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名由来

合集下载

苏州名称由来

苏州名称由来

苏州名称由来苏州有两个名称,吴县的“吴”和苏州的“苏”。

吴: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

亶父喜欢季历,但是按照制度,必须传位于嫡长子。

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荆蛮人居多的江东,并随乡入俗。

当时的江东人有个习俗,就是喜欢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

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

“勾”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苏: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

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

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

“姑”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胥”字不常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

“苏”(“蘇”,“苏”的繁体字)代表一种草,有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象征鱼米之乡。

于是“姑胥”就变成“姑苏”了。

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到了隋代,大批量的“郡”升格为“州”,苏州所在的“吴郡”本要升格“吴州”,但已被其他地方用了,所以就采用“苏州”了。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苏州街道名称的由来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

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路,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

后改为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里。

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每一座城市名称的变迁都是一段沧海桑田翻阅时间见证我们的美丽故乡江苏13城,有13个美丽的古名这些古名的出处大家都知道吗?苏州市姑苏“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apple苏州原为匀吴,是商末周君之子建立的国名,也简称为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建立了姑苏城。

后又被称作吴县、吴州、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

与“苏州”相比,“姑苏”更多几分婉约。

南京市金陵“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十朝古都的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名城。

金陵,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

而后又被称作秣陵、丹杨、建业、建康、江宁。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扬州市广陵“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秋时期,扬州原名汉国。

公元前319年改名为广陵。

南北朝时,北周改称吴州。

隋朝改吴州为扬州。

唐初扬州改名为汉州,南京称为扬州。

唐太宗年间,汉州又改扬州;唐玄宗年间,扬州改名广陵;唐肃宗时期,广陵改名为扬州。

南通市静海“如花美眷临风落,似水流年静海深”南通,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辛亥革命后为与河北通州相区别始称南通。

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叫“静海”颇为贴切,并很有意境。

淮安市清江浦“雪消烟涨清江浦,碧草春无数”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的叫法开始兴起。

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1987年,辖县淮安改为县级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

连云港市海陵“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连云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楚,叫“郯子国”;自秦开始称为,东海郡,直到北齐改为海州;海州的名字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名为新海连市,1961年定名连云港。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淮北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

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

152个地名叫法的由来1、来源于战国黄歇“立塘,治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县。

2、金匮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为城之巨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县为、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县。

3、扬名宋代古乡名之一,以“扬名天下”成语而得名。

现为扬名街道。

4、梅里宋代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

1929年即建镇。

现名梅村街道。

5、河埒口在古城西郊。

宋朝有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养鱼而得名。

1929年始有河埒乡,后为镇,现并入荣巷街道。

6、荣巷因明代正统年间,荣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

分上荣、中荣和下荣。

1929年即建镇。

现为荣巷街道。

7、周新镇原名东绛(土字旁),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工商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

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绛镇。

现为太湖街道。

8、南方泉现名南泉,因镇有一方泉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为与北方泉区别,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9、胡埭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10、硕放1929年即建乡。

取硕望桥与放鹰桥两村各一字而名。

现为硕放街道。

11、坊前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镇。

现并入江溪街道。

12、东亭原名隆亭、隆庭,因地处城东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13、安镇南唐时称堠村。

明代称安家坟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

1929年即建镇。

14、荡口因位于鹅真荡之口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5、甘露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

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6、堰桥因旧有高鲁堰桥,简称堰桥。

1929年即建镇。

17、洛社宋代即有名。

1929年即建镇。

18、玉祁曾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

1929年即建镇。

19、藕塘因原有一大塘,塘有很多莲藕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江苏:无锡地名由来

江苏:无锡地名由来

“⽆锡”这⼀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种说法即现在流⾏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产锡,⾄汉朝锡尽,故名“⽆锡”。

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 “有锡”,东汉初为⽆锡。

这⼀说法见于唐朝陆⽻《惠⼭寺记》,谓:“⼭东峰(按:指惠⼭东峰,即锡⼭),当周秦间⼤产铅锡,⾄汉⽅殚,故创⽆锡县,属会稽。

⾃光武⾄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锡县,属吴郡。

”这⼀说法,历代⽆锡地⽅志都相沿记载。

但清光绪《⽆锡县⾦匮县志》认为:“王莽时⼤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更名,孝顺时锡竭⽽复旧,殆不⾜据。


另⼀种说法认为“⽆锡”是古越语地名之⼀。

“⽆”是发语词,⽆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从考证。

这⼀说法是当今⼀些地名学者、语⾔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量地名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实义。

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湮没,但⼀部分却因⽤汉字记录同样的⾳⽽保存下来,后⼈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义,妄加解释。

⼜有学者认为,“⽆锡”是因为⽣活在⽆锡的⼀个古越⼈部落以⼀种“治鸟”为图腾⽽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代属、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二行中书省。

明代与同属应天府,直隶。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南、北两个行政公署区,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省,省会。

:以江宁、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省,为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北行署和南行署,后合并恢复省,省名至今未变。

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古称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氏国,称城自始起。

三国时,操迁刺史部于城,城自始称。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江苏的简称

江苏的简称

江苏的简称江苏,简称“苏”。

江苏之名来源于清朝初期,彼时江苏刚建省,称“江南右布政使司”;但“江南右”毕竟不适合作为正式称呼,于是创造性地用这个地区内两个最重要的地名首字组成省名,即江宁府(南京)首字“江”和苏州府首字“苏”,组成“江苏”。

在清朝官方和非官方场合,“江省”和“苏省”都有使用,可以看作是该省的简称,其实当时并没有简称的说法。

江宁府兼三省省会于一身,内部机构重叠,权力过重,为了分散江宁府的压力,将江宁右布政使司迁往苏州,改为江苏布政使。

江苏由此出现了“双省会”的现象,两江总督和江宁布政使(新)驻南京,江苏布政使驻苏州,形成牵制。

这种双省会现象全国唯一,侧面反映出江苏的重要性。

江浙地区的说法也是取“江苏”的首字和“浙江”首字组成,还受到元代“江浙行省”(主要是浙江全境和今江苏的宁镇苏锡常)的影响。

但是由于江西(赣)的存在,“江”字并不具有独特性,再加上江苏布政使常驻苏州,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人也习惯称“苏浙地区”来代指江浙,但这个苏浙地区的概念似乎并不包含江苏广大的江北(苏北)地区。

那既然两者说法本来就并存,“苏”字是如何一锤定音,成为如今官方简称的呢?答案出自民国时期。

1927年,南京、上海脱离江苏直辖,上海的直辖带来了新的省份简称“沪”,形成今天“江浙沪”说法的雏形,有时也称“申”;南京的简称先是“宁”,1928年底独称“京”。

南京到上海地区统称“宁沪地区”(沪宁杭的雏形)或“京沪地区”(已不存)由于南京的直辖,“江苏”省名一度迎来改名的争论,一番争吵后,决定模糊化“江苏”的省名由来,“苏”不再独指苏州,“江”自然也不再独指南京;因为“苏”字有鱼有禾(繁体字),恰好可以代表江苏是鱼米之乡,遂成为江苏全省官方简称。

在民国官方简称中,江苏始终以“苏”的形象出现,如今天的长三角当时称作“京沪苏浙地区”,只有笼统说法“江浙地区”还存在。

“京沪苏浙”地区的后三个字“沪苏浙”今天还有小部分人在用,这就是为什么当“江浙”出现时,“沪”只能排在最后一个;而“苏浙”出现时,既可以“沪苏浙”,也可以“苏浙沪”的原因,主要就是来源于这个历史习惯。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这次真长知识了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大国,其上下五千年的传承让我们见识它的博大精深,那么你是不是知道中国各省名字背后的由来呢?你又是否了解自己家乡所在省份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呢?今天笔者就带你了解中国34省名字的由来!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5、内蒙古自治区(蒙)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蒙”字作为简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余饭后]江苏各地地名来历,l历史为证绝没有谎言[复制链接]多多哈撒哟关注大苏正八品粉丝8积分494TA的帖子:•在常州,我每月开销居然达到2000元,大苏回复只看楼主发表于昨天20:23 查看: 41044回复: 44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江苏是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齐等国。

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扬州、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

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的朋友们,看看我还有哪里可以省下来的•我能说,这个世界的节操与矜持全被你们使用光了吗•(转)江苏是古代皇帝故意拼凑的,苏南和苏北根本不是同一文化。

•骚年,你这是开挂了吧,要不要这么抢镜!•女朋友要求我全额买房,心里就像打翻了油盐酱醋瓶。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睢宁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连云港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1948设立新“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赣榆秦时置赣榆县。

东海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

灌云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名。

灌南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

——————————————————————————————●淮安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楚州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阳城,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有祈求淮地涟水隋朝时,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

洪泽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

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此湖兴起,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到唐代称洪泽湖。

盱眙秦时,县治设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命名。

金湖因其境内湖泊串连,古时曾名津湖。

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取名为金湖。

————————————————————————————————●盐城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响水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水口。

滨海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

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

原来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建湖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大丰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大丰”两字得名。

盐城的大丰以前叫台北。

东台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

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宿迁东晋改为宿豫县,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

宿豫同“宿迁”。

沭阳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

泗阳汉武帝设泗阳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泗洪于1946年成立,历史上称虹乡,虹州,虹县。

——————————————————————————————●扬州“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为古九州之一扬波”而得名。

(西门石桥按:扬州的解释不准确。

当然,多数是这样说的。

但是多数并学术上是这样的。

扬州之“扬”,应是抬手泛指,意思是“很远的地方”。

因括南方广阔的区域。

)仪征宋代,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里升为真州,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

清朝时,因为避讳,将仪真改为仪高邮秦在此筑高台,筑邮亭,称秦邮,西汉始建高邮县。

宝应传说,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唐王肃宗视为祥瑞,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

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

江都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泰州南唐时取通泰,安泰之意,升县为州,改称泰州。

兴化五代时,始为兴化县,取“昌盛教化”之意。

泰兴“泰”有“安泰”的含义,“兴”即“兴盛”,含“吉祥”之意,亦说“的意思。

姜堰原为泰县,后因府治姜堰镇,改名姜堰。

姜堰的由来是:古时一次发洪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情况下,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以挡洪水,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撤县设市时,有说定名姜堰市,有说三水市,最后定名姜堰市。

靖江因靖江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现苏南一带),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南通公元958年建城,《读史方舆纪要》说:“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

”改通州为南通。

海安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

如皋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皋者,水边高地也,长江从境南奔腾而过。

如东“如”皋“东”乡。

通州同“南通”。

海门五代后周时,系江海之门户而得名。

启东原为江中沙洲,后渐渐与大陆连接,并日渐向东延伸,启东便由“启吾东————————————————————————————————●南京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

此后,宋、齐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

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江宁晋武帝南巡于此,因慨北方战乱频繁而谈曰:“外江无事,宁静如此!”江浦建置为县,始于明初。

六合隋开皇四年更为六合,当时,县境内在座六合山,六峰环合,县因山得名高淳明初,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初拟——————————————————————————————●常州公元前547年,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后有改为尝州、武进等,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先前为晋陵,常熟为常州,后常熟县改属苏州,移常州武进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

为了宣扬武功,改称的。

金坛武则天时,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更县名为金坛。

溧阳春秋时已有溧阳之名。

————————————————————————————————●苏州隋代始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别称姑苏。

常熟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则岁岁多收,故名张家港1986设张家港。

太仓欠奉。

昆山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取其形为马鞍山,俗称“昆山”,有“真山如假吴江始建于唐末五代。

————————————————————————————————●无锡无锡命名由来有几种说法,这里举两种:“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

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

“无”是发语词,无实义,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

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其一,据唐陆羽《惠山寺记》所载,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告衰落,因此命名无锡。

其二,据《大清一统志》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有锡诊,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

”顺帝乃改为“无锡”。

(西门石桥按:以上两种说法均不足为据。

“无锡”之“无”本是古汉语古吴语。

)江阴梁敬帝时,改为江阴,至于何为江阴,应该是由于位于江之阴,即长江南宜兴晋魏帝为义兴郡,宋帝赵光义登基后,为避讳改为宜兴至今。

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