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之月

合集下载

诗中带月的诗句

诗中带月的诗句

诗中带月的诗句1、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2、红板桥空,溅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纳兰性德《淡黄柳·咏柳》3、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4、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5、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6、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7、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8、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9、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高適《塞下曲》10、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11、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1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13、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14、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15、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曹雪芹《咏菊》16、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17、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青门引·春思》18、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19、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20、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21、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钱起《送僧归日本》22、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吴均《赠王桂阳》23、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李颀《琴歌》24、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25、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26、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唐诗中月的意象

唐诗中月的意象

唐诗中月的意象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唐诗中月的意象

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唐诗中月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唐诗中月的意象,供大家参考。

唐诗中诗人写月的用意唐诗中月的意象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浅谈初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谈初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谈初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体现在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初中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大抵表现在为以下四种:一、清幽闲适之月古代不少文人墨客常常用明月来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把风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和月巧妙结合,就不平常了:因月光明亮,鹊儿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引起“别枝”摇曳;在清风徐徐的吹拂下,知了夜间的鸣叫,往往特别让人感到清幽。

作者把在明月的映照下,“惊鹊”、“ 鸣蝉”等景物描写得令人悠然神往。

二、相思怀情之月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

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

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在众多咏月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残月如钩。

自然勾起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古典诗词中关于月亮的雅称诗句

古典诗词中关于月亮的雅称诗句

古人笔下的月亮,常常被赋予雅致的称谓,成为了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月亮作为天体中的一部分,以其静谧的美感和神秘的意蕴,成为了古代诗人笔下最喜爱描绘的对象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关于月亮的雅称诗句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展现了古人对月亮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下面我们将通过探讨古典诗词中关于月亮的雅称诗句,来一窥古人对月亮的美好赞美。

一、明月1. "清辉一轮出海波,古木阴阴夜色多"(白居易《夜泊牛渚怀古》)2.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将进酒》)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4.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院萤飞露不滴"(贺知章《登鹳雀楼》)5. "静态水明月,移舟泛芙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二、皓月1. "皓魄传清辉,遂令夜发光"(佚名《间关词》)2. "皓臆欲人意,思君不见君"(林逋《酬娄秀才见宿》)3. "闻道黄龙战,心悲日月长"(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 "皓姿婵娟,清风生瑞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贺《古别离》)三、明皎1. "明皎孤魄何婆娑"(杜甫《赠卫八处士》)2. "湖天明皎镜"(郑板桥《题西湖白堤》)3. "明皎浮沉各异势"(王安石《泊船瓜洲》)4. "皎洁辉光夜皆明"(韦应物《滁州西涧》)5. "明遇适逢青草晚,吾铭漫照白云中"(刘禹锡《陪谢十二著吉诗》)以上为古典诗词中关于月亮的雅称诗句的一部分,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古人对月亮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也体现了古代诗人对文学艺术的高超驾驭能力。

这些雅称诗句以其精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诗词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眼里与诗中的月亮
——中秋之夜读《中华诗词名句》中关于“月亮”
新中国60华诞过后一天,便是中秋佳节。

今年的中秋节,由于天气晴朗,看着晴空中的月亮,心情份外的舒畅。

也就学习古人,细细地端详月亮。

月亮刚刚升起,黄澄的,挂在山上,象一个明亮、生动、注视着人间的精灵。

再端详,她就象一位乡下的姑娘,梳妆之后,走出闺门,脸带着含羞而又热情的神色,顾盼着天下。

是的,月亮窥视着她的众生,而地上的人们也在仰视着月亮。

但是,人们对月亮的看法不尽一致。

自古以来的文人,创造了许许多多描绘月亮的语汇,如:月色朦胧、月似银盘、白月如霜、月色溶溶、一弯新月、中秋月圆、月朗星疏、月明星稀、明月如镜、月象天窗……。

就是在现代,人们对月亮的颜色看法也有异,有人说红月亮,有人唱白月亮,有人吟兰月亮……。

中秋节之夜,看过月色,尝过月饼,阖家欢聚之余,读一读《中华诗词名句》,听一听古人对月亮的感叹,由此发现,古人对月亮的也象月亮的运行规律一样,经历了由缺到圆,由圆到缺的一个过程。

从《中华诗词名句》上看到,春秋时期的诗人,没有留下对月亮的描绘,也许那时的人们对月亮怀着神秘的感觉,不便随意吟唱。

从魏晋开始,有诗人写到月亮了。

如:曹操的《短歌行》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是论招揽人才的事。

“月明星稀”只是用对月的自然描写来表述人才的环境。

曹丕在《燕歌行二首》中有“明月皎皎照我床”之句,也是对月的自然描写来表述夜的清寂柔美之韵味。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

说是一大早去田里除草,直至晚上月亮起来,才肩负锄头归家。

这仍然是对月亮的自然描写。

南北朝的诗人,对月亮仍然还是那样自然描写。

谢灵运《岁暮》中有“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说的是北方的月夜雪地的苍凉。

历史进入唐代,古人对月亮的诗兴,似乎比前代人高涨了许多。

唐·王昌龄的《出塞》中写到了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用月来表述时间、空间和人的情景的关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真正的中秋吟月思亲诗。

在此之前少见。

唐·李白用自己的诗,开创了一个人类对月亮探索的新时代。

他把人生、酒与月亮联系在一起。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把月亮的运行与时间、空间与人生联系起来了。

在《将进酒》中有“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

接着,他开始探索月亮是什么?
他在《月朗月行》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这尽管是表达他幼时的天真无邪,而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深究。

接着他在《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天上的月亮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问了几百年,后人也难以回答。

李白对月亮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描写有关月亮的诗也越来越多,而且意境越来越深刻。

有《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子夜吴歌·秋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再往后,李白对月亮的探究更是豪情万丈。

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我想要上天去尽情欣赏月亮。

览与揽可同义,即:看或拥抱。

他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对月亮更是奇想突发,其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既叹独自寂寞,又感怡然自得。

唐·杜甫,也是对月亮情有独衷。

苦恼时,对月空叹;寂寞时,以月壮志;想家时,对月思乡。

他在《宿府》一诗中有“中天月色好谁看。

”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叹。

在《后出塞》中有“中天悬明月”,有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心中呈现出充实和美好之感。

在《月夜》中,他叹“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是月亮勾起他思念妻儿之情。

在《中华诗词名句》中看到韩愈是另一个写中秋节月亮的诗人,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的诗中,有“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这是触景生情,面对皓月,诉叹心中的抑郁。

诗人们与大自然的交往中,逐渐领悟了人生哲理。

人与月亮都是自然界中的一类,而人高于月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从而看到了生命是严肃而可敬的。

唐·赵嘏在《江楼感旧》中的“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与张若虚的意思相似。

唐·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和他在《望月怀远》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有望月思念亲朋好友的感伤。

唐朝诗人从月亮那里借来多少情感啊!象孟浩然、李商隐等等都有咏月思情的诗。

时间流逝,进入宋朝。

宋·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咏月思情的情感推向了新高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由人到月,悟出了一个道理——自古世上无十全十美的事。

他告诉人们用坦荡、豁达、愉悦的心情对待世事。

在此词中,苏轼也象李白一样,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此问不仅直率,而有深虑着人生的痛惜和悲伤。

这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是相似的。

至此,古诗人从李白一问起,到苏轼一问止,人类社会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400年,构成了中华诗词中咏月的高潮期。

往后,咏月的人和诗就极少了。

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月是什么?月从何时来?基本认识不成问题。

随着人类登月活动的展开,人类对月亮的起源、实质和行运规律会有更多的认识,今人对
月亮不会再象古人那样浮想连翩了。

据说,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有一个小故事。

说的是一对青年小夫妻。

妻子是刚从敌占区到延安的知识分子。

一天晚上,从外面回来,看到天上的满月,很是激动,风风火火地拉着丈夫走出窑洞,丈夫以为发现了什么敌情,背上枪就跟着出来。

妻子说:“你看,今夜月色多美啊!”丈夫向天上看了看,便说:“月亮象大饼,有什好看呢?”就回窑洞去了。

妻子挺扫兴,在桌子留下半阕诗:“嫁得郎君不解情,竟将明月比大饼。

”丈夫一看笑了,在妻子的半阕诗下写到:“寒来花月不能衣,饥时一饼值千金。

”这说明人们对于月亮的情趣不同,看法也不同。

而如今,我们幸逢盛世,不愁衣食,有心境有条件欣赏大自然之美。

人们越来越懂得,我们自己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有灵性的,最有创造力的一部分,应当对大自然的其他部分有更深的理解。

(2009年中秋明月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