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一、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各6克)、甘草炙,半两(3克)。
二、用法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入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三、歌括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四、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五、主治阳虚水肿。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膩,脉沉迟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是谓阴水,缘于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
水为阴邪,其性下趋,故其水肿身半以下为甚;脾主四肢,阳气不能温煦,故手足不温;水湿内阻,气机不畅,故胸腹胀满;口不渴,大便溏,苔厚腻,脉沉迟,皆为脾肾阳虚,水湿壅盛之象。
治宜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其中附子温脾肾,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沍凝;二者合用,温养脾肾,扶阳抑阴。
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利;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以兴脾主运化之功;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行则湿邪得化。
使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群药相伍,共奏温暖脾肾,行气利水之效。
然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胜,确有脾实则水治之功,故以“实脾名之”。
本方与真武汤功效相近,其组成即真武汤去芍药,加姜、厚朴、木香、草果仁、大腹子、木瓜、甘草、大枣,加生姜之用量。
二方均能温暖脾肾,助阳行水,真武汤偏于温肾,实脾散偏于暖脾。
真武汤温阳利水,兼能敛阴缓急,故主治阳虚停水兼有腹痛或阴随阳伤之身动;本方助阳散寒之力略胜,且能行气化滞,故主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者。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阴水者,纯是阳虚土败,土不制水而然。
《经》云,湿胜则地泥,故脾旺则运化行而清浊分,其清者,为气为血,为津为液;浊者,则为汗为溺,而分消矣,则知治水当以实脾为首务也。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一、组成羌活、独活各一钱(各6克)、藁本、防风、甘草、川芎各五分(各3克)、蔓荆子三分(2克)。
二、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空心食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2.蠲痹汤蠲痹汤治风湿痹,羌防归芍并黄芪;姜黄甘草姜煎服,体痛筋挛一并祛。
四、功用祛风胜湿。
五、主治风湿在表。
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多系汗出当风,或久居卑湿之地,风湿之邪,着于肌表所致。
风湿相搏,郁于太阳经输,故见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
邪中于表,当从表解,使风湿之邪随汗出而去,故治以祛风胜湿之法。
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羌活入太阳经,能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
以防风、藁本为臣,祛太阳经风湿,且止头痛。
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综合全方,共成祛风胜湿之功。
服后当微发其汗,使风湿尽去,其痛即止。
本方与九味羌活汤相比,少苍术、细辛、白芷、生地、黄芩,多独活、藁本、蔓荆子。
其功效均可祛风除湿,止头身痛。
但九味羌活汤解表之力较本方略胜,兼能清内热,故其主治以恶寒发热为主,兼口苦微渴;本方能祛周身风湿,而解表之力较弱,故其主治以头身重痛为主,恶寒发热之表证不著。
七、附方及方论蠲痹汤(百一选方)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蜜赤芍、防风各一两半(各9克)、甘草炙,半两(3克)、上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温服(现代用法:加姜3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和营,祛风胜湿。
主治:营卫两虚。
风湿痹痛,肩项臂痛,手足麻木等。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足太阳药也。
经日,风能胜湿,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
湿气在表,六者辛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
方剂学之祛湿剂

方剂学之祛湿剂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化浊1、藿香正气散【组成】大腹皮(6g)白芷(6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白术(6g)陈皮(6g)厚朴(6g)苦桔梗(6g)藿香(9g)甘草(6g)【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第二节利水渗湿2、五苓散【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蓄水证。
②水湿内停证。
③痰饮证。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温通助气化, 利便解表烦渴清。
3、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炒白术(9g)【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气虚之风或风湿证。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第三节清热祛湿4、茵陈蒿汤【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湿热蕴结在肝胆,清热利湿退黄良。
第四节温化水湿5、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内停。
【方歌】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悸眩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6、真武汤【组成】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9g)【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瞤惕保安康。
【精】中医方剂学之祛湿剂

·三仁汤·
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 配伍要点: · 本分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
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 中焦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为 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
二是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 祛邪;又健脾补中以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扶 正以助祛邪。
【运用】
·藿香正气散·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恶寒发热,霍乱吐泻,脘腹胀痛,舌苔白腻。 3、临证加减:
·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 · 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 适用于湿热诸证。 —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
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22世纪课程教材-中医类专业本科教学课件
祛湿剂
方剂学教研室
一、概念: 组成:以祛湿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治证:水湿病证。
水湿病分类: ❖ 外湿: 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
热,脉濡。(解表剂) 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 内湿:
滑石 — 清热利湿,使湿热、疫毒从小便而去。
黄芩 — 苦寒燥湿,清热解毒。
臣:木通—渗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方剂学——祛湿剂(一)

⽅剂学——祛湿剂(⼀)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1、平胃散的功⽤是A、燥湿运脾,和中益⽓B、燥湿运脾,⾏⽓和胃C、⾏⽓化湿,和胃⽌呕D、化湿和胃,理⽓健脾E、疏肝和胃,益⽓健脾2、由滑⽯、黄芩、茵陈、⽯菖蒲、川贝母、⽊通、藿⾹、连翘、⽩蔻仁、薄荷、射⼲组成的⽅剂是A、平胃散B、三仁汤C、茵陈蒿汤D、藿⾹正⽓散E、⽢露消毒丹3、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A、栀⼦、茵陈、黄柏B、茵陈、炮姜、附⼦C、茵陈、滑⽯、黄芩D、茵陈、麦芽、川楝⼦E、栀⼦、茵陈、⼤黄4、当归拈痛汤的功⽤是A、清热养阴,和⾎⽌痛B、健脾利⽔,祛风⽌痛C、散寒除湿,和⾎⽌痛D、利湿清热,疏风⽌痛E、温阳健脾,和⾎⽌痛5、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正散的组成药物A、⼤黄、炙⽢草B、瞿麦、萹蓄C、⽊通、栀⼦仁D、茯苓、猪苓E、滑⽯、车前⼦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平胃散的功⽤是燥湿运脾,⾏⽓和胃。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露消毒丹组成为滑⽯⼗五两,黄芩⼗两,茵陈⼗⼀两,⽯菖蒲六两,川贝母⽊通各五两,藿⾹连翘,⽩蔻仁,薄荷,射⼲各四两。
⽅歌:⽢露消毒蔻藿⾹,茵陈滑⽯⽊通菖;芩翘贝母射⼲薄,湿温时疫是主⽅。
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茵陈、栀⼦、⼤黄。
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当归拈痛汤的功⽤是利湿清热,疏风⽌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正散的药物组成为车前⼦、瞿麦、篇蓄、滑⽯、⼭栀⼦仁、炙⽢草、⽊通、⼤黄各⼀⽄,灯⼼适量。
祛湿剂细⽬⼀概述1.祛湿剂的适⽤范围祛湿剂主要适⽤于湿病。
湿证分外湿证与内湿证。
外湿证是湿邪外袭所引起的病证,以肢体沉重、头胀⾝困、筋脉不利等为主;内湿证是湿邪从内⽣所引起的病证,以腹胀腹泻、恶⼼呕吐、⽔肿淋浊、黄疸、痿痹等为主。
2.祛湿剂的应⽤注意事项(1)应辨清病变寒热,夹寒者宜温,夹热者宜清。
(2)辨清病变虚实,实证当以渗利,虚者当以温化。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精PPT课件

3、利水渗湿—利尿祛湿——下焦——水湿壅盛证。 代表方: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猪苓汤。
4、温化水湿—温阳祛湿——中下焦——阳虚水湿病证。 代表方:苓桂术甘、真武汤、实脾散-----萆薢分清饮
5、祛风胜湿——辛散除湿——中下——风湿病证。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四、临床应用:
❖ 1、原则:水湿痰饮病要方,小便不利必备症。 ❖ 2、现代:急性肾炎,急性肠胃炎、尿潴留、
脑积水、肺气肿、肺心病。 ❖ 3、附方:
① 茵陈五苓散。 ② 胃苓汤。
五、比较:
五苓散 为甘淡利水 泽泻二苓配术桂,具有利水
之剂,治小 化气(兼表兼温)作用,主
便不利之证 治膀胱气化不利,脾失健运
重用滑石 清利湿热
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 清热祛湿
黄芩 清热燥湿
石菖蒲、白蔻仁、藿香
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浊,行气醒脾
连翘、贝母、射干、薄荷 清热解毒,利咽散结
木通
利尿通淋,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配伍作用:本方利水渗湿、清热解毒、芳香化
浊, 三法具备,主次分明,疗效甚佳。
三、应用: 1、对于夏令暑湿季节最为适宜。 2、现代医学用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胆囊炎、 急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
症见:尿频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 小腹胀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湿热蕴积下焦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四、作用特点:利尿通淋,力强效速,且降火泻热。
萹蓄.瞿麦 清利湿热,利水通淋 木通.车前 相须为用,力强效速
滑石.栀子
} 大黄
合(栀子)泄热降火,导热下行。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甘草半两炒(6克)、白术七钱半(9克)。
二、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三、歌括1.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四、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风水、风湿,乃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证。
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而身体重着,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
风邪在表,理当汗解,表不解则邪不去,欲解其外,表气尚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故不可单用解表除湿法,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驱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配黄芪,更有实卫之功。
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营卫。
六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七、附方及方论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三两(9克)、黄芪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以上二方均为治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者,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八、文献摘录(方论)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一、组成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附子炮去皮,一片(9克)。
二、用法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2.附子汤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四、功用温阳利水。
五、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
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水湿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水湿下注,则腹泻便溏;水气上冲,则或咳或呕;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清阳不升,则头眩短气;至于发汗后,身瞤动者,殆为汗出过多,阴随阳伤,经脉失养之故。
治以助阳行水之法,俾阳气胜,水气消,则诸症自愈。
方中君以附子之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
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
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
其用白芍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一者取其缓急止腹痛。
《本草经》尝言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或取其敛阴缓急,以解身之瞤动。
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原书方后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
可资临床参考。
七、附方及方论附子汤(《伤寒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祛湿剂的适用范围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要点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
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细目二燥湿和胃要点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组方原理】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甘草、生姜、大枣—补中调药。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趣记:三猪皮厚三术皮厚。
【附方】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要点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方原理】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
臣: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健脾理气燥湿。
佐:紫苏、白芷—外散风寒;行气止呕,燥湿化浊;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姜、枣—内调脾胃,调和药性。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趣记:霍(元甲)半夜三更指令陈(真)捕大腹猪。
霍(元甲)半叶三梗芷苓陈(真)朴大腹术。
【鉴别】香薷散与藿香正气散均可治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之证。
香薷散药简力薄,宜于外感于寒,内伤暑湿之证;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与化湿和中之力皆胜于香薷散,宜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重证。
此外,香薷散多治夏季之阴暑;藿香正气散则四时感冒皆宜。
细目三清热祛湿要点一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倶黄,黄色鲜明,身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组方原理】君:茵陈蒿—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要药。
臣:栀子—泻热降火,清利三焦湿热药,合茵陈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伍茵陈蒿令湿热瘀滞由大便而去。
方歌: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趣记:茵陈治黄茵陈栀黄要点二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各一斤【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组方原理】君:滑石、木通—清热利水通淋。
臣:萹蓄、瞿麦、车前子—利水通淋。
佐:山栀子仁—清热泻火,除三焦湿热;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腑,合诸药令湿热由二便分消。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缓急止茎中痛。
方歌:八正通车滑蓄萹,栀草大黄灯心添,清热泻火利通淋,湿热淋证此方验。
趣记:八大边区只等六一通车。
八大扁瞿栀灯六一通车。
六一:滑石、甘草【鉴别】八正散与小蓟饮子同具清热通淋之功,均可治疗淋证。
八正散集大队寒凉降泄、清利湿热之品,故专于清热利水通淋,主治热淋;小蓟饮子则以凉血止血药与利水通淋之品为伍,故宜于膀胱有热,灼伤血络之血淋。
要点三三仁汤《温病条辨》【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组方原理】君:滑石—清热利湿。
臣:杏仁—宣利上焦肺气以通利水道,白蔻仁—畅达中焦气机以助祛湿,薏苡仁—渗利下焦湿热以健脾。
三仁并用,宣上畅中渗下。
佐:通草、竹叶—渗利下焦湿热,半夏、厚朴—理气和胃化湿。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趣记:三人扑通滑下竹。
三仁朴通滑夏竹。
要点四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组成】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绵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证。
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组方原理】君:滑石、茵陈、黄芩—清热祛湿,泻火解毒。
臣:白豆蔻、石菖蒲、藿香—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佐:连翘、薄荷、射干、贝母—清热解毒,透邪散结,消肿利咽;木通—清热通淋,助君药导湿热从小便而去。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趣记:干露露飞石射秦香莲,石菖蒲搏斗应被捅。
甘露飞石射芩香连,石菖蒲薄豆茵贝通。
要点五连朴饮《霍乱论》【组成】制厚朴二钱川连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
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溺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组方原理】君:芦根—清热止呕除烦。
臣:姜制黄连—清热燥湿,和胃止呕;厚朴—宣畅气机,化湿除满。
佐:半夏—降逆和胃,栀子—清热利湿,石菖蒲—化湿醒脾,淡豆豉合栀子—清宣郁热而除烦。
方歌: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趣记:廉颇只吃拌卤脯。
连朴栀豉半芦蒲。
要点六二妙散《丹溪心法》【组成】黄柏(炒)苍术(炒)。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组方原理】君:黄柏—清下焦湿热。
臣:苍术—燥湿健脾助运。
【附方】三妙丸即二妙散加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故专治下焦湿热之两脚麻木,痿软无力。
四妙丸乃三妙丸再加薏苡仁以渗湿健脾,舒筋缓急,故适宜于湿热下注之痿证。
要点七当归拈痛汤(拈痛汤)《医学启源》【组成】羌活半两防风三钱升麻一钱葛根二钱白术一钱苍术三钱当归身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五钱苦参二钱黄芩一钱知母三钱茵陈五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足膝生疮,舌苔白腻或微黄,脉濡数。
【组方原理】君:羌活—祛风胜湿,通痹止痛;茵陈—苦泄下降,清热利湿。
臣:猪苓、泽泻—渗利湿热,黄芩、苦参—清热解毒,防风、升麻、葛根—祛风胜湿。
佐:苍术、白术—健脾燥湿,知母—清热滋阴,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当归—养血和营。
细目四利水渗湿要点一五苓散《伤寒论》【组成】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3.水湿内停证。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组方原理】君:泽泻—利水渗湿。
臣:茯苓、猪苓—助君药渗利水湿。
佐: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合茯苓健脾制水之效益彰;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兼以解表。
方歌:五茯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不利水饮逐。
趣记:吾令贵侄择白猪。
五苓桂枝泽白猪。
要点二猪苓汤《伤寒论》【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功用】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组方原理】君:猪苓—淡渗利水。
臣:泽泻、茯苓—助君药利水渗湿药。
佐:滑石—清热利水,阿胶—滋阴止血。
方歌: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趣记:朱玲腹泻滑跤。
猪苓茯泻滑胶。
【鉴别】猪苓汤与五苓散均具利水渗湿之功。
五苓散证由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为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为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要点三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组成】防己一两甘草(炒)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气虚受风,水湿内停证。
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亦治风水表虚证。
【组方原理】君:防己—祛风利水以止痛,黄芪—益气补虚而固表。
臣:白术—补气健脾祛湿,益气固表。
佐:生姜、大枣—以助祛风湿,和营卫,调脾胃。
佐使:甘草—和中调药。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趣记:防已黄芪三白术,(风水风湿表不固)。
【鉴别】防己黄芪汤与玉屏风散均有益气固表健脾之功,可治肺卫气虚,自汗恶风之证。
防己黄芪汤中又配入祛风利水的防己,宜用于风湿表虚,身重浮肿者;玉屏风散中配防风,宜用于表虚易感风邪或自汗之疾。
要点四五皮散《华氏中藏经》【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水停气滞之皮水证。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组方原理】君:茯苓皮—健脾渗湿,擅行皮肤水湿,利水消肿。
臣:大腹皮—行气消胀,利水消肿;橘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
佐:生姜皮—散皮间水气以消肿,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
方歌:五皮散用五种皮,苓腹陈姜桑白齐,利水消肿理健脾,脾虚湿滞皮水医。
趣记:五皮奖陈玲,大腹伤五皮姜陈苓,大腹桑细目五温化寒湿要点一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证。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组方原理】君: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
臣:桂枝—温阳化气。
佐:白术—健脾燥湿,配茯苓彰健脾化饮之效。
佐使: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温补中阳;合白术益气健脾,以崇土制水;兼调和诸药。
要点二真武汤《伤寒论》【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炮)一枚【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1.阳虚水泛证。
肢体浮肿或沉重,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或心悸头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体瞤动,振振欲擗地。
【组方原理】君:附子—温肾暖脾,化气行水。
臣: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
佐:生姜—配附子温阳散寒,伍苓、术辛散水气,又能和胃止呕;白芍—柔肝缓急以止腹痛,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利小便以行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