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第五章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 第5章 横断面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第5章 横断面设计

路幅分隔的方式:
分隔带分隔(整体式断面) 将上、下行车道放在不同的平面上加以分隔(分离式断面)
昌九高速公路 沪蓉西高速公路
行车道
右路肩
路幅布置类型 ⑴. 单幅双车道
⑵.双幅多车道
⑶.单车道
( 四 级 公 路 )
双幅多车道(高速、一级公路) 部分四级公路)
单幅双车道( 二、三级公路及
单 车 道
公路横断面小结
• 最大超高坡度: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等 ,《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超高横 坡度不应大于10%,其他各级公路不应大于8 %,积雪冰冻地区不宜大于6%。 • 超高坡度的确定:根据圆曲线半径,自然条 件和公路等级按《规范》确定。
超高坡度=路拱横坡
无中间带公路
三、超高过渡方式
有中间带公路
超高坡度>路拱横坡
一、加宽值
1. 几何加宽值
-几何关系
b
NA 2R
2
2. 摆动加宽值
-速度
b
0 . 05 V R
3. 标准规定的加宽值(内侧全加宽)
b N( A
2

0 . 05 V R
)
2R
• 4. 加宽值的运用 • 平曲线半径≤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表3.15 、3.16 • 四级公路和设计速度为30km/h的三级公路采用第1类加
1 .路肩的构成 路肩是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 铺设硬路肩 结构部分。
进行了铺装的路 肩,可以承受汽 车荷载的作用力 又称“加固路肩 ” 路 缘 带 路肩的构成
路肩
硬路肩 土 路 肩 又称“保护路肩 ”
• 2 .路肩的作用 (1)保护行车道等主要结构的稳定; (2)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 (3)提供侧向余宽,有利于安全,增加舒适感; (4)可供行人、自行车通行; (5)为设置路上设施提供位置; (6)作为养护操作的工作场地; (7)在不损坏公路的前提下,也可作为埋设地下设施的 位置; (8)挖方路段,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小行车事故; (9)精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公路的美观。

道路勘测设计ppt课件

道路勘测设计ppt课件
• 自动化选线用电子计算机和自动绘图仪代替人工去作 大量、繁重的计算、绘图、分析比较工作,使选线方 案更合理、省工省时。这已成为当今高等级公路选线 的常用方法。
2020/4/11
.
第二节 路线总体布局与方案选择
路线方案:是根据指定的路线总方向和设计道路的 性质及其在公路网中的作用,考虑了社会、经 济因素和复杂的自然条件等拟定的路线走向。
(一)选线的步骤
1.总体布局:基本走向
总体布局阶段主要研究路线大方案,主要是解决起、终点 间路线的大控制点,以确定基本走向。 (小比例尺1:2.5~ 1:10万地形图)
2.逐段安排: (局部方案也即路线带选择)
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 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 线带,也称路线布局。(地形图1:1000~1:5000比例尺)
横三方面因素,所选定的路线更为合理。 • 缺点:要有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 步骤:① 实地敷设导线;② 实测地形图;
③ 纸上选定路线;④ 实地放线。
2020/4/11
.
3、自动化选线
• 基本作法:测得航测图片,建立数字地形模型,把选 线设计的要求转化为数学模型,将设计数据输入计算 机,则计算机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自动选线、分析比 较、优化,最后自动输出全部设计图表。
(2)微丘地形指起伏下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差在 100m以下,设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
(3)河湾顺适,地形开阔且有连续的宽缓台地的河谷地形。河床坡度大部 分在5°以下,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沿河设线一般不受限制,路线 纵坡平缓或略有起伏。
2)山岭重丘地形
(1)重丘地形:指连绵、起伏的山丘,具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面自 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

道路勘测设计 要点归纳

道路勘测设计 要点归纳

道路勘测设计要点归纳道路勘测设计要点归纳第一章绪论公路运输的优势:(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能满足各种运输的需要;(2)能深入各处直达运输,受国家交通设施的限制较小,中转环节少,时间快,货损少,铁路只能在固定的线上运输,铁路在整个运输网起“线”的作用,而公路运输可深入偏远山区,是“面”的运输,是运输网中的血脉;(3)公路运输是发展生产,为国防及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环节;(4)公路运输投资少,周转快,社会效益显著;(5)和铁路、水运相比,单位运量小,运输成本偏高是其缺点,但随着汽车的改进,公路标准的提高,组织管理的改善,这些缺点会逐渐克服而更能显示出公路的优点。

技术标准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线形标准、载重标准、净空标准。

设计速度(计算行车速度):在天气良好,交通密度小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够保持安全而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处的实际汽车数。

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通行能力:通行能力亦称道路的交通容量,是指以正常可以接受的运行速度,并保证行车舒适,车流无阻碍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断面处的最大车辆数。

交通密度:某一单位时间在单位路段上的车辆数。

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汽车行驶对道路的要求:安全,迅速,经济与舒适道路线性设计的保证措施:1.稳定性:即保证安全行车①不翻车,②倒溜或侧滑。

2.快速:评价运输效率的指标是汽车运输生产率(吨公里/小时)和运输成本(元/吨公里),车速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为提高车速,就需要充分发挥汽车行驶的动力性能。

3.舒适:线性设计时需要平纵线形的合宜组合,采用符合视觉舒顺要求的曲线半径,注意线形与景观的协调,沿线的植树绿化等。

4.经济:线型需便捷,车速的起伏要较少,耗油省。

5.畅通:行车不受或少受干扰,足够的视距和路面宽度,合理的设置竖曲线,以及减少道路交叉等。

汽车行驶稳定性: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尚能保持或者很快自行恢复原行驶状态和方向,而不致发生丧失控制产生侧滑,倾覆等现象的能力。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第五章道路勘测设计横断面设计54、55介绍

第五章道路勘测设计横断面设计54、55介绍
道路勘测设计
(第五章 横断面设计:4、5节)
第四节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一.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 ① 视距包络曲线法 ② 最大横净距法
(一)视距包络曲线
横净距
(二)最大横净距及其计算 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
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S
h B
A
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内侧车道中线行车轨迹与视距线 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1.平曲线资料:半径、缓和曲线、偏角、曲线位置(交点桩号) 等;
2.每个中桩的填挖高度; 3.路基宽度,路面宽度(分别确定左右侧宽度); 4.各中桩的超高值; 5.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式(典型横断面 ); 6.路基边坡坡度值; 7.边沟、截水沟的形式及尺寸; 8.弯道上视距的是否得到保证(视距台设计)。
(三)横断面图绘制方法
1.在计算纸上绘制横断面的地面线。 地面线是在现场测绘的,若是纸上定线,可从大比例尺的地形 图上内插获得。 横断面图的比例尺一般是1:200。 2.绘出设计线:“戴帽子”
K5+300.00 2.52
K5+300.00 右:3.7, -.17, 12.7, -1.07, 25, -2.31 左:6.4, 0.82, 8.7, 1.3, 13.58,1.79, 25, 2.87
(三)坐标法
已知断面图上各转折点坐标(,),则断面面积为:
F1 2
arc{tlg[1l'(l')2]}
6RS l l
l'12(Ls S)
(3)曲线总长L<S:
h aR s r( c1 t gc l o 2 2 s ) ls2 i n ) (S 2 L ss2 in 6RS

道路勘测设计第5章精品PPT课件

道路勘测设计第5章精品PPT课件

H— — 净 高 , 一 条 公 路 应 采 用 一 个 净 高 , 高 速 公 路 和 一 级 、
二 级 公 路 为 5.0m, 三 级 、 四 级 公 路 为 4.5m;
L1— — 左 侧 硬 路 肩 宽 度 ;
L2— — 右 侧 硬 路 肩 或 应 急 停 车 带 宽 度 ; L — — 侧 向 宽 度 , 高 速 公 路 、 一 级 公 路 的 侧 向 宽 度 为 硬 路 肩 宽 度 ( L l 或 L 2),
10 25.10.2020
2. 特 殊 组 成
( l) 应 急 停 车 带 : 在 高 速 公 路 和 一 级 公 路 上 设 置 的 供 临 时 发 生 故 障 或 其 它 原 因 需 紧急停车车辆使用的临时停车地带。当右侧硬路肩的宽度小时应设应急停车带, 其 设 置 间 距 不 宜 大 于 500m, 其 宽 度 包 括 硬 路 肩 在 内 3.50m, 有 效 长 度 不 小 于 30m。 ( 2) 爬 坡 车 道 : 在 高 速 公 路 和 一 级 公 路 上 , 当 纵 坡 大 于 4% 时 , 设 置 的 专 供 慢 车 爬 坡 使 用 的 车 道 。 其 宽 度 一 般 为 3.5m。 ( 3) 变 速 车 道 : 在 高 速 公 路 互 通 式 立 体 交 叉 、 服 务 区 等 处 设 置 的 , 供 车 辆 驶 入 或 驶 离 高 速 车 流 的 加 速 或 减 速 车 道 。 其 宽 度 一 般 为 3.5m。 ( 4) 错 车 道 : 四 级 公 路 , 当 采 用 4.5m 的 单 车 车 道 路 基 时 , 在 适 当 的 可 通 视 的 距 离内设置的供车辆交错避让用的一段加宽车道。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不小 于 6.5m, 有 效 长 度 不 小 于 20m, 错 车 道 布 置 如 图 5- 4。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版张弛大纲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版张弛大纲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版张弛大纲第一章概述1.1 道路勘测设计的概念和意义1.2 道路勘测设计的发展历程1.3 第六版《道路勘测设计》的修订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勘测设计基础2.1 地形地貌分析2.2 勘测设计基础知识2.3 勘测仪器与设备第三章勘测设计测量3.1 道路线路测量3.2 横断面测量3.3 立面测量3.4 坡面测量3.5 典型断面测量3.6 路面平整度测量第四章勘测设计数据处理4.1 勘测数据处理原理4.2 勘测设计数据处理软件4.3 数据处理方法4.4 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第五章道路设计要求5.1 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5.2 道路设计的功能要求5.3 道路设计的技术要求第六章道路设计规范6.1 道路设计规范的制定原则6.2 道路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6.3 道路设计规范的应用范围第七章道路设计方法7.1 道路设计的基本方法7.2 道路设计的经验方法7.3 道路设计的专业方法第八章勘测设计实例分析8.1 公路道路设计实例分析8.2 城市道路设计实例分析8.3 山区道路设计实例分析第九章道路设计技术应用9.1 GIS在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9.2 GPS在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9.3 遥感技术在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应用第十章道路勘测设计的创新与发展10.1 道路勘测设计的创新方向10.2 道路勘测设计的发展趋势10.3 道路勘测设计的未来展望第十一章道路勘测设计案例分析11.1 典型道路勘测设计案例分析11.2 道路勘测设计案例的总结与展望11.3 道路勘测设计案例分享与交流结语《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版的出版,是对道路勘测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对道路勘测设计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展示。

希望本书能够为道路勘测设计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的读者提供指导和借鉴,促进道路勘测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交流和发展。

道路勘测与设计第五章PPT课件

道路勘测与设计第五章PPT课件
交通、布置--占地多,优先考虑,适 用机动车、非机动车多(优先考虑) >=40m
四幅路:分隔带,最有利,占地多,适用机动车速
度高--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高速公路
4
第二节 行车道宽度
一、双车道公路行车道宽 度的确定
• B单=(a+c)/2+x+y(图)
• B双=a+c+2x+2y 对高、一级公路 采用3.75m
四级公路应设置超高缓和段,对线形 设计有要求二次抛物线。(P115)
24
5.超高形成过程: 准备阶段、双坡阶段、旋转阶段。 (1)准备阶段: 提肩,Lo=1~2m,将路肩横坡提高至 与路面同坡。 (2)双坡阶段: 路面内侧不动,外侧绕中线旋转至与内 侧同坡,所需的路线长度为Xo。
P=B*ih / Lc=B/2*2iG/X0
路幅:路基顶面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 高等级道路: 整体式断面
分隔式断面
插入高一级公路的横断面
2
路幅布置:
单幅双车道:整体式的供双向行车的双车道公路-
-交通量较大, 非机动车混入率高
双幅多车道:高、一级公道宽度3.50m,设置错车道--交通量小、
h中=B/2*iG+bJiJ
bj
B
bj
绕路面边缘的超高值计算
(1)圆曲线上
外缘hc=bJiJ+(bj+B)*ih 中线hc’=bJiJ+B/2*ih 内缘hc’’=bJiJ-(bJ+b)ih
b bJ
in iG
B
bJ
27
(2)超高缓和段上的超高 值计算
A、x<=x0时
P=EG/x0=FG/x(图)
x/x0=FG/EG=CA/AB =CA/[(B/2+Bj)-2i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勘测设计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土木工程学院
第五章 选线
本章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公路选线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路线方案的拟定、比选因素和选择方法;平原 区选线要点;山岭区沿河(溪)线、越岭线和山 脊线的选线要点;丘陵区选线方式;各种特殊地 区和不良地质地区的选线要点。
第一节 概 述
选线:在规划道路的起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 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中 心线的工作。 选线过程:
3、总体设计与新理念
总体设计是在综合考虑建设规模、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对全线 总体布局及各专业设计配套协调方面做出的综合设计。
(1)路线走向的选择
( 2 )总体设计要点、技术指标、工程规模及 工程方案的拟定 (3)线形设计 (4)公路景观设计 (5)公路环保设计
第二节 路线方案选择
一、路线方案的拟定 路线方案:是根据指定的路线总方向和设计道路的性质 任务及其在公路网中的作用,考虑了社会、经济因素和复 杂的自然条件等拟定的路线走向。 路线方案选择目的是合理地解决设计道路的起迄点和走 向。 据点:公路网规划所规定的或上级部门所指定的一条 路线的起终点和中间必经重要城镇或地点。 总走向或大走向:一系列据点的连线。两个据点之间常 有若干可供选择的不同走向。
②不同走廊带布线时的分离式路基
三、选线的步骤和任务
选线的任务:
就是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条符合设计要求、经济合理的最优 方案。 选线的过程: 分阶段从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的过程。 选线的步骤:
路线方案选择 路线带的选择 具体定线
1、路线方案选择
目的: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终点间 路线基本走向的问题。 方法: (有地形图时)在小比例地形图上(一般为 1:2.5万或1:10万)地形图上,找出各种可能的 方案,经初选后确定几条比较有价值得方案,到 现场勘查,比选出一条最佳方案。 (无地形图时)到现场调查或踏勘,进行方 案比选。 (地形复杂或范围很大时)可采用航空视察, 或用遥感与航摄资料选线。 成果:在路线的起终点间经比选确定一系 列大的控制点,这些点的连线即为路线基本走向。
防止两种偏向: 一是不应片面强调桥位,以致造成路线过 分迂回,或过分强调正交桥位,出现桥头急 弯,影响行车安全。 二是不应只顾线形顺直,造成桥位不合适 或斜交角度过大,增大工程投资或增加施工 难度。
2.小桥涵(跨径小于等于20米) 小桥涵的位臵应服从路线走向,不 要过多考虑小桥涵跨河位臵,一般可能 出现斜交。但遇到斜交过大或河沟过于 弯曲时,可采取改移河道或改移路线进 行适当调整。 改移路线是使斜交角度不要过大。 改移河道的做法在河沟过于弯曲的 情况下有时也采用,但改移长度和数量 不应过大。
3.护村、保田、造田 路线应沿河岸布设,使路堤结合,可以保 护低洼处的农田或村庄,甚至可以造出一片良 田。
(三)正确处理路线与村镇的关系
1.高等级公路和国防公路 一般以绕避为主,避免直穿,但也不宜离 开过远,必要时可设支线连接,做到“靠村不 进村,利民不扰民”,既方便运输又保证安全。 基本原则: 过境公路: 靠村不进村, 利民不扰民 连接公路: 选择适当位置 与城市道路连 接或穿越城镇。
路线方案的选择:
①道路设计中最基本问题。 ②不但影响公路本身。 ③还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的要求。
平面:城镇路线基本走向的体现→控制点(大)城镇沿某 线,越某岭(跨河点、垭口、山坡的哪一侧) 纵面:桥高程、垭口高程、隧道高程
例:图中的A、C为规划路线的起终点,B为必须经过的经济据点。若 将线路起终点和必须经过的经济据点直接连接,路线虽短捷,但多 次跨越大河,直穿较高的山岭和不良地质地段,不仅投资多,而且 工程质量差、隐患大。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消除隐患,可根据自然 条件选择有利地点通过,如特大桥或复杂大桥的合适桥址D、E,绕 避不良地质的F、G,垭口H、I,这些点称为控制点。这样,据点A、 B之间就有ADFB和AGEB两个可能走法,而据点BC之间也有BHC和BIC两 个可能走法,这些每一种可能的走法就是一个大的路线方案。
粗 细 轮廓 具体 分阶段分步骤 多方案比选
定义:选线是在路线起终点之间的大地表面上, 根据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使用任务和性质,结合 当地自然条件,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的过程。 一、自然条件对道路路线的影响 影响道路的主要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地质、土壤及 植物覆盖等。
(3)利用飞机确定
3.野外实地调查(也称踏勘或视察) (1)调查准备
(2)调查内容
4.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价路线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路线长度 (2)线形标准、技术指标 (3)占地面积 (4)工程数量:土石方、路面、桥涵、挡土墙、防护工程 (5)材料用量:钢材、水泥、木材 (6)劳动力:数量、来源 (7)工程总造价。
2.一般公路 一般以方便群众为主,宜靠近村镇,如地方同意可以 穿过村镇,但应保证足够的路基宽度和行车视距。
(四)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1.大、中桥(跨径大于20米) 对于大、中桥,一般其桥位在满足 路线总方向的前提下,都作为路线的控制 点。桥位应选在河床稳定、河道顺直、河 面较窄、地质良好以及两岸地形有利于桥 头引线布设的河段。
2、路线带的选择
目的: 在基本走向确定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 自然条件在大的控制点之间选定一些细部控制点,这些点 的连线即为路线带。 方法: 在大比例尺(1:1000~1:5000)地形图上通过比 选的方法确定。 成果: 大控制点和其间细部控制点的连线,仍然为折线。
3.具体定线
目的: 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进行平、纵、横综合设 计,具体定出路线中线。 方法: 有纸上定线、直接定线、航测定线等。 成果: 满足技术标准的道路中线的确切位置。
二、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选用最优的路线方案。 2.结合所采用的计算行车速度,正确运用技术指标。
3.注意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
4.处理好路线与名胜、风景、古迹的关系。 5.对不良地质地段,正确处理路线与绕避或穿越的 关系。 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修建道路及汽车 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等问题。
(二)正确处理路线与农业的关系
1.尽量做到少占农田,不占高产田。 从选线的角度考虑要尽量做到少占和 不占高产田。但也要防止为了不占某块良 田,使路线弯弯曲曲,导致路线标准降低。
2.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
路渠基本一致时,沿渠布设路线,使路堤合一、 桥闸合一,以减少占地。 路线应尽可能少的和灌溉渠相交,避免斜穿农 田,把路线布设在渠道的上方和尾部。 遇到大的水塘时,一般应尽量绕避。不得已须 跨水塘时,宜设在占用水塘长度最短的一侧,并拓 宽水塘取土填筑路堤,不致压缩水面过大。
2.气候: 气候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面水的数量、地下水位高度、 大气降水量及其强度和形态、路基水温状况、泥泞期、冬季 积雪和冰冻延续期。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施工期限和条件。 3.水文及水文地质:水文情况决定排水结构物的数量和大 小,水文地质情况决定了含水层的厚度和位臵、地基或路基 岩层滑坍的可能性。 4.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决定地基及路基附近岩层的稳定 性,确定有无滑坍、碎落和崩坍的可能;同时也决定土石方 工程施工难易和筑路材料的质量。 5.土质:土是路基与路面基层的材料,它影响路基形状和 尺寸的决定,也影响着路面型式和结构的确定。 6.植被情况:地面的植物覆盖影响暴雨逞流、水土流失程 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路基土壤的水理和热理状况。
1.政治、经济、国防及使用任务、性质要求。 2.路线在综合运输网中的地位及与沿线城镇、工矿、农 田、水利的关系。 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
4.设计道路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
5.与景点、文物、名胜等的联系。
三、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1.收集有关资料 2.确定初步方案 (1)利用地形图确定(常规方法) (2)利用航测像片确定。
二、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
(一)线形应顺直、短捷
平原区地形平坦,应力求使路线顺直、短捷,没有 理由时,不应随意转向,但也不能片面追求长直线。应 注意高、低标准的过渡。
1 线形尽可能顺直,采用高标准。路线转折一般选择在以下情 况。 ①跨大河流或遇不良地质。 ②为了结合农田水利、厂矿、村镇建设需要。 ③为连接铁路、航道、机场、港口、公路支(干)线等需要。 ④避让障碍或良田和必须连接的控制点。 2.要求小偏角、大半径,长直线应不接小半径。 3.保证视距。 4.高程控制由排水,桥梁等决定。
第三节 平原地区选线
一、平原区路线的特点
1.地形特点 ①地面坡度平缓,相对高差较小(地面横坡, 相对高差<30m)。路线纵坡不受限制。 ②一般多为耕地,地物障碍多。 多为耕地,良田多,土地昂贵;居民点较密, 各种建筑物分布广。 ③沟渠密布,河网池塘多。 平原地区分布有大量灌溉沟渠,天然河道、湖 泊、池塘等。 ④地下水位较高,取土困难,缺乏筑路材料。
2.路线特点:
①线形好,标准高。路线纵坡小,平曲线 半径大,技术指标较高。 ②路线短捷、顺直。地形对路线的限制不 大,主要是地物障碍的限制使路线有所转折。 ③前期工程为后期所利用。由于平原区路 线平、纵面线形指标较高,后期改建提高等 级时多数路段可以利用,减少了改造工程费 用。
3.平原区路线布局原则(选线原则)

1.地形:
1)平原、微丘地形 (1)平原,地形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3°以内。 (2)微丘地形指起伏下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相对高 差在100m以下,设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 (3)河湾顺适,地形开阔且有连续的宽缓台地的河谷地形。河床坡度 大部分在5°以下,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沿河设线一般不受限制, 路线纵坡平缓或略有起伏。 2)山岭、重丘地形 (1)重丘地形:指连绵、起伏的山丘,具有深谷和较高的分水岭,地 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 (2)山岭地形:指山脊、陡峻山坡、悬崖、峭壁、峡谷、深沟等。地 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大部分在20°以上。路线平、纵、横面大 部分受地形限制。 (3)高原地带的深侵蚀沟,以及有明显分水线的绵延较长的高地。地 面自然坡度多在2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