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地地名的由来
山东各个地级市别称,你知道吗

山东各个地级市别称,你知道吗1.济南,别称泉城,齐州泉城,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被称为“泉城”,齐州,隋朝时曾改济南为齐州;济南,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
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
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
2.青岛,别称岛城、琴岛、郊澳青岛,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
青岛市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3.潍坊,古称“潍州”、“潍县”,又名鸢都鸢都,潍坊是风筝之都;潍坊,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为基础建潍坊特别市,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
4.淄博,别称淄州淄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淄州,治贝丘县;淄博,“淄博”作为地域名称,是随着淄川、博山两地煤矿开发于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中共鲁中区党委成立淄博特区,设专员公署,隶属鲁中行政区,此为“淄博”作为政区名称之始。
5.烟台,别称港城、登州、东莱、芝罘港城,因烟台是港口城市;登州,古代曾称登州;东莱,本来为龙口市古称,现在也用于烟台别称;芝罘,烟台境内古有芝罘岛。
“芝”即灵芝,芝罘岛的形状,像一株巨大的灵芝;“罘”是屏障的意思。
芝罘岛横卧在黄海之中,好像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大陆的沃土。
也就是说这个岛有“灵芝”一样的形状,有“罘”一样的作用,因此称之为“芝罘岛”;烟台,名字源于烟台山。
明史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为加强海防,防止海上倭寇侵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特批建宁海卫(今牟平区)'奇山守御千户所',同时在千户所的北山山顶修建了'狼烟墩台',用来烽火狼烟做为军事通讯工程。
烽火台建成后被当地人土称为'烟台',北山称烟台山。
6.威海,别称威海卫威海卫,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起源于威海卫。
山东省各市名字的来源

山东省各市名字的来源山东省及各市、县、区地名的由来一、山东省省名由来山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当时,秦据关中,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金代设置山东东、西两路,"山东"第一次成为政区名称。
明初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
清初设置山东省,自此,"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二、济南市市名由来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古道今为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
公元前16年设立济南国。
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设济南市。
市中区辖区原为古历城属地,1955年9月起称济南市市中区。
因地处济南市市区中南部而得名。
天桥区1955年9月8日定名为天桥区,因辖区内建有横跨胶济、津浦铁路的天桥而得名。
历下区春秋战国属齐国,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
1955年9月改称历下区。
槐荫区因其辖区内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1955年改称为槐荫区。
历城区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县建历城区。
长清区秦置卢县,东晋改为太原县,隋始名长清县,因境内有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
2001年6月26日撤县设长清区。
章丘市公元556年,高唐县迁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596年,改称为章丘县。
1992年,撤县设章丘市。
平阴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
因境内地处古东原地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
济阳县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因其地处济水之北,故名为济阳县。
商河县因有河水流经,故名河县,1086年改为商河县三、青岛市市名由来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年改称青岛市。
市南区1949年6月2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为市南区公所,1951年改为市南区人民政府。
山东十七地市政府驻地,历史上曾经的名字,多数尘封已久(上)

山东十七地市政府驻地,历史上曾经的名字,多数尘封已久(上)山东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东部,濒临渤海黄海,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孔孟之乡。
山东人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是公认的口碑第一名,这个毫无争议。
山东现在的行政区划是一共十七个地市,下面就来盘点一下十七地市市政府所在地(下面圆点标注)的历史名称沿革,顺序按照车牌字母顺序。
A 济南(历下区)春秋战国齐国泺[luò]邑。
秦代济北郡。
汉代青州济南郡或济南国。
魏晋仍是济南郡,期间曾属刘宋侨治冀州。
北魏时期齐郡。
隋代先后属齐州和齐郡。
唐代先后属河南道齐州,临淄郡,济南郡,齐州。
北宋属京东路齐州,济南府。
金代仍属山东东路济南府。
元代属济南路。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
B 青岛(市南区)春秋战国属齐国即墨邑。
秦代属胶东郡不其县。
西汉属徐州刺史琅琊郡不其县。
东汉和曹魏属青州刺史东莱郡不其县。
晋代至南北朝前期属青州长广郡不其县。
南北朝后期属光州长广郡不其县。
唐代属河南道莱州即墨县。
北宋属京东路莱州即墨县。
金代属山东东路莱州即墨县。
元代属山东宣慰司胶西州即墨县。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即墨县。
C 淄博(张店区)春秋战国属齐国昌国邑。
秦代属齐郡昌国县。
西汉属青州齐郡昌国县。
东汉和曹魏属青州临淄郡昌国县。
晋代南北朝时期属青州齐郡昌国县。
唐属河南道淄州淄川县或长山县。
北宋属京东路淄州淄川县或长山县。
金代属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或长山县。
元代属山东宣慰司般[pán]阳府路。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淄川县或长山县。
D 枣庄(薛城区)春秋战国属齐国薛邑。
秦代属薛郡薛县。
两汉魏晋先后属兖州鲁国薛县和兖州鲁郡薛县。
南北朝属徐州琅琊郡永兴县。
唐属河南道沂州承县。
北宋属京东路沂州承县。
金代属山东西路邳州承县。
元代属山东宣慰司益都路峄[yì]州。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兖州府峄县。
E 东营(东营区,因海岸线变迁考虑距离最近的地点)春秋战国属齐国。
秦代属齐郡。
西汉属青州千乘郡琅槐县和湿沃县。
平阴、平邑、平原、平度地名的来历

平阴、平邑、平原、平度地名的来历有人考证,许多带有'平'字的地名都与尧帝有关,平部族与尧部族为同一部族。
此考证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山东现有平阴、平邑、平原、平度四个平字开头的县市,看看它们的来历:平阴于东汉建武年间置县,因境内平阴邑而得名。
平阴邑又称平阴城,春秋时属齐国。
《禹贡》载:大野既潴,东原厎平。
巨野泽以北,济水以东,泰山以西被称为东原。
平阴位于东原最北部,又处济水之阴,故名平阴。
公元前553年,晋平公率领的晋、卫、宋、郑、曹、莒等十一国联军攻打齐国,齐灵公在平阴组织防御,发生了著名的'平阴之战'。
平邑地名相传因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而得名,西汉曾为平邑侯国。
东汉时为南武阳县,南北朝刘宋改为武阳县,隋改为颛臾县,唐贞观年间并入费县。
抗战时期,抗日民主政府根据斗争形势,先后设费南县、费北县、费东县、温河县、蒙山县、白彦县,1946年设平邑县,辖域主要为原费县西部区域,加上滕县东北角及泗水县少数村庄。
平原县因西周平原邑得名。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平原县。
西汉置平原郡,治所平原县。
东汉为平原国。
《尔雅》:广平曰原。
《水经注校·地理风俗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平原郡治矣。
明万历年间御史张蕙撰《平原县志·新甃砖城记》:“地平土沃无山河之限,此邑之由名。
平度的来历有几种说法:道光年间《重修平度志》记载:“平度,汉旧县名也。
通志引说苑闾邱先生对齐宣王愿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
旧籍所不载,特臆说耳。
”故亦无确切定义。
据《今县释名》:“当以地处平广而名。
”据《史记》:“汉元朔三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衍以平度国为食邑。
”以故国名县。
明代设平度州,清代改为散州,民国改平度县。
1989年撤县设市。
山东各地地名由来

山东各地地名由来个人能力和手头资料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诸位指正。
济南市:齐置泺(趵突泉)邑,后改历(千佛山)下。
汉改济南,因地处古济水之南得名。
市中区 |因地处市区中心,得名市中区。
历下区 |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
天桥区 |辖区内横跨胶济、津浦两铁路的天桥而得名。
槐荫区 |因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得名为槐荫区。
历城区|汉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而得名,1古县治今属历下区。
长清区 |长清因境内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
章丘市 |由于境内有座章丘山(现女郎山)而以山命名。
平阴县|因地处古东原之阴,东原砥平,又居古济水之阴,故名平阴。
济阳县 |因县在济水之北而得名,金天会七年置济阳县。
商河县|隋置滳河县,因有滳河水流经得名。
宋(1086年)改为商河县。
青岛市:得名于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故名。
市南区 |位于青岛市市区南端,故名市南区市北区 |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部而得名四方区 |沿用境内原四方村之名。
李沧区|1994年4月,将原沧口区8个街道办事处和楼山乡与原崂山区李村镇张村河以北区域合并,设李沧区。
崂山区 |以境内的崂山而命名。
城阳区 |因处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阳而得名。
黄岛区 |因地处黄岛而得名。
胶南市 |因在原胶县南部而得名。
胶州市 |因胶水“水色如胶”而得名。
平度市|道光年间《重修平度志》记载:“通志引说苑闾邱先生对齐宣王愿选良吏平法度”故亦无确切定义。
莱西市 |:因地处莱阳之西而得名。
即墨市 |因古城坐落在墨水之滨而得名淄博市:得名于境内淄川和博山张店区|古称黄桑店。
宋代黄桑店中有一张氏店遐迩闻名。
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
临淄区 |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淄川区 |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博山区|其一,境内多山山,故名;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名。
周村区|战国前,因地处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
(完整word)山东省地名由来

山东省地名由来山东省地名由来摘自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牛汝辰)山东省(Shandong Sheng)简称鲁.在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古之所谓山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或指太行山以东。
金设山东东、西二路,山东始为政区之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
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
1济南市(Ji’nan Shi)位于东经117.0°,北纬36.6°,在山东省中西部.战国为齐历下邑。
汉置历城县,1930年设济南市,因其地处济河南岸,故名。
黄河即今大青河,原为济水故道。
章丘市(Zhangqiu Shi)位于东经117.5°,北纬36.7°,在山东省中西部,黄河南岸。
隋置章丘县。
据《三齐记》:章亥妾溺死葬此,谓之章邱。
一说是齐匡章子之墓。
据《尔雅》:谓邱顶上平正者名章邱,章亦平也,1992年设市。
长清县(Changqing Xian)位于东经116.7°,北纬36.5°,在山东省中西部。
汉置卢县,隋初为长清镇,隋改长清县,因境内清水河而得名.平阴县(Pingyin Xian)位于东经116.4°,北纬36.3°,在山东省西部,北临黄河.隋大业年间置干阴县。
因春秋平阴邑而得名,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据《平阴县志》:“禹贡东原底干,而邑在东原之阴”,故名平阴。
济阳县(Jiyang Xian)位于东经117.2°,北纬36.9°,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黄河。
金置济阳县。
因在济水之北,故名。
商河县(Shanghe Xian)位于东经117.1°,北纬37.3°,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徒骇河。
隋置滳河县,宋改名为商河县。
河在县南,故名.2青岛市(Qingdao Shi)位于东经120.3°,北纬36.0°,在山东省东部,西临胶州湾,东南临黄海.1929年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青岛市.据《胶澳志》:“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蒨”,故名青岛。
济南的由来和典故

济南的由来和典故
1,最早的从商周时期,济南就出现了,只不过不是这个名字,后来进入春秋,齐国拥有了济南。
进入战国以后,由于七雄争霸,济南慢慢地成为了齐国的邑。
而秦始皇统一后,根据郡县制,济南成为了一个郡。
到了汉朝后,济南郡真正有了名字,从汉武帝到汉文帝,济南郡改成了济南国,成为了后续朝代的统一说法了。
2,北宋以后,随着文化经济的繁荣,济南府应运而生了,不过规模随着后续的元朝,明朝,甚至是到了清朝后,不断完善。
随着清朝的没落,19世纪初期,济南府又改名了济南道,1929年经过北伐以后,济南市正式产生,一直延续到现在了。
3,从我的看法来说,济南的名字要比济阴更好听一些,何况泰山就在济南的南边,这样两者在一起也比较和谐,民间对于文字的象征意义,还是比较看重的,因此济南的名字,更符合大多数人的选择。
4,现在济南成为了山东的名片,不仅仅名字上面的称呼,更是省会城市了,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济南,如今更是好客山东的一道风景。
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也是让济南的泉水文化,山景文化,吸引着省内外的朋友来游玩。
其实,一个城市的名字如同我们的姓名一样,有了灵魂,有了律动,每
一个在济南打拼的人,都在为了这个城市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山东一下雪,各地古称有多美!淄博成了淄州、临沂成了琅琊,枣庄成了兰陵,那些古称怎么来的?

山东一下雪,各地古称有多美!淄博成了淄州、临沂成了琅琊,枣庄成了兰陵,那些古称怎么来的?如果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长安,南京就成了金陵。
如果站在高处,遥望这些城市,雪中的城市仿佛洗尽铅华般地纯净,如同穿越一般,恍惚间回到了从前。
鲁迅先生在散文《雪》中对比南方和北方的雪时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确实,北方的雪一旦飘起来,整个城市变得宁静而诗意,行走在那些古城和古建筑下,城市中最本质的雍容显得格外悠远,那深深庭院重重朱门,宛若世间的古韵踏着雪片而来,所有的喧嚣渐渐远去,是一场雪,让我们所在的城市回归了她原来的面貌。
山东一下雪,你的城市成了什么?山东一下雪,淄博就成了淄州,济南就成了济州、青岛就成了琴岛、临沂就成了琅琊、枣庄就成了兰陵、德州就成了安得、滨州就成了惠民、聊城就成了东昌、东营就成了乐安、泰安就成了博邑、济宁就成了济州、菏泽就成了曹州、潍坊就成了潍州、烟台就成了东莱、威海就成了不夜、日照就成了海曲。
山东那些古称怎么来的?1、淄博古称淄州淄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贝丘县(后改为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
大业初省。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
仍治淄川县,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邹平、高青、淄博及桓台、博兴部分地。
天宝元年(742年)改置为淄川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淄州。
元中统五年(1264年)升为淄州路。
2、济南古称齐州济南于北魏、隋、唐三朝时称齐州。
北魏皇兴三年(469)改冀州置,治所在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
以地为齐国故地为名。
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淄博、长清、齐河、禹城、临邑、济阳、邹平、章丘、桓台等市县地。
隋大业初改齐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改齐州。
天宝元年(742)改临淄郡,五年(746)改济南郡。
乾元元年(758)复改齐州。
北宋政和六年(1116)升为济南府。
3、青岛古称琴岛据《琴岛诗话》载:“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音铮铮如琴声之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