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中西方文化差异1000字

中西方文化差异1000字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指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礼仪和礼貌: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他人的礼貌方式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常常会以较为热情的方式招呼和问候他人,比如握手、鞠躬或者亲吻。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倾向于简单地打招呼,比如说“你好”或者用拥抱的方式表示问候。
2. 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人们常常注重整体性思维,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3. 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对时间相对灵活,有时会出现迟到的情况。
而在西方国家,时间被视为宝贵资源,人们更注重准时和效率。
4. 家庭观念:中西方文化对待家庭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家庭被视为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家人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较强。
而在西方国家,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更被强调,家庭关系相对较为松散。
5. 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筷子进食,重视餐桌礼仪,尤其注重食物的味道和色香味俱全。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用刀叉进食,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
6. 教育观念:中西方对待教育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孩子成长的重要部分,家长通常会给予孩子较高的期望和压力。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7. 宗教信仰:中西方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于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但也存在众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无神论。
8. 社交方式:中西方社交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社交通常会以饭局或茶会的方式进行,人们会互相交换名片以保持联系。
而在西方国家,社交更注重个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比如聚会、晚宴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导致人们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等方面有所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观点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观点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比观点:
1.个/群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个人和集体的观念有所不
同。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权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注重个人的权利、自由和追求个人目标。
相比之下,中西方文化中更强调集体的观念,注重家庭、社区和群体的利益,重视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
2.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时间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西
方文化通常更加注重效率、准时和时间的线性观念,强调时间的管理和守时。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度,并展现出较为柔性的时间观念,尤其在商业和社交场合中。
3.社交礼仪:中西方文化中社交礼仪的不同也是经常被提及
的观点。
西方文化中,个人空间较大,注重个人隐私和自主权,社交互动较为开放直接。
而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更为重要,社交礼仪较为正式和谨慎,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4.教育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对于教育价值观的重视也有所差
异。
西方文化中,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被视为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关键,重视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文化中,教育重视传统价值观、孝道和重视学习,对
学术成就和集体荣誉的看重程度相对较高。
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并且每个文化内部也存在着差异。
这些观点并不能涵盖所有人和每个文化成员的看法。
同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中,所以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观点。
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

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价值观念、礼仪习俗、饮食习惯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家庭、集体、社会的利益往往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强调家庭的和睦与团结,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差异在各种行为和决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礼仪习俗在礼仪习俗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对于规矩和礼节并不十分讲究。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言行谨慎,尊重传统礼仪和规范,重视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这种文化差异在交往和沟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饮食习惯在饮食习惯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
在西方文化中,肉类和奶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被广泛食用,蔬菜和米饭等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的食物相对较少。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膳食的均衡和谷类食物的摄入,多以米饭、面食、蔬菜和豆类为主食,辅以适量的肉类和鱼类。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是主流宗教,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尊重《圣经》等宗教经典,强调信仰和灵性的重要性。
而在中国文化中,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牟丽达持续的精神成长。
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如同一片广袤无垠的海洋,深邃而又神秘。
中西方文化,犹如两条源自不同山脉的河流,各自奔腾,却又在某些交汇处相互交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价值观、社交礼仪、饮食文化、教育观念等。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西方,个人主义占据着重要地位。
个人的权利、自由和独立被视为至高无上。
人们鼓励追求个人梦想,展现个性,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
例如,在职业选择上,西方人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决定,而较少受到家庭或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
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往往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个人的行为和决策通常会考虑到对集体的影响,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价值观在应对重大灾难或公共事件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常用的礼节是握手、拥抱或亲吻脸颊。
交流时,眼神直接对视被认为是真诚和自信的表现。
而在中国,传统的礼仪包括拱手作揖、鞠躬等。
在交流中,过多的直接眼神对视有时可能被视为不礼貌。
此外,在称呼上也有差别。
西方人通常直呼其名,以显示平等和亲近;而在中国,对长辈、上级等通常使用尊称,以表达尊敬。
饮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生动体现。
西方饮食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
餐具主要是刀叉,用餐方式多为分餐制。
菜品的种类相对较为单一,以肉类、面包、蔬菜和奶制品为主。
而中国饮食则讲究色香味俱全,烹饪方法丰富多样,如炒、蒸、煮、炸、烤等。
餐具是筷子和汤匙,用餐方式多为共餐制。
中国的菜系丰富,有川菜、粤菜、鲁菜等,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教育观念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氛围较为活跃,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
学生的成绩评估方式多样,不仅仅看重考试成绩,还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等。
在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文化是人类自我表达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它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该社会或该地区的基本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所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1. 社交礼仪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护和个人权利的表达,因此在交往中会更加直接,讲究个人独立和自主的原则。
在会面时,他们通常是握手或者拥抱互致问候。
他们也喜欢喝酒和跳舞来增加气氛。
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比较强调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注意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与人见面时应该先行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等,不要过于直接。
中餐时会互相推杯换盏,但不会喝酒过量或跳舞来增加气氛。
2. 文化内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调个体权利和信仰自由,个人的品德成就和社交听闻比较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人权,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更侧重于道德性和人文性,强调社交关系和亲情友情,个人的学识和文化艺术水平比较重要。
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文化自信,尊重传统,团结和睦,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生态环境保护。
3. 教育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教育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学习和成就,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的能力,推崇“内行不如己行,外行多多益善”的原则。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和国家的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推崇“行行出状元”的原则。
中国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修炼课外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4. 消费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消费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精选5篇)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精选5篇)第一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It's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与比较

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与比较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不同的习惯、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时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学习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比较尤为重要。
一、文化的定义和含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民族所具有的语言、宗教、艺术、行为习惯和哲学信仰等一系列思想与行为的体系。
它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经济、传统、道德及艺术等综合因素的反映,是人类某一社会或民族的推进、驱动力和生命力。
二、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和共通点中西方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社会制度中西方社会制度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国家主要是民主制度,而中国是共和制度。
在政治制度上,中西方都要推行一些共同的政治理念,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权益,但具体的形式和方式却不同。
2. 宗教思想中西方的宗教并不相同。
在西方世界,主要宗教为基督教,而东方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则信奉佛教。
基督教和佛教的区别是很大的,但它们都试图解决人们存在问题的方式也是相似的。
3. 文化传统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方文化遵从孔子的哲学思想,注重家庭、亲情关系、谦卑和礼仪,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大部分东方国家历史上有封建制度的存在,而欧洲则以天主教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力制度。
除了显著差异之外,中西方文化中也包含着共通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礼仪中西方文化共同重视社交礼仪,例如在正式场合下,不同的礼仪和仪式都是不容忽视的。
同样,对于文化差异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和准则。
2. 家庭中西方在家庭价值观上的相似性也是很大的。
两种文化都非常看重家庭和家庭的传统,尤其是在重大传统节日,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
3. 科技和创新中西方文化都重视科技创新,追求技术与创新的发展。
中方和西方都重视工业变革和科技进步,并在不同领域的探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贡献。
三、如何学习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比较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比较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有所帮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公元前1000年(周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庞大帝国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
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1、独特的地理位置——海的磨砺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 古希腊人所居的巴尔干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古罗马人所居的亚平宁半岛及其附近大陆,都濒临地中海--- 海岸线(3.8 万公里)--- 整个欧洲距海较近(距海最远为500 公里)--- 海陆交错,港湾林里--- 半岛和岛屿占总面积的34%--- 世界之冠2、海的赐予——黑格尔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他卷入到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
”二、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1、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春播秋收、精耕细作----“父母在,不远游”----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中国文人城市里住很久,是“客居”---迟早要还乡---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上的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二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则主张防守、和平。
(乡情文明)万里长城用来防守游牧文明的进攻的---杜甫写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汉武帝,没有想过远征希腊和埃及---没有世界地理知识---其他文明的君王也没有世界地理知识---只要听到远方有财富有强权就骑上了马背---到很远的地方去征战。
(保守文明)2、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1)、历史地理基础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和基克拉迪群岛的新石器时代向金属(青铜)时代的过渡---航海技术兴起---地域有限多山---人口增加,农业无法满足需求---畜牧业、渔业、海外迁移谋生存(2)、生产发展基础良好的气候---丰富的商品(橄榄油、葡萄酒、毛织品、木材、陶器、青铜刀剑、金刚砂)---埃及沿岸、亚细亚、腓尼基、塞浦路斯(象牙、玻璃珠、紫石英、石瓶、圆筒形印章)(3)、契约意识基础希腊克里特-迈锡尼人和意大利半岛的工商业者发展培育了西方人的契约意识(账目、收支报表)---使得后来西方人都是以商品贸易经济来体现人际关系---因为了弄清楚各自的商品归属需要出现契约---所有西方人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契约关系---家庭也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亲情关系---婚姻也是以契约体现在教堂的婚礼中三、家国与城邦1、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集血缘承继、婚姻结合、生产经营、财政消费、社会教化、礼法管制---多功能统一体的社会单元---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个人的家族地位,依照关系网络中的位置而定家族同一地区,世代繁衍---血缘与地缘关系相互扭结(张家花园、梁家巷)---议事兼祭祀祖先的公共祠堂、会馆、家塾---“邻保”、“里甲”村舍行政机构---中国的家族是“微型的邦国”1、“家天下”的宗主统治“天下为家”的父系王位继承“以为天下厉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我以天下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渐焉,久尔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黄宗奚:《明夷待访录·原君》“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汉书·高帝集》)2、“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孝道伦理关系---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俗语说:“百善孝为先”。
---“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范”---专制主义---重社稷,轻科学,政治统帅一切---官本位体制---“人治为中心,政治伦理化”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国家政治体制体现为“国君”、“皇上”为“万民之父”---“君临天下”---行政、立法、军事指挥、司法、监察、考试录用官员、文化道德倡导裁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程氏遗书卷五》)2、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1)、城邦的建立城邦制的独立自治---近代欧洲政治制度的楷模---克里特岛辉煌的城市和宫殿---雅典卫城和城堡---不同姓氏的居民向城市聚集---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城邦经济以工商业为重点(斯巴达、雅典)---城邦的规模为十万---强制性的海外移民---移民城邦---文化的传播2)、民主政治体制城邦的权力---贵族会议、贵族选出的执政官---公民会议无足轻重---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和平民力量崛起---向世袭贵族挑战---政治民主改革(雅典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的全盛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共和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享有充分民主权利的是男子,妇女、外乡人、奴隶、被释放奴隶不能享有公民权)第二讲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第一节“人文”和“科学”精神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1、儒家的“鬼神观”更早摆脱了神的权威--- 周代“ 重民轻神” ,《礼记》载“ 周王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 ,“ 敬王保民”--- 对神的怀疑轻视---《孝经》中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2、儒家孔子的“仁学”中国文化精神---“礼乐教化”的道德理性---“堂堂做一个人”---注重个体人格的自我修养---“修己以安人”立德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仁学”思想(儒家“孔子)孔子“仁者,人也”---立身之本---“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孝悌(ti)”发展与人伦社会的思想学说---忽略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忽略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3、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观以人为思维中心,对神鬼天地的漠视---现实的超越与人性的自由---返璞归真、自然回归---人、道、天、地的宇宙“四大”观---中国古代文化的“君重神轻”、“民重神轻”传统---期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关系---人文社会的建立---“尚智”(人生智慧,“是非之心,智也。
”二、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1、海洋文明的影响康有为语:“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海洋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征服和驾驭的雄心---“爱智”伊壁鸠鲁语:“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
”严密的分类的科学学科体系---“西方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物理学》、《天体学》、《动物史》---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2、西方“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A.理性精神---“阿波罗精神”---西方精神的核心B.客观态度---客观世界的可认知性C.探求真理---形式逻辑推论---真理的虔诚信仰D.宗教渗透---西方宗教的理性主义渗透---神和真理的可认知性---神学理论的建立---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牛顿、海森堡(宗教信徒)爱因斯坦语:“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
”(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融合)3、合理的认识手段A.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注重实验与实证。
B.逻辑推导、抽象思辨。
C.观察与经验。
D.执著的态度,不迷信权威,采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前人的成果。
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反对终极真理。
第二节群体和个人意识一、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1、群体意识的特征人作为群体的一份子---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宗族集团(关系网)---“情境中心的处世态度”---家族、宗族、乡党依赖心理---同乡会、地方会馆---血缘纽带推向地域纽带---叩头八拜、互序谱系、焚香告祖考、义结金兰、“哥们儿”社稷的效忠---承担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君主大家长的人身隶属和依附---为人臣2、群体意识的优劣优势:A.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
B.促进社会稳定。
C.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劣势:A.限制中国人的个体价值。
B.限制个人创造活力。
C.长期维系强大的旧传统秩序。
二、西方文化的个人意识1、个人意识特征商业经济和社会分工发达---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识的独立个体的地位---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个体本位承认个人尊严与价值---肯定个人的权利---倡导自由精神---鼓励个人创造性发展---以个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智慧为最高的人格体现---不实行子永从其父之法(希腊时期开始)---宗教权威高于家族权威但丁语一:“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但丁语二:“并非家族使个人高贵,而是个人使家族高贵。
”2、个人意识的优劣优势:A.合理的利己主义人际关系。
B.各自辨别善恶。
C.不依附于家庭和他人,有利于个人奋斗。
D.有不受别人干预的隐私权和个人财产权。
劣势:A.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态度。
B.私欲的泛滥。
第三节中庸和平和崇力尚争一、中国精神的“中”和“和”注重节制、追求和平与平稳---“礼之用,和为贵”、“抑其血气方刚”---“中庸”、“中和”(儒家)核心是思想行为的适度与守常---为人庄重、谨慎,节制个人的情感、欲望,反对偏激、处事通达圆融---“协和万邦”---以德服人、以礼治国的“圣王”模式所谓:“君子慎其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