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专访:理想必然是一种精神目标

合集下载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1今年年初,我偶得一本《周国平散文集》,于是在茶余饭后、闲时睡前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周国平。

不必从第一页依次看起,随意翻到哪一页读来,就顿觉心平气静、脑清神宁。

周国平就像一位你人生的导师,用他那富有文采和哲思的文笔给予你灵魂的抚慰,心灵的启迪。

一哲学是周国平的专长,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卢梭、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先哲圣贤仿佛都是周的好友,相聚在他的家中,谈古道今,谈笑风生。

他的散文大都关乎哲学,有的内容尽管讨论的不是哲学问题,但也饱含哲理,将哲学沉淀为文章的底色。

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诸如知识与智慧、生命与死亡、人生与自我、苦难与幸福之类的哲学命题。

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中,周说:“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在他看来,哲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若干范畴和教条,而是关乎人的根本、探讨人生的永恒问题、并散发着永恒魅力的诗。

在他的笔下,些小琐事能折射出宏大的人生主题,触目皆是的野花小草能生发出宇宙的浩瀚无垠。

他探索人生之谜、追问生命的价值,关怀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

在当今这个日趋实利、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的这种济世品质和人文情怀显得弥足珍贵。

谈论死亡是大部分人都避讳的问题,而他对死亡的探讨情有独钟,因为思考死对于生命是有价值的。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对死亡思考的如此透彻,如此全面,如此真诚。

文中在质疑了接受死亡的种种理由之后,他得出结论:“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周国平:哲学的精神

周国平:哲学的精神

周国平:哲学的精神哲学的精神/周国平(部分文字稿)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的精神,实际上是想主要讲西方哲学的精神,因为我学的是西方哲学。

我认为认识什么哲学还是从西方哲学入手。

我不能把西方哲学的很多内容都拿来讲,我着重是来讲一讲西方哲学里面,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间,从哲学中间成长起来的生长起来的一种精神传统,因为我自己通过学习西方哲学,我认为甚至很多人都认为西方哲学走的这两千多年是走不能的,是失败的。

一、西方哲学研究的问题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一直在想做一件事,它是想通过人的头脑,也就是人的理性去把握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人活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的,那么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它不断在变化,一代一代的人,生出来又死了,而且外部物质世界也在不断的变化,有的星球产生的,有的星球消亡了,它永远在变,那么这个变化的背后有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呢,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现象背后有没有一个本质的东西呢,西方哲学想来解决这个问题,想来把握这个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变背后那个不变的东西,一直在寻找这个东西,这是西方哲学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哲学又叫做形而上学。

但这一概念它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形而上学。

在我们国家,哲学中谈形而上学,我们往往把它弄错了,把它作为静止的僵化的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一般是这样来用的。

实际上,形而上学它本来的意思是就是“物理学之后”,“物理学之后”是亚里士多德一本重要著作的名称,后人为他加上的一个书名,这个书名什么意思呢,它实际是讲所谓物理学之后,物理学是研究有形世界,我们看得见的世界,那么物理学背后,我们看得见背后那个东西,那个本质的东西是什么,那么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就是研究物理世界、有形世界背后那个看不见的本质的东西。

简单地说,西方哲学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就是要靠人的头脑,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我们可见的世界、变化的世界背后的那个不可见的不变的本质,简单地说,就是靠理性把握世界的本质,也就是形而上学。

周国平散文经典语录

周国平散文经典语录

周国平散文经典语录1、在他的有关论述中,我特别注意到两个概念。

一是“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

另一是“内在的自由”,即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察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而能进行独立的思考。

如果说前者是每个健康孩子都有的心理品质,那么,后来是要靠天赋加上努力才能获得的能力。

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这两种特质。

——周国平2、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

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

——周国平《宝贝,宝贝》3、那么,不要肉体如何呢?不,那更可怕,我们将不再能看风景,听音乐,呼吸新鲜空气,读书,散步,运动,宴饮,尤其是——世上不再有男人和女人,不再有爱情这件无比美妙的事儿。

原来,灵魂的种种愉悦根本就离不开肉体,没有肉体的灵魂不过是幽灵,不复有任何生命的激情和欢乐,比死好不了多少。

所以,我要说:肉体是奇妙的,灵魂更奇妙,最奇妙的是肉体居然能和灵魂结合在一起。

我爱美丽的肉体。

然而,使肉体美丽的是灵魂。

如果没有灵魂,肉体只是一块物质,它也许匀称,丰满,白皙,但不可能美丽。

——周国平《灵与肉的结合》4、种没有内在动力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技艺,无论在何种技艺中生活一辈子终归都是可怜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充实完整的内在生活。

如果没有,身体在外部世界里做什么都无所谓,写作、绘画、探险、行善等等都没有根本的价值。

反之,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这些活动当做他的精神生活的形式。

——周国平5、文明为现代人创造了优裕的物质条件,它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

现代人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生命的感觉日趋麻木。

——周国平6、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值得怀疑,它们充满了太多声音和狂热,是否还留得下安静与丰富?——周国平《丰富的安静》7、一片志诚心,万种风流相——周国平8、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很多人老觉得幸福在别的地方,老是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我说一个人如果在他天天过的日子里面找不到幸福的话,他到哪里都找不到。

——周国平文/思想食堂明天就是中秋节,当你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时,你是否感觉幸福?是否思考过什么是幸福?上周六,杭州,在思想食堂第089场通识课上,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老师就带来了一场关于幸福问题的演讲。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人生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对于这个人生哲学问题,周国平老师分成三个层面来讨论:幸福问题、道德和信仰问题,以及生死问题。

幸福问题人活着,怎么样活着是让人满意的,是舒服的,这个问题就是幸福问题。

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没有人不想要幸福,幸福是终极目的,其他所有的都是手段。

西方哲学对幸福的看法:一派是快乐主义,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最经典的话就是“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另一派是德性主义,它强调人的精神属性。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幸福是你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

最高贵的部分主要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思考的快乐,另一个是道德的快乐。

中国哲学中,儒家比较接近德性主义,道家接近快乐主义。

儒家的幸福观,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安贫乐道,安于物质上的俭朴,把精神上的快乐作为快乐的源泉。

道家的幸福观可以概括成“全性保真”,道家强调的是保护好人的完整的、真实的天性,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这就是幸福。

无论是快乐主义还是德性主义,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利益主体与价值观,让人身上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有好的状态。

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生命,一个是精神。

快乐主义比较强调生命,德性主义侧重精神,所以,它们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道德和信仰问题我们不但要活得让自己满意,而且要活得高尚,有品格,有品位,这个问题讨论的就是人生精神意义的问题,就是道德和信仰问题。

精选不完美才是人生材料 不完满才是人生作文素材

精选不完美才是人生材料   不完满才是人生作文素材

不完美才是人生材料精选不完满才是人生作文素材近日从《人生》杂志读到一篇媒体记者对大师级学者季羡林的一篇专访。

季老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整的人生。

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季老的话给了我很大震憾。

季老一生以“不养生”为养生,信仰“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居然年近百岁还如此矫健,他的高寿不正是源于这种乐观豁达心态吗?月亮是美丽的,但它绝大多数时间是不完满的,它总是在努力,一点一点填充残缺的部分,好不容易填满了,圆了,很快又一点一点失去,根本无法维持圆满的状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我们的人生恰恰宛如弯月,从懂事起就一直梦想着完满,希望每一时都快快乐乐,每一天都健健康康,每一事都顺顺利利,功课门门百分,交友个个真诚,爱情美满,事业成功……愿望都是好的,却往往难以达到。

身体总有生病的时候,生活总有苦恼的时候,做事总有不顺心的时候,成绩总有不佳的时候,交友总有不慎的时候,爱情总有失意的时候,事业总有受挫的时候,等等。

于是,你埋怨命运的不公,常常唉声叹气,常常苦恼不已,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觉得自己是不幸福的人。

其实,快乐幸福就躲在你背后,关键是你感觉不到它,因为你忘记了一个“平凡的真理”——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们历来推崇“一寸光阴一寸金”,拼命把人生的分分秒秒填满,生怕一天的“空白”会浪费宝贵时间,拖累了事业。

这种人的人生像极了一个被塞满东西又被扎紧了口的袋子,又像极了一间四面都是墙而被有安装门窗的房子,尽管密实,找不到一点缺口,但毫无生机。

请抬头看看窗外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吧,它再繁茂,枝叶间也留有空白,让风穿过。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既然我们的人生注定是不会完满的,何不放宽心胸退后一步,经人生适当留下一些空白呢?这样,也给自己留下了回转余地,在曲折人生路上潇洒自如。

生命的本质是残缺的,人生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不可能一帆风顺。

经典周国平的语录摘录

经典周国平的语录摘录

经典周国平的语录摘录经典周国平的语录摘录58句幸福比苦难更有益于精神的健康。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周国平的语录58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

一个人在社会上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如果他是智慧的,他就不会把这些看得太重要,而能够站在人世间一切成败之上,以这种方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世界是我的食物。

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

3、舆论很清楚它的敌人是思想,但它从来不正面与思想交锋。

4、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5、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可言。

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

最高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

6、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

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7、如果不说话也不能呢?那就说真话吧,因为归根到底并不存在绝对不能说真话的情况,只要你敢于承担其后果。

8、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它可以帮助你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谈心。

9、纵然苦难真有净化作用,我也宁要幸福。

10、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的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的至深的情感。

例如,女人和孩子。

11、我们平时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一位天神的眼里,这种认真必定十分可笑。

12、我相信,终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是会对一草一木产生感情的,他会与它们熟识,交谈,会惦记和关心它们。

大自然使人活得更真实也更本质。

13、既然祸福如此微妙,互相包含,在每一具体场合,我们又非无可作为。

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在幸运时警惕和防备那潜伏在幸福背后的灾祸,在遭灾时等待和争取那依傍在灾祸身上的转机。

也就是说,在微观上持一种主动、认真、事在人为的态度。

14、不过,我不反对这样做,因为对于死亡的真正思考是不可能的,我们除了用各种诗意的解说来鼓励自己之外,还能够怎样呢?15、死有什么可思考的?什么时候该死就死,不就是一死?——可是,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会不会也是一种矫情呢?16、所谓成熟是指适应社会现成准则的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周国平散文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周国平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周国平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独的价值周国平我很有兴味地读完了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所著的《孤独》一书。

在我的概念中,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为哲学家、诗人所乐于探究或描述。

我曾担心,一个医生研究孤独,会不会有职业偏见,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病态呢?令我满意的是,作者是一位有着相当人文修养的精神科医生,善于把开阔的人文视野和精到的专业眼光结合起来,因此不但没有抹杀、反而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孤独在人生中的价值,其中也包括它的心理治疗作用。

事实上,精神科医学的传统的确是把孤独仅仅视为一种病态的。

按照这一传统的见解,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唯一源泉。

反之,一个成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受阻,亦即存在着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疗。

斯托尔写这本书的主旨正是要反对这种偏颇性,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孤独正名。

他在肯定人际关系的价值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孤独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对于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源泉。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

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斯托尔引用温尼考特的见解指出,那种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顺从、而不是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意义。

周国平散文精选三篇

周国平散文精选三篇

周国平散文精选三篇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尼采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但他成名则因为他的散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精选的周国平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周国平散文精选一:寻求智慧的人生在现代哲学家中,罗素是个精神出奇地健全平衡的人。

他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山鼻祖,却不像别的分析哲学家那样偏于学术的一隅,活得枯燥乏味。

他喜欢沉思人生问题,却又不像存在哲学家那样陷于绝望的深渊,活得痛苦不堪。

他的一生足以令人羡慕,可说应有尽有:一流的学问,卓越的社会活动和声誉,丰富的爱情经历,最后再加上长寿。

命运居然选中这位现代逻辑宗师充当西方"性革命"的首席辩护人,让他在大英帝国的保守法庭上经受了一番戏剧性的折磨,也算是一奇。

科学理性与情欲冲动在他身上并行不悖,以致我的一位专门研究罗素的朋友揶揄地说:罗素精彩的哲学思想一定是在他五个情人的怀里孕育的。

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大哲内心多半充斥一种紧张的危机感,这原是时代危机的反映。

罗素对这类哲人不抱好感,例如,对于尼采、弗洛伊德均有微词。

一个哲学家在病态的时代居然能保持心理平衡,我就不免要怀疑他的真诚。

不过,罗素也许是个例外。

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并不麻木,他知道现代西方人最大的病痛来自基督教信仰的崩溃,使终有一死的生命失去了根基。

在无神的荒原上,现代神学家们凭吊着也呼唤着上帝的亡灵,存在哲学家们诅咒着也讴歌着人生的荒诞。

但罗素一面坚定地宣告他不信上帝,一面却并不因此堕入病态的悲观或亢奋。

他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

对于死亡,他"以-种坚忍的观点,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感到一种骄傲"。

罗素极其珍视爱在人生中的价值。

他所说的爱,不是柏拉图式的抽象的爱,而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爱,尤其是性爱。

不过,他主张爱要受理性调节。

他的信念归纳在这句话里:"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专访:理想必然是一种精神目标
人生的理想,比如真善美,要活得崇高,活得有意义,精神上充实,这些基本的精神价值,是通过指导人生来实现的。

在这些价值的指导下,人生会有一个高的品位、高的格调。

所谓理想就是精神上的追求。

人之所以为人,被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灵魂,有精神。

这就是说人不只是活着,能吃好睡好,就这么过一辈子。

如果仅仅是这样,人是不会满意的。

再平庸的人,只过这种生活,也会感到空虚。

空虚的感觉就是缺了一块东西,这块东西是什么?就是精神生活。

人有这种精神需要,就一定有理想。

哲学和理想分不开
我们历来把哲学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另一种翻译方式就是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

哲学上的唯心主义、理想主义这一块,它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它想让人的精神有一个最后的归宿,也就是终极关怀。

意思就是说,在物质的、有形的东西背后,应该有一个无形的、更高的东西,哲学要寻求的那个东西。

因为世界也好,人生也好,如果说它有意义的话,意义应该在那儿,而不是在物质这一块。

这是哲学的原意,就是寻找那种更高的、真正给人生提供最高意义的东西,如果哲学是这样的,它自然和理想是不可分的,是一会事儿。

能够实现的才是理想?
现在很多人都说,能够实现的才是理想。

如果不能实现,理想对你的现实生活实际上起到一种阻碍、破坏作用,让你的生活质量更低。

你现实生活没搞好,理想也没实现,两头都没够着。

人们往往对理想有这样一种职责。

这实际上是没有分清两个层次的理想:社会层次和人生层次。

社会层次的理想,在一定成都上应该用现实来检验,应该变为现实。

你说要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你确实要有很多措施来实现它,要确实让人感到这个社会是公正的。

但是人生的理想,比如真善美,你要活得崇高,你要活得有意义,精神上充实,或者我在最新一本书中说的丰富、善良、高贵,这些品质,这些基本的精神价值,怎么可能变成看得见的事实?它是通过指导你的人生来实现的。

在这些价值的指导下,你的人生有一个高
的品位、高的格调,这本身就是实现。

比如,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特别成功,但他/她依着这些精神品质去做的,那我说理想在他/她身上已经实现了。

我们不要太狭隘地看待现实,以为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现实。

你的一种内心状态,你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处事的,这个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现实。

两个精神状态完全不同的人,哪怕他们表面的生活很相似,但我说他们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精神价值不是以有形的形态存在的。

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人们的心灵里,它是以无形的状态存在的,它是一种强大的东西,不是不起作用的。

功利性的目标不是理想
如果一个人一心想着发财,在我的观念中,这不算理想。

人当然可以给自己的人生设立各种不同的目标,其中有一些是功利性的。

我不是说功利的目标是庸俗的,不好的,但它不是理想。

理想必然是一种精神的目标。

两者的关系,可以毫不相干,甚至是冲突的,也可以是一致的。

比如,我这一生,要赚多少钱,拿到这些钱后,办一个图书馆;或者像王石(万科董事长)那样,实现人生的探险计划,这背后有精神的目标。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所有物质性的目标都是手段,只能是实现自己更高理想的手段。

我不否定人们去追求财富。

但是,人的高下从这里面分出来。

有一种人,把追求物质财富、追求金钱,作为人生主要的、唯一的目标;而另外一些人把追求这些东西作为保证基本生活质量的手段,这个要求实现以后,又把它作为实现自己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

这两种人对财富的态度分出了高下。

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金钱、财富、物质性的东西,从整体上说,只能是手段。

如果把它作为目标,这样的人就和理想无缘。

快乐工作的能力
很多人在工作中不快乐,快乐是工作之外的,下了班,用工作中赚的钱去买一点快乐。

这很可怜。

当然现在压力很打,可能你得到的这份工作,不是你真正愿意做的,你对它没有兴趣,你是为了生存,谋生。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注重内心的人,注重心灵的人,就会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智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

你以便去承受生活的压力,一边让你内在的东西变得更优秀,迟早你会有机会的。

然后你去做能够发挥你的能力的,你感兴趣的,提现你人生价值的工作。

我把这称为快乐工作的能力。

可能你暂时没有快乐工
作的机会,但是如果你有这种强大的理想支持,当你具备了快乐工作的能力的时候,你迟早能得到这种机会。

现在很多人,一方面很痛苦,一方面真有机会的话,他/她又没有这种能力,他/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能实现他/她的价值。

他/她脑子里只有一个坐标,就是社会的功利的坐标,这就很可悲了,这也是金钱、功利社会贬低理想的一个恶果。

感情生活的价值
从你们的网络调查中看出:94%的人都认为理想比较重要,人们寻求工作上的成就,家庭幸福,美好的爱情。

我相信他们的表达是真诚的。

他们不认为仅有物质的东西就够了。

家庭、爱情,人和人的感情,这不是世俗,完全是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包括情感价值。

普通人谈理想,不会注重理论表达,可能就是凭直觉,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这种直觉很多时候是理想价值的朴素表达,并不是世俗价值,也可以说是精神价值在世俗生活中的体现。

我认为纯粹世俗的东西,就是名利地位,如果你仅仅看重这些东西,那么你可能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

大多数人,可能不会仅仅看重那些东西。

但是生活的逼迫或者说社会的诱惑,会使得人们在实际行动中,把那些具体的东西看得更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