的功效。

主治饮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用量标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用量标准:
1. 质地较轻的花类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用量通常在10-30克之间。

2. 木质类药物,如桂枝、桑枝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3. 毒性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用量通常在3-10克之间,需要经过炮制和煎煮,以降低毒性。

4.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鹿茸等,用量通常在5-15克之间。

5. 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黄连、黄芩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6. 利水渗湿类药物,如茯苓、泽泻等,用量通常在15-30克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量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量,并在煎煮时进行适当的加减。

此外,中药的用量标准也会受到地域、季节、药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中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肝、胆、小肠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黄疸,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

内服:煎服,15-30g。

鲜品25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吐衄、咯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肠痈、肺痈等火热毒盛的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捣敷。

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脾胃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3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研末调敷。

1、中药配伍禁忌:杏仁为使;畏款冬、雌黄、附子、防风、麻仁;恶瓜蒌。

2、饮食禁忌:得盐良,可同用;畏凉水,忌同食。

少食寒凉生冷之物。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孕妇慎服。

4红豆蔻辛,温。

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3~6g。

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5山萘温;辛;归胃经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6沙棘味甘、酸,性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咳嗽痰多,瘀血证。

内服:煎服,3-9g。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7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内服:煎服,6-10g。

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注意事项: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功效与用量
【关键词】中药功效用量配伍炮制
煎煮
许多中药无论单用还是配伍组方,均可随着用量的大小、配伍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异,功效或有递增,或呈双向性,或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剂量大小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用量大小对其功效有极大的影响。

黄连、龙胆草,1~2g小量应用,能清热健胃,增进食欲;3~6g则燥湿、泻火、解毒;大剂量应用则败胃,引起胃肠道反应而恶心呕吐。

甘草1~5g应用,起调和诸药作用;5~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起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白芍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则治疗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因为三方中三药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能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能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泄饮。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用量大于其他药味1倍有余,用在透邪;在逍遥散中,用量与各药相等,用在疏肝;在补中益气汤中,用量甚微,主要起升清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对利尿和血压的作用,剂量不同,功效相反。

黄芪的利尿作用,用量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趋于抑制。

另外,对血压的改变,用量在15g以内可以升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人参对血压的影响,也与黄芪类似,一般剂量有兴奋和升压作用,较大剂量则起抑制和降压作用。

川芎小剂量能收缩子宫,兴奋心脏;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心脏抑制。

配伍不同,功效不同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复方的形式出现,而同一种药在不同的方中因配伍不同,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升麻在升麻葛根汤中与葛根配伍,表现为发表透疹作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以及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在清胃散中与黄连、生地等配伍,清热散火解毒,用于治疗胃有积热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及举元煎中与人参、黄芪配伍则表现出升阳举陷的作用,用于中气虚弱或气虚下陷诸证。

麻黄汤中桂枝与麻黄配伍起发汗解表作用,治疗风寒感冒;温经汤、桂枝茯苓丸中与当归、川芎、桃仁配伍,温经活血、逐瘀消症,治疗月经后错或闭经不潮以及经行腹痛、腹部症块等证;与羌独活、威灵仙配伍,则表现为祛风寒通络作用,治疗风寒阻络引起的痹症;与茯苓、泽泻、白术配伍表现为助心阳、温化水饮的功效,治疗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证。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和黄芩、半夏配伍,能使侵入于半表半里的外感之邪出表而解,起和解少阳的作用;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和白芍、枳壳、香附配伍,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中和黄芪、党参、白术等配伍,能引清气上行而治疗清阳下陷所致诸症,起升举阳气的作用。

薏米仁配伍车前子、泽泻、茯苓利水祛湿;参苓白术散中配伍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燥湿;苇茎汤中配伍冬瓜子、桃仁,清热排脓;配伍威灵仙、防己、羌独活,舒筋利关节,缓解痹痛。

蛇床子配伍仙灵脾、肉桂、山萸肉温肾阳,暖子宫,治疗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证;配伍苦参、黄柏,燥湿、杀虫、止痒,治疗顽癣、湿疮及女阴痒。

天花粉配伍生地、麦冬、石斛,清热生津,治疗热病伤津;配伍瓜蒌、白芷、贝母,清热解毒,排毒消肿,治疗痈疮。

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许多药物在炮制前后或用不同炮制方法,可使药物本身的成分和性味发生变化,其功效也
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姜具有发散风寒、和中止呕的作用;姜汁则辛温而润,治疗噎膈反胃;生姜皮则和脾行水;干姜则性辛热,温中回阳,散寒化饮;炮姜则性苦温,长于温经止血,适于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及腹痛泻痢;煨姜则主要长于和中止呕,但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

牡蛎生用,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消瘰疬;煅用则敛汗、涩精、止白带。

荆芥生用为散风解表药,炒炭则减其辛散之性而增止血功能,成为治产后血晕及子宫出血的止血药。

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蒸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酒制后主补阴血,且借酒力行药势,通血脉,滋补而不腻;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治崩漏等血虚出血诸证。

薏米仁生用偏于清热利水除湿,炒用则偏于健脾止泻。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下力缓,适于年老、体衰须用大黄者;酒制则泻下力弱而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炒炭则偏于止血,而泻下力很小,多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

石膏生用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煅后熟用则敛疮生肌止痒。

黄柏生用主泻实火、燥湿,用于治疗足膝痿软无力,小便赤黄等症;而酒炙后主泄上焦之火,治疗口舌生疮及头面部病患;盐炙后主降相火滋肾水,治疗阴虚盗汗、梦遗滑精等症;蜜炙则主泄中焦之火,且不伤脾胃,用来治疗五心烦热等症;炒炭后苦寒之性大减,增加了收涩之性,则偏于止血,用于治疗痔漏、崩漏不止等症。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止痛,炒炭后性涩偏于止血。

葛根生用发表解肌透疹,煨用则升阳止泻。

煎煮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因煎煮方法如火候和时间不同而临床功用亦有很大的差别。

生大黄入汤剂,后下或用开水泡服,泻下力宏,而久煎泻下之力大减。

利用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治疗夏季感冒暑湿的表证不宜久煎,而利用其利水消肿治疗
水肿、小便不利,则要浓煎。

白附子入汤剂煎服取其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作用,治疗风痰壅盛的抽搐或口眼歪斜;熬膏则取其解毒散结作用,外用治疗毒蛇咬伤及瘰疬痰核。

大多发散药和芳香药的煎煮,要求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若久煎则致香气挥散,功效大减;而补益滋腻药物则要求煎煮较久,为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否则药力不完全,达不到补益作用;而贝壳、甲壳、化石及矿物药入汤剂则要先煎久煮,否则药中成分不能充分溶出,功效也大打折扣。

附子、乌头的煎煮应先煎30~60分钟,否则不但起不到药物应有的功效反而有中毒之虞。

根据以上所举,可知中药的功用主治,作用强弱,甚或毒副反应,均受剂量大小、配伍不同、炮制方法变化、煎煮时间、火候的影响。

临床只有全面掌握,才能准确把握,获得预期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