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的来历

合集下载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成都市民政局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

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臵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

”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

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

北宋时,四川制臵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

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

(《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

”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

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

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

成都的历史

成都的历史

成都的历史开明王迁都成都【开明王迁都成都】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开明五世(一说九世)废帝号称王,迁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带),建立庙宇,成都首次成为都城。

秦惠文王灭蜀【秦惠文王灭蜀】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蜀国内乱,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于秦。

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古蜀国灭亡。

张若筑成都城【张若筑成都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十月,秦惠文王派兵平定蜀国叛乱后,蜀守张若仿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九月完工。

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城曲缩如龟,成都因此又名"龟城"。

文翁兴学【文翁兴学】西汉景帝年间(前156~前141),庐江文翁任蜀郡太守时,提倡教育,派人至京师太学学习,学成归来委以重任,并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学宫(在今成都石室中学),重奖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蜀中官府办学之先河。

刘备成都称帝【刘备成都称帝】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刘备领军灭刘璋,自领益州牧。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蜀汉于公元263年被魏攻灭。

李特、李雄据成都【李特、李雄据成都】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十月李特率众攻占成都,建立农民政权。

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

公元338年其后继者改国号"汉",史称"成汉"。

"成汉"政权前后历6世,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国亡。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因"安史之乱",玄宗入蜀避居成都。

玄宗返长安后,唐朝政府升成都为"南京"。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僖宗避乱入蜀,在成都居住3年。

浣花夫人卫成都【浣花夫人卫成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泸州兵马使杨子琳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奉诏入朝之机,乘虚突袭成都。

成都地名由来

成都地名由来

十二、城隍庙街与城隍巷:祭祀“水”与“庸”(与墉同)的典礼,《札记》有记载.“水”即隍,即池。

“庸”即城。

古代的城墙濠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御工事,所以古人造神以祀之,称城隍。

成都有三座城隍庙。

郡城隍庙(即府城隍庙),在东大街,街未以庙命名。

成都、华阳两县各有各的城隍庙。

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属华阳县。

成都县的城隍庙所在地,则称城隍巷,以示区别。

十三、报恩寺街:即宋公桥街,又名茗粥街。

明朝初年的大文学家宋濂(字潜溪),曾经教过太子和诸王读书,他是宰相李善长的亲家。

后因李善长出了祸事,宋受株连,判为死罪,后得到马皇后的解教,谪贬四川夔州,不久遂死,蜀王是他的学生,将宋濂的尸体迎来成都,葬于静居寺侧,并改静居寺为报恩寺(又称潜溪祠)祭祀宋潦,以表学生报答师恩的诚意。

清代,为华阳县的书院。

号潜溪书院。

有小桥,称宋公桥。

桥头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施稀饭,故人们又称之为茗粥街.。

成都16大著名街道的取名来历与历史典故

成都16大著名街道的取名来历与历史典故

成都16大著名街道的取名来历与历史典故以前就觉得成都的老地名起得泼辣犀利,让人过目难忘,什么“肥猪市街”,“挨打巷”、“簸箕街”;满满的都是生活气息的有“金鱼街”、“灯笼街”、“棉花街”、“烟袋巷”;光是成都就有“锦城”、“芙蓉城”、“天府之国”、“少城”、“龟城”等诸多称呼。

成都的街道名字都很有特色,很多地名背后都有各种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锦官城:四川是中国蚕桑产区,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因而有锦城之称,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

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

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

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

”之后锦官城便成了成都的别称,代指整个成都。

芙蓉城:五代后蜀王孟昶,作为一国人君为了讨皇妃花蕊夫人欢心,颁发诏令,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秋间盛开,蔚若锦绣。

成都,整整一座城市成为那个动荡不安时代中,天下最大最幽静的花园城了。

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

红牌楼: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名曰红牌坊。

”相传当时在红牌楼场镇南北街头各建有一处牌坊,蜀王建坊的目的是迎接西藏前来送贡礼、做生意的藏族同胞,故按藏族的风俗习惯将牌坊涂成红色。

因此,红牌坊亦被称为红牌楼。

浣花溪·百花潭:传说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在这里遇到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跌进沟渠里,这个游方僧人脱下沾满了污泥的袈裟,请求替他洗净。

姑娘欣然应允。

当她在溪中洗涤僧袍的时候,却随手漂浮起朵朵莲花来。

霎时遍溪莲花泛于水面。

浣花溪因此闻名。

通惠门:清代满城出入西南方向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去青羊宫赶花会,会绕行很远,为了方便通行,1913年四川督军下令在西较场像二仙庵方向开一城门,以务财训农,通商惠工之句取名通惠门,也就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之意。

成都名称的由来

成都名称的由来

成都名称的由来“成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至迟在秦代,“成都”的名称就已频频见诸典籍。

《蜀王本纪》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开明)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

乃徙治成都。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这是对成都得名的一种最通俗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古蜀国开明王朝是当时西南一个强大的国家。

开明王朝的首都最初在郫县,到开明九世时,乃迁都至成都。

为什么开明王朝会产生迁都的想法呢?据《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是:“一年成邑,二年成都。

因名之曰成都。

”原来是成都这个地方因为土地肥美,少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市,两年左右的时间又由集市衍变扩充为一座像样的城市。

这时候,成都的繁华热闹已经远远超过了郫县,所以开明王朝的统治者会把首都迁至这人烟辐辏(còu)的地方。

成都城所在地为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无论从交通还是自然生态条件看,都是十分优越的。

开明王朝在成都建都以后,秦国宰相张仪在此基础上修筑了著名的“龟城”,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成都城的城址都未发生过变化,这在中国历史中是少有的一个特例。

成都得名的其它看法近年来,还有一些有关成都得名的新看法值得关注:第一种看法认为:成都乃是远古时期一个叫“成侯”的部落居住过的地方,所以称为“成都”。

《山海经》有这样的语句:“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

”因此成都的“成”字极可能是生息在成都的一个古族名或国名,成为戊与丁的合体,而戊代表斧钺的形象,丁象征箭或箭射中靶子的形象,说明“成”这个部族以善于射箭和使用兵器而闻名。

“都”当然是“成”这个部族的治所,也即政治、军事权力集中的地方。

第二种看法认为:“成都”两字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

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成都)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du”。

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国最后的都市,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了一一就在古蜀开明王朝迁都不久,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古蜀国的历史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

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四川,简称“川”,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四川地名的来历和典故,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1. 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传,在秦朝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临邛县(今邛崃市),而成都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秦昭襄王在此修筑了城池,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因此得名成都。

此外,成都还有别名为“锦城”,因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此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了纪念诸葛亮,人们将成都称为“锦官城”,而“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也成为了成都的代名词。

2. 九寨沟: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相传,这里原本是一个贫穷的藏族村落,村里有九个兄弟姐妹,他们为了让家乡变得富裕,便在村子周围的山上种植了九种不同的树木,这些树木长成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山洪的侵袭,使得村子得以安宁。

为了纪念这九位兄弟姐妹的功绩,人们将这里称为“九寨沟”。

3. 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庄子曾经到此游览,他看到这里的地形和峨山相似,便将这里称为“峨眉山”。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此山时,看到这里的地形和峨山相似,便将这里称为“峨眉山”。

4. 青城山: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相传,在东汉时期,张道陵在此创立了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这里称为“青城山”(又名真武山)。

另一种说法是青城山因林木葱茏、四季常青而得名。

5.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相传,在唐朝时期,为了治理水患,唐玄宗派海通法师前来修建大佛,经过三代工匠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座高达71米的大佛。

乐山大佛的建成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成都市地名的由来

xx地名的由来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我国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西南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它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大平原上,东南、东北与内江、德阳两市接壤,南部、西南同乐山市、雅安地区相邻,西北和阿坝州连界。

这里东有龙泉山拱卫,西有邛崃山屏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99公里。

全市总面积12389.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960万,有汉、回、藏、满、蒙、羌、彝等40多个民族。

远在3000年前,成都地区就已有原始部落聚居,而这里的“巴蜀文化”更可推溯到3700年前的殷商初期。

周代末年,即公元前4世纪,蜀国开明第九世要把国都由陴县迁到这里。

当时他动员人民大兴土木,建城筑楼,提出“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有成都之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

自秦以来,成都历来是蜀中统治政权的所在地,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它曾5次被列为封建割据朝廷的都城,即西汉末年公孙述的“成家”、三国时刘备的“蜀汉”、西晋16国时李雄、李寿的“成汉”、五代十国时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

其余各朝代也皆为中央政权郡、道、府、路和省的治所。

西汉时,成都的蜀锦驰名天下,因此有了“锦城”的别称;五代后蜀主时,又因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有了“蓉城”的美名。

唐代的成都,曾号称“扬一益二”,是仅次于扬州的全国经济中心。

当时的成都城,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顶盛时期。

1928年,成都正是设置市。

1949年,成都解放,最初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自此一直是四川省省会。

成都市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丘、坝皆备,平均海拔在387米左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古有“蜀犬吠日”之说。

境内的河网密布,属半水区域,主要有长江支流的岷江、沱江两大水系,共40多条大小河流,水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

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壤,使成都市的生物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成都各区地名由来

成都各区地名由来

成都各区地名由来成都市中心城区,是指成都市城市建成区(“11 2”),包含11个市辖区(行政区)和2个经济功能区。

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新都区、郫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11个行政区和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2个功能区。

锦江区(由锦江得名)锦江区命名源于“濯锦之江”,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春熙路商圈便位于锦江区,是成都名副其实的经济以及文化中心。

青羊区(由青羊宫得名)因区内著名道观青羊宫而得名,是古蜀文明和诗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成都原点”位于该区文武路与锣锅巷交叉路口的人行道上。

青羊区属东部季风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金牛区(因金牛地域得名)金牛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别名交子故里,天府文化发端的根基。

金牛地城古为面风地,慎王五年(前316年),秦天量,以其地置即部在王旧都带置成都县。

1955年,金牛地城为成都市郊区。

1960年,成都市郊区更名金牛区。

武侯区(因武侯祠得名)因境内武侯祠而得名,武侯区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呈蝶状,呈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武侯区是成都市的对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成华区(因成都县、华阳县而得名)成华区地域在历史上分属原成都县、华阳县,取两县名之首字而命名。

成华区位于川西平原,是成都市主城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区。

新都区(因古蜀三都而得名)新都区别名香城。

新都建治于春秋末期,是“古蜀三都”之一,已有近2800年历史,是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都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新都区是成德绵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郫都区(因郫县而得名)是四川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有豆瓣之乡、蜀绣之乡、盆景之乡之称。

郫都区因“杜宇化鹃”传说,而又称鹃城。

1968年,郫县属温江地区。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郫县改属成都市。

温江区(因金温江而得名)温江区古称“柳城”,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发祥地,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设置温江县,距今已1465年,因其土地丰饶、百业兴盛素有“金温江”的美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地名的来历
小组成员:雷皎洁 高昕

成都作为
1
2
体现了周边的地形地貌或建筑特色
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或有关传说
3 4
记录了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情况
表现了地域文化或心理情感
1
P一、体现了周边的地形地貌或建筑特色 ART ONE

地名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越是远 古时期,地名越是取决于地形、地貌等自然
【锣锅巷】 清代康熙、雍正时代,为统一西藏,曾在成都着手准备,扩充军队, 使这条街的铜器业得到发展。直到清末,仍有做锣锅的作坊开设。 【肥猪市】 街浆洗街附近有一条肥猪市街,因为这里过去是杀猪场,也就是猪市 所在地,大家戏谑地称其为肥猪市,没想到这一叫法竟沿用了下来。 【骡马市】 明末清初,四川几经动乱,大军云集成都,为应军队及贵族养马需要, 陕、甘、宁贩马商人逐渐增多,便在少城(满城)东,近“皇城”后 子门外的广场立骡马市场。雍正以后,四川安定,用马减少,马市便 迁到城外,逐渐形成街道,“约定俗成”名骡马市街。
地名居多。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和
文明的发展 ,人文地名才逐渐丰富起来。
可以说,地名首先缘起于天工,其次才缘起
于人文。
【跳蹬河】 这条所谓的河,就是一条小水渠,由于可以轻松跳到河对岸,故名跳蹬河。 【槐树街】 清时胡同内有槐树多株,可遮荫。辛亥革命后废胡同之称,改为街、巷,这条胡 同便改为槐树街。 【五块石】 系唐代用五块条石搭成的桥,后称五块石桥,后因以为街名。 【九里堤】 《成都志》:“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
【九眼桥】
相传,九眼桥原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是锦江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因桥身共 有9洞(石拱)而得名。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解玉溪转弯处,其形如带,上面建桥,名玉带桥,成街后,街以桥名 之。
2
二、记录了城市的历史或中我们还依稀可以窥得 一些地名的由来。
4
四、表现了地域文化或心理情感 PART ONE

成都部分街巷,尤其是一些城区的中小街名表现了 许多市民单纯却又强烈的情感和喜恶。这其中有成
都移民后裔对祖宗原籍怀念之情的寄托,还有成都
人祈求和祝愿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愿望以及对 吉祥安定的向往。
【九如村】 得名于《诗经》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南山之寿, 如松柏之茂……”等语句,诗中连用九个“如”字,表达当 时取名人希望福寿延绵。 【春熙路】 春熙路是由军阀杨森于 1924年建成。最初,成都市春熙路因 杨森头衔“森威将军”而命名为“森威路”,后取老子《道 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改 名为春熙路。 【陕西街】 “湖广填四川”时,旅川陕人在此建立会馆以祭祀祖先,于 是唤此街为“陕西街”。
3
三、记录了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情 况

自汉代以来,成都就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为五都 之一,还是西南最大的城市聚落,人口稠密,交换频繁。 唐代,成都经济、文化更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时人广为 流传的“扬一益二”说法 ,即反映了当时成都的繁荣 景象。很多街名也都留下了集市贸易发展的轨迹。这些 市场作坊街道 ,有的由于时代变迁,有的由于经营方 式改变,集中转移,作坊搬迁,很多早已名实不符了, 但我们通过现在留下来的街名,还是可略知一二。
【浣花溪】 传说任氏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相传浣花夫人为一老僧洗 僧衣,当僧衣入水濯洗时,水中立时呈现无数莲花,五彩缤纷,此后 人称小河为“浣衣溪”,称任氏为“浣花夫人”。 【龙潭寺】 传说三国汉后主刘禅,曾偕内官在此处打猎,跑热了就下清澈潭水洗 澡,后称此潭水龙潭,所建寺庙为龙潭寺。
【神仙树】 相传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贮满清水。迷信者 言枯树已成仙显灵,饮其水能治百病,愈传愈玄。于是四方善男信女便给枯树 披上红衣,求神赐福祛病,香火盛极一时,因此得名神仙树。 【洗面桥】 当年刘备出兵讨伐东吴时,出成都南门又想起关羽之死便痛哭流涕,士兵也无 不怀念关将军,于是全军军姿虽齐但士兵脸上都挂有泪痕,刘备便命将士用河 水洗面,自己也立马桥头无比感慨。 【驷马桥】 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第二次去长安过此桥时,曾在升仙桥侧的送客观门额题“不 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华阳国志》)。后来司马相如作中郎将时,果乘 驷马驾车回到成都,实现了他的愿望,后遂称升仙桥名驷马桥。 【天回镇】 相传唐代安史之乱时 ,唐玄宗逃到这里 ,忽然接到朝廷传来的捷报已平定叛乱, 于是唐玄宗立即调转马头,返回长安。从此以后,就敕名“天回镇”。
【高笋塘 】 古时候有个男孩早年丧父,母亲把他抚养成人,他考取状元后衣锦还乡时为了报 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母亲所住屋后的池塘种满她最爱吃的高笋,为世人所传诵, 高笋塘因此而得名。 【猛追湾】 最初其实有个很俗气的名字—母猪湾,只因那里卖猪的多。崇桢年间,张献忠率 领的农民起义军攻打成都,进城后大开杀戒,引起了大慈寺的和尚不满。上万名 武僧把张献忠的部队赶出城外,一阵猛追,一直追到母猪湾。后来,人们纪念这 件事将不悦耳的母猪湾就更名为猛追湾。 【衣冠庙】 关羽死后刘备未能取回他的尸首,就在现在的位置立起一座衣冠庙来纪念他。每 次祭祀,刘备出城都先在洗面桥沐浴焚香,再到衣冠庙拜祭。故此得名。 【琴台路】 司马相如曾在此街修筑一抚琴台,因此得名。 【武侯祠】 这是成都三国文化的代表,成都武侯区也因此得名,武侯祠里不仅供有诸葛,还 有刘备。这也是全中国唯一一个君臣同祭的祠堂(君臣同祭有违礼法)刘备墓也 在其中。
【盐道街】 清代还设掌管一省食盐生产及运销事务的长官,称为盐 茶道,道署驻地形成的街称盐道街。 【学道街】 明代主持一省学政和考试的主考官称学政,又叫提学道、 学院、学台。全川以至云南、西康、贵州等地需要经史 子集一类书籍,大多由此街印出运送。 【浆洗街】 浆洗街命名缘由从清代时开始,成都的皮革手工业者大多 集中于此,他们把硝溶化在水里 ,浆洗生硬的皮革 ,然后再 进行加工制作成品。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此街被命名为浆 洗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