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作品及分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矛盾的经典作品。
它以193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大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老农民、一位小农民和一位小青年之间的故事,揭示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在这部作品中,曹禺以激烈的语言和抒情的文字,勾勒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平和农村人民的悲惨处境。
在曹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艰难生活,也看到了他们的挣扎和希望。
作者以一种深刻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和勇敢始终伴随着每个人,即使处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
总之,《雷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

名词解释曹禺的四大戏剧曹禺,中国现代戏剧大师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既承继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优秀品质,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先进理论和表现技巧。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堪称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以独特的手法呈现了激烈的家庭和社会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异化现象。
故事情节简单而真实,通过对于人性的深刻追问,以及对于传统禁锢与解放的思考,使得《雷雨》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日出》是曹禺创作的另一部杰作,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精神。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困境和奋斗。
通过对主人公宋天荫的塑造和命运的描绘,曹禺巧妙地传达了他对于正义与平等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原野》是曹禺在195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度和厚重感的作品。
该剧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抗战时期农村人民为了生存和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曹禺通过对人物的精细刻画以及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生活艰苦、苦难磨砺下的人性光辉与希望。
《北京人》是曹禺创作的最后一部剧作,也是他个人的“心灵自述”。
该剧以“北京人”为主题,通过对于北京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呈现了曹禺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深度思考。
尽管剧情简洁,但《北京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向观众们展示了曹禺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思考与呼吁。
曹禺的四大戏剧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他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度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戏剧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禺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艺术表达,将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的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戏剧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
他的四大戏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推崇。
曹禺的四大喜剧的名词解释

曹禺的四大喜剧的名词解释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剖析社会现实、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幽默感而著称。
其中,他以四部喜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和《日出·三人行》尤为著名。
本文将对这四部作品进行一定深度的解释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雷雨》。
该作品以20世纪初上海人民的家庭困境和恶行为背景,揭示了社会阶级冲突和道德败坏的问题。
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曹禺生动地刻画了一批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例如杨家庆和荣兰芝。
他们分别象征着一个富家子弟和一个苦命的女人,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下,深陷病态的关系中。
《雷雨》用深刻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价值观,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
接下来是《日出》。
该剧以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悲剧命运。
通过主人公父亲、母亲和儿子的角色展开,曹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其中,父亲代表了传统的封建道德和权威,母亲则代表了妇女的压抑和对解放的渴望,而儿子则是新一代的希望和抵抗的象征。
整个剧情既有悲剧色彩又带有强烈的革命思想,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第三部作品是《原野》。
该剧以国共内战时期的农村社会为背景,展示了农民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命运。
通过精细的角色刻画,曹禺展现了农民的顽强和牺牲精神。
主人公柳先生是一个保守的地主,但他对祖国的爱和人民的苦难感使他在战争中逐渐觉醒,并最终走上了爱国救亡的道路。
《原野》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道出了战争时期农村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命运变迁。
最后一部作品是《日出·三人行》。
这部剧是《日出》的续篇,延续了其中的主题和人物。
剧中的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封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立场和观点。
曹禺通过这三个角色展示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差异和斗争。
剧中妻子的变化和她与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既反映了社会的压力和改变,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迷茫感。
通过对曹禺的四部喜剧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认识。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之一,他的剧作中常常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个性鲜明,性格复杂,承载着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曹禺的剧作中常常出现被压抑、被剥削的女性形象。
比如在《雷雨》中,作者通过描写王利发妻子麦里悲惨的人生遭遇,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悲苦。
麦里一生都生活在男人的控制和压迫下,她被迫嫁给不爱的人,被迫做出违心的选择,最终走向了死亡。
在《家》中,曹禺通过描写姑娘的命运,展现了女性在封建家庭中的无助和困境。
姑娘被逼嫁给替身丈夫,她虽然知道真相,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形象使读者对女性的处境产生深切的同情和思考。
曹禺的剧作中也出现了既有压抑又有反抗的女性形象。
比如在《日出》中,曹禺塑造了一位意志坚定、勇敢反抗的女性形象。
蓝姐是一个被丈夫虐待、被迫成为妓女的女人,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学习和奋斗,最终摆脱了阶级的桎梏,走向了自由和解放。
在《原野》中,曹禺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勇敢的农村妇女形象。
玉麒麟在丈夫的死后,一手抚育孩子、一手经营农田,过着艰辛而充实的生活。
她没有被困境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自己和孩子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这些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坚强与反抗精神,在激发读者勇敢面对命运的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的赞美和肯定。
曹禺塑造的女性形象中也存在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比如在《玩偶之家》中,曹禺通过诺拉这一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困惑和精神挣扎。
诺拉一直被作为玩偶般对待,她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她在面临婚姻危机时,却选择了离家出走,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这一决定既是对家庭的背叛,也是对女性地位的反叛。
这一形象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矛盾与困惑,也提出了女性解放的重要议题。
曹禺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个性鲜明,情感复杂,既有遭受压迫者,也有反抗者,还有心理矛盾的人物。
这些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不同命运和遭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周围一片凄厉,荒凉,却有一样东西,也是在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那就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著作《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96年12月13日逝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
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
孔庆生的《曹禺论》里曾说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
”就一句话,却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众所皆知,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后的《日出》、《北京人》、《蜕变》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青少年时代的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他在谈到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序》里也曾写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雷雨》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在这样的时代下却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以两个家庭的之间的纠葛为主的。
通过表现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它所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下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曹禺的《日出》是一部关注女性的戏剧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在剧中的不幸命运源于她作为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陈白露是一个被迫离婚的女人,她的丈夫家中有了新婚妻子,迫使她做出离婚的决定。
这使得她失去了丈夫的经济支持和社交地位,陷入了贫困和无助的境地。
陈白露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男性,她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使得她在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地位,易于被剥削和压迫。
曹禺通过陈白露的命运,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对女性权利的忽视。
陈白露在面对丈夫的背叛和离婚后,没有获得任何公正的待遇和补偿,而是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尊严。
她被社会抛弃,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沦为了舞女这个被鄙视和歧视的职业,从而被进一步边缘化和压迫。
曹禺通过揭示女性的困境,呼吁社会对女性权利的重视和保护。
陈白露的悲剧还体现在她作为母亲的角色上。
她的女儿小香是她对未来的希望,但她没有能力给予女儿良好的生活和教育。
小香最终被迫成为了舞女,走上了母亲一样的悲剧命运。
这表明了陈白露作为母亲的无能为力和失败,也展现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代际剥削和继承的悲剧。
陈白露并非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
曹禺通过她的坚持和努力,展示了女性的勇气和自我意识。
尽管处于弱势地位,陈白露依然不愿意妥协和屈服,她努力解救自己和女儿的命运,通过努力学习舞蹈技巧,希望用自己的舞蹈才华赢得尊严和社会地位。
即使她展现出了耀眼的舞蹈技巧,但她最终仍然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被迫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这表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无法战胜的,女性的抗争和努力最终也只是徒劳无功。
曹禺的《日出》通过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陈白露作为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她的努力和反抗最终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日出》(曹禺)课件

语言个性化鲜明
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个性化 语言塑造,使每个角色都 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增 强了剧情的表现力。
舞台设计
舞台布景精美
舞台调度流畅
舞台布景精美细致,能够为剧情营造 出相应的氛围,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 情。
舞台调度流畅自然,能够让剧情更加 连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的 发展。
灯光音效出色
灯光和音效的设计出色,能够为剧情 增色添彩,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 中。
《日出》以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和 深刻的社会主题,赢得了观众和
批评家的一致好评。
当代解读与意义
当代解读
《日出》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解读,人们从中看 到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永恒的主题
《日出》所探讨的关于人性、社会不公等主题具 有永恒的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对现实的启示
《日出》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 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平正义。
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揭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通过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 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如贪婪与善 良、自私与奉献等。
挖掘人性的美好与价值
通过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 人性中的美好和价值,如爱情、友情 、亲情等,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关注女性命运的不公与苦难
通过对剧中女性角色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旧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和苦难,如婚 姻压迫、性别歧视等。
陈白露是一个曾经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性,但最终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成为了高级妓女。方达生则是一个善良、正直的青年,他试图拯救陈白
露,但最终却无能为力。
故事中还穿插了其他人物的命运和经历,通过他们的生活和遭遇,展现 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曹禺(一)——精选推荐

曹禺(⼀)《原野》的思想和艺术特点1、《原野》是曹禺唯⼀⼀部以农村⽣活为题材的剧作,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地主压迫的农民的反抗。
2、在艺术上,剧本冲突尖锐,⼈物性格鲜明。
⼼理活动刻画的层次分明,剧本带有浓厚的神秘⾊彩,《原野》是⼀部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织为特⾊的剧作。
《蜕变》的思想内容写于抗战初期。
剧本描写抗战初期⼀所迁移到内地的医院,腐败现象⼗分严重。
院长,庶务主⼈等⼈上下串通,内外勾结,囤积居奇,营私舞弊,贪污腐化,把⼀个医院弄得乌烟瘴⽓,后来来了⼀个梁公仰专员,整顿医院,向腐败现象作⽃争,作风⼤⼑阔斧,雷厉风⾏,⽴志改⾰各种弊端,使医院能适应抗战的严峻现实。
医⽣丁⼤夫也积极⽀持改⾰,经过努⼒,医院旧貌蜕变。
这是⼀部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写得不深,梁公仰专员是理想化的,医院的变化也是理想化的,⼈物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但在抗战初期有⼀定的积极意义。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第⼀,《雷⾬》和《⽇出》的发表,使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富有思想深度;⼈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情节⽣动丰富,结构严谨,精于布局,有从危机⼊⼿的锁闭式结构,有截取横断⾯的⼈像展览式结构,戏剧⼿法运⽤巧妙成熟;戏剧语⾔个性化,富有潜台词,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扽⼽登,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第⼆,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之前,剧本主要以阅读为主,舞台效果有所⽋缺。
⽽曹禺的《雷⾬》《⽇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剧本应以舞台演出为主,话剧才能拥有更⼴⼤的群众,这也可以说是话剧⽣命⼒的主要所在。
第三,促进了⼤型多幕喜剧的发展。
之前,现代剧作多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剧情较为简单,演出时间⼀⼩时左右,最多不超过⼆⼩时。
⽽曹禺的《雷⾬》《⽇出》等剧作,都是⼤型戏剧,演出时间两三⼩时,剧情⽐较复杂,反映的⽣活内容更丰富⼴泛。
曹禺的《雷⾬》《⽇出》等剧作之后,现代⼤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介绍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
之后,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1937年发表《原野》,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1939年发表独幕剧《正在想》,1940年发表《蜕变》,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短短几年时间,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
尤其是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而彼时他仅有31岁。
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话剧,风格与《北京人》颇有相通处。
此后,他所写的独幕剧《镀金》,《桥》(未完成),以及解放后写的《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剧,其艺术魅力大不如前,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个事实。
有许多学者认为,曹禺艺术创造力的衰退主要在于解放后受困于行政事务,加上无休止的政治运动的干扰,使他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创作,因此,1949年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学界一般趋向于认为曹禺艺术创作进入衰退期是在1949年之后。
事实上,自从《北京人》之后,曹禺的创作就已经开始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迹象,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原创性作品已不复出现,人们现在依然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前期所写的“四大名剧”。
为何曹禺在短短数年内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在文坛迅速崛起,而后又在正当盛年之时其艺术创造力很快下滑?曹禺前期剧作的原创性和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是哪些因素赋予这些剧作如此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曹禺后期剧作的生命力为何迅速衰退?导致他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诸多研究者在反复探究的问题。
应该说,曹禺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他站在人类的高度去看待和表现人的生存困境,他是用一种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心灵语言去讲述人的不幸遭遇,以一种深广的悲悯情怀来看待人的痛苦。
他的立足点,他的悲悯情怀,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都能深切理解并产生强烈共鸣。
而曹禺创作生命力的衰退,与其说是他被困于行政事务与政治运动的结果,不如说是他前期的作品在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语境中被广泛误读的结果。
尤其是当时过分强调切近时势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曹禺产生了巨大影响。
曹禺剧作中凡是与时势相切合的内容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与时势相对有距离的内容则大受攻击①。
这些误读所形成的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最终使曹禺对自己的创作方向产生了误解,并由此导致他的创造力偏离了自己所熟悉的轨道而进入了他人设定的轨道。
也可以说,正是始于三四十年代并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社会主导话语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学批评,使曹禺极富原创性的创作受到了严格的制约而无法自由发展。
曹禺名言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
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作品分析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曾说过一句话:“软弱,你的名字叫女人。
”但是,曹禺的女主角却常常相反。
她们虽然处于弱者的地位,却表现出惊人的傲岸、果决。
她们意志坚强,敢于同命运抗争,甚至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中也敢单枪匹马地走向社会黑暗势力挑战,具有同一般柔弱女性迥然不同的硬性性格。
她情感热烈,独立意志极强,她说:“人家说一句,我就要说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
”但命运却把她抛进一个黑牢般的家庭,几乎被窒息闷死,这时出现一个机会——周萍闯入她的生活,并与之相恋,然而周萍毕竟是他“父亲的儿子”。
加上四凤的出现,他怕了,也对蘩漪感到厌烦。
周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四凤,抛弃了蘩漪。
蘩漪一次次地与周萍交锋,用尽各种手段要求他留下来,同时又迅速果断的采取行动,阻止周萍出走。
她解雇了四凤,又跟踪周萍到鲁家。
当她发现周萍和四凤偷情时,便刻毒地关死了窗户。
当周朴园问她干什么去了,她还快意地微笑着说:“在花园里赏雨。
”当她所做的这一切都被证明无效以后,面对周萍和四凤的出走,她已经不顾一切了,为了拆散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她把周冲和周朴园都拉了出来,森之不顾名誉不顾后果,竟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宣布了她和周萍的关系。
不仅葬送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
她的爱和恨结合得那么紧,变化得那么快,那么果决,很难不叫人想起一位作家的名句:我崇拜她的美,但我畏惧她的灵魂。
陈白露听说小东西打了金人,忍不住地说:“打得好!打得好!打得痛快!并马上决定冒险保护她,阿根对她别管闲事。
她却非常镇静地说:“出了事有我担待。
”黑三一伙进屋查找,潘月亭吓得躲了,她却自己迎了出去(忽然声色俱历地)说:“站住!都进来?谁叫你们都进来?你们吃什么饭长大的?你们要是横不讲理,这个码头横不讲理的祖宗在这儿呢!(笑)你们是授私货么?我这儿搜烟土有烟土,搜手枪有手枪(挺起胸)不含糊你们!”黑三一伙流氓蛮横无理,她却以硬抗硬,一下便镇住了对方。
和蘩漪不同,她不是同放任情感与固执相胶合,而是同理智的反省相关联,因而常常带有高人一等的见识和藐视众生的泛泛的嘲讽,她始终镇定,从容,果断,直到最后都是如此。
跟张乔治借钱没借到,她只不过淡淡的挖苦了一句“真聪明”,并没有再做努力,因为她一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当发现生命对自己已失去意义的时候,她便断然而平静地走向了彼岸,直到最后关头,才放任泪水流淌。
陈白露自杀的直接原因是维持她生活的潘月亭的破产,而更深一层的原因是她为保护小东西与金人势力斗争的失败。
她尽了最大的努力,仍不然使小东西与金八势力斗争的失败。
她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使小东西逃出黑暗势力的控制,这使陈白露对自己的力量丧失了信心。
从小东西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自己的命运,看到了自己单枪匹马闯社会的愿望,不过是一条死路,因而终于最后绝望。
这种双重的原因使陈白露的自杀也具有了双重的涵义:既是一个沦落风尘女子因生活绝望而自杀的弱者之死,又是一个宁死也不肯落入黑暗势力而遭受蹂躏的强者之死。
这双重涵义和陈白露矛盾的生活是完全一致的。
她的自杀有其必然性,她的宁死不屈也有其性格基础。
在《日出》中,陈白露敢作敢为,果断自尊的反抗性格应当说表现得非常突出。
《雷雨》里的蘩漪,便是曹禺笔下最具有独特个性的一个典型人物。
这是一个由于社会的压制,环境的窒息而变得乖戾的女人,有着这样痛苦遭遇的女人,像这类“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心却比天样的高;热情原始一片浇不息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的女性,在当时封建高压的社会中应该说是不少的,但是,像蘩漪这样具有“一颗强悍的心,敢于冲破一切桎梏,做一次困兽之斗”的,被情热烧的疯狂了的个性则是独特的。
曹禺形容蘩漪:“她是一极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愈要划着深深地创痕。
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