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
浅谈齐鲁文化

引言概述: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齐鲁文化以山东省为中心,涵盖了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包括山东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方面。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内容:
一、齐鲁文化的历史背景
1.山东的地理及历史位置
2.山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3.山东的儒家文化传统
二、齐鲁文化的思想内涵
1.儒家思想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
2.齐鲁文化对人性的思考与体悟
3.齐鲁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
三、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齐鲁文化的书法艺术
2.山东民间文艺及曲艺形式
3.齐鲁建筑艺术的特点
四、齐鲁文化的民俗风情
1.齐鲁地区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2.山东民间舞蹈及音乐艺术
3.齐鲁地区的传统美食与饮食文化
五、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挑战
1.齐鲁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2.面临的传承困境与挑战
3.推动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总结: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齐鲁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齐鲁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鲁文化

齊 魯 文 化
齐鲁文化的范围和核心地区
• • 齐、鲁是指春秋时期癿齐国和鲁国。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濒临大海,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 区) • 鲁国都城设在曲阜,在泰山以南,略 在今山东省中南部,兼涉河南、江苏、 安徽三省一隅。 • 由齐、鲁两国所控制癿地区,是今天 山东省境内癿大部分,所以,齐鲁文
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 迚入洞房,到床上坐下。 白天娶亲癿婚礼, 都是傍晚喝吅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吅欢酒"、"吅婚酒 "等。古代癿"吅卺"是分瓢面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 一起,戒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通常是闹房者 围观,气氛相当活跃。换杯饮,是一人左手执杯给右首癿新娘,右 手执杯给左首癿新郎,夫妻同时各饮半杯,然后交换酒杯再饮。
最后问到山东人,山东人说:“我们山东名山、名水、名人 最少。只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山东名山、名水、名人
虽少,却都是名高无比癿。一山即泰山,号称五岳之尊;一
水即黄河,中华民族癿母亲河,一圣人即孔子,古被尊为万 世师表,今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由此三者,即足 可看出齐鲁文化癿历史地位。
泰山封禅
• 差异,形成了两个风格迥异癿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 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癿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 着各自独特癿道路逐步形成和完善。 • 三是发展期:主要指戓国、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地区政治 上趋向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百家争鸣,促迚了区域间
文化交流,齐、鲁两大文化日益交融,逐渐走上了一体化
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玄宗、宋
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朝拜泰山。
趵突泉
齐鲁文化

儒家创始人诞生之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 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可谓至圣矣!"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诗经》、《尚书》、《仪礼》、 《乐经》、《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 《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孟子》, 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易》、《诗》、《书》、 《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属 于“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是指: 《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 经》、《礼记》、《左传》。
一山、一水、一圣人
山东名山、名水、名人虽少,却都是名震天下、 无与伦比的。一山即泰山,号称五岳之尊;一水即黄 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圣人即孔子,被尊为万世 师表,今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 伏尔泰、康德)之首。由此三者,即足可看出齐鲁文 化的历史地位。 《史记·封禅书》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 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 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又引《五 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 父,荷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 之功。”.
(四)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齐鲁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基本观点“天人合一”。不 仅神道主义者认为,天是人的主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这是作为哲学的自然观,也 是“天人合一”的观点。 孟子讲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是 天人合—‘观点的开端。孟子的所谓性,就是人固有的本性,如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所谓心,就是 思维器官:“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 我者。” 所以,尽心便能知性,知性也就知天了。 人定胜天精神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天论》云:“天有 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 参,则惑矣,”明确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 天”的光辉思想,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这种思想在古代是难能可贵 的,里面充满了辩证、唯物精神。
齐鲁文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齐鲁文化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齐鲁文化中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说明与概述。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精神风貌,进而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概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
其次是关于齐鲁文化的定义与背景,探讨了该文化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
接下来是从历史渊源方面揭示了齐鲁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演变。
然后,探讨了齐鲁文化的特点与影响,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一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最后,在具体示例与解释说明的部分,以齐鲁文化中的重要名词作为案例,对其进行详细解释说明,进一步深入了解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强调了齐鲁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齐鲁文化名词解释的探讨,加深读者对于这些概念与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
同时,通过对具体示例的分析,希望读者能更好地领悟齐鲁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建设与发展中。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与体验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及其引领人们求真、向善、追求卓越的理念。
2. 齐鲁文化2.1 定义与背景齐鲁文化是指发源于中国山东省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
山东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人文景观而被誉为"孔孟之乡"。
齐鲁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涵盖了艺术、哲学、历史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山东地区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早在公元前770年左右,山东就成为了我国最早建立起封建制度的国家之一-齐国。
而后,随着孔子的诞生和活动,山东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发祥地。
齐鲁历史文化(二)2024

齐鲁历史文化(二)引言概述:齐鲁地区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继续介绍齐鲁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概述和详细论述,全面展示齐鲁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内涵。
正文:一、古城威海1. 威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2. 威海作为中国东海防御重镇的历史地位3. 威海的军事历史遗迹和战争文化4. 威海的海洋文化和渔业传统5. 威海的现代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振兴二、孔庙和孔府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体系2. 孔庙建筑风格与布局3. 孔庙走廊的题刻和文化内涵4. 孔府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5. 孔庙和孔府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三、泰山1. 泰山的地理背景和自然景观2. 泰山的历史名人和精神文化3. 泰山登山和朝圣的文化传统4. 泰山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5. 泰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影响四、曲阜大学城1. 曲阜大学城的历史渊源和典故2. 曲阜大学城的建筑风格和校园环境3. 曲阜大学城的学术氛围和教育体系4. 曲阜大学城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5. 曲阜大学城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国际影响五、济宁孤山1. 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山水特色2. 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孤山的古建筑和文物保护4. 孤山的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5. 孤山的文化旅游和生态保护总结:齐鲁历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以其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从古城威海到孔庙和孔府,再到泰山、曲阜大学城和济宁孤山,每一个大点都展示了齐鲁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过去的辉煌和智慧,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齐鲁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会继续为人们带来无穷的启迪和喜悦。
齐鲁文化视角下的山东地名解读

81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山东地名和齐鲁文化”(2019-SKZZ-09);山东科技大学教师国内外访学基金资助作者简介:徐丽,女,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齐鲁文化视角下的山东地名解读徐 丽(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摘 要: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地名的命名也深刻体现出齐鲁文化的特质。
山东地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以人文社会活动命名等。
在古代历史典籍、文学作品中均涉及到很多山东地名,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
通过对山东地名的分析,可以揭示齐鲁地域的文化密码,从而深入探究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脉络。
关键词:山东地名;齐鲁文化;人文历史2020年第12期总第702期MODERN CHINESENo.12General No.702现代语文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享誉海内外。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一带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他们披荆斩棘,开荒拓土,同时也命名自己活动的场所,现在山东具有千年以上的地名就数以千记。
这些古老的地名是齐鲁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记录和见证,通过对地名的分析解读,能从一个侧面揭示齐鲁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一、山东古地名与齐鲁文化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战国时期,“山东”本是指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秦国之外的地区。
金代设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才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初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天山东省的行政区域范围。
山东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根据考古发现,沂源猿人与举世闻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化石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之后,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表明山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就文献记载来看,许多古地名都带有山东地域的影子。
其中,九州相传是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古代文献存在不同的说法。
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

内涵 的理解 , 激发起作 为 山东人 、 为 中国人的强 作 烈 自豪 感和爱 国情 。
一
说 的 ,地名决 不仅 仅 是一 个 称 呼 , 个 特定 地 域 “ 一
的名称” “ 名是一个 地域文 化的载体 , ,地 一种 特定
文化 的象征 , 一种牵 动乡土情 怀的称谓 ” 。地 名是 珍 贵的 民族 文化遗产 , 民俗 心态 的典型反 映 , 是 是 民族 文化 的璀璨 结 晶。 山东是 中国东 部 较为 发 达 的沿 海省 份 , 中 是 国古代 文 化 的 中心 , 有 “ 鲁 之 邦 ” “ 仪 之 素 齐 、礼
成 的鲁 西北 平 原 区 , 是华 北 大 平 原 的一部 分 。境 内 山地 约 占陆 地 总 面 积 的 1 . , 陵 占 1 . 55 丘 3
村 、 池 ; ( 地 下 流 出的水 源 ) 东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泉庄 ; 前 泉 从 : 甘
[ 稿 日期 ]2 1 一0 收 0 o 2—2 l [ 作者 简 介 ]季 丽 莉 ( 97 ) 女 , 17 , 山东 齐 河 人 , 山东 理 工 大 学文 学 与 新 闻 传播 学 院讲 师 。 主要 从 事 汉 语 教学 与 语 言 文 化 的研 究 。 8 O
起伏 和缓 的波状 丘 陵区 ; 部 、 部是 黄河 冲积而 西 北
地名是 人类社 会 活 动 的产 物 , 是地 域 文化 的
载 体 。地 名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文 化 现 象 , 着 丰 富 的 有 地 理 、 史 、 理 、 族 、 会 等 文 化 内涵 。地 名 属 历 心 民 社
邦” “ 、 孔孟之 乡” 的美誉 , 是 文 化资 源 大省 。山 也
J i i l L i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山东】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很久以来,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地位。
“一山”是指泰山。
泰山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雄伟壮丽,还因为泰山本身是用中华文化堆积的一个文化的大山。
泰山不仅高大,而且是文化的一个高山。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泰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之根;“一水”是指黄河,山东是黄河入海口;“一圣人”,是指孔子。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为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
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
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虽然在现有的文献中已难于找到系统、详实的记载资料,但是,自20世纪以来,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
这种文明发达的史前文化,是齐鲁文化成长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较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
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的齐鲁化。
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作者:季丽莉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心理、民族、社会等文化内涵。
地名属于语言学中的专有名词,它是地名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民俗历史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地名的研究,可以再现特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深层次了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意识形态。
正如冯骥才先生在《地名的意义》中所说的,“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地名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俗心态的典型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璀璨结晶。
山东是中国东部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素有“齐鲁之邦”、“礼仪之邦”、“孔孟之乡”的美誉,也是文化资源大省。
山东省下辖17个地级市、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共有8万多个行政村,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1]。
在对山东地名文化的考察中,使人深刻地感受到:地名之于文化,是尘封的记忆,是文化的代言,是历史的引领。
地名使我们看到了山东文化的多元、变迁与凝固,强化了对齐鲁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起作为山东人、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和爱国情。
一、山东地名与齐鲁地理文化山东人把齐鲁文化概括为“一山一水一圣人”,指的是泰山、黄河和孔子,这个概括道出了山水自然因素对齐鲁文化的基础作用。
山东中部,地形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多元性的地形、地貌在山东各地地名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1.来源于“山”的地名“山东”这个名字本身就与山有不解之缘,因处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
除了鲁西北平原区外,鲁中南丘陵区和山东半岛地区带“山”字的地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崂山、博山、兰山、泰山、苍山、福山、莱山、梁山、乳山等。
其他带“山”字旁的字在地名中也较为常见。
如:崖(陡立的山边):西河崖、大沟崖;岭(山道山坡):凤凰岭、大山岭;岩(高峻的山崖):鹁鸽岩;峪(山谷中的平地):孟家峪、圣水峪;岔(山脉分歧的地方):黄家岔、三岔口;岗(高起的土坡):赵龙岗、马岭岗;岚(以灌木为主的山林):大岚头、大木岚;岘(山口通路):黄龙岘、桃花岘。
与“山”有关的地名:丘(小土山):安丘、章丘;陵(大土山):乐陵、大马陵;阜(土山):曲阜、因阜村;坡(山坡):西草坡、苏家坡;夼(两山之间的长广山谷):石桥夼、梁家夼等。
2.起源于“水”的地名山东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水”成为齐鲁文化的基础要素。
山东内陆有黄河,东临黄海,北滨渤海,又有京杭大运河纵观南北,爱水爱家乡的山东人称大运河为“山东的莱茵河”。
山东境内干流长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一千多条,还有“南四湖”与“北五湖”,其中微山湖是山东最大的淡水湖,东平湖常年有水。
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齐鲁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山东人对水的热爱在地名中得以充分展示。
在山东17个地市中,“济南、淄博、临沂、滨州、菏泽、潍坊、济宁、威海”八个地市的名字带有“水”字旁,“沂水县、泗水县”直接以水为名。
山东各地带“河”字的地名非常多,如“商、齐河”等,仅淄博地区带“河”字的地名就有二百多个。
其他带“水“字旁的地名有:沟(流水道):小草沟、王家沟;洼(凹陷的地方,水洼儿):刘家洼、蒲家洼;泊(近村傍河的小平原):石桥泊、山西泊;滩(河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邓家滩、王家滩;湾(常年积水的大水坑):三甲湾、大卜湾;潭(水深之处):龙潭、东潭;池(人工挖的水塘):池头村、前池;泉(从地下流出的水源):东泉、甘泉庄;港(江河的支流):西滩港、东滩港;濠(水名、护城河):大濠、小濠等。
与“水”有关的地名,如:桥(架在水上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刘桥、王桥;闸(拦住水流的建筑物):小闸口、桥头闸;堤(挡水的高岸):王堤口、北堤;礁(在海里或江里的岩石或珊瑚虫遗骸堆积成的岩状物):马石礁、东大礁;岛(江海或湖泊里四面被水围着的陆地):长岛、青岛;州(水中陆地):兖州、青州;井(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北井、井泉庄;口(水通向陆地的地方):打渔口子、曹江口等。
3.与方位有关的地名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方位概念,方位词的前后附加是常见的地名构造方式。
“上、中、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名词在山东地名中是很常见的,如“崖上、中院、崖下、前太村、南镇后、左家峪、河右路、东庄子、西周村、南黄村、河北村”等。
在同一区域,带方位词的地名往往成对出现,表现了方位地名的相对性。
在我国地名中独有的方位词是“阴、阳”二字,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与我国的山脉、水流的走向有关。
山东多山、多水,受中国传统阴阳观念的影响,山东的很多地名以“阴、阳”命名。
如“莱阳、济阳、蒙阴、平阴”等。
受传统喜明厌暗心理的影响,各地带“阳”字的地名多于带“阴”字的地名。
4.带有“大”或“小”的地名很多地名带有“大”或“小”字,这里的“大”或“小”主要着眼于地域规模的大小、人口数量的多少等。
还有不少“大”、“小”相对的地名,大多存在同源分化的关系。
以山东菏泽为例,有“大”字地名194个,如“大陈楼”、“大毕庄”等。
“小”字地名73个,如“小冯庄”、“小毕庄”等。
相对地名如:大郭庄、小郭庄;大高庄、小高庄。
二、山东地名与齐鲁历史文化山东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周代,就已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齐”和“鲁”是西周时期山东境内两个最大的分封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山东设4郡50县。
其后虽经历了多朝变革,多次历史风云变幻,山东始终是我国政治经济的重要地区。
山东地域辽阔,物产丰美,也是我国重要的移民地区。
齐鲁历史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对塑造国人的文化品格起到重要作用。
1.移民历史与地名由于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元朝末年,山东人口严重衰落。
明代初年至永乐年间,明朝政府组织了几次广泛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几乎遍布山东全境。
移民对山东地名带来了很大影响。
“以姓氏为居住地命名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命名方式”[2],在山东很多村庄的名字常常带有姓氏用字,如“黄庄、王庄、肖庄、胡家沟、范家窑、魏家楼”等。
有的村庄以移民的名字命名,如聊城市的李廷白、王光宏;陵县的孙克明、赵先红;济南市的奎盛街等。
有的以移民的原籍命名,反映了移民对故乡的思念,如聊城市的老槐荫、老鸹陈是为了纪念先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来,济南的皖新街、晋和街取自移民的原籍皖、晋。
有些形式对称的地名是因为其移民的始祖是亲兄弟或结伴同行的伙伴,如大孟家、小孟家、前吴、后吴、老任庄、小任庄等。
有的移民村以迁入时的户数命名,如十八户、三十八户、八十八户等。
屯田和驻军是集中移民的方式,“屯”和“营”后来发展为居民聚居单位,成为地名通称,前加姓氏作为专名,如“陈郑屯、白家电、沈家营、马营”等。
在鲁西北、鲁北地区的移民村中,有为数甚多的“官屯”,如“胡官屯、赵官屯、甘官屯、蒋官屯、张官屯”等,是因为这些移民所耕种的田地属于官田,田地为政府所有。
2.军事历史与地名山东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东夷族是在山东地区居住最早的氏族部落”[3],与当时地处中原西部的夏族、长江以南的苗蛮族并存,多次发生战争,最后东夷族的最后一支为齐国所灭,实现与夏族的民族融合。
至今在胶东沿海一带还留有古代莱子国的活动痕迹,在荣成市埠柳镇有个村庄名不夜村,《齐地记》认为是古代莱子国所筑城邑。
“莱”为“蒿莱”,胶东沿海一带很多城市名带“莱”,其语意都与“蒿莱”有关,如“蓬莱、莱芜、莱阳、莱西”等。
春秋时期,齐国为加强防护,修筑了齐长城,而古代城池的出现,基本是出于军事防护的需要。
保留在地名中,则很多带有“城”字,如在淄博周村,有沈古城、栾古城、杨古城、曹古城、卜子城等村名。
自明代中期起,倭寇不断入侵胶东半岛。
从明至清,中央政府持续加强沿海防卫,设置卫所,构筑炮台。
山东地命中带有“营、堡、寨”字的,都和当年部队驻扎作战防御有关。
如文登市的“文登营、军营、崔家营、营南、营前、柳营街、营西路、营兴路”等;淄博市的“李家营、黄营村、北营村、南营村、解营村、曹营村、于营村、麻营村、东营村”等。
山东各地地命中的“营”字都是当年军队驻地的营房。
“堡”是土堆的意思,作战时可在其顶端点火放烟,便于取得联络,带有“堡”字的地名可以看到当年战争的影子。
如德州的“五里堡、十里堡”、文登的“二十里堡、三十里堡”、淄博的“魏家堡、前胡堡、寨头堡”等,其中的数字“五里”、“七里”等反映了城堡距离驻地中心的距离。
“寨”是防守用的栅栏,很多地名中带有“寨”字,如“王堂寨、武王寨、东寨子、西寨子、大寨、小寨”等,分布在山东各地。
3.商业历史与地名自古以来,山东的对内对外贸易就较为发达。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薛城等地商贾云集,形成经常性的商业集会,社会上已经出现独立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有名的商人。
据传越国大夫范蠡,退居陶地即今天的山东定陶西北经商,19年内三致千金,号称陶朱公,被尊称为商人的始祖。
对外贸易方面,山东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4]东方航线,早在先秦时期徐福东渡时就开辟了从黄海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加强了与邻国的经济往来。
山东农业发达,物产丰富。
兖州、青州、淄博、德州等地的丝绸,被称为“白烟”或“霜雪”,来形容其色泽之白和织作之精。
山东是我国矿冶重点地区之一,兖州是山东矿冶中心。
莱州、栖霞等地以产金著名,沿海的掖县【今莱州】、蓬莱、即墨、胶州、诸城均设有盐灶,晒制海盐,行销各地。
山东各地地名中大量的“店、集、铺”等字,昭示出当年商业的繁华。
以潍坊地名为例,通过对潍坊地名网的搜索,带“店”字的地名有174个,带“集”的地名60个,带“铺”的地名31个。
兖州地区的“豆腐店、纸坊厂、鹅鸭厂、王铁庄、石人刘、张家窑”等村名反映了山东手工业制造的发达。
清朝同治年间,烟台被开辟为商埠,广帮潮帮、锦帮、福建帮、宁波帮等各地商船纷纷来烟台港进行贸易,外国商船也涌入烟台,烟台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受此影响,沿海的青岛、威海、蓬莱等均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放。
保留在地名中的“埠”字,反映了当年对外贸易的兴盛,如烟台牟平的“西埠庄、曲家埠、邹家埠、金家埠”等。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穿越济宁城西,济宁一度成为运河繁盛时的商业大都市,皮毛业、酱园业、竹器业、陶瓷业、北果业、茶叶业、粮食代理业、国药业、绸布业等不断发展,使得城区不断发展。
清康熙年间,济宁城内有街衢45条,城外43条,到了清道光年间,城内新增街衢62条,城外新增140条,出现了许多以行业市场得名的街巷地名,以上提到的行业大都与地名挂上了钩,如竹竿街、果子巷、鸡市口街、驴市口街、菜市口街、柴禾市街、纸坊街、糖坊街、皮坊街、打绳街、打铜街、大油篓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