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南准装置作品浅析艺术的跨界融合

合集下载

媒介视角下的跨媒体艺术历史发展与核心特征

媒介视角下的跨媒体艺术历史发展与核心特征

媒介视角下的跨媒体艺术:历史发展与核心特征■王文岩【内容摘要】跨媒体艺术可以理解为以跨媒介性、新媒体性、表演性为特征,以引入新兴媒介、打通媒介边界为手段,以审视当下、想象未来为着眼点,并鼓励跨学科、跨议题创想的视觉创意表达形式。

新媒体艺术侧重数字媒介技术的应用,而跨媒体艺术则更看重媒介之间动力深化的影响。

跨媒体艺术的媒介应用兼具物质性和非物质特点,亦囊括身体与行为的表演与介入。

媒介视角下跨媒体艺术的核心特征可以解读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媒介混搭与跨议题创想———媒介间性,新生媒介与未来面向———新媒体性,设施媒介与场域激活———表演性。

在以媒体技术引领的多媒介共存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跨媒体艺术为重新审视艺术门类间内在联系的时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范式观照。

【关键词】媒介理论;跨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当代艺术;媒介间性1965年,在美国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跨媒体艺术”(intermedia art)在纽约于“激浪派”(Fluxus)中诞生,融合传统上各自为营的艺术表现媒介,将既定规范之外的“媒介之间”的媒介纳入艺术范畴:从物质媒介到数字媒介,从单一媒介到多媒介、跨媒介,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潜在媒介,包括数位化本身。

在后媒介时代高度科技化和饱和化的当下,跨媒体艺术在传媒与艺术领域重新升温,并作为“新媒体艺术”“实验艺术”专业的迭代学科在艺术院校中得到快速发展。

从时间上来看,跨媒体艺术的概念术语是先于新媒体艺术被确立的,然而其起步却远不如后者般“平步青云”得到学界业界的广泛认定,反倒是历经边缘化、甚至险些被取代,那么,新媒体艺术与跨媒体艺术区别在哪里对跨媒体艺术之术语重拾,就必须明晰跨媒体艺术概念的独特之处,其有着怎样的历史演进核心特征是什么?未来发展应当承载怎样的期许?本文将对跨媒体艺术的历史、发展、特征进行论述与解读,并借助媒介理论的视角,探讨跨媒体艺术的“来去何从”。

一、跨媒体艺术实践与对其理解的演进(一)跨媒体艺术的实践演进作为工业时代兴起的世界观,现代主义蕴含着一股冲破与破除的力量,艺术早已不再是艺术本身,人们借用艺术对新的世界进行解释,理性逻辑退居其位,知觉感官跃为其上,而“判断艺术家能否凭借其独创性打破原有的传统标准”①则成为观察、评判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最重要的依据,这种理念上的翻滚、破除与重建,成为跨媒体艺术价值开放、实验导向的精神背书。

影像艺术之父的跌宕与辉煌——白南准 (Nan June Paik)

影像艺术之父的跌宕与辉煌——白南准 (Nan June Paik)

影像艺术之父的跌宕与辉煌——白南准(Nan June Paik)作者:杨华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17期杨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提起“影像艺术之父”、“视频艺术之父”这样响亮的名头,恐怕许多人脑海中映现的,都是一位高鼻梁、金发的白人老头。

但事实上,在当代艺术史上如此举足轻重的一位艺术家,却是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亚裔。

大概许多人都要大吃一惊了。

是的,他就是韩裔美籍艺术家——白南准。

白南准的一生,像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东亚人一样,不可不用“颠沛流离”与“跌宕起伏”二词形容。

他1932年生于韩国首尔,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后,白南准随父母逃到香港,后来作为难民又流落到日本。

在日本期间,他并未因自己的难民身份而自暴自弃。

尽管十分艰难,但他仍坚持学业,终于于195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并获得艺术史与音乐史学位。

因为在日本受到唯西文化的影响,白南准对西方的古典音乐充满了向往。

为了学到富有精神内涵的西方音乐,他远赴德国慕尼黑大学进修音乐史和音乐创作。

并在1958年遇到结识了前来讲学的美国前卫音乐家——约翰?凯奇,从此他的艺术生涯发生了巨大转变。

他曾经在德国的导师那里听说过这位著名的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知道这位大师对亚洲禅学思想很感兴趣,并试图将禅宗思想引入音乐创作中来。

白南准当时对凯奇还持有怀疑态度,是因为他在听凯奇音乐时所获得的无聊感与他听禅学讲座时的感受一样,诸如“空”的概念。

但凯奇音乐理论中的“偶发性”和“非确定性”给白南准很大影响,白南准很快从凯奇的音乐中学习并获得了对西方音乐的革命性启发,他决定放弃多年的唯西方化心态。

这样一来,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一位颇受东方禅学思想影响的美国前卫音乐家,却让一位饱学西方古典音乐的韩国人认识到自身文化遗产的潜力,从而和西方前卫艺术家一起反叛西方传统经典,携手打造全新的当代艺术视听艺术,这其实正是文化交流与相互渗透所迸发出的艺术灵感。

另外,白南准自身对艺术的敏感性,也使得他在先锋艺术的某个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在第一时间里获得感悟和启发。

装置艺术了解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装置艺术了解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装置艺术了解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实践装置艺术是一种当代艺术形式,通过将材料、对象、空间以及观念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整体的艺术表达方式。

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在艺术界广受关注,它不仅使观众面对一个独特的艺术作品,更引发了对空间、时间和观念的思考。

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一些艺术家开始将三维的艺术作品与观众的身体感知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艺术作品仅仅是二维画面的限制。

装置艺术将艺术从画布上解放出来,将观众带入一个更加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中。

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性和观念性,使其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装置艺术强调与观众的互动。

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而是被要求主动参与其中。

装置艺术作品往往通过观众的参与来完成,而观众的参与也使作品变得有趣而生动。

其次,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强调对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艺术家将材料、对象和观念巧妙地放置在特定的环境和空间中,通过对空间的改造和重新定义来实现对作品的表达。

观众在欣赏装置艺术作品时,往往会被环境所包围,与作品融为一体。

此外,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还注重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艺术家通过装置艺术作品来探索和呈现社会现象、政治问题以及人类行为。

装置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家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在实践层面上,装置艺术的创作过程需要艺术家有扎实的艺术技巧和创意思维。

艺术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对象,并运用艺术技巧进行加工和组合。

同时,艺术家还需要对展览空间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以确保装置艺术作品与环境和空间相协调。

装置艺术作品的展示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艺术家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和要求来确定适合的展览方式和展览场地。

同时,艺术家还需要考虑观众的观看体验,创造出一个有趣而引人入胜的展览场景,使观众能够充分参与其中。

总之,装置艺术是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材料、对象、空间和观念的组合来实现作品的表达。

为什么要不断提到85思潮

为什么要不断提到85思潮

为什么要不断提到85思潮作者:朱骥翔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从那之后,中国的社会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来文化及其产物开始不断介入到中国社会的基层中,中国也自发的进行了一次次反思和变革尝试。

中国美术发展也不例外,从海派和京派伊始,再到以徐悲鸿为主的中国第一批大型留学生出国留学的出国热。

美术界开始出现西画东渐的现象,感觉是前途一片大好。

但事实情况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的国家都是多灾多难的,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因其本身难以衡量标准,及受政治形态干扰,特别是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审美情趣左右下进行艺术创作。

但人的感知和想象力总是不会停止的,只不过是像一缸子水没有打开闸门而已,而一但闸门一开,则如洪流般滔滔不绝。

中国的闸门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被打开的,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性艺术运动,便是85思潮。

本文试图通过85思潮时期三个地方标志性的的艺术事件进行阐释,在重申85思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的同时,对其在今天的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历时性作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85思潮历时性作用众所周知,85思潮并非艺术语言自身及语言范式的革命,它更多地是重复西方美术史中发生过的创作形式,来表达对于新思想的接受和对未来道路的探索,是一场标志中国美术思想解放的事件。

早在80年代初,因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原因,以高小华的《为什么》和程丛林的《*年*月*日雪》出现而引发的“伤痕美术”运动,就代表了一种和过去的审美情趣决裂的态度。

美术界人士拥有了重新自我思考的空间和权力,而在态度之后的问题便是如何走接下来的路,创作形式大幅度改变,并且还要与西方保持独立的状态,显然对于那个时候的中国境况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们看到85思潮及后在全国各地成立的各个研究小组,基本都是在以已有的西方美术创作形式来进行实践,即使是使用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材料,也在其形式上注入西方美学思想和方法论。

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

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

2020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一、白南准作品中的“东方味”1932年,白南准在韩国的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里降生,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朝鲜战争爆发后,白南准一家先是迁往香港后又逃亡到日本,在日本生活期间,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难民而感到耻辱,反而认真努力对待自己的学业,6年后,他从东京大学毕业,并且取得了艺术史与音乐史学位。

白南准由于受到了西方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对西方的古典音乐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接触和学习到西方纯正的古典音乐,他重新回到德国慕尼黑大学进修音乐史进行音乐创作,在这里他遇到了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和视觉艺术家——约翰·凯奇。

至此他作品中新思想境界的萌发都得益于与约翰·凯奇的相识。

约翰·凯奇实验音乐作品中的禅味是其“东方味”的具体体现,他借助了东方的禅学思想,直戳人的心灵世界,试图将禅宗思想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中来。

他的行为艺术品《4分33秒》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音乐语言,正是体现了禅学“空”的境界和理念,作品共有3个章节,每个章节的乐谱上都没有任何音符,所有的演奏家在开始的时候都煞有其事打开乐谱做好演奏的准备工作,然后像立定入禅般的不动,随着时间的流逝,1分钟、2分钟......再合起乐谱。

如此进行了三次演奏,整个演奏时间没有任何声响,最终谢幕。

白南准当时对约翰·凯奇的艺术创作的态度抱以怀疑,因为他在听约翰·凯奇音乐的表演时只有无聊和空洞,就像在听禅学讲经一样,诸如“空”的概念。

但是约翰·凯奇的音乐中充满开放性的和极具不确定性的音乐理论,使得白南准很快从约翰·凯奇的音乐中学习并获得了对西方音乐的革命性启发。

他抓住了从约翰·凯奇音乐中悟出的偶发性的启发,成为其理论最早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此后,受到约翰·凯奇音乐的启发,1959年白南准完成了他的革命性的作品“行动音乐”——《向约翰·凯奇致敬》。

论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

论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

论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
徐哲;朱一丹
【期刊名称】《漫动作》
【年(卷),期】2022()8
【摘要】装置艺术是把现成品打破、重组,或拼接形成新的艺术品的一种艺术形式。

杜尚是装置艺术的先驱,他的艺术作品《泉》的出现使得装置艺术逐渐被人所了解。

装置艺术具有材料多样性,注重与观众互动性等特点,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
融合,即为装置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丰富了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

本文对装
置艺术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从装置艺术的产生、装置艺术的价值方面分析,进而说
明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必要性
【总页数】3页(P0132-0134)
【作者】徐哲;朱一丹
【作者单位】河南女子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
【相关文献】
1.均陶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
2.新时代油印套色木刻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探索——以艺术衍生品为例
3.多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杂技剧《丝路彩虹》
赏析4.瑞吉欧教育理念下艺术形式与幼儿园活动空间的融合研究5.茶园景观设计
中艺术形式与景观的融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而“上”、“下”

形而“上”、“下”

形而“上”、“下”作者:赵志风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2期摘要:老子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道”之思维创造方面,新媒体艺术以深刻的哲学视角洞悉着人们的生存境遇,又平台的开放和互动吸引公众加入到这场美学游戏,成为这场艺术表现与完成的重要仪式。

在“器”之实践表现方面,新媒体艺术高度的交叉融合性驱动着艺术创新力,而艺术家和商家的跨界实践则让新媒体艺术对生活本身有了更多的关照。

当艺术遭遇新媒体,一种大众美学意识便蔓延开来。

关键词:大众美学新媒体艺术虚拟互动一、形而“上”的反“迷思”新媒体艺术不再拘泥于传统绘画体现的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到哪儿去的哲学命题,而更加关照现实生活。

新媒体艺术也不再是解构艺术,而是在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后走向对当今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多种观点的个性表达,更加强调批判和反思,更加注重解构之后的建构。

从“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通过电视媒介表现的禅学,到再到布鲁斯·瑙曼以身体作为一种展示媒介的观念艺术,再到杰弗里·肖的空间、时间和交互作用的数据化的虚拟体验装置,艺术回归到现实,成为围绕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一种技术试验场。

(一)形式的大众美学新媒体艺术以及创作者更加注重受众体验。

正如著名的新媒体艺术家及理论家罗伊·阿斯科特指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制为连接性和互动性”,并强调“在面对和评论一件新媒体作品时,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作品具有普何种特质的连接性和互动性,他是否让观赏者参与新影象、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

”擅长公共空间大尺度交互装置的墨西哥艺术家拉菲尔·罗扎诺·和莫创作的《身体影像》,他用白布包裹广场旁的一个建筑,使之成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屏幕,人们在影子间运用肢体产生的动作交互嬉戏。

虚拟的数码艺术不自觉的指导肢体行为,完成数据的输入,还模拟人们的社交心理,链接了自己和陌生人的互动,把广场变成了一个影子交互乐园,把艺术演变成一个公共实事件。

从新艺术风格的诞生看当代艺术的出路

从新艺术风格的诞生看当代艺术的出路

作者: 王浩辉
作者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252-25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S1期
主题词: 杜尚;白南准;艺术界限;新媒体艺术
摘要:关于艺术界限的讨论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人们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杜尚的出现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态度,生活同样也是艺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我们关注杜尚的艺术,是因为他从本质上转变了我们的艺术观,而我们转而关注白南准是因为他带来了一场艺术材料的革命———新媒体艺术再一次给予我们震撼,是因为这一艺术形式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而科技进步的直接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艺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进步。

我们对杜尚和白南准的作品进行研究也正是在探索全新艺术风格的发端,流变和寻觅现代艺术的出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白南准装置作品浅析艺术的跨界融合
作者:辛玥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5期
摘要:白南准(19 3 2一2 0 0 6),号称视频与媒体艺术的奠基人。

与博伊斯,沃霍尔和杜尚并称为21 世纪现代艺术大师。

在以西方白人为主导的艺术与社会氛围之下,白南准可以突出重围成为融入其中又独具东方艺术特色的艺术大师,与他将多种艺术门类的创新融合创作分不开关系。

多种门类艺术的跨界融合,在今日的艺术作品,尤其是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依然是主要的创作方式。

艺术的跨界融合可以带给白南准的装置艺术作品怎么样的语言与形式,观者在欣赏白南准的融合了多种跨界艺术的装置艺术作品时又可以获得怎样的特殊体验,将在文章中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白南准;跨界融合
白南准1932年出生于韩国,幼年时随父母避难到香港,后又作为难民流落于日本。

1956年于东京大学毕业,完成了音乐、艺术史和哲学专业的学习,并撰写了关于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学士论文。

由于受到日本的崇尚西方化的教育,白南准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十分迷恋,于是于同年来到德国慕尼黑进修音乐史学和音乐创作,并于1958年遇到了美国前卫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相遇。

这是白南准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约翰·凯奇于1951年创作的作品《想象的风景,第四号》应用了十二个“活的”无线电收音机,这种声音上的蒙太奇式的全新创作手法使当时崇拜传统古典音乐的白南准无比震惊,此次经历成为了白南准从一名单纯研究音乐的学生到多元艺术跨界融合的艺术大师。

白南准的跨界融合使他成为了“激浪派”的先锋人物,迪克·希金斯(Dick Higgins)用“互动媒介”(Intermedia)一词为激浪艺术做出了解释,即:“那些结构上具有互动媒介性质的作品称为激浪:视觉的诗歌与诗化的图像,行动音乐与音乐的行动,同时也包括偶发艺术和活动,只要音乐、文学与美术是其构思的必要组成。


艺术的跨界融合是指多种门类艺术,在同一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而融合为一个全新整体的新形式,这种艺术创作形式运用了更多种类的艺术元素,从多纬度多元化的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悟,同时又是从多角度的给予观者与感官刺激,从而达到更全方面的思维感受,更利于被大众欣赏接受,其艺术表现形式整体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以及不同艺术类别和艺术表现方式的整合运用。

由于艺术家的思维往往是深刻且多角度的,运用多种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跨界融合更可以细腻而准确的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有利于表现其艺术作品中特殊艺术情感。

1995白南准的创作的装置作品《电子公路: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

这幅作品由电视机、DVD播放器、电缆、霓虹灯管组成,可以说综合了声光电等多元华艺术感官,是将多纬度艺术跨界融合的典型之作。

在这幅作品之中,白南准将电视机堆砌成美国的版图形
状,并加有霓虹灯线和钢制脚手架制作而成,电视机屏幕里的图像不断变化闪烁,每一幅图片均是代表艺术家对美国各个州的印象,借此向那些来自各个州的艺术家朋友与合作者致敬,譬如:马萨诸塞州的约翰·凯奇、阿拉斯加的行为艺术家夏洛特·穆尔曼(Charlotte Moorman)、华盛顿的当代舞编导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等。

该作品由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收藏。

白南准在该作品中融合了对于西方艺术的思考,对美国艺术的感受与认知,不断闪烁的霓虹灯、电视画面以及其装置中不断出现的嘈杂声音,都在传达白南准对于现代生活的认知的缩影,是对现代生活的微缩表现,装置艺术已经超越了某种文化与民族的约束,创建了影像艺术的新形态,并被众多的艺术家继续诠释着、发展着,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无限的空间。

准于2001创作的作品《塔》,是将生活中的工业产物——电视进行改造堆砌,电视机显示的图像或是被扭曲、被旋转、被剥离。

白南准在创作这件装置作品时,参考了古老文化中塔的原型,与同时代“激浪派”艺术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凯尔特弥撒”观点息息相关——1970年,博伊斯曾在巴塞尔进行了一场以凯尔特人宗教文化为主题的表演,他希望以此表现对基督教、或是对欧洲萨满教起源的思考。

这件名为《塔》的大型装置高度将近5米,仿佛要填满整个视野空间,由木制框架与老式电视柜组合堆叠而成,13与19寸老电视机镶嵌于其中,闪烁的屏幕呼应着通了电的彩色霓虹灯管。

白南准将人们生活中最常见或成为话题的物品——电视机作为创作的主题或材料,他在创作时时常与工程师一起进行改造,借由一些工业技术手段,赋予“电视机”以不同的面目,让它成为现成品元素,即“电视”本身。

于是“电视机”这一工业社会下的产物,进入了“艺术品”的队伍中。

虽然作品的结构由工业产品组成,它的造型却借鉴了古老的建筑样式——类似“史前时期的石柱群”。

这座“塔”由后人评说之时,每每被认为是白南准艺术目标与方法论的一个浓缩,即,将大众电子消费品转化为艺术的载体,将多元的艺术形式跨界融结合,成为激发出人们内心产生时代共鸣的整体。

这件作品中融合了宗教、工业现成品、新媒体等等元素,同时也融合了科技与艺术,以及艺术家对时代的思考。

白南准融合了多种跨界艺术的装置艺术作品是他艺术思想、文化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对与现代社会人类思考的缩影与延伸,他的作品永远充满着多元化碰撞而带来的创新精神,勇于尝试将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跨界融合,创新性的突破固化的原有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他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音乐、行为、中西化思想碰撞、现成品的使用以及广播电视和视像的等等科技手段的融合使他在探索中不断重塑和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装置艺术作品。

白南准用独特的、多方面的、创造性的多元化艺术跨界融合,“打破艺术的边界”,延伸了艺术的概念,给上世纪的媒体文化乃至今日的装置艺术创作与思考带来了深刻和持续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常宁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顾铮.激浪者是艺术史的鹰隼[J].上海:上海美术馆通讯,2002年第3期.
[3]阿多诺·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M].李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
作者简介
辛玥(1994-),女,籍贯:黑龙江哈尔滨,单位(学校):大连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当代艺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