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梅核气
梅核气

梅核气作者:刘臣彬概述:梅核气是咽喉中有异物感觉,也就是咽喉中如有乌梅核阻塞于咽喉部。
多数患者主诉咽喉不适、干咳,如有一物,形同圆形,如同鹌鹑卵大,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咽喉疾患。
中青年妇女比较容易患上此病。
中医学认为此病因情志郁结,肝郁气滞化痰,引起的病症。
中医称梅核气,在西医就是咽喉神经官能症,检查在耳鼻喉科,经过检查,咽喉部位不发红、不发紫,正常健康色。
鉴别诊断:1、有别于咽喉炎:咽喉炎局部咽喉部位紫绀、发红,有红色粟粒样斑点,甚至有脓斑脓点,急性的伴随咳嗽、发烧,以干咳为主。
慢性的迁延几年,甚至几十年,乃至终生不愈。
2、有别于肿瘤:因为经过下腔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均无异常表现。
3、这个病往往多数是中青年妇女,就诊于耳鼻喉科,经过详细、反复多处医院检查,查不出疾病,因此,定为咽喉神经官能症。
不具有传染性,既没有细菌感染,也没有病毒感染依据。
中医诊断:患者有咽喉部自觉有球状物体堵塞,吞之不进,吐之不出,经过耳鼻喉科检查,没有异常。
舌质淡,苔白。
脉滑,一部分人伴随左关脉弦,一部分右寸部脉滑。
为痰结咽喉所致。
如果经常在刺激情况下,生气、发怒,引起的是肝郁气滞为主。
治疗原则:痰饮引起的用四七汤加减治疗,教科书用厚朴温中汤治疗。
伴随肝郁气滞的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伴随咽喉有炎症的,也就是中医的肺肾阴虚、或者上焦火盛,适当加清热泻火中药。
处方:1、四七汤: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10克、苏子20克(研碎)、生姜3片、大枣3个(掰开)水煎服。
2、加味四七汤:治梅核气妙不可述。
紫苏叶15克、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枳实10克、天南星10克、砂仁5克、青皮10克、白豆蔻5克、槟榔5克、益智仁5克、生姜3片水煎服。
3、加味二陈汤:燥湿化痰、清热止咳。
适用于梅核气,伴随咽喉炎患者。
咽喉有异物感,并且咽峡部发绀,或者咽喉部有粟粒状颗粒红色者。
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乌梅5个、枳壳10克、桔梗10克、黄芩30克、栀子20克、紫苏子15克、白豆蔻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梅核气治疗方法

梅核气治疗方法梅核气是一种中医药材,具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在中医治疗上,梅核气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肺病、咳嗽、哮喘等疾病。
梅核气治疗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梅核气的药性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梅核气的治疗方法。
首先,梅核气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温肺化痰。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肺气的运行和肺的清肃功能与呼吸有关。
梅核气具有温肺化痰的功效,可以通利肺气,排除痰浊,从而调理肺脏,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因此,梅核气治疗方法适用于肺病、咳嗽、哮喘等疾病。
其次,梅核气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包括内服和外敷两种方式。
内服梅核气可以通过煎煮或制成丸剂、颗粒等形式服用。
梅核气内服可以温肺化痰,改善肺脏功能,缓解咳嗽、哮喘等症状。
外敷梅核气可以通过熏蒸、贴敷等方式应用于患部,有助于疏通经络,通利气血,促进病灶的康复。
此外,梅核气治疗方法的注意事项包括剂量和使用方法。
梅核气的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疾病症状来确定,一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在使用梅核气治疗方法时,应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梅核气治疗方法应结合个体情况,对症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梅核气是一种具有温肺化痰功效的中药材,其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梅核气治疗方法通过温肺化痰,改善肺脏功能,缓解咳嗽、哮喘等症状。
在使用梅核气治疗方法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结合个体情况对症施治。
希望本文对梅核气治疗方法有所帮助,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正确应用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
梅核气

梅核气“梅核气”是在不其病和病因的情况下,根据感觉取的一个病名,实际上是远伤病在咽喉部位上的感受,所以用远伤病的揉摩治疗方法即可解决(具体操作可见张怡曹等的文章《药物揉摩治疗远伤》)。
用药物喷在咽喉外部异常感觉处,用梳或其他光滑物或柔软物对异物感处揉摩,将病理物清除,直到病灶显现出来。
显现的病灶清晰明显,形态界限分明,可观察到远伤的趋向表皮。
但远伤周边无远伤处的皮肤,虽经过同样的揉摩,皮肤形态颜色均保持不变。
一般都可以在病灶显现(治疗到位)后异物感立即消失。
经过二到三次,咽喉处的远伤清理干净,见不到病灶了,是彻底治愈。
大多数患者通过一次揉摩也能很长时间不发。
如不能揉摩治疗,可暂时用中药缓解,下面二方均可达到咽异物感的不同程度缓解或暂时消除。
半夏厚朴汤半夏10 厚朴10 茯苓12 苏叶6 生姜15克,日一剂,水煎服消梅十味饮苏子(梗)12香附12半夏10陈皮10桔梗10枳壳10厚朴10克乌药10甘草6生姜5克,日一剂,水煎服饮食疗法(1)合欢花蒸猪肝:合欢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许,泡浸4—6小时,再将猪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盐少许调味,隔水蒸熟,食猪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于品)6-10克,放茶盅内,冲人沸水,加盖煽片刻,代茶饮。
(3)葱煮柚皮:鲜柚皮1个,在炭火上将外层黄棕色烧焦,刮去表层,然后放人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
再切块加水煮,将熟时以葱两棵切碎加入,用油、盐调味,佐膳。
值得注意的是对梅核气患者要细心开导,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同时,梅核气患者少食煎炒炙焯辛辣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或用咽喉部的导引法进行锻炼。
心情愉快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压力与不顺处处存在,所以必须摆正心态,以乐观的心情面对人生。
此外,严重的梅核气患者,在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同时辅以药物治疗,比如咽核消进行调理治疗,这样会取到最为理想的效果。
中医耳鼻喉科有哪些常见疾病

中医耳鼻喉科有哪些常见疾病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在中医领域,耳鼻喉科所涵盖的常见疾病种类繁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疾病。
首先要说的是耳鸣。
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或头部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
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多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痰火郁结、风热侵袭等因素有关。
比如,长期的劳累、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肝肾亏虚,不能濡养耳部,从而引发耳鸣;饮食不节,喜欢吃肥甘厚味、辛辣之物,容易产生痰火,阻滞耳部经络,也会出现耳鸣。
耳聋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中医将耳聋分为虚实两类。
虚证多因肾精亏损、气血不足所致;实证则常由外感风邪、肝胆火旺、痰火郁结等引起。
年老体衰、久病伤身可能导致肾精不足,无法充养耳部,进而出现听力下降;而突然遭受强烈的噪音刺激,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导致肝火上炎,也可能引发耳聋。
中耳炎在耳鼻喉科中也较为多见。
中医称其为“脓耳”,多由外感风热或肝胆湿热等引起。
风热邪气侵袭人体,循经上犯耳窍,或者体内湿热之气积聚,循经上蒸,都可能导致耳部发炎,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
鼻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鼻窦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等。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胆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肺经风热,邪气侵袭肺脏,导致肺气失宣,鼻窍不利;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浊内生,上犯鼻窍;胆腑郁热,上移于脑,熏蒸鼻窍等,都可能引发鼻渊。
鼻鼽,即过敏性鼻炎,其症状主要有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
中医认为,鼻鼽的发生多与肺、脾、肾三脏虚损,卫气不固,风邪、寒邪侵袭有关。
体质虚弱,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生,上犯鼻窍;肾阳不足,温煦失职,寒水上泛,都可能导致鼻鼽的发生。
还有喉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咽炎。
其症状多为咽部疼痛、干燥、异物感等。
中医认为,喉痹的成因有外感风热、胃火上炎、阴虚火旺等。
外感风热之邪,侵犯咽喉;过食辛辣,胃火炽盛,上攻咽喉;或者久病伤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都可能引发喉痹。
梅核气是什么症状

梅核气是什么症状梅核气早在公元六世纪就已经有了记载,其症状如梅核堵塞咽喉,所以祖国的医学家将其命名为"梅核气',那么梅核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疾病呢,它的病发机制,和治疗方法又是怎么样子的呢?一.什么是梅核气梅核气即是咽喉中有异常(异物)的感觉,是以咽喉中如有梅核阻塞。
多数患者主诉咽喉不利、干咳,如有一物,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咽喉疾患。
中青年妇女比较容易患上此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情志所伤,导致肝气郁结,肝郁气滞或气滞血瘀而形成。
二.梅核气的发病机制1.远处器官的疾病较常见的有消化道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幽门痉挛、胃部恶性肿瘤、胆道蛔虫病、胆石症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左室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包积液、主动脉瘤等),肺部疾病(如气管和支气管炎、肺肿瘤和脓肿、肺炎等),此外,还有膈疝、屈光不正等。
2..全身因素常见的有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风湿病,痛风,重症肌无力,长期的慢性刺激(如烟、酒、粉尘和化学药物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更年期内分泌失调等。
3..精神因素和功能性疾病咽喉、气管、食管无器质性疾病,主要由大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咽部功能障碍。
咽喉和颈部的临床检查、X线与食管镜等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
病人常有焦虑、急躁和紧张等情绪,并有“恐癌症”心理状态。
4.咽邻近器官的疾病常见的有茎突过长,甲状软骨上角过长,舌骨与甲状软骨假关节形成,翼突钩过长,咽侧间隙和颈部肿块,颈部瘘管及淋巴结炎,颈综合征(由颈部骨质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喉部疾病(如慢性喉炎、早期喉外癌、一侧声带瘫痪、喉部良性肿瘤等),牙龈炎,龋齿,慢性外耳道炎,慢性中耳炎,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肿、炎症及肿瘤等)等。
另有报道,原发性口腔干燥症也可引起该症。
三.梅核气的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1)毫针刺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并令患者作吞咽动作,至异物感消失为止。
(2)取合谷、内关、太冲、丰隆等穴,中等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梅核气 病情说明指导书

梅核气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梅核气概述梅核气,中医病名,是指咽中异物感,如有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咽中梗阻感多在吞咽动作时,尤其是在吞咽唾液时感觉明显,吞咽食物时反而无异常感觉甚至会有所缓解,检查咽喉部或邻近器官并没有器质性病变。
多与情绪有关。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咽异感症、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症。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咽异感症、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症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咽喉,头部常见症状:咽中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主要病因:多与情绪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 线、纤维喉镜、纤维食管镜、心理量表测试重要提醒:患者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忧虑,同时应遵医嘱积极进行治疗。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梅核气的发病特点三、梅核气的病因病因总述: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情绪有关。
人体气的上行,依赖于肝的功能,当压抑情绪、心情抑郁的时候可引起肝郁,气随之而郁堵,气不上行,津液也随之停留,短时间内,气停咽喉引起梅核气,且日久津液生痰,痰与气一同停留引起梅核气。
梅核气在现代医学中指咽异感症、咽部神经官能症、癔球症,其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涉及生理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
基本病因:1、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有研究认为位于咽和食管连接部位的上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与梅核气症状的产生有关,但两者间关系仍存在争议。
2、精神因素主要由大脑功能失调引起的咽部功能障碍,如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恐癌症、忧郁症、癔症、周期性精神病、产后精神障碍等。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梅核气的症状症状总述: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情绪有关。
人体气的上行,依赖于肝的功能,当压抑情绪、心情抑郁的时候可引起肝郁,气随之而郁堵,气不上行,津液也随之停留,短时间内,气停咽喉引起梅核气,且日久津液生痰,痰与气一同停留引起梅核气。
杨海波梅核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杨海波梅核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梅核气的定义和症状
2.梅核气的中医病因病理
3.梅核气的中医治疗方法
4.梅核气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正文
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是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的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
现代医学称之为咽异感症,或称咽部神经官能症,或咽癔症、癔球。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中医认为,梅核气的病因病理主要有两种:一是肝郁七情失和,肝郁气逆,气逆于上,滞于咽喉而致痰黏咽喉;二是痰结久思伤脾,脾虚生痰,汽痰互结,滞于咽喉所致。
针对梅核气的中医治疗方法,通常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半夏厚朴汤、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等中成药。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多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感冒。
对于梅核气的预防和注意事项,首先要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抑郁;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最后,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总之,梅核气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其治疗需要结合药物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梅核气的治疗方法

梅核气的治疗方法
梅核气,又称为梅核气病,是一种由于梅核的吸入或误食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
疾病。
梅核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闷、喉咙疼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发现梅核气中毒症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治疗梅核气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及时洗胃。
患者误食梅核后,应立即进行洗胃,以减少梅核中毒物质的吸收。
洗胃时应注
意操作规范,避免造成胃部损伤。
同时,可使用温水多次漱口,以帮助清除口腔和咽喉中残留的梅核碎片。
2. 给予氧疗。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给予氧疗,以帮助患者维持呼吸道通畅,
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
3. 使用呼吸道扩张剂。
在梅核气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使用呼吸道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等药物,以帮助
扩张支气管,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
4. 给予抗炎药物。
患者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时,可给予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意识
丧失等情况,应立即转诊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总之,梅核气病是一种急性中毒性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发现梅核气中毒症状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进行处理。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加强对梅核的防范意识,避免误食或吸入梅核,以预防梅核气病的发生。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梅核气病的认识,提高对梅核气的防范和治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9/24
16
2、外治法
• (1)中药丹参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等行喉部 离子导入,以活血祛瘀,疏通经络,结郁散结。
• (2)针灸疗法:取合谷、内关、太冲以疏肝 理气,取丰隆以化痰散结。并亦可用毫针刺廉 泉穴,针向上刺至舌根部,并令患者作吞咽动 作,至异物感消失为止。
梅核气
要求
• 熟悉梅核气定义及症状特点 • 熟悉的病因该病病机 • 掌握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及治疗
2020/9/24
2
一、概念
• 咽喉中有异常感觉,如有梅核塞于咽喉,咯之 不出,咽之不下,称之。
• 其病与情志有关,以妇女为多见。本证相当于 西医“咽神经官能症”。
2020/9/24
3
• 咽部神经官能症属于喉神经障碍性疾病,亦称 “咽异感症”,临床上泛指除疼痛外的各种咽 部或咽喉部的异常感觉,常见有咽异物感、烧 灼感、蚁行感、压迫感、闭塞感、胀感,球塞 感、粘着感等,感觉多种多样,有时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时有时无。
• (一)仔细询问病史,详细了解发病经过、生 活、工作环境及可能的诱因等,查明确实感觉 与客观存在是否相符。
• (二)详细检查鼻腔、鼻窦、口腔、咽喉,包 括口咽,鼻咽和下咽以除外器质性病变,尤其 患者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更要详查。
2020/9/24
10
• (三)排除甲状腺、舌骨、甲状腺软骨、颈淋 巴结、食道的病变以及心、肺、消化道及神经 系统的疾病,必要时可行X线拍片(鼻窦片、 颈椎片、茎突片)及食道钡餐、消化道造影等 检查。
中枢功能失调,如咽神经 官能症、癔病、恐癌症、
焦虑症等。
病因 器质性因素
局部病变:咽喉炎、肿瘤, 临近器官病变:鼻炎、茎突
过长、颈椎增生;
远处器官病变:消化道疾病、 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
全身因素:严重贫血、长期 慢性刺激、更年期内分泌失
调等。
2020/9/24
9
三、诊断
• 本病以咽内异物梗阻感为主要症状,但不妨碍饮食, 咽内检查无异常发现。
• 咽喉及食道有肿物者,常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症 状;而本病虽有异物感,但吞咽并不妨碍,局 部检查及X线吞钡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020/9/24
12
五、治疗
• 本病病因较复杂,治疗应以心理治疗和 药物治疗相结合,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 及其预后,解除疑虑和心理负担。
• 本病因其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气郁结。 治疗上以调理脏腑、理气解郁为主,兼 以化痰、养阴、益气、除湿、清火等法。
2020/9/24
15
• 2、痰气互结 • 局部辩证:咽喉异物感,自觉喉间多痰,咳吐
不爽,时轻时重, • 全身辨证:或见咳嗽痰白,肢倦纳呆,脘腹胀
满,嗳气,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 治法: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行气导滞,散结除
痰);日久致瘀者可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 (祛瘀、活血、理气)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5
2020/9/24
13
辨证施治 • 病程短者,以肝郁气滞为主;
• 病久或反复发作则肝脾不和,痰气互结, 甚至痰瘀互阻。
2020/9/24
14
辨证施治
• 1、肝郁气滞
• 主证:自觉咽喉中有异常感觉,如有物梗,咯之不出, 吞之不下,无疼痛,不碍饮食。舌暗,脉弦
•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 方药:逍遥散加减
• 另有一类病人,常诉颈部有紧迫感,重者如束 带样,自感呼吸不畅,衣领不能紧扣,检查时 则未发现呼吸困难体征。
2020/9/24
4
• 咽喉神经官能症临床上以咽中有异物感,部位
不定而专科客观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为特点。
• 患者空咽时症状明显,饮水进食时反而症状不 明显或消失。女性病人多于男性,患者大多数
为中年人,年龄在40—50岁。
2020/9/24
5
二、病因病理
• 中医 • 1.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若为情志所伤,肝
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 • 2.肝郁日久,横逆犯脾,以致肝郁脾滞,运
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 于咽喉而发病。 • 3.妇人绝经前后,肝易失疏泄调达之常,气 机不利,气滞痰凝,而生此病。
2020/9/24
6
• 中医的病因病机归结为两点: 一为“气” 二为“痰”
2020/9/24
7
西医
• 本病多因急、慢性咽喉炎;长期嗜 烟酒;耳、鼻、咽、食道疾病通过 迷走神经的反射作用所致;多见于 神经衰弱、癔病、绝经期等患者。
2020/9/24
8
西医认识
• 咽异感症:常泛指咽部异常感觉。
•
非器质性因素
• (四)根据病史、症状,检查资料仔细加以分 析,排除隐蔽在咽部,上呼吸道、上消化道等 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后,方可诊断。
2020/9/24
11
四、鉴别诊断
• 与虚火喉痹、咽喉及食道肿物相鉴别。
• 相同之处:两者均有异物感症状。
• 不同之处:慢性咽炎多见咽部充血,颗粒增生, 状如帘珠;本病咽喉局部无异常改变,症状与 情志变化有关,不难鉴别。
2020/9/24
17
其他治疗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针对病人 的精神因素,在认真详细检查后,耐心 解释,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解除其心 理负担,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
2020/9/24
18
预防调护1、戒除烟酒,禁食甘厚味之品; 2、心理疏导,消除顾虑,保持良好精神面
貌。
2020/9/24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