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1.1细菌性病害(1)马铃薯青枯病:英文名:Brown Rot Potato,病原菌学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属单胞杆菌科Pseudomonadaceae、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国际上公认将青枯病病原细菌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寄生马铃薯的是小种1号和3号。
小种1号的寄主范围很广,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其次是番茄,还有少数茄科杂草。
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
10~40℃均可发病,一般酸性土发病重。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田间典型症状是叶片、分枝或植株急性萎蔫,枝叶仍保持青绿色时即枯死。
有时在一丛马铃薯中,一株枯死而另一株仍保持健康。
在病情发展较慢的情况下,也可见到叶片变黄、干枯和植株矮化的症状。
发病植株茎秆基部维管束变黄色或黄褐色。
将病茎切下一段,断面直立插入蒸馏水中,数分钟后,从茎秆的切面流出黏稠脓形成的乳白色带状物。
染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裼色或褐色,将薯块沿横切,可见维管组织从脐部变色,严重时整个维管组织环状腐烂,不需要用手挤压,几分钟后块茎切面自动溢出污白色菌脓。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田间亦可通过灌溉水、雨水、耕作工具、昆虫等扩大传染。
带病种薯是此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2)马铃薯环腐病:英文名:Ring Rot Disease of Potato,病菌属棒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的密执安棒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Spieckermann&Kotthoff)。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
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逐渐变黄、变枯。
马铃薯几种常见病害症状简易识别与防治

马铃薯几种常见病害症状简易识别与防治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受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马铃薯也容易发生各种病害。
本文将介绍马铃薯常见的病害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银斑病银斑病是马铃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由杆菌引起的。
早期症状为在叶片表面产生银白色、水浆状液体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会呈现出棕褐色、胶状花斑,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叶片萎蔫、枯死。
此时,病原菌很容易果实、种薯间发生交叉感染。
防治方法:可以在发病前,喷洒一些有机磷酸盐杀菌剂,比如300~400倍的敌敌畏溶液,或2401等高效杀菌剂,亦可以选择免疫栽培品种、轮作种植、施用有机肥料等方法来防治银斑病。
2.晚疫病晚疫病是由快水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在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淡黄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变成红色或褐色,病斑四周常常出现黄色的边界。
该病不仅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而且病原菌难以根除,种植新土地时仍会发生。
种植抗晚疫病的品种,及时清除病残体,土壤消毒等方法都可以控制晚疫病的发生。
3.早疫病早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病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会呈现出棕色或灰白色的环形病斑,当气温低于20℃时,孢子会在病斑上形成灰白色的霉斑,当气温回升时,病斑逐渐扩大,影响整个叶子,后果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
平时注意防寒保温,及时清除病残体,使用铜剂、石硫合剂等杀菌剂以及选择抗早疫病的品种,以加强防治效果。
4.黑腐病黑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发病初期,叶子邊緣有水浸现象,接着会出现溶病和干病,渐渐地病变处会变为黑色,最后感染到块茎,让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
选用病情少的土地进行种植,而且种植前先做好土壤消毒,平时也要注意清除病残体,选择优良的种薯,间隔5-7年的种植间隔等方法,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生产的效益。
总而言之,以上描述的病害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平时需要注意种植环境的卫生和清洁,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手段能有效预防马铃薯感染,确保马铃薯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马铃薯病虫害2023简版

马铃薯病虫害马铃薯病虫害一、引言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食品和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马铃薯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产量和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二、常见病害1.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病害,在湿热条件下易于发生。
叶片和茎部是最常受感染的部位。
症状包括叶片浮现水渍样病斑,之后逐渐变成黑褐色病斑,最终导致叶片枯萎。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
- 合理施肥,加强薯叶管理。
- 使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2.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是由早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病害,与晚疫病相似,但病原菌菌株不同。
该病害在湿润环境中迅速传播,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
防治措施:- 合理排水,保持田间通风。
- 使用抗病品种。
- 不连作或者合理轮作,避免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 病害初期可使用铜剂进行喷施。
3. 马铃薯黑腐病马铃薯黑腐病是由黑腐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中发生,对地下茎块和地上部份均有害。
防治措施:- 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
- 强化田间管理,避免机械损伤薯茎。
- 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和秸秆。
- 使用适当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三、常见虫害1. 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是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和茎部,会吸食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变黄、萎缩等症状,严重的话会影响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和产量。
防治措施:- 使用天敌昆虫或者寄生虫进行生物防治。
- 增加植物间隔,减少蚜虫传播效率。
- 使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施。
2. 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是对马铃薯危害较大的害虫之一,主要以地下茎块为食,若虫期会伤害马铃薯根系和茎部,幼虫期则会危害地下茎块的肉质部份。
马铃薯几种常见病害症状简易识别与防治

马铃薯几种常见病害症状简易识别与防治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马铃薯病害症状,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方法。
1. 铜皮病:叶片表面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黑褐色斑,严重时叶片死亡。
主要由干燥、高温、低湿以及缺钙、缺硼等环境因素引起。
防治方法:加强水肥管理,提高空气湿度,及时补充钙、硼等元素。
2. 褐腐病:开始时叶片表现为小点状暗绿色斑点,逐渐变为深褐色或黑色,边缘呈紫色,叶片干枯、卷曲,严重时整个叶片坏死。
主要由真菌引起,传播途径包括种薯、土壤、风等。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避免种薯传播病原,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
3. 银斑病:叶片上出现淡黄色小斑点,中间呈银白色,逐渐扩大合并,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病叶早期呈现轻度卷曲,后期叶片纤维化,叶色变浅,叶片干燥。
防治方法:提高田间通风,增加光照,适时防治害虫,及时补充足够的养分。
4. 白粉病:叶片上出现粉白色的斑点或灰白色粉末状物质,害叶脱水、变形、卷曲,严重时叶片早期死亡。
主要由真菌引起,温湿度适宜时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增加田间通风,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残体。
5. 病毒病:叶片上出现黄化、斑驳、畸形等症状,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病毒通过虫害传播,主要包括蚜虫、叶螨等。
防治方法:加强病毒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害虫,清除病毒植株。
预防马铃薯病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增加通风和光照、定期监测病虫害情况等。
当发现病害症状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损失。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摘要】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生长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在马铃薯主要病虫害介绍中,将介绍马铃薯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其特点。
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措施部分,将详细讨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结论将强调综合防治在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农民对马铃薯病虫害的认识,促进马铃薯产量的稳定增长,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重要性、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产量和质量。
研究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逐渐加剧,给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通过对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旨在系统介绍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增长。
希望通过对马铃薯病虫害的全面了解和综合防治措施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水平,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之一,但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治难点,探讨其防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总结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3.探讨综合防治对马铃薯病虫害的有效性和潜在贡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4.为未来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其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影响。
下面是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1. 霜霉病霜霉病是马铃薯上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
主要特征包括叶片上出现灰色至黑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羽状斑块。
严重感染时,叶片会枯黄、枯萎甚至脱落。
防治霜霉病的方法包括:-定期除草、保持地面整洁,减少病害的传播。
-使用抗霜霉病品种,如“雅尔特”、“卡塔琳娜”等。
-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等,定期进行防治。
2. 白粉病白粉病是马铃薯另一常见的病害。
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和茎部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受害部位严重时会变黄、干枯。
防治白粉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如“保护者”、“芬迪拉”等。
-提高通风条件,保持马铃薯生长环境的干燥和透气。
-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如乙酰唑酸锌等,以控制病害的发展。
3. 疫霉病疫霉病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之一,也被称为坏疽病。
主要以地下茎块为主要受害部位,表现为褐色斑点,渐渐变为黑色,并有腐烂的现象。
防治疫霉病的方法包括:-使用无病害的种薯,避免病害的传播。
-增加土壤通风,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如敌草灵等。
4. 疮痂病疮痂病是马铃薯的常见病害之一,病害表现为地下茎块被粉尘状的菌丝包裹,形成黑色疮痂。
严重时,地下茎块会腐烂并受害部分扩大。
防治疮痂病的方法包括:-选择健康的种薯,避免病害的传播。
-保持马铃薯生长环境的干燥和透气。
-合理施肥,增加植株的抵抗力。
马铃薯常见的病害包括霜霉病、白粉病、疫霉病、疮痂病和褐斑病。
选择抗病品种、保持生长环境的卫生和湿度适宜、喷洒杀菌剂等方法可以有效防治这些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完整版)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无删减范文

(完整版)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引言马铃薯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马铃薯病虫害在种植过程中经常成为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科学有效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并提供一些防治措施。
一、常见的马铃薯病害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与症状马铃薯晚疫病由半知菌属真菌引起,主要通过孢子传播。
感染的症状包括叶片上的水渍、暗绿色斑点和腐烂。
防治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 合理轮作- 定期喷洒药剂2.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与症状马铃薯早疫病由水霉菌引起,病原主要通过孢囊和卵孢子传播。
感染的症状包括叶片上呈现水渍和暗绿色斑点。
防治措施- 清除感染的植株- 合理灌溉- 使用合适的杀菌剂3. 马铃薯黑腐病病原与症状马铃薯黑腐病由细菌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感染的症状包括叶片和块茎上的黑色腐烂。
防治措施- 防止受伤和病菌侵入- 块茎的消毒处理- 喷洒有效的杀菌剂二、常见的马铃薯虫害1. 马铃薯蚜虫病虫为害与症状马铃薯蚜虫主要以叶片为食,造成叶片黄化和卷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供应。
防治措施- 定期巡查,发现早期虫害- 合理使用昆虫杀手- 积极控制蚜虫的寄生性天敌2. 马铃薯甲虫病虫为害与症状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叶片和幼苗为食,造成叶片的腐烂和凋落,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防治措施- 建立甲虫诱捕装置- 使用合适的杀虫剂- 合理灌溉和施肥3. 马铃薯斑点叶甲病虫为害与症状马铃薯斑点叶甲以叶片为食,造成叶片的斑点和凋落,给植株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防治措施- 修剪病叶- 喷洒合适的杀虫剂- 增加天敌的数量三、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种植抗病、抗虫的马铃薯品种-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防止病虫害的持续流行- 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虫源- 定期巡查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注意使用安全和环保- 积极引入天敌,增加生物防治力度- 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防治水平结论马铃薯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证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物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保证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增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之一。
该病由真菌引起,主要侵袭马铃薯的叶片和茎部。
为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选择抗性品种:选用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2. 药物喷雾:及时喷雾芽孢霉素等药物,以控制病害的扩散。
3.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杀灭潜伏在土壤中的病菌。
4. 清除病株:将已感染的植株及时清除,以避免病害的传播。
二、马铃薯斑点病马铃薯斑点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特征是在叶片上出现明显的斑点。
为了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斑点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健康种薯:选用无病害的种薯进行种植,以避免病毒传播。
2. 虫害防治:加强马铃薯田间的虫害防治,以减少病毒媒介的虫害数量。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加植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病毒的几率。
4.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马铃薯叶片,一旦发现斑点,及时进行控制。
三、马铃薯蚜虫害马铃薯蚜虫是马铃薯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们以植物汁液为食,严重的危害了马铃薯的生长。
为了防治马铃薯蚜虫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瓢虫、蚁狮等,来控制蚜虫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雾,控制蚜虫的繁殖和扩散。
3.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蚜虫的栖息地。
4. 间作种植:马铃薯与一些具有蚜虫防治作用的作物进行间作,减少蚜虫的侵害程度。
综上所述,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防范和控制的角度出发,确保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同时,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科研成果,不断优化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农民的利益和粮食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控制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不
同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
入害,冬藏查害、出害、切块、春化等过程 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 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控制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 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马铃薯早疫病(Potato Early Blight)
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 薯上常见的一种病害, 在我国和世界各马铃 薯产区分布较为普遍。 一般多在生长后期发 病,对产量影响不大,如 在开花期受害,引起叶 片提前干枯,降低产量, 严重者甚至个别地块 全田无收。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
茄链格孢菌 (Alternaria solani)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马铃薯软腐病--症状
本病主要在块茎上,其次在叶及茎上发生。 病菌主要从皮孔和伤口侵入块茎组织。皮 孔受害出现轻微凹陷,棕褐色至褐色,周 围水渍状,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0.30.6cm,表皮下组织软腐,以后扩展成大病 斑直至整个薯块腐烂。
马铃薯软腐病
马铃薯软腐病--病原
软腐病菌有3种;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致病变种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 黄眼圈。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 管束病害。1972年一次调查,病株率一般 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症状
本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焉两种类型。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
马 铃 薯 病 毒 病 在 块 茎 上 的 症 状
马铃薯病毒病--病原
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 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
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 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
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 花叶或不显症
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
品种抗病性: 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有很大 差异。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病性以下两种:
1寡基因遗传的小种专化性抗病性 2非小种专化性的,多基因遗传部分抗病性或田间抗病性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
耕作与栽培措施: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 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 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 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 薄、缺氮或黏土使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 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危害。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 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 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 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1212200倍式波 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病后 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 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
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简称PLRV) 该病毒寄 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
此外烟草花叶病毒(TMV)也可侵染马铃薯
马铃薯病毒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马铃薯病害
马铃薯病害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 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 较重,造成损失较大的有 15种。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 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 痂病等。我国由于马铃薯 病害的危害,一般减产 10%-30%,严重的可达 70%以上。
马铃薯病害种类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软腐病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其它病害
近年来, 危害有加重趋势,多雨年份可造成严 重减产,马铃薯黑胫病不但造成缺苗断垄,而 且引起贮藏期的烂窖。
马铃薯黑胫病--症状
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从苗期到生育期均可发病。受 侵植株的茎呈现一种典型的黑褐色腐烂。
种薯发病,腐烂成团状,不发芽或烂于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发病, 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上卷,叶色褪绿,茎
马 铃 薯 晚 疫 病 病 害 循 环
图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 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温度,湿度影响最大。 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
(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 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
4.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5.栽培管理
马铃薯其它病害
马 铃 薯 炭 疽 病
马铃薯其它病害
马 铃 薯 茎 线 虫
马铃薯软腐病(Potato Soft Rot)
马铃薯软腐病由几种欧文氏杆菌单独或混 合侵染,是为害贮藏期马铃薯块茎的一种细 菌病害。软腐病遍及全世界马铃薯产区, 是欧美国家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 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减产3%-5%。
Erwinia carotovora简称Ecc;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病亚种
E.carotovora 简称Eca; 菊欧氏菌E.chrysanthemi简称Echr。
马铃薯软腐病--发病规律
此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种薯,病菌也可在病残体上 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缝侵入,带菌率可达 100%。病菌主要潜伏在皮孔内和表皮上,遇高温、高湿、 缺氮,块茎表面和皮孔处的病菌迅速增殖,在薯块薄壁细 胞间隙中扩展,同时分泌果胶酶降解细胞中胶层,引起软 腐。此外,由于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其他感病植物也是 重要的侵染来源。在贮藏初期,往往因通风不良,而使块 茎处于缺氧状态,这种条件有利于病菌侵染和薯块腐烂。 长期大水漫灌、淹水、积水,引起腐烂更加严重,通风不 良、土壤淹灌或水洗后块茎上存在水膜导致的厌气条件, 有利于病害发展。过量施用氮肥也会提高感病性。
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 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 萎焉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焉,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 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 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以至黑褐色,皮层 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 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 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
侵入与发病:低温高湿条件时,孢子囊吸水后间 接萌发,内含物分裂形成6-12个双鞭毛的游动孢 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收缩鞭毛,长出被膜, 成球形,随即长出芽管。当温度高于15℃时,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成芽管。
再侵染:中心病株上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萌 发后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周围植株,经过多次 重复感染引起大面积发病。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 随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从伤口、芽眼及皮孔 等处侵入块茎、形成新病薯,尤以地面下5cm以 内为多。
(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
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l:1:200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 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 次。
马铃薯环腐病--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 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3.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 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u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有较好效果。提 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一 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 性病害。
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 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
曾引起爱尔兰饥饿,导致约100万人死亡。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最早发生在下部叶 片。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 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
基部组织变黑腐烂。
早期病株萎蔫枯死,不结薯。发病晚和轻的植株,只有 部分枝叶发病,病症不明显。
块茎发病始于脐部,可以向茎上方扩展几厘米或扩展至 全茎,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 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黑褐色腐烂发臭,区别于 青枯病等。
马铃薯黑胫病--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薯 3.加强栽培管理 4.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
马铃薯环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 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 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
适合此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 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经10分钟。 最适pH6.8~8.4,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 通过切刀带菌传染。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 主要病害。在我国大部分 地区发生均十分严重,一 般使马铃薯减产20%-50%, 严重的达80%以上。感染 病毒的马铃薯通过块茎无 性繁殖进行世代积累和传 递,致使块茎种性变劣, 产量不断下降,甚至失去 利用价值,不能留种再生 产。
马铃薯病毒病--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 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
马铃薯软腐病--病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