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一些地名的由来.
南京街巷名称背后的故事

南京街巷名称背后的故事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许多街巷的名称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背后的故事。
这些名称不仅仅是地名,更是南京城市发展和文化演变的见证。
首先,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南京市中山陵附近的街巷名称。
其中一条名为云锦路的街道,得名于南京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云锦。
云锦是一种以绢为底,线织为图案的织物,色彩鲜艳、纹理独特。
这条街巷便得名于南京云锦的创作和贸易中心,见证了南京作为云锦之都的繁荣历史。
接下来,我们聚焦南京市的夫子庙街区。
其中一条街巷名为秦淮河畔。
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条重要河流,以其清澈的水质和风景优美而著名。
秦淮河畔一带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地,这条街巷名称的背后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它见证了南京作为江南文化中心的地位,也沿袭了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
此外,在南京市中心还有一条知名的街巷——中山路。
中山路是南京市的主要商业中心之一,得名于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这条街巷是南京市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的象征,也是南京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一步。
中山路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的贡献,同样也代表了南京市民对革命先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些街巷名称背后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南京市的丰富历史文化,也反映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人民精神风貌。
无论是云锦路、秦淮河畔还是中山路,它们都承载着南京人民对自己城市的热爱和独特情感。
这些街巷名称不仅是南京城市地理标识的代表,更是南京城市形象和历史人文的象征。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街巷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和韵味。
UC头条:一城山水,十朝都会——南京市各行政区地名由来

UC头条:一城山水,十朝都会——南京市各行政区地名由来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属于副省级城市,是江苏省的省会。
截至2019年,南京市下辖鼓楼区、玄武区、建邺区、秦淮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浦口区、六合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11个市辖区。
点击加载图片鼓楼区,因境内有明代古迹鼓楼,故以“鼓楼”二字得区名。
1933年设立第六区。
1939年1月改为第四区。
1942年1月改为自治实验区。
1945年复称第六区。
1950年6月更名为新五区(亦称第五区)。
1955年更名为鼓楼区。
1960年5月改为鼓楼区人民公社。
1962年10月复为鼓楼区。
1967年3月更名延安区,1973年11月复称鼓楼区,沿用至今。
点击加载图片玄武区,以该区内有著名的玄武湖而得名。
1933年3月,称第一区。
解放初期,仍称第一区。
1955年8月,第一区改称玄武区。
1960年5月,玄武区改置玄武人民公社。
1962年8月,复置玄武区。
1967年3月,玄武区改称要武区。
1973年11月,要武区复称玄武区,沿用至今。
点击加载图片建邺区,由南京古地名“建邺”而得名。
晋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
邺者,邺城,河南古地名,系司马氏发迹地,以建邺为名,寓不忘故土之意。
“建邺”之名由此而来。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南京开始设置区级建置,区境为第五区。
1950年6月,南京重新划区,原第五区改称第四区。
1955年8月,第四区改名为建邺区。
1967年3月改为红卫区。
1973年12月复名建邺区,沿用至今。
(“红卫”:1967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产物,寓又红又专之意。
“第四”、“第五”:当时区建级建制以排序式确定。
)点击加载图片秦淮区:因境内有秦淮河而得名。
1933年始设为第三区。
1955年改名秦淮区。
1960年改建秦淮人民公社,同年原雨花台区部分并入。
1962年原雨花台区并入的部分划出,复为秦淮区。
1966年8月,改名遵义区。
1973年12月,复名秦淮区。
南京老地名

南京老地名南京老地名十佳老地名:乌衣巷、朝天宫、桃叶渡、成贤街、龙蟠里、夫子庙、长干里、孝陵卫、莫愁湖、虎踞关从时空分布看,当选的十佳老地名基本涵盖了南京发展史上的各朝各代,区域也各有分布。
“十佳”时间分布广泛,按时间排序:先秦地名长干里:“十佳”里最老的一个,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是南京市区内最早的居民区。
干,是南京古代地方话里用的字,意为长条形高地。
当时人口密集,应是南京最早的“繁华”市区。
南京的历史从越城开始,越城就在长干里的位置上。
六朝地名龙蟠里、虎踞关、乌衣巷、桃叶渡。
南唐地名夫子庙。
夫子庙和国子监、孔庙有关,这两者都是南唐时期设立的,夫子庙的繁荣是在宋元以后。
明朝地名朝天宫、成贤街、孝陵卫。
民国地名莫愁路,1930年设立。
观点提炼:从时间分布上可见,反映南京城市记忆的主要是六朝时期和明朝时期,是南京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朝代,“十佳”中有八个与之相关。
从地区分布上看:城南的占了7个,毕竟是历史上的南京城市中心,集中了南京的历史文化。
另外,城中一个(成贤街)、城西一个(莫愁路)、城东一个(孝陵卫)。
城北的空缺可见城北在历史中是后期才发展起来的。
象征意义语音:当选的十佳老地名分别从六个方面反映了南京这座十朝都城,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杰出的代表性。
●历史沧桑的南京乌衣巷乌衣巷成为十佳之首,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乌衣巷名字本身,并不算南京最优美的地名,而且位置不清,对于其具体位置,古今一直都有争议。
但为什么它能得到市民和专家这么高的认可?因为,它集中反映了历史沧桑的南京。
作为江苏三大古城,提到扬州,人们立即想到的诗歌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提到苏州,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提到南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唐朝刘禹锡那首著名诗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见,乌衣巷无论在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心目中,都是南京这个城市的代名词,是城市的画龙点睛之笔。
历史上,乌衣巷本是东晋王谢望族居住地,豪门大宅,繁华鼎盛;而到了唐朝,繁华已逝,豪门冷落,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古诗词中的南京地名

1、朱雀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一千三百多年后,南京依然保留留有乌衣巷和朱雀桥的地名.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
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
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
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今中华门内,已不存。
人们为追忆朱雀桥,往往把镇淮河当作昔日的朱雀桥,不知有多少历代文人名士来此抒发过桑梓情思,抚今追昔!如今在武定桥和镇淮桥间新架设了朱雀桥,游人至此,望着潇洒的“朱雀桥”三个字,思古之情顿生。
这里淮水微转,桥卧晚霞,尚不失当年风范。
2、桃叶渡[桃叶歌] 东晋--王献之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位于淮清桥边,十里秦淮与古表溪水道合流处。
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吴敬梓故居内,桃叶渡8号)3、白鹭洲与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之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白鹭洲原为古代靠秦淮河口的一个沙洲。
后江流改道,白鹭洲与陆地相连。
现在的白鹭洲公园紧邻夫子庙,历史上称为徐太博园,徐中山园、东园,是明初中山五徐达王府的东花园。
东园定名为白鹭洲,始于民国初年,其原因在于湖中有洲,四面环水,洲边多植芦苇,秋日时有水鸟白鹭飞来,与原长江边的白鹭洲相像,墨客骚人在此观景畅饮时,为了让名园平添诗情画意,故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名之曰“白鹭州”。
凤凰台位于城内西南隅的一座山岗上,其遗址就在现今花露北岗一带。
建于南北朝刘宋暑期。
相传有凤凰翔集于此,因筑台而称凤凰台。
南京著名的路及其典故

南京著名的路及其典故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典故和著名的路名。
这些路名或因历史事件,或因文人雅士而得名,每一条路都承载着南京的记忆和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感受这些著名的路及其典故。
雨花台是南京著名的景点,也是一座纪念馆。
它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是一座纪念中国近代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朱德将军。
这里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战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
每年无数的人们都来到雨花台,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夫子庙是南京的又一著名景点,也是一座古老的文化街区。
这里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物,是南京古老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夫子庙的名字来源于这里的孔庙,孔庙是一个供奉孔子的庙宇,是南京地区古代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
这里每年都举行许多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钟山风景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是南京的一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这里有南京著名的钟山和明孝陵。
钟山是南京的标志性山峰,也是南京市的象征之一。
登上钟山,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感受到它的壮丽和辽阔。
明孝陵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和他的皇后的陵墓,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作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钟山风景区,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古代建筑。
总统府是南京的又一著名景点,也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场所。
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中心,曾经是国民政府的办公地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总统府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总统府,感受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这些著名的路和景点,都是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和文化。
走进这些路和景点,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南京的过去和现在。
南京,是一座充满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城市,它的故事和记忆将永远留在这些著名的路和景点中。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为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增添光彩。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的古代地名主要有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等,每个名称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详细如下:
1.金陵:这是南京最著名的古称之一,其名源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在此地筑城之时。
金陵的名字不仅代表了南京的古老,也象征着一种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
2.建业:三国时期,孙权在此建立吴国,并将都城命名为建业,意在表示要建立一个繁荣
昌盛的事业。
3.建康:东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被称为建康,这个名称同样传递出建设一个康健国家的愿
望。
4.江宁:十国时期的南唐以南京为西都,时称江宁,字面意思为“江边宁静之地”。
5.应天: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元代的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寓意“顺应天意”,并在1368
年下诏以金陵为南京,即南方的京城。
6.石头城:因南京地处石头山旁,故有此别称,也是早期城市的核心地区之一。
7.越城: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先后属于吴、越、楚等国,因此得此名。
以上只是部分南京的古代地名及其含义,实际上,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其地名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南京地名典故

南京地名典故
1、长干里:它的前身建初寺是江南历史上第一座梵刹。
此外,它还是古时南京最有名的吏民杂居之地。
相传孙吴文臣之首张昭就住在今长干桥南的偏西巷中,当时的地名叫“张侯桥”。
孙吴大将陆逊的两个孙子: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也都住在长干里的越城附近,陆机于吴亡后到了洛阳。
曾著有《怀旧赋》来怀念他的旧居。
2、堂子街:据说明初修筑南京明城墙时,为解决兵役人夫洗澡的问题,有人靠着城墙修了一溜子澡堂,时人称之为“堂子大街”。
因为澡堂是用白石和透水性较差的白色城砖砌成的,所以人们就又叫它为“玉石大街”。
后来,人们为了称呼的方便,干脆就叫它“堂子街”了。
3、百猫坊、钓鱼台、赶鱼巷: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上浮桥,明俞通海宅,石门楼及西楼虽蔽犹存。
相传朱元璋称帝后,俞通海、俞通源和俞通渊三兄弟,均因战功封侯、封公。
俞通海死后,被追封为虢国公,谥忠烈,并为他的后代盖了一座国公府。
探寻南京的老地名

台城
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 李白
夫子庙居六朝都,状元学子祭拜处。 文人墨客汇金陵,宋代至今人仰慕。
探寻南京的老地名
• 乌衣巷历史悠久。据志书记载,其名源于三国 时期。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史称东吴,当年秋七月,孙权将都城由武昌迁 南京,取“建功立业”之意,将南京改为建业。 当时,孙权的兵士们都是穿黑衣,驻军之地就 称为“乌衣营”。 • 后司马睿建都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系得力于 王导的谋划和周旋。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 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庭都居住在孙吴乌衣 营旧址,此时的乌衣营已改称为“乌衣巷”。
• 乌衣巷内最主要的的建筑就是王谢古居 • 古居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另附 有王、谢家族陈列、六朝历史和文化艺术 陈列、淝水之战半景画室、东晋起居陈列 室、六朝书画、雕塑厅、洛神赋壁画厅等。 • 楼堂外的墙壁上,还有竹林七贤图、对狮 图、行乐图等砖印壁画,有史料价值和观 赏价值,庭中建有仿兰亭的小品式水流觞 流杯渠 。
• 乌衣巷虽名扬六朝,但让它在今天有着如此高的知名度, 却是因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这首诗。这首 诗不仅反映出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 的无限感慨。
台城 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的一些地名的由来乌衣巷南京巷名最老的可能算乌衣巷了。
乌衣巷的名称由来甚早,相传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当年东吴孙权在南京建都,军营就驻扎在乌衣巷一带。
东吴士兵穿黑色军服,此地遂被后人称为乌衣巷。
琵琶巷与乌衣巷相比,离之不远的琵琶巷名称的来历要浪漫许多。
旧时琵琶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
雨天行人着木屐踏走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称。
如今青石小巷变成柏油路,琵琶声已成绝响。
紫竹林新模范马路上的紫竹林也因历史的改变而面目全非。
明朝崇祯年间,这一带植有大片竹林,以紫竹为盛。
有位高僧云游至此,但见竹影婆娑,景色秀丽,就在此处定居下来,创建禅寺,取名“紫竹林”。
紫竹林禅寺到明清时已成金陵名刹。
后来寺庙荒废,地名却留用了下来。
南京的街道名称与佛教相关的很多,除紫竹林外,还有新街口的大香炉。
元朝时此处有一龙翔寺,寺前有一铁鼎,终年香火不断。
南京人就把铁鼎所在的街道称为大香炉。
明瓦廊与大香炉相邻有一街巷叫做明瓦廊。
明瓦,即是一种瓦片,用蛎蚌的壳磨制而成,薄而透光,可覆于屋顶,或嵌入窗棂。
明朝时新街口已是商业繁华之地,此处以销售明瓦而出名。
久而久之,原来的地名就没人记得了。
三山街明清南京商业繁华之地至少有两处,一处在明瓦廊一带,另一处在以三山街为中心的城南一片。
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
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
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
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
三山街名称即由此而来。
七家湾南京城中有象三山街这样充满诗意的街道,也有象七家湾那样有着凄惨故事的巷陌。
传说明初某年新春灯节,朱元璋微服游览,见一户人家门口悬一西瓜灯,灯上绘一大足妇人,并有一行字:“淮西娘子好大脚”。
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讽刺马皇后大脚,下令把此处七户人家全部抄斩。
当地百姓怜其无辜,就把此地改为七家湾。
龙潘路龙蟠里、虎踞关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
据传三国孙权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曾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多彩夏季,快乐出游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乐途驴友五一出游特辑聚焦国内知名企业驻马观察南京的地理形势,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述。
所以这两地就借诸葛亮的“龙蟠”、“虎踞”命名。
长干里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
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
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
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
百猫坊(柳叶街)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忌惮富豪俞通海(因谐音“鱼通海成龙”),便依刘伯温的风水之计,在俞通海生辰时赠其牌坊,上面雕着百猫图案,以显示猫吃“鱼”的王气。
朱元璋还在街上遍植柳树,意指柳树串鱼、晒鱼干,以挫俞锐气,后来此街就名为“柳叶街”。
邀笛步是著名典故“停艇听笛”的发生地。
相传东晋名乐手桓伊爱好音乐,善吹笛,一日王徽之路经此处,泊舟清溪邀伊吹奏,吹罢《三调》后自己离去,主客二人自始至终一言未发。
据说此曲即为后来著名的《梅花三弄》。
此外,佛教也给金陵城留下诸多胜迹。
云光法师讲经天花乱坠,得雨花台;菩提达摩不辞而别离建康,梁武帝派人骑骡追赶,结果骡子突然被夹在山峰之间,达摩遂折苇渡江,则是长芦寺、达摩洞、夹骡峰的由来。
不少著名典故也都出自南京,但如今很多地名也已不可寻,如“画龙点睛”的发生地安乐寺,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一诗中的白鹭洲,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等。
就连流传千古的“乌衣巷”,虽说现在仍有地名存在,但原址究竟在何处,至今仍被争论。
南京巷名最老的可能算乌衣巷了。
乌衣巷的名称由来甚早,相传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当年东吴孙权在南京建都,军营就驻扎在乌衣巷一带。
东吴士兵穿黑色军服,此地遂被后人称为乌衣巷。
与乌衣巷相比,离之不远的琵琶巷名称的来历要浪漫许多。
旧时琵琶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
雨天行人着木屐踏走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称。
如今青石小巷变成柏油路,琵琶声已成绝响。
新模范马路上的紫竹林也因历史的改变而面目全非。
明朝崇祯年间,这一带植有大片竹林,以紫竹为盛。
有位高僧云游至此,但见竹影婆娑,景色秀丽,就在此处定居下来,创建禅寺,取名“紫竹林”。
紫竹林禅寺到明清时已成金陵名刹。
后来寺庙荒废,地名却留用了下来。
南京的街道名称与佛教相关的很多,除紫竹林外,还有新街口的大香炉。
元朝时此处有一龙翔寺,寺前有一铁鼎,终年香火不断。
南京人就把铁鼎所在的街道称为大香炉。
与大香炉相邻有一街巷叫做明瓦廊。
明瓦,即是一种瓦片,用蛎蚌的壳磨制而成,薄而透光,可覆于屋顶,或嵌入窗棂。
明朝时新街口已是商业繁华之地,此处以销售明瓦而出名。
久而久之,原来的地名就没人记得了。
明清南京商业繁华之地至少有两处,一处在明瓦廊一带,另一处在以三山街为中心的城南一片。
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
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
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
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
三山街名称即由此而来。
南京城中有象三山街这样充满诗意的街道,也有象七家湾那样有着凄惨故事的巷陌。
传说明初某年新春灯节,朱元璋微服游览,见一户人家门口悬一西瓜灯,灯上绘一大足妇人,并有一行字:“淮西娘子好大脚”。
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讽刺马皇后大脚,下令把此处七户人家全部抄斩。
当地百姓怜其无辜,就把此地改为七家湾。
龙蟠里、虎踞关史称金陵地形如“龙蟠虎踞”。
据传三国孙权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曾登上石头山(今清凉山), 驻马观察南京的地理形势,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述。
所以这两地就借诸葛亮的“龙蟠”、“虎踞”命名。
长干里古代,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以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
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
李白著名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造就了“青梅竹马”的典故,被传为美谈。
同时,长干里还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
百猫坊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忌惮富豪俞通海(因谐音“鱼通海成龙”),便依刘伯温的风水之计,在俞通海生辰时赠其牌坊,上面雕着百猫图案,以显示猫吃“鱼”的王气。
朱元璋还在街上遍植柳树,意指柳树串鱼、晒鱼干,以挫俞锐气,后来此街就名为“柳叶街”。
邀笛步是著名典故“停艇听笛”的发生地。
相传东晋名乐手桓伊爱好音乐,善吹笛,一日王徽之路经此处,泊舟清溪邀伊吹奏,吹罢《三调》后自己离去,主客二人自始至终一言未发。
据说此曲即为后来著名的《梅花三弄》。
此外,佛教也给金陵城留下诸多胜迹。
云光法师讲经天花乱坠,得雨花台;菩提达摩不辞而别离建康,梁武帝派人骑骡追赶,结果骡子突然被夹在山峰之间,达摩遂折苇渡江,则是长芦寺、达摩洞、夹骡峰的由来。
不少著名典故也都出自南京,但如今很多地名也已不可寻,如“画龙点睛”的发生地安乐寺,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一诗中的白鹭洲,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等。
就连流传千古的“乌衣巷”,虽说现在仍有地名存在,但原址究竟在何处,至今仍被争论。
贡院街:位于夫子庙。
清同治年间,因贡院设此地得名。
贡院是明清时期应天院试和江南乡试的地方。
成贤街:太平北路西侧。
以明朝国子监读书后,即可成为所谓的“贤人”,获得做官资格。
半山园:位于中山门内北侧军学院内。
是北宋著名在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故居。
王安石号半山,半山园名由此而来。
桃叶渡:贡院街东端。
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此接爱妾桃叶渡河,因名。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等名句皆出于此地。
三元巷:新街中南。
因明朝中试三元的尹凤居住在此而得名。
明清时代,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合称“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
程阁老巷:新街口南。
因明未东阁大学土程国祥家居隹此巷而得名,人称其“阁老”。
大钟亭:鼓楼广场东北。
史载大钟亭乃明代洪年间所铸。
南阴阳营:据同治《上江两县志》载:阴阳营:原写作“鹰扬营”,是明代驻军所在,故名。
时间久了,很多人也不记得这里曾经做过军营,就讹化为同音“阴阳营”。
“文革”时期,改“北阴阳营”为“向阳北巷”,“南阴阳营”为“向阳南巷”。
文革结束恢复旧名。
石头城:俗称鬼脸城,南京别称石头城,亦由此而来。
它位于汉中门外的北面,清凉山的西面。
这里原是一座石头山,峭立江中的天壁,缭绕如城墙的巨石。
公元前三百三十多年,楚威王灭越国后,在石头山后建立了一座城池号金陵邑。
公元二一二年,东吴孙权自京口迁都秣陵,改秣陵为建业,意思是枯这里建立帝王大业。
不久,就在楚国金陵邑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
吴时石头城紧依长江,地势险要,是军事重镇,周瑜曾在此练过水军。
东吴之后,东晋、陈、唐等代也曾不断修筑石头城、明朱元障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二年兴建城墙,此处石头城便成了著名的南京城垣的一部分。
南京民间中有关鬼脸城的传说很多。
相传这块岩石原来犹如刀削一般,光滑如镜。
在鬼脸城前有一处清亮的池塘,从水面可以看到鬼脸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称之为“鬼脸照镜子”。
现建成石头城公园成为人们踏青觅翠的的好去处。
台城:是东晋、南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宫城。
当时皇宫的规模很大,仅东晋的宫内大小殿宇就有三千五百多间,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殿阁栉比,以后台城在历史上屡遭破坏。
梁大同十二年(546年)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台城,陈太建十二年(580年)隋兵南下,活捉陈后主于胭脂井中,到了五代十国,杨吴先后三次筑金陵府城,台城被彻底废除。
据专家考证,台城在今东南大学一带,后人据韦诗将玄武湖之柳与台城连在一起,并将鸡鸣寺后的一段明城墙附会为台城。
现在位于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东端与明都城相接,西端为一断壁,这段城墙全长253.13米,外高20.16米,下以条石为基,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砖高12.8米。
登临城上,东眺钟山龙蟠苍翠,北赏玄武十里烟柳,南观九华塔影婆娑,西览鸡鸣黄墙青瓦,古刹钟声荡气回肠。
这里现已建成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凭吊。
钟山:又名紫金山战国时,钟山称为“金陵山”,汉时始称为“钟山”。
东汉末年,秣陵县尉蒋子文追逐盗贼,受伤后死于钟山,葬钟山之阳,建蒋王庙。
吴帝孙权时追封为蒋侯,又因避祖父孙钟之名讳,就改钟山为“蒋山”。
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了联吴抗魏,出使东吴,路过秣陵(今南京),特地到石头山(今清凉山)观察了金陵的山川形势。
当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似的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一样雄踞在江滨,便脱口而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