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合集下载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绪论)【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绪论)【圣才出品】

第五编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绪论一、近代中国哲学的社会文化背景1.鸦片战争后,为复兴中华、救国救民,先进的中国人间形成了“西学”对“中学”“新学”对“旧学”的中西古今文化的尖锐斗争。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

一战和十月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暴露出来,原来倡导学习西方的人们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东西文化问题的论争。

二、近代中国哲学的特点与阶段1.特点(1)历史观问题成为近代中国哲学最敏感的问题①龚自珍、魏源率先提出改革变古的主张。

②王韬、郑观应主张在政治、经济上学习西方,但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③戊戌维新运动中,出现了历史进化论思潮,冲击了传统历史观,起了启蒙的作用。

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章太炎、孙中山强调革命在社会进化中的意义。

⑤李大钊等中共先驱开始介绍唯物史观,孙中山建立了民生史观。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观的革命变革,为探寻中国的前途、革命的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2)对本体论的探讨成为近代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自19世纪后期起,一些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开始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成果,改造传统的本体论范畴。

至20世纪30~40年代,近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建构趋于成熟,同时,中国马克思哲学家开始大力宣传唯物辩证法,李达以“实践的唯物论”对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问题作了新阐发。

(3)认识论在中国近代哲学发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许多思想家对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经验、认识与实践等认识论问题进行了反复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最为深广的影响。

毛泽东阐发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对中国传统知行学说的总结。

2.阶段(1)第一阶段从龚自珍、魏源开眼看世界,到康有为、谭嗣同吸取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改造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初步形成内容驳杂的近代哲学体系。

(2)第二阶段经过严复吸取、引进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对传统哲学范畴和方法彻底改造,章太炎、孙中山哲学思想达到了较高的思维水平。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第1章道学初创一、北宋三先生1.北宋三先生宋仁宗庆历前后,胡瑗(公元993~1059年)、孙复(公元992~1057年)、石介(公元1005~1045年)被称为北宋三先生。

他们教书授徒、著述立说,提倡廓清政治、重整纲常,明显具有为庆历新政制造舆论的学术思想倾向。

2.北宋三生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特征(1)在经学方面,特别注重《春秋》和《周易》;(2)对韩愈的道统说大加推崇,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董仲舒、扬雄、韩愈等的治国安民之道和人生哲学为儒学道统前后相续的深刻教理;(3)提出重整伦理纲常,弘扬道德名教。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1.周敦颐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即《易说》)、《通书》(即《易通》)、《养心亭记》《姤说》以及《同人说》《爱莲说》之类诗文等。

他建构了一个包括宇宙论(自然哲学)、人性论(伦理哲学)、政治论(含法哲学在内的政治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

由于文辞简约而意蕴深厚,因此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

2.“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基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

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周敦颐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1)第一图一个圆圈。

周敦颐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只绘了一个圆圈,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象征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无象无形的状态。

(2)第二图坎离互含之象。

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生出阴气。

因而周敦颐取此二卦象征太极初分之状况,其意似为阴阳初分即为互含,阴阳不可能独立孤存。

(3)第三图五行交错之象。

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

由五行引申出“万”与“一”的关系,即“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充;“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第2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第3章 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第4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第5章 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第6章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第7章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第8章 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第9章 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第2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第3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第4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第5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第6章 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第7章 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第8章 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第9章 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圣才】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圣才】

第3章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一、“惟理为实”的本体论1.二程(1)程颢(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后人称为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后人称为伊川先生。

两兄弟为河南洛阳人,二程融会诸家,贯以“天理”二字,在北宋道学的开创中起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2)在思想观点上,二程所传之学被后人称为“洛学”。

“洛学”与汉唐以来注重词章、训诂的学风不同,而重视对经典“义理”的阐释,弘扬“四书”,确立以《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与天理人欲之辨为正统。

(3)二程的言论与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包括《二程遗书》《二程外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二程粹言》等。

2.“理”与“天理”(1)二程以“理”或“天理”作为宇宙本体的“太极”,是无迹而所以迹的形而上者;(2)“理”自身是真实不妄的。

“太虚”以“理”为体,且只有“理”才是最真实充满的;(3)理因为真实无妄,所以可以立本;正因为充实自足,所以可以独立流行;(4)“天理”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性,所以“天理”必为终极意义上的一般。

3.“理”与“阴阳”“动静”(1)“理”与“阴阳”理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理气相即,形而上者在形而下者之中。

阴阳是气,是形而下者,理是一阴一阳之道、所以阴阳之道。

(2)“阴阳”与“动静”动静的根源在于阴阳对待之理,在于“所以运动变化”的神妙作用。

在此基础上,二程概括出了一套描述事物必变的原理;另一方面,二程也维护和重新解释了“中庸之道”。

(3)“理”的范畴天理与心性是贯通的,仁即此理此心此性,忠恕之道近乎仁。

以仁为天理,为学问之本,这是儒家与佛老的分界线。

(4)二程在天理与心性的联结上的区别①程颢的天理是一个具有活活泼泼生命形态的能动的天理,心性就是天理;②程颐的天理则近于一个静态的对象化的客观之理,性即是理,但心却是一个涵养、认知的主体,因此心与理呈二分对峙状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圣才】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圣才】

第1章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一、批判专制政治的社会史观1.黄宗羲(1)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一生著作宏富,主要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2)黄宗羲学识渊博,对天文、算术、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

他受学于刘宗周,承心学之绪,而明清巨变的反思也使其心学形成重大的转向,从而表现出由明向清、由心学向气学过渡的迹象。

最后,他由对宋明学术的系统梳理所形成重史学风气也深深地影响了清代史学,而他本人则成为浙东史学学派的开创者。

2.对封建专制的批判(1)黄宗羲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

指出君主是适应天下人之需要而产生的,也应当以服务于天下人为自己的最高使命。

(2)黄宗羲分析现实的君民关系,认为君主之家天下,正是社会动乱、天下不治的总根源。

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就集中体现在对封建君主家天下的批判上。

(3)黄宗羲认为,天下与君主是主客关系,那么君臣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

他们都必须服从于治理天下、服务天下这一大事。

从天下之忧乐出发规定君臣义务是他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3.对未来社会的设计(1)法治黄宗羲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认为好的制度和法律超出个人的作用,说明他已经看到了人治社会的弊端,认为只有实行法制才能克服弊端。

(2)限制君权黄宗羲认为只有剥夺君主无条件的是非权,将其交给集中公议的学校才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

学校的学官不能由政府委任,而必须由各级公众公议,才能使学校集中公议。

(3)改进科举制黄宗羲认为既要拓宽取士途径,尽可能吸取有用之才;同时还要增加荐举的比重,因为专门人才往往要从实际工作中选拔出来。

(4)社会改革①黄宗羲针对明末土地剧烈兼并的现实提出恢复井田,以缓解当时的现状;②黄宗羲针对明中叶以来工商阶层崛起的事实,主张“工商皆本”。

二、“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1.“盈天地皆心”黄宗羲对心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其“盈天地皆心”一说中,他不仅明确肯定“心即理”,而且认为仁义内在、与生俱来,求理即求所谓本心之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3-5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3-5编)【圣才出品】

第三编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一、填空题1.宋初三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胡瑗;孙复;石介2.在宋明理学中,理的意义可以分为五种:宇宙的普遍法则,可以称为______;人性的理可以称为______;伦理与道德规范的理可以称为______;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可以称为______;作为理性的理,如在理气相胜问题中的理,可以被称为______。

【答案】天理;性理;伦理;物理;理性3.宋明时期,知识分子把注意力由唐代注疏______改变为讲求______,由尊崇______变为尊崇______。

【答案】五经;四书;周孔;孔孟4.周敦颐提出了______的思想,即如何了解颜回在贫困中保持心灵快乐的问题,对二程有重要的影响。

周敦颐还提出了______的命题,认为一个人应该把成就圣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答案】“寻孔颜乐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5.邵雍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

【答案】《皇极经世书》;《击壤集》6.邵雍思想体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有一个象数学的特征,故有人称其学为______。

邵雍的宇宙推演程序被程颢称为______,宇宙终始过程被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答案】数学;“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元;会;运;世7.用王安石的话说,他的宇宙生成脉络是“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

两是指______,三是指______,五是指______。

【答案】阴阳;冲气;五行8.张载因久居陕西凤翔府郧县横渠镇讲学,所以后人称他为______。

张载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______,其哲学以______为根本。

张载学问的宗旨可以用______来概括。

【答案】横渠先生;关学;气;“知礼成性,变化气质”9.二程创立的道学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对立面的。

【答案】辞章;训诂;佛老10.朱熹字______,号______,师从杨时再传弟子______。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圣才】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圣才】

第1章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一、龚自珍、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1.龚自珍的“改革”主张与“心力”论(1)龚自珍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他先后写了《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壬癸之际胎观》《平均篇》《农宗》《己亥杂诗》等诗文,揭露封建制度的积弊,鞭挞地主阶级的腐朽,呼唤进行社会改革。

(2)“改革”主张①龚自珍借用今文经《春秋公羊传》的思想资料,揭露了清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危机;②龚自珍分析了清王朝衰败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用人论资格的制度以及最重要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龚自珍提出“更法”是清王朝唯一出路的主张,他一方面希望改革,另一方面害怕来自民众的革命。

(3)“心力”论①看到了“众人”的力量,肯定了“众人”创造世界的作用;②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把变革现实的力量归结为“心力”。

2.魏源的“变古”思想与知行观(1)魏源魏源(公元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他受林则徐之托,编写了我国近代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巨著——《海国图志》。

此书不仅对中国人了解西方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于19世纪50年代传入日本,对日本风气的开通颇有影响。

魏源的主要哲学著作是《默觚》。

(2)辩证的矛盾观他主张任何事情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但是对立双方不是均衡的,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在矛盾转化的过程中,魏源十分注重人的能动作用。

(3)“变古”思想魏源的“变古”思想以辩证的矛盾观为指导,“变古”并不是指推翻封建制度,他认为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是不能改变的,表现了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的严重局限性。

魏源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出思想。

(4)知行观魏源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映在认识论上,形成了重视实践的知行观。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知识,生而知之的圣人是不存在的。

3.对龚自珍、魏源的评价龚自珍与魏源是生活在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过渡时期、具有爱国主义和近代要求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本人考研用)(一)先秦时期的哲学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

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

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

夏朝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

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

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

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