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名由来
山东十七地市政府驻地,历史上曾经的名字,多数尘封已久(上)

山东十七地市政府驻地,历史上曾经的名字,多数尘封已久(上)山东省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东部,濒临渤海黄海,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孔孟之乡。
山东人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是公认的口碑第一名,这个毫无争议。
山东现在的行政区划是一共十七个地市,下面就来盘点一下十七地市市政府所在地(下面圆点标注)的历史名称沿革,顺序按照车牌字母顺序。
A 济南(历下区)春秋战国齐国泺[luò]邑。
秦代济北郡。
汉代青州济南郡或济南国。
魏晋仍是济南郡,期间曾属刘宋侨治冀州。
北魏时期齐郡。
隋代先后属齐州和齐郡。
唐代先后属河南道齐州,临淄郡,济南郡,齐州。
北宋属京东路齐州,济南府。
金代仍属山东东路济南府。
元代属济南路。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
B 青岛(市南区)春秋战国属齐国即墨邑。
秦代属胶东郡不其县。
西汉属徐州刺史琅琊郡不其县。
东汉和曹魏属青州刺史东莱郡不其县。
晋代至南北朝前期属青州长广郡不其县。
南北朝后期属光州长广郡不其县。
唐代属河南道莱州即墨县。
北宋属京东路莱州即墨县。
金代属山东东路莱州即墨县。
元代属山东宣慰司胶西州即墨县。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即墨县。
C 淄博(张店区)春秋战国属齐国昌国邑。
秦代属齐郡昌国县。
西汉属青州齐郡昌国县。
东汉和曹魏属青州临淄郡昌国县。
晋代南北朝时期属青州齐郡昌国县。
唐属河南道淄州淄川县或长山县。
北宋属京东路淄州淄川县或长山县。
金代属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或长山县。
元代属山东宣慰司般[pán]阳府路。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淄川县或长山县。
D 枣庄(薛城区)春秋战国属齐国薛邑。
秦代属薛郡薛县。
两汉魏晋先后属兖州鲁国薛县和兖州鲁郡薛县。
南北朝属徐州琅琊郡永兴县。
唐属河南道沂州承县。
北宋属京东路沂州承县。
金代属山东西路邳州承县。
元代属山东宣慰司益都路峄[yì]州。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兖州府峄县。
E 东营(东营区,因海岸线变迁考虑距离最近的地点)春秋战国属齐国。
秦代属齐郡。
西汉属青州千乘郡琅槐县和湿沃县。
(完整word)山东省地名由来

山东省地名由来山东省地名由来摘自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牛汝辰)山东省(Shandong Sheng)简称鲁.在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古之所谓山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或指太行山以东。
金设山东东、西二路,山东始为政区之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
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
1济南市(Ji’nan Shi)位于东经117.0°,北纬36.6°,在山东省中西部.战国为齐历下邑。
汉置历城县,1930年设济南市,因其地处济河南岸,故名。
黄河即今大青河,原为济水故道。
章丘市(Zhangqiu Shi)位于东经117.5°,北纬36.7°,在山东省中西部,黄河南岸。
隋置章丘县。
据《三齐记》:章亥妾溺死葬此,谓之章邱。
一说是齐匡章子之墓。
据《尔雅》:谓邱顶上平正者名章邱,章亦平也,1992年设市。
长清县(Changqing Xian)位于东经116.7°,北纬36.5°,在山东省中西部。
汉置卢县,隋初为长清镇,隋改长清县,因境内清水河而得名.平阴县(Pingyin Xian)位于东经116.4°,北纬36.3°,在山东省西部,北临黄河.隋大业年间置干阴县。
因春秋平阴邑而得名,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据《平阴县志》:“禹贡东原底干,而邑在东原之阴”,故名平阴。
济阳县(Jiyang Xian)位于东经117.2°,北纬36.9°,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黄河。
金置济阳县。
因在济水之北,故名。
商河县(Shanghe Xian)位于东经117.1°,北纬37.3°,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徒骇河。
隋置滳河县,宋改名为商河县。
河在县南,故名.2青岛市(Qingdao Shi)位于东经120.3°,北纬36.0°,在山东省东部,西临胶州湾,东南临黄海.1929年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青岛市.据《胶澳志》:“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蒨”,故名青岛。
山东概况导游词

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 山东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使农民增收是政府持续不变的目标生活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山东省城乡居民的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0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1773元和3972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59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44元。城乡居民储蓄金额3735.4亿元,人均4226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衣、食、用、行开始向多样化、高档化发展。食物结构进一步改善,肉、蛋、禽、水产品消费占食品比重不断增加。人们的衣着也开始讲求质量、款式和品牌,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581元。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山东省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山东省传统的地方戏曲有吕剧、柳子、梆子、五音、四平调等地方剧种和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大鼓等曲艺品种共30多种,民间音乐舞蹈有260多种,其中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民间美术以潍坊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农民画为代表,种类繁多,特色浓郁到1999年末,全省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8个,艺术表演场所107个,公共图书馆13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8个,博物馆59个,文物保护机构93个,档案馆184个。近几年,山东省相继举办了山东省文化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吕剧会演、十佳文化广场评选、齐鲁民间广场艺术展演、"文化下乡"和"双休日义务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山东有15个县(市、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2个市地和4个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地区,数量列全国之首。全省还评出42个社会文化先进县。至1998年底,全省有8部文艺作品获文化部"文华奖",新剧目奖,25位文艺工作者获文化部"文华奖"单项奖,2人获京剧"梅兰芳金奖",7人获戏剧"梅花奖"。
山东省历史概况

山东省历史概况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共辖8个散州96个县。
中华民国初期,划分为济南、济宁、胶东、东临4道,属县107个。
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
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
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
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下设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和92个县级政权。
1945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
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
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
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
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
齐鲁文化视角下的山东地名解读

81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山东地名和齐鲁文化”(2019-SKZZ-09);山东科技大学教师国内外访学基金资助作者简介:徐丽,女,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齐鲁文化视角下的山东地名解读徐 丽(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摘 要: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地名的命名也深刻体现出齐鲁文化的特质。
山东地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以人文社会活动命名等。
在古代历史典籍、文学作品中均涉及到很多山东地名,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
通过对山东地名的分析,可以揭示齐鲁地域的文化密码,从而深入探究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脉络。
关键词:山东地名;齐鲁文化;人文历史2020年第12期总第702期MODERN CHINESENo.12General No.702现代语文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享誉海内外。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一带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他们披荆斩棘,开荒拓土,同时也命名自己活动的场所,现在山东具有千年以上的地名就数以千记。
这些古老的地名是齐鲁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记录和见证,通过对地名的分析解读,能从一个侧面揭示齐鲁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一、山东古地名与齐鲁文化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战国时期,“山东”本是指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秦国之外的地区。
金代设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才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初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天山东省的行政区域范围。
山东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根据考古发现,沂源猿人与举世闻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化石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之后,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表明山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就文献记载来看,许多古地名都带有山东地域的影子。
其中,九州相传是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古代文献存在不同的说法。
山东地方史(限选)

山东地方史(限选)引言——古代山东的基本情况一、山东名称的由来与建置1、战国秦称崤函关以东的六国为山东。
2、秦统一六国后,出现广、狭义的山东。
《世纪·酷吏列传》:“臣居山东为小吏。
”山东薛城——狭义的山东3、山东作为一级区划有历史演变的过程。
(1)西周、春秋时,山东属齐、鲁、曹、滕、郯、莒以及宋、卫的一部分。
(2)战国后期,属齐。
南、北一部分属楚、赵。
(3)秦统一后,在山东分置齐郡、琅琊、东海、薛郡、东郡等。
(4)楚汉之际,分为三齐(胶东王、济南王、临淄王),不久为汉所并。
(古有山东琅琊、连云港琅琊)(5)西汉初,山东大部分地区为刘邦之子刘肥的封地。
汉武时,初置十三部州,山东分属青、兖、徐三州。
(6)东汉时,山东属青、徐、兖、豫四州。
(7)三国——南北朝时建置较乱。
(8)隋统一后,恢复十三部州。
(9)唐贞观初,全国十道,河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
(10)北宋,改道为路,全国分为24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
(11)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置所在益都。
至此山东一名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
二、灿烂的古代文化山东最早的居民为夷。
(秦将“人”成为“yin”的人称为夷。
)东夷是夷族的总称。
东夷有很多支族,较著名的有莱夷、鸟夷、根牟。
太昊氏凤姓,少昊氏以鸟名官。
鸟图腾崇拜是东夷的特征。
夏商周与夷的关系很密切。
夏伯夷商吞玄鸟蛋农业、手工业(黑陶)、冶金——在莱芜、淄川一代。
矿业(主要是煤矿矿)在淄川丝织业参考书目:《山东通史》(十卷本)明清部分安祚章主编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简本)》《悠久的古代历史》第一讲鸦片战争前后的山东一、战前山东社会状况1、山东的统治机构山东于1661年单独设总督(顺治18年),驻济南府;1664年又改设直隶、河南、山东总督,1669年裁;1728年设河南、山东总督,驻河南开封;1735年河南、山东总督裁,二省仅留巡抚。
(总督,主要是驻军的。
)山东府设于1644年,驻济南;1713年兼理临清关;1743年兼提督衔。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山东常识

【山东文化】山东省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因在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属于黄河的下游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简称为“鲁”,省会是济南市。
山东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公元前11世纪,当时周武王灭商纣,开创了周朝基业。
武王册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而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
齐国在临淄定都,其融合了“东夷文化”、“因其俗,简其礼”且“举贤而尚功”,因此国力在当时非常鼎盛,并且工商业以及纺织业也都十分发达,故有“冠带衣履天下”的美誉。
鲁国定都于曲阜,秉承了周朝的礼乐典仪,被誉为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人和”的“礼仪之邦”。
故山东省又被称之为“齐鲁大地”,而著名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直以来,人们把齐鲁文化概括为“一山一水一圣人”,其中“一山”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一水”是指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一圣人”则是指孔子。
【世界遗产】泰山地处山东省的中部,被称为东岳,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着“天下第一山”的美名。
泰山不但其自然景观十分雄伟高大,更有着几千年精神文化的沉积和渲染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在1987年成为“世界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先后共有十二位皇帝前来泰山封禅,圣人孔子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更有伟大诗人杜甫所留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句。
泰山一名最早出现于《诗经》,“泰”被意为极大、通畅以及安宁。
在《五经通义》中所载:“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
泰山大约形成于太古时代﹐现今海拔为1545米。
几千年来,泰山一直就是东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重要地区。
泰山文化沉积深厚,这里的古建筑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和林木等融为了一体,自古便是各朝代帝王们封禅祭拜天地,祈福苍生,一统天下,国泰民安的神山,更是东方文明庄重而伟大的象征。
【儒家文化】曲阜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一个孔姓人口非常多的县级市,更是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及各市、县、区地名的由来一、山东省省名由来山东,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当时,秦据关中,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金代设置山东东、西两路,"山东"第一次成为政区名称。
明初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
清初设置山东省,自此,"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二、济南市市名由来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古道今为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
公元前16年设立济南国。
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设济南市。
市中区辖区原为古历城属地,1955年9月起称济南市市中区。
因地处济南市市区中南部而得名。
天桥区 1955年9月8日定名为天桥区,因辖区内建有横跨胶济、津浦铁路的天桥而得名。
历下区春秋战国属齐国,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
1955年9月改称历下区。
槐荫区因其辖区内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1955年改称为槐荫区。
历城区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设历城县,因处历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县建历城区。
长清区秦置卢县,东晋改为太原县,隋始名长清县,因境内有齐长城和清水而得名。
2001年6月26日撤县设长清区。
章丘市公元556年,高唐县迁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596年,改称为章丘县。
1992年,撤县设章丘市。
平阴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称平阴县。
因境内地处古东原地平,又位于济水之阴而得名。
济阳县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因其地处济水之北,故名为济阳县。
商河县因有河水流经,故名河县,1086年改为商河县三、青岛市市名由来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年改称青岛市。
市南区1949年6月2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为市南区公所,1951年改为市南区人民政府。
因位于青岛市市区的南端,故名市南区。
市北区清属即墨县仁化乡,为青岛市辖区之一。
境域变化多次,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部而得名。
四方区四方区建于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李沧区 1994年,青岛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后设立。
由原沧口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原崂山区的李村镇(崂山区政府所在地)合并后设置。
黄岛区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黄岛划归青岛市,为黄岛区。
因地处黄岛而得名。
崂山区 1988年改设崂山区,因境内崂山而得名。
城阳区 1994年5月设城阳区,因处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阳而得名。
胶州市 1987年撤县设立胶州市,因境内有胶水而得名。
即墨市秦代,即墨始定为县。
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市朱毛村)而得名。
公元596年移至今址。
1989年9月设立即墨市平度市据《重修平度县志〃叙》载,"平度"汉旧县名也。
《通志》引《说苑》闾邱先生对齐宣王,顾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之言,谓义盖取此。
明始称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县,1989年10月撤县设市。
胶南市胶南历史上多分属胶州、诸城,1946年成立胶南县,因地处胶县南部而得名。
莱西市1941年,莱阳县先后析出莱东、莱西和莱西南县。
1950年,莱西南与莱西县合并为莱西县。
1958年,莱西、莱阳两县合并为莱阳县。
1962年两县分立。
1991年撤莱西县设莱西市。
四、淄博市市名由来因原境内辖淄川、博山两县而得名。
1945年建立淄博特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9日设立淄博市。
张店区张店城区,古称黄桑店。
因地处交通要冲,过往商旅多在此栖身。
宋代,黄桑店中有一张氏店门庭大,客房多,生意兴隆,遐迩闻名。
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
至元代,称之为张店。
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张店区。
临淄区临淄原名营丘,公元前859年,齐献公更名为临淄。
1970年改称临淄区。
淄川区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1956年称淄川区。
博山区其一,博山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
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县名。
1955年3月改为博山区。
周村区战国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为昼,曾因人少聚居而名为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
1955年4月设周村区。
桓台县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县。
1914年易名耏水县,旋改桓台县。
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名。
高青县 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取两县首字而得名。
沂源县 1944年5月建沂源县,因境内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枣庄唐宋时期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
明代属峄县,1960年撤销峄县设立县级枣庄市,辖原峄城县行政区域,1961年升格为省辖市。
市中区 1976年成立枣庄市市中区,因地处枣庄市中部偏东,位居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而得名。
山亭区山亭区是1983年新建区。
因区政府驻地位于山亭镇的双山北麓而得名。
台儿庄区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而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
1962年6月建区,始称台儿庄区。
峄城区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峄县,1962年改名为峄城区。
峄之名,一说源于南葛峄山,一说因境内多山、众山联络为绎,古"绎"与峄同。
薛城区薛城夏商时期称薛国,春秋战国时期,田文治薛期间大规模筑城,得名薛城;抗日战争后期建临城县,1952年改称薛城,1956年撤销,1962年始建枣庄市薛城区。
滕州市滕,取泉水腾涌之意。
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原为村名,1964年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设在该村。
翌年,惠民地区东营办事处在此成立,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即以"东营"为名。
东营区 1984年,市辖东营区、牛庄区建立。
1987年两区合并为东营区。
因系东营市政府驻地,故名。
河口区 1982年11月设立河口区。
因黄河自1855年起先后7次改道在境内入渤海,建区时境域仍有黄河入海口而得名。
垦利县此地原有垦区和利津洼两个名称,取其首字而得名。
1941年9月,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建置之始。
1943年4月,垦区正式称垦利县。
利津县在周秦时代属齐国。
隋代建永利镇,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县。
因邑内有东津码头,取永利、东津之字得名利津。
广饶县西汉初置广饶县,隋移置千乘县,金改乐安县。
1914年,全国改定重复县名,乐安县复称广饶县。
广饶县名之由来,概取"海滨广斥,饶于鱼盐"之吉祥义。
烟台之名源于"兵事"。
1398年,为防御倭寇,加强海防,在沿海设置了烽火台,遇警昼则生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以资戒备,后将这种火台称为烟台。
烟台市因市区内烟台山而得名。
1983年11月,由烟台地区改建为地级烟台市。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1985年3月20日动工兴建。
1992年5月4日升格为副地级。
芝罘区因境内有芝罘岛而得名。
秦始皇三次东巡此岛,始有"之罘"之称,后改为"芝罘"。
1983年11月改为芝罘区。
福山区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金天会九年(1131年)置县,故名。
莱山区相传800多年前,在今莱山大地上,一夜间来了一座小山(今烟台莱山机场内马鞍山),当时取名"来山",后因山上草木丛生,遂演变为莱山,由此得名建镇建区。
牟平区牟平因处牟山之阳平川地而得名。
唐麟德二年(665年)置牟平县,1994年12月撤县设区。
龙口市 1986年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
因原黄县有龙口镇而得名。
莱阳市因地处莱山(今旌旗山)之阳,故称莱阳。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阳为莱阳。
1987年4月改名莱阳市。
八、潍坊市市名由来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为基础建潍坊特别市,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
1949年6月改称潍坊市。
潍城区潍城区以旧潍县城得名。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4年,潍坊市组建为地级省辖市后,设立潍城区。
坊子区因潍坊市1984年在坊子设立县级区而得名。
寒亭区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
汉王莽后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
1983年建寒亭区。
奎文区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潍城区以境内白浪河为界划分为两个区,白浪河以东因建有"奎文阁",故名奎文区。
青州市青州之名起源较早,是古九州之一。
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
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色为青,青州在中华大地的东方故名。
诸城市原名东武,西汉初年置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诸城,取汉故诸县城为名。
1987年7月撤县建市。
寿光市寿光因闾邱长老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
西汉(前148年)置县,1993年设立寿光市。
安丘市因安丘侯国而得名。
安丘春秋时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在山水环抱之中,故称渠丘。
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户,国名"安丘"。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县。
1994年撤县设市。
高密市因境内有密水,"其源言之谓高",故有高密之名。
1994年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
昌邑市古称邑、都昌。
春秋时设城邑,为齐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称昌邑,为县治所。
1994年6月撤县设市。
昌乐县昌乐县古称营丘。
为姜太公初封地。
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以"都昌"、"长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昌乐县,寓昌盛安乐之意。
临朐县西汉始设临朐县,因县城东临朐山而得名。
九、济宁市市名由来秦置任城县;因地濒济水,五代时又设济州,初治巨野;但金时巨野一带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势高亢,遂迁之。
元时则取安宁意,更名为济宁府,后升为济宁路。
明代,济宁路降为州。
清初,改为直隶州。
民国初年,改为济宁县。
1946年设济宁市。
1953年设济宁专区,1976年专区改称地区。
1983年10月撤销济宁地区设省辖地级市。
市中区秦置任城县,1913年改济宁县,1946年划济宁县城关设立济宁市,1983年改市中区。
任城区 1993年12月设任城区,因境内自秦至明代先后设置任城县、任城国而得名。
曲阜市曲阜之名在《礼记》一书中就已出现,因"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
故名曲阜。
周为鲁国都。
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