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粕类饲料原料的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危害与消除方法-zbs

合集下载

畜禽常用五种饼粕类饲料的处理方法

畜禽常用五种饼粕类饲料的处理方法
、、
菜 籽饼含 有芥 子 营 在 芥 子 酶 催 化作 用 下 可
水解 成有毒物 质
#

,
水喂 鸡 对 预 防缺 乏
的 眼病 维 生 素

,
(
缺乏

菜籽饼 的去毒方 法有五 种
,

症 鸡 贫 血 症 等 都 有 良好 的 作 用
,
还 能增 强 鸡 的

将菜籽 饼粉碎 然后 加水煮 沸或通人 蒸 汽



#
%
倍 肉 中维 生 素
,
含量 提 高
。 。

倍 而 且鸡 肉 口 味也 有所改 善
,
由于 芥 子 普 是 水 溶 性 的 因 此 可 用 冷 水 或

,
,
+
,

茶 叶喂 鸡 应 注 意 的问 题
%
,− 给 母 鸡 饮 茶 .
,
温 水,



左 右 .浸 泡
#

天 每天 换 水
,
#
次 这

,
水时 要 先用 开水 浸 泡 鸡饮 用


,
,
取 草木 灰或生 石 灰适量 加入
,
#
公斤 清水
,
#
# ℃ 的加 热 处理
。 ,


!
分钟 即 可

,
中 搅 拌 均 匀 沉 淀后 取 上 清 液 浸 泡 棉籽 饼 饼 液 比 例为

去除 这些不 良物 质
,
注意加 热 时 间 不 宜 太 长 温


,

棉子仁饼粕的抗营养因子

棉子仁饼粕的抗营养因子

棉子仁饼粕的抗营养因子棉子饼粕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主要有:(1)棉酚。

(2)环丙烯脂肪酸。

(3)单宁。

(4)植酸。

棉酚棉仁饼粕作为动物饲料的不利因素是其中含有毒素———游离棉酚,它不仅对动物的生理机能(主要是繁殖机能)有毒害作用,而且影响蛋白质的品质。

若过量饲喂易引起动物中毒,其中以猪和家禽对此毒素尤为敏感。

棉酚是一种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有几种异构体,一般把具有活性羟基、活性醛基的棉酚叫做游离棉酚,这是一种包含在棉仁色腺体中的黄色色素。

棉酚存在于棉花的根、茎、叶、果实等部位,其中以棉仁色素腺体内含量最多。

在有腺体棉的棉仁中,棉酚含量为1%~1.7%,平均1.3%;在无腺体棉的棉仁中,棉酚含量仅为0.02%。

我国栽培的主要是有腺体棉,棉酚含量较高。

棉酚按存在形式可分为游离棉酚和结合棉酚两类,其毒性取决于活性基团(醛基和羟基)是否游离。

游离棉酚分子的活性基团为游离形式,易溶于油和有机溶剂。

结合棉酚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与蛋白质、氨基酸、磷脂、金属离子等结合,使棉酚难于被动物消化吸收而被排出。

结合棉酚不溶于油和有机溶剂。

单胃动物摄食游离棉酚过量或摄食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一般说来,反刍动物对游离棉酚有耐受性,不易中毒,但摄食过量或饲喂时间过长,也会引起中毒。

对棉酚最敏感的动物是猪、兔和豚鼠,其次是狗和猫,不敏感的动物是羊和大白鼠。

棉酚中毒据研究,当棉仁饼粕中游离棉酚的含量在0.02%时无毒性,在0.02%~0.05%时有轻微的毒性,而高于0.15%时则具有强毒性。

动物发生棉酚中毒时,表现为贫血,呼吸困难,严重时死亡。

中毒机制是棉酚干扰血红蛋白的合成,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因而出现贫血、呼吸循环器官负担过重、呼吸困难。

另外还可能与游离棉酚与某些酶结合而使酶的活性丧失有关。

死亡动物剖检可见肺水肿、出血、心脏肿大、胸腔积水、肝脏充血、肠胃炎等。

游离棉酚损害动物生殖系统的机能,特别是雄性动物。

原因是棉酚能破坏动物的睾丸生精上皮,导致精子畸形、死亡,甚至无精子。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消除方法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消除方法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消除方法饲料中的抗养分因子及消退方法郑秋玲(X省Y市X省镇畜牧兽医站X省长乐350212)在用做饲料原料的植物和籽实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抗养分因子。

凡采食后影响动物对养分物质的消化、利用或引起动物中毒的物质,均属饲料的抗养分因子。

1·抗养分因子的种类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其饼糊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中。

它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的活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与小肠液中胰蛋白酶结合,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还会引起蛋白质内源性消耗。

胰蛋白酶大量补偿性分泌,会造成体内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丢失,使动物生长受阻。

游离棉酚是细胞、血管、神经毒素,主要存在于棉籽饼粕中,多以脂腺体或树胶状存在于棉籽色素腺休中,通常占棉仁总重的0.8%~0.9%。

其活性醛基和羟基可以和蛋白质结合,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

游离棉酚刺激胃肠黏膜,引起黏膜发炎、出血,并能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使受害组织发生血浆浸润。

它可与蛋白质和铁结合,损害流红蛋白中铁的作用,引起缺铁性贫血。

它还可溶于磷脂中,在神经细胞中积累,使动物神经细胞的功能发生紊乱。

在植物中,糖分子中的环状半缩醛形式的羟基(通称为甙羟基)和非糖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羟基脱水而成具有环状缩醛结构的化合物叫做甙,又称之为配糖体、糖甙质、甙、糖杂体等。

甙类一般味苦,易溶于水、醇,极易被酸或存在于同种植物中的酶水解为糖及甙元。

具有酯键(甙元与糖以羧基结合)者,还易被碱所水解,只有碳键甙难于水解。

其分布在植物全株中,但大部分是无毒的,只有少部分是有毒的,如龙葵素、大戟素、棉酚等。

对于甙元化学结构的类型不同,以及所生成的甙的生理活性特点等,又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糖甙、皂贰;氰贰、强心甙、蒽甙、黄酮甙等,黄酮甙多无毒。

植物中有一些呈碱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其中有些具有显著生理效应的叫生物碱。

大豆抗营养因子及大豆饼粕微生物发酵降解

大豆抗营养因子及大豆饼粕微生物发酵降解

大豆抗营养因子及大豆饼粕微生物发酵降解发布时间:2009-07-16 作者:lybadm 信息来源:中国养猪第一网点击率:469次王思珍,冯霞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含量一般在33%~50%,其榨油后的产品一大豆饼粕是一种优异的植物蛋白饲料,蛋白质含量更是高达45%~5 5%,且氨基酸组成完善合理,水溶性蛋白质含量高,动物对其利用率高,近年来又发现大豆中含有丰富的提高动物免疫力的大豆异黄酮等物质,更是受到人们的欢迎。

但是,大豆中也还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加工或者饲用不当,不仅会造成大豆蛋白营养价值的下降,而且还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影响畜禽生产性能。

为了解大豆的抗营养因子,合理地利用大豆蛋白,人们对抗营养因子的消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大豆中存在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大豆中存在着比较多的抗营养因子,它们以不同的作用机制对动物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影响畜禽生产,这些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凝集素、植酸、大豆抗原蛋白、低聚糖、脂肪氧化酶等。

1.1胰蛋白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大豆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现在已经发现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有7~10种,但研究较为详细的只有2种,即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简称KTi)和Bouman—Birk胰蛋白酶抑制剂(简称BBI)。

胰蛋白酶抑制剂在大豆中的含量为2%左右。

其中KTi含量为1.4%左右,主要抑制动物体内分泌的胰蛋白酶活性;BBI含量为0.6%左右,可同时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活性。

当动物采食未完全除去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大豆饲料后,胰蛋白酶抑制剂一方面阻碍肠道内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使蛋白质消化率下降,引起恶心、呕吐等肠胃中毒症状;另一方面胰蛋白酶抑制剂还作用于胰腺本身,发生补偿性反应,造成机能亢进,刺激胰腺分泌过多的胰腺酶,造成胰腺分泌的内源性必需氨基酸缺乏,引起消化吸收功能失调或紊乱,严重时出现腹泻,抑制机体生长和造成胰脏肿大等现象。

1.2大豆凝集素大豆凝集素是一种高亲和性的糖蛋白,其在大豆中的含量为3%左右。

影响饲料品质的10种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

影响饲料品质的10种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

影响饲料品质的10种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1、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能够抑制动物肠道中蛋白质水解酶对饲料的水解作用,进而阻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主要存在于生大豆中,能够降低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凝血酶等十几种酶的活性。

蛋白酶抑制因子可以保护植物本身,可以防止大豆自身发生分解代谢,以保证大豆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同时还具有抵抗虫害的作用。

但蛋白酶抑制因子对人和动物就是一种抗营养因子,能够造成动物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引起动物胰腺增大、功能亢进,致使必需氨基酸的内源性损失,尤其是含硫氨基酸损失更为明显。

2、水溶性非淀粉多糖水溶性非淀粉多糖是指饲料中除去淀粉和蛋白质外,能溶于水而不溶于80%乙醇的多糖。

主要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寡糖、葡萄甘露寡糖、果胶等。

水溶性非淀粉多糖能够增加小肠内容物的黏度,降低消化酶在小肠内容物中的扩散速度,从而减缓酶解作用;水溶性非淀粉多糖还能减少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而蓄积在肠道内,给肠道中大量有害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繁殖环境,改变肠道内的酸碱度,降低消化酶的酶解作用,同时刺激肠壁,导致肠绒毛损伤,使肠壁增厚,出现黏膜形态和机能的变化,进一步降低营养成分的吸收;另外,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可以与胆汁酸结合,限制其作用;与胆固醇、脂肪结合,造成脂肪消化和吸收显着减少,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更为明显。

3、抗原蛋白抗原蛋白是指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人或动物采食后能够改变体液免疫功能,所以又称为致敏因子。

多数豆类、花生及其饼、粕中都含有抗原蛋白。

饲料中的抗原蛋白能够引起仔猪、牛犊等的过敏反应。

4、芥子碱和芥酸芥子碱是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烯胆碱酯。

芥子碱可以在水中溶解,它性质活跃,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发生非酶化的水解反应,分解为芥子碱和胆碱。

芥子碱味苦,是造成菜籽饼粕适口性差的主要原因。

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摘要:在很多饲料原料中都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这些物质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

本文就其分类、几种主要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钝化与消除方法做一简要介绍,以便指导生产。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分类,作用机理,消除方法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

这些物质可以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

诸如蛋白酶抑制剂、单宁等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严重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利用[1]。

1 抗营养因子分类及主要的抗营养因子1.1 分类饲料所含抗营养因子主要分为2大类: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和热稳定抗营养因子。

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外源血凝集素和脲酶等;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抗原蛋白(球蛋白和J3一聚球蛋白)和大豆寡糖(棉籽糖和水苏糖)等。

1.2 主要抗营养因子1.2.1 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饼粕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中,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凝血酶、糜蛋白酶等十几种蛋白酶。

自然界中已发现数百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BBI)。

蛋白酶抑制因子本身即为蛋白质或多肽,可与蛋白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使酶的活性被抑制。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营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与小肠液中胰蛋白酶结合形成无活性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导致瑶白质消化利用率降低。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引起胰腺肥大和增生,造成消化系统的紊乱和失调,使动物生长受阻[2]。

1.2.2 植物凝集素植物血凝素在豆科械物和固氮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中,起着一种极重要的作用。

植物血凝素在所有豆科品种中普遍存在,但其毒性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

较之大豆的植物血凝素,菜豆的植物血凝素具有较大的毒性。

畜禽棉籽饼(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与消除方法分析

畜禽棉籽饼(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与消除方法分析

畜禽棉籽饼(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与消除方法分析作者:王春梅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8期王春梅(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鹤北镇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鹤岗154212)摘要:棉籽饼(粕)是棉籽榨油后的副产物。

棉籽应用物理压榨取油后的称饼,应用化学萃取法预榨浸提或直接浸提后的称粕。

棉籽饼(粕)是畜禽养殖中常用的营养丰富且较廉价的饲料原料。

由于棉籽饼、粕中游离棉酚对动物有害,因此在使用前应充分了解棉籽饼(粕)对畜禽的危害,通过有效的方法消除有毒物质,并知道经过处理后的棉籽饼(粕)的合理利用方法。

关键词:畜禽;棉籽饼;棉籽粕;抗营养因子;危害;消除中图分类号:S8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8-0051-01 1 棉籽饼(粕)对畜禽的危害棉籽饼(粕)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游离棉酚,其次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游离棉酚的危害。

游离棉酚可引起畜禽生长受阻、生产水平下降,严重时可导致畜禽死亡。

棉酚在体内可与蛋白质、铁结合,使某些酶失去活性,而与铁的结合会干扰血红蛋白的合成,引起缺铁性贫血;棉酚可使棉籽饼中赖氨酸的有效性降低;棉酚在消化道内可刺激胃肠黏膜,引发胃肠炎,还可损害心肌功能,造成心力衰竭,继发肺水肿和全身缺氧性变化;棉酚能够破坏睾丸生精上皮细胞,导致精子减少、畸形、死亡,受精率下降,并降低性激素含量。

棉酚还可影响雌性畜禽卵子发育,造成子宫萎缩,并可影响蛋的品质;长期摄入能降低畜禽采食量,抑制畜禽的生长。

其他有害物质的危害。

棉酚与蛋黄中的铁离子结合,形成黄绿色或红褐色化合物,蛋黄色泽发生改变。

棉籽饼(粕)加工时如遇湿热条件,可使游离棉酚与赖氨酸结合,降低赖氨酸的利用率,从而影响棉籽饼(粕)的蛋白质饲用价值。

棉籽饼(粕)中含有环丙烯脂肪酸,能使蛋品质量下降,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

主要能提高卵黄膜的通透性,蛋黄中的铁离子进入蛋清中,与蛋清中的蛋白结合而成桃红色的复合体,蛋变为“桃红蛋”;抑制脂肪酸的氧化,提高脂肪熔点和硬度,并使蛋清中的铁转移到蛋黄中,致使蛋黄膨大,经加热蛋黄变硬,成为“海绵蛋”。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抗营养因子的概念不断的变化更新。

Gontzea和Sutzescll(1968)将抗营养因子定义为: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

Huisman等(1990)指出,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研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对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重大意义。

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学方法等。

本文就抗营养因子的分类、分布、作用及消除方法作一论述。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分布及作用对抗营养因子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Line(1980)、Chubb(1982)和Cheeke、Shull(1985)根据抗营养因子的不同抗营养作用对其进行分类。

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物质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其饼粕、高粱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中,可分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酶抑制因子。

蛋白酶抑制因子可:(1)导致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下降,因其能和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结合而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降低这些酶的活性;(2)可引起动物体内蛋白质内源性消耗。

Gallaher和Schneerman(1986)指出,肠道胰蛋白酶由于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结合而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导致其在肠道内的量减少从而引起胰腺机能亢进而分泌更多的胰蛋白酶补充到肠道中去。

胰蛋白酶中含硫氨基酸特别丰富,所以过多分泌胰蛋白酶造成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丢失,引起含硫氨基酸缺乏而导致体内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导致生长受阻或停滞。

植物凝集素植物凝集素亦称植物凝血素,多为糖蛋白(Etzelter,1986),主要存在于豆类籽粒及其饼粕和一些块根块茎类饲料中。

大多数植物凝集素在肠道中不能被蛋白酶水解,而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和氨基葡聚糖)结合,因此它可以和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多糖)结合,破坏小肠壁刷状缘部膜结构,干扰刷状缘黏膜的分泌多种酶的功能,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长受阻,甚至停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饼粕类饲料原料的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危害与消除方法2013年6月9日-赵必圣摘要: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抗营养因子,为了更清晰的了解抗营养因子的种类与危害以及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本文特地针对饼粕类饲料原料中出现的所有已知的抗营养因子种类、危害与消除方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饼粕;危害;种类;消除1 抗营养因子的概念及其作用饲料是动物生产的物质基础,现今配合饲料中90%以上的组成成分为植物性饲料,包括大豆、豆粕、谷物、玉米、油脂、肉骨粉等。

1O余种的饲料原料植物性饲料中都含有一种或多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ANF)。

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不但影响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而且给动物的健康生长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抗营养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中,其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通过科学的技术去除抗营养因子的影响,从而有利于饲料营养价值的充分发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饼粕类饲料原料中含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是大豆粕、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

根据不同的抗营养作用可以把抗营养因子分为6大类:(1)抗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2)抗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因子,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

(3)抗矿物元素利用的营养因子,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

(4)维生素拮抗物或引起动物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的抗营养因子,如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

(5)刺激免疫系统的抗营养因子,如抗原蛋白质等。

(6)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单宁等。

3 大豆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

大豆粕以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较平衡而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植物蛋白质饲料原料,广泛使用于饲料加工。

大豆饼粕中含有某些生长抑制因子和抗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血凝集素、皂甙、植酸、雌激素、胃胀气因子、抗维生素因子、脲酶等抗营养因子。

蛋白酶抑制剂对动物的危害主要是抑制动物的生长和引起胰腺肥大。

大豆血球凝聚素能够凝聚A型红细胞,还对肠壁、肠道微生态环境以及免疫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皂甙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和胆碱脂酶活性并有溶血作用。

3.2 处理方法3.2.1 物理方法物理处理法主要包括膨化、加热、机械加工等。

大豆中的部分抗营养因子对热不稳定,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血凝集素、脲酶、致甲状腺肿因子和抗维生素因子通过充分加热即可使之变性失活。

Cupta(1987)证实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与加热时间成负相关。

席鹏彬等(2000)实验指出通过湿法挤压加工(125~140℃)可显著降低生大豆的脲酶活性和抗胰蛋白酶活性,同时适度的加热也可使蛋白质分子键断裂使之易于被动物体内的蛋白酶水解吸收。

机械加工法主要通过脱壳去表皮,以减少抗营养因子作用。

3.2.2 化学方法用乙醇处理,使大豆蛋白的结构改变,以降低大豆蛋白中抗营养因子的活性。

Sissons(1989)用65%~70%的乙醇在70℃~80℃下处理大豆后,大豆的抗原性明显降低。

侯水生等(1996)用Na2S2O5处理生大豆粕可使胰蛋白酶抑制活性下降45%。

研究表明,用5%尿素和2O%水共同处理大豆粕30d的效果较好,脲酶活性降低90%。

3.2.3 生物方法在大豆中添加酶制剂对营养物质的影响较小。

Meijer和Spkking(1993)研究发现,添加特异性酶来灭活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有一定的效果。

Barcelona Autonoma大学用肉仔鸡进行试验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酶制剂使日粮的代谢能提高了5%,氮存留率提高了10%以上。

3.2.4 育种方法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嵌合体技术等培育出优良品种。

通过选中选育,培育出低胰蛋白酶抑制剂、低皂甙和低植酸等低抗营养因子的新品种。

4.菜籽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菜籽粕中蛋白质的含量虽然不如豆粕,但质量优于大豆粕。

菜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植酸、单宁、芥子碱、硫葡糖甙及水解产物。

植酸作为一种很强的螯合物它能与钙、镁、锌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降低了这些元素的利用率,动物对植酸磷的利用率很低。

单宁是一种多元酚化合物,有苦涩味,影响适口性,且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被氧化并产生聚合作用从而使菜籽粕颜色变黑,并产生不良气味。

多酚化合物还能与蛋白质结合使其营养价值显著降低。

硫葡糖甙是一种含硫化合物,含硫越高毒性越大。

硫葡糖甙本身无毒但在其加工过程中在共存的硫葡糖甙酶作用下会使其水解成恶唑烷硫酮(OZT)和异硫氰酸酯(ITC)。

OZT 是菜籽粕中主要有毒成分,OZT的主要毒害作用是阻碍甲状腺素的合成,引起腺垂体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肿大故又被称为致甲状腺肿因子。

ITC多数不溶于水具有挥化性因而去毒方法只能采取加热、日晒等方法而不能用水洗除去。

氰为ITC进一步分解的产物,能抑制动物生长引起动物的肝和肾肿大。

芥子碱能溶于水,不稳定容易发生非酶催化的水解反应,生成芥子酸和胆碱,芥子碱有苦味是引起菜籽粕适口性差的主要因素。

芥子碱与腥味蛋的产生有关。

4.2 处理方法4.2.1 物理方法油菜籽中大部分抗营养因子主要集中在油菜籽的壳中,因此油菜籽经脱壳处理后可以减少大部分抗营养因子,提高菜籽粕的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

水浸法简单易行具有较高的脱毒效果。

4.2.2化学方法:常采用加碱、氨和硫酸亚铁等进行处理。

碱处理法可破坏硫葡糖甙和绝大部分芥子碱,通常采用加NaOH、Ca(OH)2和Na2CO3且以Na2CO3去毒效果最好。

氨处理多同时进行加热氨可与硫葡糖甙反应生成无毒的硫脲。

硫酸亚铁处理法的作用在于铁离子与硫葡糖甙及其降解产物分别形成螯合物从而使它们失去毒性。

4.2.3生物法可以添加酶制剂如植酸酶、磷酸酶等,可以使抗营养因子失活也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通过细菌和真菌产生微生物降解酶来去除硫葡糖甙和其降解产物,此种方法对营养物质的损失较少。

4.2.4 育种方法育种法是一种解决抗营养因子的最根本的方法,虽然育成一个新品种较花时间,但一旦育成则受益非浅。

5.棉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处理方法5.1 棉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危害棉籽粕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植物蛋白源,但因其含有棉酚和环丙烯类脂肪酸等抗营养因子,因而限制了其在动物饲粮中的添加量,尤其是家禽对棉酚较敏感。

如能通过适当的方法处理,增加其饲料中的添加量则对解决我国的蛋白质资源贫乏问题大有裨益。

棉酚按其存在形式分为游离棉酚(FG)和结合棉酚(BG)。

BG无毒性,FG决定了棉籽粕的毒副作用。

FG其毒性主要由活性醛基和活性羟基产生毒性而引起多种危害,棉酚进入消化道后,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炎。

吸收入血液后,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促使血浆和血细胞向周围组织渗透,使受害组织发生浆液性浸润、出血性炎症和体腔积液。

游离棉酚易溶于脂质,能在神经细胞中积累而使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紊乱。

干扰动物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游离棉酚可降低繁殖力,甚至造成公畜性不育。

影响鸡蛋品质。

可与赖氨酸结合,发生美拉德反应,大大降低了棉籽饼中赖氨酸的可利用率。

5.2 处理方法5.2.1 物理方法物理法包括溶剂浸出法、高压热喷法等。

溶剂浸出法为在低温条件下直接采用溶剂浸出提取油脂同时将棉酚除去生成低变性蛋白质饲料;高压热喷法可使游离棉酚的脱除率达到70%,但因高压高热法成本高且引起蛋白质变性,故难推广应用。

5.2.2 化学方法化学法最常用的是添加FeSO4和NaHCO3。

Fe2+与棉酚中的活性基团醛基和羟基作用形成螯合物从而解除了棉酚的毒性,FeSO4不但能作为棉酚的解毒剂而且能降低棉酚在肝中的蓄积量从而起到预防中毒的作用。

5.2.3 微生物方法利用一些酶和微生物对棉籽饼粕进行发酵处理以达到脱毒的目的。

,但效果不太理想。

5.2.4 育种方法棉酚包含在棉籽色腺中,因此培育出无色腺的棉花品种则可消除棉酚,从而消除了饲喂棉籽饼带来的弊端。

6 结语随着我国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饲料原料对饲料工业发展的瓶颈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我们要快速发展饲料工业,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严重的饲料原料短缺,特别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缺口大,每年国家需大量进口大豆、肉骨粉、鱼粉等蛋白质资源。

必须努力解决目前有限饲料资源特别是有限的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努力提高利用率,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危害,并积极开发新的饲料资源,促进饲料工业的稳步快速发展,进而带动畜牧业的发展,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参考文献1 谢棒祥摘译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国外畜牧科技 2000,27(1):202 丁贤等抑制植物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中国饲料 2001,10:93 张运涛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饲料研究 1999,3:204 李卫芬,孙建义谷物饲料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中国饲料 1999,3:335 汪儆饲用酶制剂的作用机制饲料工业 2001,22(11):16 王海珍酶制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饲料与畜牧 2001,3:177 张日俊生物技术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饲料工业 2001,22(8):18 冯定远含有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的酶制剂对猪日粮消化性能的影响禽业2000,7:449余东游大麦型日粮添加β-葡聚糖酶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1:1910 冯定远,刘玉兰. 生物技术在抗营养因子和毒物处理、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应用饲料研究 1998,2:1311 聂国兴等麦类作物的抗营养因子及其降解酶的研究进展饲料工业 2001,22(8):2512 刘金银摘译提高谷物营养价值的蒸汽压片技术国外畜牧科技 2000,27(10):1513 张倩摘译碱化处理可提高谷物的营养价值国外畜牧科技 1998,25 (3):2514 马登品我国粕类市场的特点和展望饲料广角 2001,15:1215 王春林等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处理方法饲料工业 2000,21(9):1216 席鹏彬不同温度湿法挤压膨化加工对大豆化学成分及抗营养因子的影响饲料工业2000,21(11):3217 李素芬. 膨化处理对全脂大豆抗营养因子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畜牧兽医学报 2001,3:193~20718 刘宝生“双低”菜粕在猪饲料中的应用中国饲料 2001,17:2819 彭健蒋思文双低菜籽粕中的抗营养物质及降低措施中国饲料 2001,14:729 张慧铃菜籽粕和向日葵粕在饲料中的应用国外畜牧科技 2000,27(1):1420 王宁娟菜籽饼粕的应用饲料博览 2001,9:821 卿中全等双低菜籽粕的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分析饲料工业 2000,21(10):2622谢启宇摘译酶制剂对豆粕中α-半乳糖的作用国外畜牧科技 2000,27(3):2923 李艳铃等棉籽蛋白的开发利用饲料广角 2001,15:624 李延云,付申高工厂化棉饼生物脱毒技术饲料工业 2000,21(12):1025 杨继良. 我国低酚棉籽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及产业化探讨中国棉花 2000,27(7):5~726 熊本海庞之洪木薯产品用作动物饲料应注意的问题中国饲料 2001,19: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