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合集下载

淮安地名源流考

淮安地名源流考

淮安地名源流考摘要:淮安境域,夏、商、周时期,先属淮夷、徐戎活动之域,继为方国之地。

春秋时,淮夷、徐戎方国终遭败落。

周敬王八年(前512),徐与钟吾国为吴王阖闾所灭。

此后作为军邑、政区、国邑地名,古籍历有所载。

今择其要作初步考释。

关键词:末口;淮阴;山阳;清河;淮安;地名源流淮安境域,上古时期发现下革湾文化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

距今5000年左右,有大汶口文化遗存;距今5000-4000年左右,有龙山文化遗存。

夏商周时期,先属淮夷、徐戎活动之地,继为淮夷、徐戎方国之地。

周初,徐偃王曾率九夷方国攻周,败。

后遭周征讨而不灭。

西周时期,为邳、郯、徐、钟吾等方国之地,当以徐国为强。

春秋时,在南方楚、吴,北方齐、鲁的夹击下,淮夷、徐戎方国终遭败落。

周敬王八年(前512),徐与钟吾国为吴王阖闾所灭。

[[1]]淮安,作为军邑、政区、国邑地名,历有末口、淮阴、北兖州、淮州、楚州、山阳、清河、清江、淮安之称。

今择其要作初步考释。

末口。

末瑞水口。

末,字出金文《蔡矦钟》,本义为树梢,示意一棵树,下有树根,上有树梢。

后引申为末端、终了、末尾、最后之义。

《书立政》:“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爱民。

”孔颖达疏:“末训为终。

”《战国策·齐策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皆释为此义。

末口得名,当与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运兵通粮道密切相关。

《淮安市志·文物胜迹》载:左末口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

春秋末期即周政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南起杨州,北至淮安末口,以沟通江、淮。

后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于末口设堰,称“北辰堰。

”末口始成南北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之一。

元末,筑淮安新城时,末口改称“北水关。

”清代,淮河更道,古末口湮灭。

现仅剩遗址,[[2]]淮安县政府于此建有石碑坊。

吴王夫差开通邗沟至山阳池北末口后,末口当成为交通要津,立有城邑。

其一,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统兵北上伐齐,从扬州古邗城遗址处,开邗沟,引长江水。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每一座城市名称的变迁都是一段沧海桑田翻阅时间见证我们的美丽故乡江苏13城,有13个美丽的古名这些古名的出处大家都知道吗?苏州市姑苏“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apple苏州原为匀吴,是商末周君之子建立的国名,也简称为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建立了姑苏城。

后又被称作吴县、吴州、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

与“苏州”相比,“姑苏”更多几分婉约。

南京市金陵“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十朝古都的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名城。

金陵,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

而后又被称作秣陵、丹杨、建业、建康、江宁。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扬州市广陵“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秋时期,扬州原名汉国。

公元前319年改名为广陵。

南北朝时,北周改称吴州。

隋朝改吴州为扬州。

唐初扬州改名为汉州,南京称为扬州。

唐太宗年间,汉州又改扬州;唐玄宗年间,扬州改名广陵;唐肃宗时期,广陵改名为扬州。

南通市静海“如花美眷临风落,似水流年静海深”南通,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辛亥革命后为与河北通州相区别始称南通。

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叫“静海”颇为贴切,并很有意境。

淮安市清江浦“雪消烟涨清江浦,碧草春无数”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的叫法开始兴起。

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1987年,辖县淮安改为县级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

连云港市海陵“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连云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楚,叫“郯子国”;自秦开始称为,东海郡,直到北齐改为海州;海州的名字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名为新海连市,1961年定名连云港。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1、淮阴地名的由来与变迁现在的淮安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码头镇境内)。

因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古代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命名为“淮阴”。

其范围包括淮河南岸的清浦区、清河区部分、淮阴区部分、楚州区全部及洪泽、宝应、建湖的部分区域。

淮阴作为县名,并且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

曾改淮阴为嘉信、寿张、怀恩等名,并时有反复。

淮阴作为郡名。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曾置淮阴郡,郡治淮阴故城。

隋初复置淮阴郡,不久废郡为县,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区名。

1932年,江苏设行政督察区,在淮阴设江苏省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淮阴全境解放后,区划经重新调整,称为苏北淮阴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改称为苏北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同年10月,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员公署。

1953年1月,再次更名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淮阴专员公署。

1955年4月,定名为江苏省淮阴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淮阴专员公署被造反派夺权。

1971年2月,由专区改地区,名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市名。

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建市,名淮阴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清江浦。

1964年,淮阴市撤销,恢复原建置和原名。

1983年3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改设地级市,名称为淮阴市,其时淮阴市与淮阴县地名相同。

2001年,淮阴市正式更名为淮安市。

淮阴县改为淮阴区。

2、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

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

152个地名叫法的由来1、来源于战国黄歇“立塘,治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县。

2、金匮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为城之巨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县为、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县。

3、扬名宋代古乡名之一,以“扬名天下”成语而得名。

现为扬名街道。

4、梅里宋代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

1929年即建镇。

现名梅村街道。

5、河埒口在古城西郊。

宋朝有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养鱼而得名。

1929年始有河埒乡,后为镇,现并入荣巷街道。

6、荣巷因明代正统年间,荣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

分上荣、中荣和下荣。

1929年即建镇。

现为荣巷街道。

7、周新镇原名东绛(土字旁),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工商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

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绛镇。

现为太湖街道。

8、南方泉现名南泉,因镇有一方泉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为与北方泉区别,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9、胡埭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10、硕放1929年即建乡。

取硕望桥与放鹰桥两村各一字而名。

现为硕放街道。

11、坊前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镇。

现并入江溪街道。

12、东亭原名隆亭、隆庭,因地处城东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13、安镇南唐时称堠村。

明代称安家坟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

1929年即建镇。

14、荡口因位于鹅真荡之口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5、甘露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

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6、堰桥因旧有高鲁堰桥,简称堰桥。

1929年即建镇。

17、洛社宋代即有名。

1929年即建镇。

18、玉祁曾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

1929年即建镇。

19、藕塘因原有一大塘,塘有很多莲藕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盐城各地地名来历

盐城各地地名来历

盐城各地地名来历,你造么?●盐城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响水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所以称响水口。

●滨海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

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

原来,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改为射阳县。

●建湖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

●大丰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

盐城的大丰以前叫台北。

●东台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

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坦,东台由此得名。

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一同寻找盐城以革命烈士命名地名丨潘黄、步凤、特庸、方强……2015-04-07融汇天下融汇天下叶挺县(曾用名)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

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

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叶挺将军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到盐城,军民十分悲痛,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游行活动。

在举行追悼会时,人们建议以叶挺军长的名字来命名盐城县,苏皖边区政府经过慎重商议,于4发出通告,同意将盐城县改为叶挺县。

命名的“叶挺县”整整用了3年,贯穿了整个解放战争。

盐都区潘黄镇“潘黄”两个字是曾先后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的潘克、黄炜烈士的姓。

潘克,安徽当涂人,当过布店学徒,1938年参加新四军。

1940年随新四军东进来到抗日根据地盐城。

1941年7月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

在潘克的领导下,一区人民顺利度过了难关,增强了实力。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代属、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二行中书省。

明代与同属应天府,直隶。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南、北两个行政公署区,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省,省会。

:以江宁、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省,为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北行署和南行署,后合并恢复省,省名至今未变。

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古称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氏国,称城自始起。

三国时,操迁刺史部于城,城自始称。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苏州市行政区划史,清朝境内十一县,太仓曾为直隶州

苏州市行政区划史,清朝境内十一县,太仓曾为直隶州

苏州市行政区划史,清朝境内十一县,太仓曾为直隶州全文约2000字,配地图12张,阅读时间据个人喜好而定,请妥善安排时间。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苏州市行政区划范围。

先秦时期,今苏州市地区属吴国。

后越国灭吴,楚国攻越,其地归属几经变更。

及至秦一统六国,设郡置县,其地开始纳入全国的行政区划中。

秦朝上图为秦朝末期,此时今苏州市地区存在上图两县,属会稽郡管辖。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治吴县。

会稽郡辖域广阔,向南直达今宁波、金华一带,西汉时期甚至扩展至福建全省。

吴县,秦置,原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市区行政建制的起源。

历朝历代吴县均是地区行政中心,延续至今。

娄县,秦置,位于今昆山市东北。

三国时期的陆逊和张昭先后被封为娄侯,即此。

娄县南朝梁废,未延续下来。

东汉上图为公元160年东汉时期。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徙治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

同年分会稽郡北置吴郡,治吴县,即今苏州市地级行政建制的起源。

此时吴郡的辖区包括今苏州、上海、常州、嘉兴、湖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

需要说明一点,系列图中底图未覆盖颜色的区域,在当时都是水域。

如上图中的上海市东部、南通市等地,在东汉时期都是汪洋大海。

西晋上图为公元283年西晋时期。

此时今苏州市地区存在上图三县,属吴郡管辖。

海虞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置,位于今常熟市城区。

随灭陈时废,未延续下来。

隋朝上图为公元612年隋朝时期。

此时今苏州市地区存在上图两县,属吴郡管辖。

常熟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置,即今常熟市行政建制的起源。

此时的县城位于今常熟市西北,唐武德七年(624年)移至今址,延续至今。

唐朝上图为公元741年唐朝时期。

此时今苏州市地区存在上图三县,属苏州管辖。

苏州之名最早在隋开皇九年(589年)使用,后改为吴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吴郡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

长洲县则是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北部置,与吴县共在一城,两县并为苏州治所。

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

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

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

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 郡。

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 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

宋绍定元年(1223年),宝应州升格成淮安军,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军为淮安州。

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复置淮安军,仅辖五河县一县(泗州之五河口)。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淮安,同年设淮东安抚司,司治淮安县。

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设淮安县。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清河军为清河县)、桃园七县。

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辖山阳、盐城、清河、桃园四县。

明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园、沭阳六县,海州、邳州二州。

清承明制,淮安仍名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阜宁、桃园六县。

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名为淮安县。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新四军分别攻克两淮,在淮城镇建立淮城市(该市始隶属于淮安县,后升为县级市,受辖于盐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两淮,成立两淮市,政府驻清江浦,军区驻淮城。

不久废除,两淮复称淮阴县与淮安县,淮安县属盐城专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淮北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

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连云港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赣榆秦时置赣榆县。

东海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

灌云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名。

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

——————————————————————————————●淮安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楚州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阳城,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

涟水隋朝时,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

洪泽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

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此湖时喜降大雨,他一时兴起,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到唐代称洪泽湖。

秦时,县治设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

金湖因其境内湖泊串连,古时曾名津湖。

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故1960年设县时,取名为金湖。

————————————————————————————————————●盐城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响水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所以称响水口。

滨海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

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

原来,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改为射阳县。

建湖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大丰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

盐城的大丰以前叫台北。

东台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

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坦,东台由此得名。

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宿迁东晋改为宿豫县,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

宿豫同“宿迁”。

沭阳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

泗阳汉武帝设泗阳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泗洪于1946年成立,历史上称虹乡,虹州,虹县。

——————————————————————————————●扬州“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为古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

(西门石桥按:扬州的解释不准确。

当然,多数是这样说的。

但是多数并不一定正确——至少学术上是这样的。

扬州之“扬”,应是抬手泛指,意思是“很远的地方”。

因为上古的“扬州”包括南方广阔的区域。

)仪征宋代,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一座仪真观,并将这里升为真州,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

清朝时,因为避讳,将仪真改为仪征。

秦在此筑高台,筑邮亭,称秦邮,西汉始建高邮县。

宝应传说,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唐王肃宗视为祥瑞,称此为“定国之宝”,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

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

江都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

——————————————————————————————————●泰州南唐时取通泰,安泰之意,升县为州,改称泰州。

兴化五代时,始为兴化县,取“昌盛教化”之意。

“泰”有“安泰”的含义,“兴”即“兴盛”,含“吉祥”之意,亦说“兴”即“随泰州兴起”的意思。

姜堰原为泰县,后因府治姜堰镇,改名姜堰。

姜堰的由来是:古时一次发洪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现在的姜堰,在这个情况下,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以挡洪水,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这个名,又名三水,撤县设市时,有说定名姜堰市,有说三水市,最后定名姜堰市。

靖江因靖江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现苏南一带),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南通公元958年建城,《读史方舆纪要》说:“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

”后为区别河北通县,改通州为南通。

海安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

如皋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往也;皋者,水边高地也,长江从境南奔腾而过。

如东“如”皋“东”乡。

通州同“南通”。

海门五代后周时,系江海之门户而得名。

原为江中沙洲,后渐渐与大陆连接,并日渐向东延伸,启东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

——————————————————————————————————●南京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

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

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

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江宁晋武帝南巡于此,因慨北方战乱频繁而谈曰:“外江无事,宁静如此!”,因之改为江宁县。

建置为县,始于明初。

六合隋开皇四年更为六合,当时,县境内在座六合山,六峰环合,县因山得名。

高淳明初,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初拟淳化,钦定高淳”。

——————————————————————————————●常州公元前547年,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后有改为尝州、武进等,称之为“常州”,是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先前为晋陵,常熟为常州,后常熟县改属苏州,移常州治于晋陵。

武进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

为了宣扬武功,改称的。

武则天时,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更县名为金坛。

溧阳春秋时已有溧阳之名。

————————————————————————————————●苏州隋代始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别称姑苏。

常熟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则岁岁多收,故名常熟。

张家港1986设张家港。

太仓欠奉。

昆山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取其形为马鞍山,俗称“昆山”,有“真山如假山”之称。

吴江始建于唐末五代。

————————————————————————————————●无锡无锡命名由来有几种说法,这里举两种:“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

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

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

“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

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其一,据唐陆羽《惠山寺记》所载,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经开采,汉初锡矿已告衰落,因此命名无锡。

其二,据《大清一统志》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清,天下安;有锡诊,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

”顺帝乃改为“无锡”。

(西门石桥按:以上两种说法均不足为据。

“无锡”之“无”本是古汉语的发语词,可能源于古吴语。

)江阴梁敬帝时,改为江阴,至于何为江阴,应该是由于位于江之阴,即长江南岸的缘故吧。

宜兴晋魏帝为义兴郡,宋帝赵光义登基后,为避讳改为宜兴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